展区的叙事并未停留在静态的震撼。复原的战国素雅提花织机模型旁,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短片正在播放:虚拟的经线纬线飞速交织,最终定格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那件国之重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臂的清晰大图上。那鲜艳如初的蓝、绿、红、黄、白五色丝线,织出的瑞兽、云气、星辰以及那八个预言般气势磅礴的隶书汉字,在屏幕上灼灼生辉,无声地诉说着蜀锦在帝国强盛时期的无上荣光与精湛技艺。
唐代的华章,则聚焦于“陵阳公样”这一中西合璧的巅峰。独立的环形展台上,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宝花团窠立狮纹锦”和“独窠牡丹对孔雀纹锦”残片实物被置于最核心的展柜中。尽管岁月侵蚀了它们的边缘,但依旧能清晰地辨认出那饱满的团窠轮廓,中心威猛的立狮、盛放的牡丹、华美的孔雀。环绕实物展柜的,是大型高清灯箱片,展示着同一纹样更为完整的复原图。最外围,则是动态的解析投影: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如何演变为唐风的卷草团窠,粟特人带来的狮子造型如何被赋予东方的威仪,西域的葡萄藤蔓又如何与中土的牡丹缠枝交融共生……文明的对话,在瑰丽的纹样里凝固成永恒。
宋明至清代的传承部分,则显得更为沉静内敛。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蜀锦纹样复制品,其独特的契丹风格与蜀锦技艺的结合,证明了其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强大影响力。展柜中静静陈列的泛黄纸页,则是珍贵的清代蜀锦官府织造局档案册页影印件,上面用工整的馆阁体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某年某月“上用龙袍一件,用真金线五钱,孔雀羽线三两二钱,各色彩绒丝若干”以及“匠役某某,误损锦缎一尺,罚俸半月”等冰冷而鲜活的细节。历史,在这些琐碎的记录中,显露出它最真实的肌理。
离开历史长河的厚重,踏入“天工织造”展区,气氛陡然变得“热闹”起来。并非人声鼎沸,而是机械运转的韵律成为了主角。展区中央,那台按1:1比例精准复原的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木织机,宛如一尊巨大的木构殿堂,占据了绝对的核心位置。此刻,它并非静态的标本,而是在特制的透明保护罩内“活”了过来!两名身着清代织工服饰的仿真机器人模型,正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设定好的程序。
楼上的挽花工机器人,双臂以一种奇特的韵律舞动,指尖在错综复杂的“花本”(提花纹版的古老称谓)线缕间飞速挑动、牵引,每一次精准的提拉,都牵动着楼下织工机器人面前的千百根经线,形成精确的梭口。楼下的织工机器人,眼神专注(尽管是电子模拟),腰背挺直如弓,双手配合无间:右手紧握沉重的梭子,看准挽花工提拉出的梭口瞬间,“唰”地一声,将梭子如离弦之箭般用力投过宽阔的布面;左手则几乎在同一刻,将沉重的筘座(打纬装置)狠命向前推撞,“哐当”一声闷响,将刚引入的纬线牢牢打紧在织口。这“挑花结本”与“投梭织纬”的古老工序,就在这机械的、循环往复的“唰——哐当!唰——哐当!”声中,被毫无保留地动态呈现。每一次沉重的打鼓声,都像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
织机旁边,一块设计成旧时作坊记事木牌形状的电子屏,上面冰冷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艰辛:“挑挽工一日提拉经线万次,织工投梭打纬逾千次……日得寸锦(7-10厘米)。” 这行字下面,一行小字不断滚动,显示着模拟进度:“当前织造进度:0.78厘米\/日”。冰冷的数字与眼前机械重复却分毫不差的动作叠加,产生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
核心工艺的奥秘,则通过现代交互技术被巧妙拆解。一个大型的透明竖屏矗立在旁,展示着蜀锦标志性的“纬锦”技术。屏幕上,一幅繁复的“八答晕锦”纹样被技术手段层层剥离。观众只需轻触屏幕,便可选择“隐藏”某层纬线。当代表红色的纬线被“抽走”,锦面上所有红色的宝相花瞬间黯淡消失;隐去蓝色纬线,卷曲的藤蔓便失去筋骨;移走绿色,则枝叶凋零;黄色消隐,富丽的金边随之湮灭。色彩的魔法,在透明的屏幕后被直观地解密。
最吸引年轻观众的,莫过于“学徒体验区”。这里还原了旧时织坊学徒入门必经的“三个月基本功”炼狱。几台特制的模拟装置前围满了人。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对着屏幕上的“打结”挑战咬牙切齿。屏幕上不断随机落下不同颜色的丝线,她需要在极短时间内,用特制的触控笔在虚拟的丝线两端完成特定的、极其繁复的死结、活结、织布结。速度越来越快,丝线如雨落下,她手忙脚乱,额头沁出汗珠,屏幕上的倒计时无情跳动,最终在一声代表失败的轻微叹息音效中,屏幕上跳出“不合格!请勤加练习”的字样。旁边的“理线”区更让人抓狂,参与者需要将一团完全纠缠如乱麻的彩色丝线,在限定时间内,仅凭一双虚拟的“手”在触摸屏上理顺,并缠绕到指定的线架上。看着屏幕上那团令人绝望的彩色乱麻和飞快流逝的时间,不少尝试者直接选择了放弃,苦笑着摇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唯有亲身体验过这枯燥、磨人、要求极度耐心和指尖精确控制的“基本功”,才能真正掂量出那展柜中一寸寸华美蜀锦背后,所凝结的、远超“辛苦”二字的生命重量。
带着对“天工”的敬畏,羊羽的步伐不自觉地放轻,走向那处被特意营造得幽静、深邃、甚至带着几分神秘与哀矜之气的独立空间——“松风水月——王朝的龙凤涅盘”。入口处,一道低矮的月洞门,门楣上方悬着的,正是那方楠木古匾。匾额不大,木质温润深褐,历经数百年烟尘火气,边缘已有细微的炭化龟裂痕迹。其上阳刻着四个笔力千钧、锋芒内敛的大字“松风水月”,落款王椿题,字口内填着已然黯淡却风骨犹存的金漆。匾额上方打下一束极其柔和、近乎朦胧的暖光,仿佛凝结了旧王府书斋里沉淀了数百年的昏黄烛火与袅袅沉香。站在匾下,一种无形的时光屏障似乎悄然落下,隔绝了外界的现代喧嚣。
穿过月洞门,是原样从泸山搬迁至此的织机楼。全身楠木的明代织锦楼静静矗立在特意降低照度的灯光下。这就是“松风水月织锦楼”。楠木的梁柱、窗棂、栏杆,无不透露出岁月的深褐与温润包浆,细微的木纹在低光下幽幽流转。楼门敞开着,仿佛主人刚刚离去。步入其中,并非进入一个堆满展品的房间,而是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味道——是上好楠木、陈年丝锦、旧书页、以及淡淡防蛀药草混合而成的、难以言喻的“旧时光”的气息。
楼内陈设简洁而沉重。一左一右,两台巨大的花楼织机如同沉默的史前巨兽,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左边一台,木质更为深暗,结构雄浑古朴,梁柱粗壮,机身上铭刻着“大明嘉靖年制”的字样,正是那架珍贵的明代红豆杉蜀锦花楼织机。右边一台,形制稍显“轻巧”些(相对而言),木质纹理也略有不同,铭文为“大清乾隆辛卯年”,是那架清代红豆杉蜀锦花楼织机。它们不再运转,庞大的身躯沉浸在幽暗的光线里,织机上残留的、早已褪色干硬的丝丝缕缕经线,如同巨兽垂死的须发。机身上细微的磨损的痕迹、甚至几处疑似被利器砍凿的浅坑,都无声地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湮灭于史册的故事。
临窗处,摆放着一张线条简练的明代楠木平头案,案上一方末端微凹、墨痕深沁的端砚,一支笔锋已秃的紫毫笔搁在青玉笔山上。案角,一函蓝布封面的线装书摊开着,纸色焦黄,书页上是工笔绘制的复杂蜀锦纹样和织造口诀——《锦机髓》。案旁,一把搭着半旧锦缎椅披的南官帽椅,椅背的弧度仿佛还残留着主人的体温。这些家具器物,并非簇新,都带着真实的、岁月摩挲出的温润光泽和使用痕迹,共同营造出一种“斯人已逝,气息犹存”的强烈现场感。
织锦楼的核心展柜,位于一层最内侧,被柔和的射灯笼罩着。柜中,仅有一匹锦。深青色的地子,庄重如夜空。其上,用赤金线、捻紧的孔雀翠羽线以及饱满的朱红、宝蓝、杏黄等彩绒,织就了巨大的、升腾盘绕的五爪金龙与翔舞的彩凤。龙身矫健,麟爪飞扬,龙睛以细小圆润的黑珍珠缀成,威仪赫赫;凤羽华丽,长尾迤逦,姿态灵动,仿佛随时要冲破锦缎的束缚,直上九天。整幅锦缎光泽内蕴,在灯光下流转着难以言喻的华贵与威严之气,正是那匹仅存的明代御用龙凤纹蜀锦。它被小心地展开,展示着最精华的中心部分,如同一个凝固的、属于紫禁城的华丽梦境。
环绕着这匹堪称“镇楼之宝”的龙凤锦,是数十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独立展柜,如同众星拱月。柜中,便是释迦果林家族累世珍藏并最终捐献的三百件各朝各代蜀锦标本、残片及剪裁边角料。它们被精心分类,如同历史书页中散落的华美词句。这里有巴掌大的汉代“长乐明光”文字锦残片,朱砂的字迹在褪色的蓝地上依旧醒目;有唐代联珠对鸭纹锦的边角,金线在时光中氧化成沉稳的暗金色,有宋代落花流水锦的局部,粉嫩的桃花瓣飘落在银灰的“水纹”之上,清雅绝伦;更多的是无法辨认具体朝代和完整纹样的碎片,各种颜色、各种质地、各种织法,像一片片从历史华服上剥落的鳞甲。每一片残片下方,都有一行简洁而庄重的说明标签:“松风水月楼旧藏,释迦果林先生捐献”。这些破碎的锦绣,这些被裁剪遗弃的边角,它们承载的信息或许残缺,但汇聚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部比任何文字史书都更直观、更震撼、也更令人心碎的蜀锦千年兴衰的“断代史”。羊羽站在这些展柜前,目光缓缓移动,仿佛能听到无数织梭在历史深处戛然而止的声响,能看到无数双巧手在烛光下化为尘埃。一种巨大的悲悯与对传承的紧迫感,沉甸甸地压上心头。
从“松风水月”那沉淀着王朝余晖的静谧中走出,步入“纹藏万象”展区,光线骤然变得明朗而富有秩序。这里,是纹样的圣殿,是文明对话的万花筒。展区被清晰地划分成几个大型主题岛台。中央最宏大的岛台,主题是“陵阳公样——环式构图的巅峰”。高清放大的唐代“宝花团窠立狮纹锦”、“独窠牡丹对孔雀纹锦”全幅复原图作为背景墙,气势磅礴。其下,阿斯塔那出土的实物残片被置于高倍放大镜下,让观众能清晰看到每一个线结、每一道磨损。更精妙的是,在实物残片旁,同步展示着考古线描师根据残片绘制的精准复原线稿图。实物的沧桑斑驳与线稿的清晰严谨并置,让观众得以穿透时间的迷雾,完整地领略这种经典环式构图(团窠)的精妙——饱满圆融的外轮廓,内部主纹(狮、孔雀)的生动布局,以及连接各个团窠的、婉转流动的唐草纹纽带。触摸屏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团窠纹样,进行360度旋转、局部放大,甚至模拟“拆解”,观察其内部骨架线的构成逻辑。
“丝绸之路的纹样对话”区域,则充满了比较的趣味。并置的展柜里,左侧是来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遗址出土的典型蜀锦残片:联珠对马纹、宝花立凤纹……带着鲜明的东方气韵和蜀地技艺特征。右侧,则陈列着来自同一时期(隋唐)、同一地域(中亚、西亚)出土或传世的波斯粟特风格织物:联珠野猪纹、森穆夫(波斯神鸟)纹、对羊生命树纹……纹样风格迥异,色彩浓烈奔放。更引人入胜的是展区中央一面巨大的弧形屏幕。启动互动按钮,屏幕左侧的蜀锦联珠对鸟纹和右侧的波斯联珠翼马纹,其构成元素(联珠圈、中心主纹、辅助纹饰)如同被解构的积木,在智能程序的引导下,开始缓慢地“移动”、“变形”、“融合”。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蜀锦的卷草如何柔和了波斯纹样的棱角,波斯的异兽如何在蜀锦的框架下被赋予东方的瑞气,最终在屏幕中央,诞生出一种兼具双方特色、又浑然天成的新纹样——这正是“陵阳公样”诞生的视觉化演绎。文明的对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了眼前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纹样嬗变史。
唐代的华章,则聚焦于“陵阳公样”这一中西合璧的巅峰。独立的环形展台上,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宝花团窠立狮纹锦”和“独窠牡丹对孔雀纹锦”残片实物被置于最核心的展柜中。尽管岁月侵蚀了它们的边缘,但依旧能清晰地辨认出那饱满的团窠轮廓,中心威猛的立狮、盛放的牡丹、华美的孔雀。环绕实物展柜的,是大型高清灯箱片,展示着同一纹样更为完整的复原图。最外围,则是动态的解析投影:波斯风格的联珠纹如何演变为唐风的卷草团窠,粟特人带来的狮子造型如何被赋予东方的威仪,西域的葡萄藤蔓又如何与中土的牡丹缠枝交融共生……文明的对话,在瑰丽的纹样里凝固成永恒。
宋明至清代的传承部分,则显得更为沉静内敛。辽代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蜀锦纹样复制品,其独特的契丹风格与蜀锦技艺的结合,证明了其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强大影响力。展柜中静静陈列的泛黄纸页,则是珍贵的清代蜀锦官府织造局档案册页影印件,上面用工整的馆阁体小楷密密麻麻记录着某年某月“上用龙袍一件,用真金线五钱,孔雀羽线三两二钱,各色彩绒丝若干”以及“匠役某某,误损锦缎一尺,罚俸半月”等冰冷而鲜活的细节。历史,在这些琐碎的记录中,显露出它最真实的肌理。
离开历史长河的厚重,踏入“天工织造”展区,气氛陡然变得“热闹”起来。并非人声鼎沸,而是机械运转的韵律成为了主角。展区中央,那台按1:1比例精准复原的清代道光年间小花楼木织机,宛如一尊巨大的木构殿堂,占据了绝对的核心位置。此刻,它并非静态的标本,而是在特制的透明保护罩内“活”了过来!两名身着清代织工服饰的仿真机器人模型,正一丝不苟地执行着设定好的程序。
楼上的挽花工机器人,双臂以一种奇特的韵律舞动,指尖在错综复杂的“花本”(提花纹版的古老称谓)线缕间飞速挑动、牵引,每一次精准的提拉,都牵动着楼下织工机器人面前的千百根经线,形成精确的梭口。楼下的织工机器人,眼神专注(尽管是电子模拟),腰背挺直如弓,双手配合无间:右手紧握沉重的梭子,看准挽花工提拉出的梭口瞬间,“唰”地一声,将梭子如离弦之箭般用力投过宽阔的布面;左手则几乎在同一刻,将沉重的筘座(打纬装置)狠命向前推撞,“哐当”一声闷响,将刚引入的纬线牢牢打紧在织口。这“挑花结本”与“投梭织纬”的古老工序,就在这机械的、循环往复的“唰——哐当!唰——哐当!”声中,被毫无保留地动态呈现。每一次沉重的打鼓声,都像敲打在观众的心坎上。
织机旁边,一块设计成旧时作坊记事木牌形状的电子屏,上面冰冷的数字无声地诉说着艰辛:“挑挽工一日提拉经线万次,织工投梭打纬逾千次……日得寸锦(7-10厘米)。” 这行字下面,一行小字不断滚动,显示着模拟进度:“当前织造进度:0.78厘米\/日”。冰冷的数字与眼前机械重复却分毫不差的动作叠加,产生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
核心工艺的奥秘,则通过现代交互技术被巧妙拆解。一个大型的透明竖屏矗立在旁,展示着蜀锦标志性的“纬锦”技术。屏幕上,一幅繁复的“八答晕锦”纹样被技术手段层层剥离。观众只需轻触屏幕,便可选择“隐藏”某层纬线。当代表红色的纬线被“抽走”,锦面上所有红色的宝相花瞬间黯淡消失;隐去蓝色纬线,卷曲的藤蔓便失去筋骨;移走绿色,则枝叶凋零;黄色消隐,富丽的金边随之湮灭。色彩的魔法,在透明的屏幕后被直观地解密。
最吸引年轻观众的,莫过于“学徒体验区”。这里还原了旧时织坊学徒入门必经的“三个月基本功”炼狱。几台特制的模拟装置前围满了人。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正对着屏幕上的“打结”挑战咬牙切齿。屏幕上不断随机落下不同颜色的丝线,她需要在极短时间内,用特制的触控笔在虚拟的丝线两端完成特定的、极其繁复的死结、活结、织布结。速度越来越快,丝线如雨落下,她手忙脚乱,额头沁出汗珠,屏幕上的倒计时无情跳动,最终在一声代表失败的轻微叹息音效中,屏幕上跳出“不合格!请勤加练习”的字样。旁边的“理线”区更让人抓狂,参与者需要将一团完全纠缠如乱麻的彩色丝线,在限定时间内,仅凭一双虚拟的“手”在触摸屏上理顺,并缠绕到指定的线架上。看着屏幕上那团令人绝望的彩色乱麻和飞快流逝的时间,不少尝试者直接选择了放弃,苦笑着摇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 唯有亲身体验过这枯燥、磨人、要求极度耐心和指尖精确控制的“基本功”,才能真正掂量出那展柜中一寸寸华美蜀锦背后,所凝结的、远超“辛苦”二字的生命重量。
带着对“天工”的敬畏,羊羽的步伐不自觉地放轻,走向那处被特意营造得幽静、深邃、甚至带着几分神秘与哀矜之气的独立空间——“松风水月——王朝的龙凤涅盘”。入口处,一道低矮的月洞门,门楣上方悬着的,正是那方楠木古匾。匾额不大,木质温润深褐,历经数百年烟尘火气,边缘已有细微的炭化龟裂痕迹。其上阳刻着四个笔力千钧、锋芒内敛的大字“松风水月”,落款王椿题,字口内填着已然黯淡却风骨犹存的金漆。匾额上方打下一束极其柔和、近乎朦胧的暖光,仿佛凝结了旧王府书斋里沉淀了数百年的昏黄烛火与袅袅沉香。站在匾下,一种无形的时光屏障似乎悄然落下,隔绝了外界的现代喧嚣。
穿过月洞门,是原样从泸山搬迁至此的织机楼。全身楠木的明代织锦楼静静矗立在特意降低照度的灯光下。这就是“松风水月织锦楼”。楠木的梁柱、窗棂、栏杆,无不透露出岁月的深褐与温润包浆,细微的木纹在低光下幽幽流转。楼门敞开着,仿佛主人刚刚离去。步入其中,并非进入一个堆满展品的房间,而是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味道——是上好楠木、陈年丝锦、旧书页、以及淡淡防蛀药草混合而成的、难以言喻的“旧时光”的气息。
楼内陈设简洁而沉重。一左一右,两台巨大的花楼织机如同沉默的史前巨兽,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左边一台,木质更为深暗,结构雄浑古朴,梁柱粗壮,机身上铭刻着“大明嘉靖年制”的字样,正是那架珍贵的明代红豆杉蜀锦花楼织机。右边一台,形制稍显“轻巧”些(相对而言),木质纹理也略有不同,铭文为“大清乾隆辛卯年”,是那架清代红豆杉蜀锦花楼织机。它们不再运转,庞大的身躯沉浸在幽暗的光线里,织机上残留的、早已褪色干硬的丝丝缕缕经线,如同巨兽垂死的须发。机身上细微的磨损的痕迹、甚至几处疑似被利器砍凿的浅坑,都无声地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湮灭于史册的故事。
临窗处,摆放着一张线条简练的明代楠木平头案,案上一方末端微凹、墨痕深沁的端砚,一支笔锋已秃的紫毫笔搁在青玉笔山上。案角,一函蓝布封面的线装书摊开着,纸色焦黄,书页上是工笔绘制的复杂蜀锦纹样和织造口诀——《锦机髓》。案旁,一把搭着半旧锦缎椅披的南官帽椅,椅背的弧度仿佛还残留着主人的体温。这些家具器物,并非簇新,都带着真实的、岁月摩挲出的温润光泽和使用痕迹,共同营造出一种“斯人已逝,气息犹存”的强烈现场感。
织锦楼的核心展柜,位于一层最内侧,被柔和的射灯笼罩着。柜中,仅有一匹锦。深青色的地子,庄重如夜空。其上,用赤金线、捻紧的孔雀翠羽线以及饱满的朱红、宝蓝、杏黄等彩绒,织就了巨大的、升腾盘绕的五爪金龙与翔舞的彩凤。龙身矫健,麟爪飞扬,龙睛以细小圆润的黑珍珠缀成,威仪赫赫;凤羽华丽,长尾迤逦,姿态灵动,仿佛随时要冲破锦缎的束缚,直上九天。整幅锦缎光泽内蕴,在灯光下流转着难以言喻的华贵与威严之气,正是那匹仅存的明代御用龙凤纹蜀锦。它被小心地展开,展示着最精华的中心部分,如同一个凝固的、属于紫禁城的华丽梦境。
环绕着这匹堪称“镇楼之宝”的龙凤锦,是数十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独立展柜,如同众星拱月。柜中,便是释迦果林家族累世珍藏并最终捐献的三百件各朝各代蜀锦标本、残片及剪裁边角料。它们被精心分类,如同历史书页中散落的华美词句。这里有巴掌大的汉代“长乐明光”文字锦残片,朱砂的字迹在褪色的蓝地上依旧醒目;有唐代联珠对鸭纹锦的边角,金线在时光中氧化成沉稳的暗金色,有宋代落花流水锦的局部,粉嫩的桃花瓣飘落在银灰的“水纹”之上,清雅绝伦;更多的是无法辨认具体朝代和完整纹样的碎片,各种颜色、各种质地、各种织法,像一片片从历史华服上剥落的鳞甲。每一片残片下方,都有一行简洁而庄重的说明标签:“松风水月楼旧藏,释迦果林先生捐献”。这些破碎的锦绣,这些被裁剪遗弃的边角,它们承载的信息或许残缺,但汇聚在一起,却形成了一部比任何文字史书都更直观、更震撼、也更令人心碎的蜀锦千年兴衰的“断代史”。羊羽站在这些展柜前,目光缓缓移动,仿佛能听到无数织梭在历史深处戛然而止的声响,能看到无数双巧手在烛光下化为尘埃。一种巨大的悲悯与对传承的紧迫感,沉甸甸地压上心头。
从“松风水月”那沉淀着王朝余晖的静谧中走出,步入“纹藏万象”展区,光线骤然变得明朗而富有秩序。这里,是纹样的圣殿,是文明对话的万花筒。展区被清晰地划分成几个大型主题岛台。中央最宏大的岛台,主题是“陵阳公样——环式构图的巅峰”。高清放大的唐代“宝花团窠立狮纹锦”、“独窠牡丹对孔雀纹锦”全幅复原图作为背景墙,气势磅礴。其下,阿斯塔那出土的实物残片被置于高倍放大镜下,让观众能清晰看到每一个线结、每一道磨损。更精妙的是,在实物残片旁,同步展示着考古线描师根据残片绘制的精准复原线稿图。实物的沧桑斑驳与线稿的清晰严谨并置,让观众得以穿透时间的迷雾,完整地领略这种经典环式构图(团窠)的精妙——饱满圆融的外轮廓,内部主纹(狮、孔雀)的生动布局,以及连接各个团窠的、婉转流动的唐草纹纽带。触摸屏上,观众可以自由选择任意一个团窠纹样,进行360度旋转、局部放大,甚至模拟“拆解”,观察其内部骨架线的构成逻辑。
“丝绸之路的纹样对话”区域,则充满了比较的趣味。并置的展柜里,左侧是来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遗址出土的典型蜀锦残片:联珠对马纹、宝花立凤纹……带着鲜明的东方气韵和蜀地技艺特征。右侧,则陈列着来自同一时期(隋唐)、同一地域(中亚、西亚)出土或传世的波斯粟特风格织物:联珠野猪纹、森穆夫(波斯神鸟)纹、对羊生命树纹……纹样风格迥异,色彩浓烈奔放。更引人入胜的是展区中央一面巨大的弧形屏幕。启动互动按钮,屏幕左侧的蜀锦联珠对鸟纹和右侧的波斯联珠翼马纹,其构成元素(联珠圈、中心主纹、辅助纹饰)如同被解构的积木,在智能程序的引导下,开始缓慢地“移动”、“变形”、“融合”。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蜀锦的卷草如何柔和了波斯纹样的棱角,波斯的异兽如何在蜀锦的框架下被赋予东方的瑞气,最终在屏幕中央,诞生出一种兼具双方特色、又浑然天成的新纹样——这正是“陵阳公样”诞生的视觉化演绎。文明的对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了眼前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纹样嬗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