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绣松绣风绣水绣月绣春秋-《巴蜀玉脉》

  在一片静谧之中,羊羽和林夕告别了那片郁郁葱葱的释迦果林,缓缓离开了松风水月别院。踏入泸山避暑大酒店的那一刻,酒店内的清凉瞬间驱散了外界的暑气。林夕心中的好奇如同藤蔓般肆意生长,她微微歪着头,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轻声问羊羽:“哥,你说那松风水月楼里究竟藏着什么宝贝呢?那座木楼看似质朴无华,实则暗藏玄机,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明代楠木整楼,还能在无数战火的洗礼中幸存下来,实在是世间罕有。”

  羊羽微微皱眉,陷入了短暂的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我留意到别院一侧的山林,有明显火烧过的痕迹,想必这两年这里曾遭受过山火肆虐。所幸光福寺作为皇家古寺,拥有完备且强大的消防系统,才使得那座木楼得以在这场劫难中幸免于难。我查看过近日的天气,三日后会是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届时我们再去登门拜访,说不定能揭开其中的神秘面纱。”

  时光悄然流转,三日转瞬即逝。这一日,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宛如澄澈的宝石,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羊羽和林夕再次来到松风水月别院前。释迦果林依旧如忠诚的卫士般,静静地伫立在门前。释迦果林法师远远便瞧见了二人,双手合十,轻念一声“阿弥陀佛”,随后施手礼,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再次打开了那扇古朴的大门,引领他们朝着木楼缓缓走去。

  法师轻轻推开木楼的大门,两架气势不凡的大型织机瞬间映入羊羽和林夕的眼帘。织机泛着古朴的光泽,岁月仿佛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细腻的笔触,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两位施主,不妨仔细瞧瞧,可认识这物件?”法师微笑着说道。

  林夕的眼眸瞬间亮如星辰,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是花楼织机,而且是明代的花楼织机!如今世上,关于它的存世记载几乎绝迹,唯有《天工开物》中曾对它有过寥寥数语的描述。”

  释迦果林法师听闻,眼中不禁流露出欣慰与赞赏的目光,脸上的笑容愈发和蔼。羊羽和林夕怀着敬畏之心,缓缓走近织机,近距离地观看、轻轻抚摸。

  织机的色泽犹如熟透的紫褐色葡萄,深沉而典雅,表面带有一种“绛霞”的独特纹理,恰似天边绚丽的晚霞,美得如梦如幻。木质的年轮线如波浪般起伏,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当手触碰到织机,那细腻的触感宛如婴儿娇嫩的肌肤,又似光洁的瓷器,使用之处更是丝绢般光滑,仿佛每一寸都被岁月精心打磨。

  凑近细嗅,初时能闻到一股如青蒿般清新的气息,隐隐还伴有一丝微甜的木香,随后,雪松与檀木混合后的微弱木质清香悠悠传来,那香气持久而绵柔,萦绕在鼻尖,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而宁静的森林之中。

  “这架织机的木质是红豆杉木,”林夕惊叹道,“红豆杉木在湿度变化时,收缩率低于 3%,如此稳定的性能实在难得。它淡雅的气味不仅不会干扰织工长时间作业,而且那红褐色的纹理,在古时还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法师,这实在是稀世珍宝啊!”

  羊羽紧接着补充道:“的确如此,法师。小夕所言极是,红豆杉的物理性能堪称卓越,兼具硬度与韧性,能够承受织机高频振动带来的考验。这种特性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制作提花织机的理想材料。其稳定的微观结构能够精准保障机械精度,而中性气味也与长时间的织造环境完美契合。再者,那红褐色的纹理,更承载了明代工匠们独特的审美意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释迦果林法师连连点头,眼中满是钦佩之色,恭敬地频频施礼:“二位学养深厚,令在下受益匪浅。”

  羊羽从随身的工具包中取出卷尺,仔细地测量着织机的尺寸:“高 3.6 米、长 5.8 米、宽 2.2 米。”

  林夕一边仔细观察着织机的结构,一边兴奋地说道:“从整体结构来看,这花楼是上层挽花工的操作台,上面悬挂着提花综线,也就是纤线;衢盘和衢脚位于提花综线的下端,起着铅锤的作用,用以保持张力;范子或者说障子,其实就是地综,负责控制平纹地组织;还有这花本,它可是用绳编记录的提花程序,就相当于现代的‘打孔纸带’。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核心部件竟然都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在是太难得了!”林夕越说越激动,脸颊因兴奋而微微泛红,手腕上的西玛在阳光的映照下,与织机的纹理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别样而和谐的美感。

  羊羽转身面向法师,神情庄重地说道:“法师,这架明代红豆杉木蜀锦提花织机以花楼双人协作和花本程序控制为核心,体型庞大,构造精妙。其技术本质在于通过物理编码实现图案的自动化编织,代表了前工业时代纺织机械的巅峰智慧。特别是这类织机的‘结花本’技术,能够实现数千根经线的有序提综,从而织出蜀锦那复杂精美的纹样。从本质上来说,它堪称世界上最早的机械程序记忆装置——通过线结点坐标记录纹样逻辑,其原理更是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打孔操作,乃至现代计算机二进制思维的形成。这花本系统比西方的贾卡提花机足足早了 200 年,被誉为‘软硬件分离’的古代工业自动化早期计算机雏形。再加上红豆杉木本身所具有的耐腐性,能够有效保障纤线系统的精度,大大减少因变形而导致的错花现象,无疑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释迦果林法师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感慨,缓缓说道:“多谢二位如此详尽的讲解。实不相瞒,我的祖上曾是明王府的蜀锦织户。在明代,蜀王常到大凉山避暑,而泸山光福寺凭借其清凉宜人的山景、如诗如画的邛海月色,构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避暑优势。不仅如此,光福寺的皇室背景、建昌卫的军政功能以及古道枢纽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蜀王经略西南时兼顾休憩与理政的绝佳场所。蜀锦,向来是纳贡的极品,当时采用花楼织机双人协作,每日却仅能织出 10 厘米的锦缎,故而有‘寸锦寸金’的说法。由于锦城冬季寒冷、夏季酷热,织工的汗水容易对蜀锦造成洇染,为了保证蜀锦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蜀王便在此处利用泸山的楠木建造了松风水月楼,并选用红豆杉木打造了这架花楼提花织机。祖上的织工们就在这里,为蜀王府精心织就一种龙凤纹的蜀锦。岁月悠悠,我们家族传承了十代之后,到了民国晚期,因连年战乱,这门精湛的织造技术不幸失传。所幸,这座别院、这座楼以及这架织机,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每隔十年,我们都会用桐油、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熬制成清漆,对织机进行悉心养护。而旁边的这架织机,无论是形制、大小尺寸还是材质,都与这架明代织机一模一样,只是它的年份是清代咸丰年间的。”

  法师顿了顿,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落寞与感慨:“这一切皆是祖上的遗物。前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险些将此楼焚毁。幸而发现得早,又恰逢当天有一批军人在此参观游览,他们齐心协力,奋勇扑救,才使得这里免遭劫难。到了我这一代,家族中就只剩下我一人,我无儿无女,已然决定在佛门中度过余生。如今,我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这些祖上留下的珍贵遗物。我早有耳闻二位对蜀锦的收藏与热爱,所以有意将此处别院捐赠于你们,希望它能在你们的手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不知两位施主意下如何?”

  羊羽和林夕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击中,一时之间竟有些愣住,仿佛置身于一场梦幻之中,难以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释迦果林法师轻轻吟诵道:“织天织地织龙织凤织经纬。”

  林夕稍作思索,便巧妙地对出下联:“绣松绣风绣水绣月绣春秋。”

  释迦果林法师听闻,不禁双手合十,又叫了一声佛号:“善哉善哉,妙哉妙哉!我心愿已了。”说罢,他从怀中掏出一把黄铜钥匙和几把小钥匙,递到林夕手中,温和地说道:“此处的一切和所有物品的处置权,今后全凭二位做主。放在那边楠木箱子里,有一匹明代龙凤纹蜀锦,还有一些历年上贡前剪裁下来的蜀锦边角料,以及一些明代关于蜀锦的书籍,皆是祖上传下来的珍贵之物,我一并留给你们。这是捐赠书,我已经签好了字。”

  羊羽和林夕如梦初醒,连忙同时弯腰致谢:“感谢法师!”

  “阿弥陀佛。”当羊羽和林夕抬起身子时,释迦果林法师已经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出了楼外,只留下那两架古老的织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静静诉说着往昔的传奇故事。

  羊羽和林夕静静地站在原地,手中紧握着那几把钥匙和捐赠书,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深知,这份馈赠不仅仅是一座别院、两架织机和一些珍贵的文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使命。

  羊羽率先打破了沉默,他望着那两架织机,目光坚定地说:“小夕,法师如此信任我们,将这份家族的珍宝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好好对待,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林夕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嗯,哥,我明白。这不仅是对我们的信任,更是对蜀锦文化传承的一份期许。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蜀锦的历史,感受这古老技艺的魅力。”

  两人在木楼中又仔细地查看了一番,将每一个细节都铭记于心。他们深知,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将面临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非凡的任务——如何妥善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