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燧石"火花-《巴蜀玉脉》

  “镜影”小组主导的的反制行动,在绝对的静默中展开。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攻击,而更像是一次精密的“外科手术式”渗透。借助国家级的网络战资源,行动小组沿着那条被发现的微弱数据流,逆向潜行,绕过层层代理和陷阱,最终成功触及了“暗影蜘蛛”位于某个中立国数据中心的跳板服务器核心。

  行动的目标并非破坏,而是窃取与误导。

  在极短的时间内,“镜影”的行动专家像最高明的窃贼,悄无声息地复制了服务器中所有与风域湖基地相关的日志、指令记录以及可能存在的组织联系信息。同时,他们植入了一套精心编制的“镜像”程序。这套程序会接管数据外泄通道,未来所有从此通道外传的数据,都将先经过“镜像”程序的过滤与篡改——真实的情报被截留,取而代之的是由“镜影”小组精心炮制的、看似合理实则充满误导性的虚假信息。这相当于在“暗影蜘蛛”的望远镜前,巧妙地放置了一块哈哈镜。

  行动顺利完成,未触发任何警报。当陈东升收到“任务完成,安全撤离”的确认信号时,紧绷了数十个小时的神经才稍稍放松。这次成功的反制,不仅掐断了对手一个重要情报源,更有可能在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获取的那些日志和记录,随即被送入深度分析,试图从中剥离出关于“暗影蜘蛛”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甚至成员身份的蛛丝马迹。

  然而,就在网络空间的反击初战告捷的同时,现实世界中的另一条战线,却传来了令人揪心的消息。

  由林夕亲自挂帅的“燧石”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理论验证的兴奋后,陷入了艰难的瓶颈期。超高功率密度脉冲能源核心的核心,在于那种能够承受极端电场并发生可控拓扑相变的新型量子材料。实验室已经合成了数十种符合理论预测的候选材料,但在实际测试中,它们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有的材料在临界电场下直接发生不可逆的晶格崩塌,化为齑粉;有的虽然能短暂引发相变,但能量释放过程极不稳定,如同失控的野马,无法形成有效的功率脉冲;更有甚者,在测试中引发了小范围的能量涡流,差点损坏了价值千万的实验设备。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消耗的不仅是巨大的经费,更是研发团队的精力和信心。那间被重重保护的“燧石”核心实验室里,气氛日益凝重。烧焦的元器件气味、屏幕上反复出现的错误数据曲线、以及团队成员眼中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困惑,构成了项目进展的主旋律。

  林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作为项目的提出者和领导者,每一个失败都像是对她判断力的一次拷问。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纤细的手指在控制终端和实验日志间飞快移动,眼眸中布满了血丝,却依然闪烁着不肯服输的光芒。她反复检查每一个实验参数,推演每一种材料可能的失效机理,与团队成员进行近乎苛刻的数据复盘。

  “林教授,第三十七号样品……又失败了。”一名年轻的研究员低声汇报,声音带着沮丧。

  林夕走到那台复杂的高压场效应测试装置前,看着腔内那片已经变得焦黑、碎裂的材料薄片,沉默了片刻。她伸出手,隔着防护玻璃,轻轻拂过那片失败的区域,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穿透表象,看到物质最深层的微观结构。

  “失败是数据之母。”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平静,“它告诉我们,这条路不通,或者我们遗漏了某个关键的条件。记录下所有的参数,尤其是电场爬升速率和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的模拟数据。我们缺少一个……一个能让能量‘驯服’地流过拓扑界面的‘开关’。”

  她提出的“能量驯服开关”概念,成为了团队下一步攻关的重点。但这谈何容易?这涉及到了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的最前沿领域,很多现象甚至缺乏成熟的理论描述。

  连续的挫折和高度紧绷的工作,终于让林夕的身体发出了警告。在一个深夜,她因长时间的站立和精神透支,在实验室里感到一阵剧烈的眩晕,险些摔倒,幸好被旁边的助手扶住。

  消息很快传到了羊羽那里。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实验室附属的休息间。

  看到林夕靠在沙发上,脸色苍白,闭目蹙眉,额头上还敷着冷毛巾,羊羽的心猛地一揪。他挥手让其他人先出去,轻轻坐在旁边。

  “小夕,”他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和一丝责备,“你必须休息。‘燧石’很重要,但没有任何项目值得你用健康去拼。”

  林夕睁开眼,看到羊羽眼中的担忧,勉强笑了笑:“哥,‘我没事,只是有点累。关键节点卡在这里,我睡不着。”

  “瓶颈不是靠透支身体就能打破的。”羊羽语气坚定,“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还记得我们练太极时,那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吗?科研也是如此,需要张弛有度。”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已经安排了,明天你必须去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然后强制休息两天。这是命令,也是……我的请求。”

  林夕看着羊羽,知道他心意已决,也知道他是对的。她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好吧,我听你的。”

  羊羽握住她微凉的手,传递着温暖和力量:“‘燧石’是探索无人区,失败是常态。你不要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一个人肩上。相信团队,相信我。”

  在林夕强制休息的两天里,羊羽暂时接管了“燧石”项目的日常协调。他组织了几次跨学科的“头脑风暴”会议,邀请了一些并未直接参与项目、但思维活跃的基础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参与讨论,希望能带来新的视角。

  也正是在林夕休息调整的期间,陈东升那边对“暗影蜘蛛”跳板服务器数据的深度分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分析人员从海量的日志碎片中,通过复杂的关联算法,识别出了几个频繁出现、但经过高度伪装的指令模式。这些模式指向了一个位于海外、表面上从事商业数据挖掘的公司Ip段。进一步的秘密调查显示,这家公司与多家具有西方情报背景的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资金和技术往来。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服务器残留痕迹的恢复,技术人员成功提取到了一小段未被完全擦除的、用于远程控制木马的代码特征。这段代码的编写风格和加密方式,与几年前共和国某重点国防研究所遭遇的一次未遂网络攻击中使用的恶意软件,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这意味着,“暗影蜘蛛”并非一个孤立的组织,它很可能是一个受某国情报机构支持、长期专注于对华高科技领域进行渗透和破坏的先进持续性威胁小组。张帆事件,以及近期针对林夕的流言攻击,都只是其庞大行动中的一环。

  “终于抓到你的尾巴了……”陈东升看着分析报告,眼神锐利如鹰。虽然距离揪出幕后主使还有很长的路,但至少,对手的轮廓变得更加清晰了。他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告知了羊羽,并加强了针对已识别Ip段的监控和反渗透布防。

  林夕经过两天的休整,身体状况有所恢复。更重要的是,远离实验室的喧嚣让她紧绷的大脑得到了放松。在休息期间,她并没有完全停止思考,反而在翻阅一些看似与项目无关的、关于晶体生长和界面物理的旧论文时,一个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突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她猛地坐起身,拿出随身携带的电子笔记本,飞快地演算起来。

  “界面……不是平滑的!我们一直假设拓扑相变发生在理想的平滑界面上,但实际材料制备过程中,界面必然存在原子尺度的缺陷和起伏!这些‘不完美’,可能才是能量流失控的关键!”她的眼睛越来越亮,“也许,我们不应该试图消除这些缺陷,而是……主动设计和利用它们?制造一种‘结构化缺陷’,引导能量沿着我们预设的路径进行相变和释放?”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近乎离经叛道。传统的材料科学追求的是尽可能完美的晶体结构,而林夕现在却要反其道而行之。

  她迫不及待地返回实验室,召集了核心团队成员,分享了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起初,大家都感到惊愕和怀疑,但在林夕缜密的推演和充满激情的阐述下,逐渐被这个颠覆性的思路所吸引。

  新的实验方案被迅速制定。团队调整了材料制备工艺,尝试在特定的晶格位置引入可控的、周期性的“缺陷阵列”。这需要极其精密的分子束外延技术和纳米级刻蚀工艺,难度极高。

  第一次尝试,失败。材料在生长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可控的畸变。

  第二次尝试,勉强成功制备出样品,但在测试中,能量释放虽然比之前稳定了些,但功率密度远未达到预期。

  第三次……

  实验室里,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林夕站在主控台前,亲自操作着改进后的高压场效应测试系统。大屏幕上,显示着第三号“结构化缺陷”样品的实时数据。

  电压稳步提升,电场强度逐渐接近临界值。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突然,监测能量释放的曲线猛地向上跳动!

  “能量脉冲形成!”一名研究员激动地喊道。

  屏幕上,一条前所未有的、尖锐而稳定的脉冲波形赫然出现!其峰值功率密度,虽然距离最终目标还有差距,但已经达到了以往最佳成绩的三倍!并且,能量释放过程呈现出高度的可控性和重复性!

  “成功了!我们找到了方向!”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多日来的阴霾被这一刻的兴奋一扫而空。

  林夕紧紧盯着那条美丽的波形曲线,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距离真正的“燧石”核心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一点星火,足以证明方向的正确,足以点燃整个团队的希望。

  她回头,看到不知何时站在实验室门口的羊羽。他正微笑着看着她,眼中充满了赞赏与骄傲。

  光,在历经波折后,终于再次于最前沿的黑暗中,点燃了那簇至关重要的、名为“可能性”的火焰。而这火焰,必将越烧越旺,直至照亮通往未来的整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