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各种任务份至沓来-《巴蜀玉脉》

  风域湖畔的突破,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波澜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至整个国家的尖端装备研发领域。

  最初是几个消息灵通的核心型号单位。电话铃声在深夜里骤然响起,惊醒了刚刚躺下的林夕。对方的声音急促而激动,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林政委!我们那个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验证,生死攸关!无论如何,请务必帮忙插个队!条件你们开!” 放下这个电话不到十分钟,另一个同样重量级的号码又打了进来,内容大同小异。

  很快,这消息便不再是秘密。湖畔那座巨大的激波风洞,仿佛瞬间成了整个行业的灯塔。来自天南海北的车辆开始出现在通往风域湖畔的道路上。起初是挂着特殊牌照的军绿色越野车,接着是各大航空航天研究院所的考斯特中巴,再后来,连一些背景深厚、承担着国家重大任务的民营航天企业的商务车也加入了进来。

  研究所的安保级别瞬间提升到了最高。原本就森严的大门,增加了岗哨和防撞设施。所有来访车辆和人员,必须在远离核心区的第一道检查站接受严格的身份核验和预约确认。检查站外的临时停车场,很快就被各式车辆塞得满满当当。

  在此种情况下由羊羽、林夕、科研副所长潘登云,研究室主任陆剑涛,成立科研试验协调组,接待型号参试人员由办公室统一安排。

  林夕成了最“炙手可热”的人。她的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几乎被打爆,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队。来访者无一不是各个单位的负责人或技术总师,个个都带着十万火急的任务和不容有失的理由。

  “林政委,我们那个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舵面烧蚀试验,直接关系到明年首飞节点!您看……”

  “林政委,我们新型发动机的进气道在特定马赫数下激波振荡问题一直无法突破,风洞数据是唯一的希望了!模型我们都带来了!”

  “林政委,我们……”

  林夕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旋涡的中心。她脸上维持着职业化的冷静和礼貌,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她面前的巨大电子排期表上,密密麻麻的色块代表着一个又一个嗷嗷待哺的型号任务,每一个色块背后都牵扯着庞大的国家投入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强激光武器项目自身后续的千瓦级定型试验和更前瞻的兆瓦级预研,占据了最优先的红色区域,这是铁打不动的核心。剩下的空间,如同珍贵的战略资源。

  “王总,您那个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材料验证,高温段数据确实关键,但模型复杂度和试验时间太长,”林夕指着屏幕,声音清晰而坚定,不容置疑,“我建议拆分成两个阶段,优先做你们最急迫的800秒高温驻点烧蚀部分,其他耦合试验排到下个月,这样下周可以给你们挤出一个48小时窗口。”

  被称作王总的中年人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拆分不太满意,刚想开口争取更多。

  林夕立刻抬手制止,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商量的压力:“这是目前唯一能最快帮你们拿到部分关键数据的方法。如果坚持全状态试验,至少要排到三个月后。您考虑一下,后面还有三家等着。”

  王总看着林夕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断和电子屏上那令人绝望的排队列表,最终颓然地点了点头:“……好,就按林政委说的办!48小时就48小时!拜托了!”

  送走王总,林夕立刻转向旁边一位早已等候多时、负责某型导弹气动布局验证的工程师:“李工,你们的模型相对简单,但试验马赫数覆盖范围广。下周二下午四点,到周四下午四点,这个空档给你们。准备好模型和所有标定参数,准时进场,试验时间一秒都不会多。”

  “明白!谢谢林政委!”李工如蒙大赦,连连鞠躬。

  就在林夕快速处理着排期时,一个穿着考究西装、与周围军绿色和工装服格格不入的中年男人,在助理的陪同下,有些局促地挤到了办公桌旁。他是国内一家新兴的、承担了部分国家卫星发射任务的民营航天公司老板。

  “林政委,您好您好!久仰大名!”他脸上堆满笑容,双手恭敬地递上名片,“我是星瀚航天的赵明。我们那个可回收火箭第二级的返回段热流分布和稳定性验证,实在是卡住了,自己搭建的模拟环境怎么都摸不准……听说贵处风洞能力世界顶尖,我们……”

  林夕接过名片,快速扫了一眼,目光依旧停留在排期表上,语速飞快:“赵总,你们的项目我有所耳闻。不过目前排队情况您也看到了,国家重点项目优先级最高。民营项目,原则上……”

  “林总工!我们明白!完全理解!”赵明急忙打断,语气无比诚恳,“我们愿意支付加急费用!双倍!不,三倍都可以!只要能在两个月内……不,三个月内安排上!这对我们拿到下一轮融资和后续发射许可至关重要!这是预付的诚意金!”他示意助理,后者立刻打开一个手提箱,里面赫然是码放整齐的现金。

  林夕的目光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落在那个手提箱上,又看向赵明急切而充满期待的脸。她沉默了几秒,办公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和其他人低声交谈的背景音。最终,她轻轻摇了摇头,语气没有波澜:“赵总,钱很重要,但在这里,时间比钱更金贵,是国家战略资源。你们的项目,我会记录备案。但具体能否安排、何时安排,需要根据国家整体需求和试验窗口进行综合评估。请通过正规渠道提交详细试验需求和模型参数说明,走流程排队。预付款,请收好。”她将名片轻轻放在桌角,目光已经转向了下一位等待者。

  赵明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张了张嘴,看着林夕那副不容置疑的专注神情,最终只能无奈地合上手提箱,带着助理悻悻地退到一边,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羡慕,望着那些拿着“加塞”许可匆匆离去的身影。

  与此同时,在研究所另一侧稍显安静的走廊里,羊羽刚刚结束与激光武器项目组关于定型试验细节的激烈讨论。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走向指挥部。路过林夕办公室外那片人声鼎沸的临时等候区时,脚步不由得顿住了。

  眼前的一幕,瞬间击中了他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

  狭长的走廊,此刻被各式各样的身影挤得水泄不通。穿着不同单位制服的人,或坐或站,或倚墙闭目养神,或低声与同伴交谈,或焦急地翻看着手中的资料。空气中混杂着汗味、烟草味、速溶咖啡的味道,还有那种因漫长等待和前途未卜而产生的无形焦灼。有人抱着厚厚的图纸袋,有人脚边放着便携式电脑包,有人一遍遍地看着手表。疲惫写在许多人的脸上,但眼中却燃烧着同样的渴望——渴望轮到自己,渴望得到那宝贵的试验窗口。

  羊羽靠在冰冷的墙壁上,指尖的烟燃着细缕青烟,视线却穿透眼前拥挤的人群,落向某个模糊的时空。许多年前,他也是这样人群中的一员。那时他还年轻,为了给一个几乎被判了“死刑”的小型无人机项目争取到一次宝贵的高速风洞试验机会,他揣着导师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才开出来的介绍信,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硬座,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当时国内唯一能进行相关试验的风洞基地。

  记忆中的画面清晰得刺眼:冬夜寒冷的走廊,灯光昏暗,空气里弥漫着劣质香烟和泡面的混合气味。他和另外几个来自不同单位的工程师,裹着臃肿的军大衣,像沙丁鱼一样挤在长条木椅上,屁股被硌得生疼。脚边放着装模型的沉重木箱。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啃着冰冷的馒头就咸菜,耳朵却时刻竖着,捕捉着办公室里传出的任何一点动静,期待着那个掌管排期的“大人物”能喊到自己的名字。那种卑微的、望眼欲穿的等待,那种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他人之手的无力感,那种生怕错过叫号而不敢上厕所的窘迫……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心底。

  指尖传来一阵灼痛。羊羽猛地回神,才发现香烟已经烧到了尽头。他甩掉烟蒂,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这片拥挤而焦灼的“等候长廊”。恍惚间,那个缩在军大衣里、啃着冷馒头、眼神倔强而忐忑的年轻自己的影子,似乎与眼前这些疲惫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时空仿佛在这一刻完成了奇异的闭环。

  只是,位置已然调换。当年那个在走廊尽头苦苦等待机会的年轻人,如今已是站在资源分配端的人之一。羊羽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的复杂气味,既有过去的苦涩,也掺杂着如今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挺直脊背,眼神变得锐利而沉静,迈步穿过人群,走向挂着“项目总控”牌子的指挥部大门。那些投向他的、混杂着敬畏和期盼的目光,让他每一步都踏得无比坚实。

  林夕处理完试验型号的开局试验任务后,同羊羽和协调组商议,今后的型号试验任务统一由协调组统一安排,林夕才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

  激波风洞的成功,只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强激光武器,尤其是瞄准未来的兆瓦级门槛,其复杂性远超单一试验手段的范畴。风域研究所的潜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研究所东侧,一座新建的、充满现代流线型设计的银灰色建筑里,是“蜂群”无人机综合试验场。这里没有风洞震耳欲聋的咆哮,取而代之的是高频电机运转的嗡鸣和旋翼划破空气的尖锐呼啸。巨大的穹顶下,空间被划分成多个试验区。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抗干扰试验区。一架造型奇特、通体覆盖着特殊吸波和散热材料的无人机原型机,被牢牢固定在一个多自由度的振动平台上。它机翼下方挂载着一个小型的激光发射吊舱。平台剧烈地模拟着飞行器在高速、高机动状态下的颠簸和震颤。与此同时,围绕在它周围的多组高功率电磁干扰源,正以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疯狂地向它倾泻着模拟战场环境的复杂电磁风暴。强激光武器小型化后的实战平台,其自身产生的电磁干扰、以及如何在敌方强干扰下维持激光精确瞄准和自身稳定,是风洞无法完全模拟的实战难题。

  “电磁干扰强度提升至Level 4!模拟敌方大功率雷达压制!”控制台传来指令。

  无人机机体上的指示灯疯狂闪烁,机载主控计算机的散热风扇发出尖锐的嘶鸣。但机腹下的激光吊舱,其瞄准光束投射在远处靶标上的光斑,虽然出现了细微的抖动,却依旧顽强地锁定着目标中心区域。控制室内,工程师们紧盯着屏幕上代表激光指向精度的曲线,它在剧烈的干扰背景噪声中,依旧保持着核心的稳定。

  “自适应滤波算法生效!激光链路维持!精度损失控制在5%以内!通过!”

  一阵小小的欢呼在控制室响起。这架无人机,是兆瓦级激光武器未来可能的“空中利剑”雏形之一。

  而在研究所最深处,一座恒温恒湿、需要特殊权限才能进入的堡垒式建筑内,则是“天河之光”数值计算中心的所在。这里听不到任何机械的轰鸣,只有成千上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散热风扇汇聚成的、如同深海低吼般的低沉背景音。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是试验场的实时画面,而是流淌着无穷无尽的数据洪流和复杂到令人目眩的三维动态仿真图像。

  这里是虚拟的战场,是理论的熔炉。激波风洞试验获得的海量气动热、烧蚀、流场干扰数据,无人机试验场反馈的电磁兼容、平台振动、指向精度实测结果,如同珍贵的“矿石”,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输入到超级计算机构建的、融合了多物理场的巨型数字模型中。

  屏幕上,一个极其复杂的联合仿真正在进行:代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虚拟模型在数字化的极端气动环境中穿行,其表面材料在模拟的兆瓦级激光持续照射下,微观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温度场像熔岩般流动;同时,模拟的战场电磁干扰如同无形的风暴席卷整个空间;飞行器搭载的激光武器系统自身产生的热效应、振动效应、电磁效应,与外部环境相互耦合、激烈碰撞……

  超级计算机的算力被压榨到极致,寻找着那稍纵即逝的优化平衡点——如何在狂暴的物理环境中,让材料多坚持一秒?让激光束的聚焦再稳定一丝?让整个武器系统在极限输出时依然可控?

  “第1736次迭代完成!基于风洞新烧蚀数据修正的材料模型,结合无人机实测的抗扰裕度,兆瓦级核心散热通道构型优化方案G-7,理论峰值功率持续时间提升18.7%!指向精度波动降低12.3%!” 数值模拟团队的负责人声音带着熬郁的沙哑,却难掩其中的兴奋,向刚刚走进来的羊羽和林夕汇报。

  羊羽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那由无数0和1构成的虚拟世界。风洞喷出的激波是撕裂现实的利刃,无人机在电磁风暴中倔强穿行的身影是灵活的触角,而眼前这片无声流淌的数据之海,则是洞察一切奥秘的大脑。三股力量,物理的、半实物的、纯粹数字的,在风域湖畔前所未有地紧密交织、相互印证、彼此哺育,共同构建起一道通向终极武器的坚实阶梯。每一次风洞的怒吼,每一次无人机的震颤,每一次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峰值,都在合力撞击着那道分隔梦想与现实的门槛——兆瓦级强激光武器的曙光,已经清晰可见地投射在这片忙碌而充满力量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