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星穹铸剑-《巴蜀玉脉》

  “龙御之甲”地面综合测试的圆满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风域湖基地乃至所有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心中。那份详尽的测试报告,以及记录着长达八小时全功率稳定运行的最终数据,被列为最高机密,同时也成为了推动项目进入下一阶段的最高效催化剂。

  庆功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基地的核心力量便已投入到羊羽所强调的“万里长征第二步”之中。首先进行的是为期数周的深度数据复盘和系统优化。测试中暴露的冷却系统次级泵组振动、光束指向微抖动等问题,被工程师团队逐一拆解分析,改进方案迅速出台并实施。林夕带领的控制算法组,则根据“共振微结构”反馈的海量数据,对控制模型进行了更精细的打磨,使其动态响应和容错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甚至堪称革命性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并行推进——小型化。

  “龙御星轨”地面原型机虽然强大,但其庞大的体积和质量,距离能够搭载于卫星平台相距甚远。要实现“星载”这一终极目标,必须在保持甚至提升性能的前提下,进行一场彻底的“瘦身革命”。

  这项重任,主要落在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和能量核心创新团队的肩上。陈明远院士和周雨薇博士再次成为了攻坚克难的核心人物。

  基地内部一间高度保密的实验室里,周雨薇正站在一个充满惰性气体的透明操作箱前,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机械臂。箱内,一块闪烁着奇异流光的金属薄片正在被进行微观级别的蚀刻。这正是基于“共振微结构”理念进一步研发的“活性光学薄膜”。它不再仅仅是感知,更能在特定能量场激励下,主动进行微米级别的形变,替代传统笨重的机械式光束偏转器,从而在光学系统层面实现数量级的体积和重量缩减。

  “成功了!”周雨薇看着监测屏幕上显示的薄膜响应数据和形变精度,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难掩兴奋之色,“响应速度比预期快百分之十五,能耗降低百分之二十!这意味我们不仅能用它做更快速的动态补偿,甚至可以直接用它构建主要的光束控制单元!”

  旁边的陈院士戴着特殊眼镜,仔细观察着样本,赞许地点点头:“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果然是无穷的。这块‘薄膜’就像拥有了简单的反射神经。雨薇,你们组立了大功。立刻将数据同步给林夕那边,让他们着手更新控制算法,适应这种新的执行器。”

  另一边,能量核心的小型化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强激光器要实现300兆瓦的输出,其能量转换、储能和释放系统往往如同一个大型工厂。而“龙御星轨”项目伊始,就瞄准了基于新型超导储能和高效等离子体激发的前沿技术。

  赵建明工程师带着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能量实验室。他们面对的是如何将庞大的超导磁体线圈和冷却系统,集成到一个相对紧凑的模块中。无数次模拟、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对材料和结构的优化……最终,他们采用了一种多层复合超导带材和微通道相变冷却技术,成功将核心能量模块的体积压缩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而能量密度和释放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老赵,你这可是把一头大象塞进了冰箱,还让大象跑得更快了!”一位前来观摩的兄弟单位专家看着初步成型的小型化能量核心模块,忍不住惊叹道。

  赵建明抹了把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而自豪的笑容:“没办法,上面给的是命令,不瘦身,上不了天啊!”

  除了光学和能量核心,结构、散热、电源管理……每一个分系统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瘦身”洗礼。新材料、新工艺、新架构被不断引入、测试、优化。基地的加工中心和实验室日夜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测试前更加炽热的奋斗气息。

  羊羽和林夕统筹全局,穿梭于各个攻关小组之间,协调资源,解决跨领域的技术难题。林夕更是将小型化带来的系统参数变化,实时融入她的整体控制模型中,确保“瘦身”后的系统依然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而非简单的部件堆叠。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三个月后,经过多轮迭代优化,第一台工程样机——“龙御星轨"星载原型机终于总装完成。

  与地面原型机那庞然大物的姿态不同,样机虽然依旧不失威严,但体积和重量已经大幅缩减,其核心部分被集成在一个流线型、覆盖着高效散热鳞片的银灰色舱体内,看上去更像是一件来自未来的精密艺术品,而非一件毁天灭地的武器。

  “真美啊……”林夕看着矗立在新型测试台上的样机,轻声感叹。这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结晶,仿佛一件被精心打磨的神兵,只待出鞘,直指苍穹。

  羊羽站在她身边,目光锐利地扫过样机的每一个接口和传感器:“美不美,还要看它能不能经受住接下来的考验。”

  星载平台适应性改造和太空环境模拟测试,即将开始。这不再是面对地球大气层内的挑战,而是要模拟宇宙真空、极端温度交变、强辐射、微重力等严苛环境。

  测试被转移到了基地内部新建的“空间环境模拟中心”。这里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一个巨大的真空罐,内部可以抽至高真空,并利用液氮和加热系统模拟从零下150摄氏度到零上100摄氏度的剧烈温度变化,同时配备了模拟太阳辐射和宇宙粒子辐射的设备。

  将样机吊装进入巨大的真空罐,如同将宝剑纳入剑匣。当厚重的舱门缓缓关闭,抽气泵开始工作,将内部气压降至接近宇宙真空时,指挥中心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真空度达到预定值。”

  “开始第一阶段,热真空环境适应性测试。”羊羽下达指令。

  模拟器内壁的加热器和冷却管路开始工作,模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经历的“日照区”高温和“阴影区”低温的剧烈循环。每个循环持续数小时。

  监控屏幕上,样机各部分的温度数据开始剧烈波动。外壳温度在高温段迅速攀升,而在低温段则急剧下降。关键在于内部的核心部件,能否在高效的隔热和温控系统保护下,保持稳定的工作温度。

  “能量核心保温层效能正常,内部温差控制在正负5度以内。”

  “光学平台热变形监测……变形量在纳米级,动态补偿系统已激活,补偿效果良好!”

  “冷却系统……微通道相变冷却效率超预期,核心温度稳定!”

  好消息接连传来。专门为太空环境设计的温控系统和结构材料,经受住了第一轮考验。

  “启动第二阶段,热真空条件下的低功率功能测试。”林夕命令道。

  在真空和温度交变的环境中,样机被首次激发。一道无形的能量束在模拟器内射向远处的标靶,标靶也经过特殊设计,可在真空环境下工作。

  “发射成功!光束参数稳定!光学系统在热应力下保持极高指向精度!”

  这意味着,即使卫星在太空中经历着“冰火两重天”,“龙御星轨”依然能够可靠地瞄准和射击。

  热真空测试持续了整整一周,模拟了数十个极端温度循环。样机表现出了惊人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更令人紧张的在轨运行与攻击防御模拟测试。

  这个测试不仅要模拟环境,还要模拟实战场景。真空罐内被布置了更加复杂的监测系统,并引入了一个模拟在轨机动目标的装置。

  “测试目标:模拟拦截一颗处于低轨道、具有轻微机动能力的‘假想敌’侦察卫星。”羊羽宣读了测试想定。

  指挥中心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这已经无限接近真实的太空作战场景。

  “样机启动,全系统自检通过。”

  “模拟目标轨道参数注入……目标运动轨迹生成……”

  “跟踪系统锁定目标!”

  大屏幕上,代表样机光束发射点的光标和代表模拟目标的光点开始按照预设轨道运动。目标正在进行不规则的机动,试图摆脱锁定。

  “发射!”

  在全功率模式下,测试中为安全起见,能量级别有所控制,但足以验证系统能力,样机射出的能量束,在模拟的真空环境中几乎没有衰减,以光速扑向目标。

  只见屏幕上的光标死死咬住机动中的目标光点,无论目标如何变轨、加速,光束焦点始终如影随形。控制算法根据“共振微结构”和“活性光学薄膜”提供的超高频感知和响应,进行着肉眼无法捕捉的微调,确保能量的高效汇聚。

  “持续跟踪时间达到预定值!”

  “光束能量集中度保持在99.5%以上!”

  “模拟目标‘结构失效’!”监测员根据传感器数据判断目标已被摧毁。

  指挥中心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动态拦截测试一次成功!这证明了“龙御星轨”不仅能在太空环境下工作,更具备实战化的反卫星能力!

  然而,真正的挑战总是在意料之外出现。

  就在最后一次全系统、长时间、模拟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综合压力测试中,一个意想不到的故障发生了。

  测试进行到第四小时,模拟器内部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异常震动报警。同时,能量核心监控数据显示,超导储能环路的某个节点出现了极其微弱的能量泄露!

  “警报!能量核心b区,超导环路绝缘参数异常下降!”监控员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超导环路的能量泄露,哪怕再微小,在太空真空环境下也可能导致局部过热、超导失效,甚至引发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能量核心崩溃!

  “立刻分析泄露源!启动应急预案A-3!”羊羽的声音依旧冷静,但语速明显加快。

  林夕飞速地调出b区的详细监测数据,尤其是“共振微结构”传感器反馈的微观应变和温度分布图。数据显示,在泄露点附近,存在着极其细微但异常的结构应力集中。

  “不是材料问题,也不是冷却问题……”林夕眉头紧锁,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调用着深层诊断程序,“是微陨石撞击模拟试验后,一处内部支撑结构的微观形变累积,在长时间综合应力下,导致了对超导带材的轻微压迫和绝缘层磨损!”

  这个问题在之前的地面和单独环境测试中从未出现过,是多种太空环境因素叠加作用下,暴露出的一个极其隐蔽的设计缺陷。

  “能远程修复吗?”羊羽问道。

  “不行,必须开罐进行物理维护和更换部件。”现场工程师负责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意味着本次测试需要中断。虽然这在意料之中——任何复杂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但发生在综合压力测试的关键时刻,难免让人感到挫败。

  “停止能量输出,系统安全关机。泄压,准备开罐维修。”羊羽果断下令。他没有丝毫犹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测试暂停。工程师团队穿着防护服,进入真空罐,对故障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维修。整个过程花了将近一天时间。

  维修完成后,羊羽并没有立刻下令重启测试。他召集了所有核心技术人员开会。

  “这次故障,暴露了我们在地面模拟的局限性,也提醒我们,太空环境的复杂和严酷远超想象。”羊羽环视众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修复故障。我要求,基于这次故障的分析结果,对所有类似结构进行全面的疲劳分析和设计复核,找出所有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预防性加强。”

  林夕补充道:“同时,控制算法需要增加对这类‘隐性故障’的预判模块。虽然‘共振微结构’能感知到形变,但我们需要更早地识别出这种形变的发展趋势,在它酿成事故前就发出预警,甚至提前进行参数调整以规避风险。”

  这次意外的故障,反而成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龙御星轨”S型的宝贵契机。团队没有气馁,而是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全系统健康管理能力升级。

  一周后,修复和优化工作全部完成。综合压力测试重新开始。

  这一次,系统运行得异常平稳。新加入的健康预警模块多次提前识别出微小的参数漂移,并自动进行了补偿,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当测试计时器终于走完最后一个循环,标志着所有太空环境模拟测试项目全部通过时,指挥中心里响起的,不再是单纯的欢呼,而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自信的掌声。

  历经磨难,百炼成钢。

  “龙御星轨”星载原型机,成功通过了地狱般的太空环境模拟测试。它用事实证明,自己不仅是一柄利剑,更是一柄能够在极端恶劣的太空环境中长期防御、清除轨道垃圾、生存、保持锋利、并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的“星穹之剑”!

  测试结束后,羊羽和林夕站在空间环境模拟中心外,仰望夜空。繁星点点,其中一些光点,就是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各国卫星。

  “下一步,就是真正把它送上天了。”羊羽缓缓说道,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大气层,落在了那片未来的战场上。

  林夕点点头,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嗯。地基测试证明我们能造出神兵,太空环境测试证明我们的神兵能适应苍穹。接下来,就是为这柄神兵,寻找一个合适的‘剑鞘’和‘座驾’了。”

  所谓的“剑鞘”和“座驾”,即是承载“龙御星轨”的卫星平台,以及将其送入预定轨道的运载火箭。这涉及到与航天部门更紧密的协作,甚至是全新的卫星平台设计。

  一份凝结了风域湖基地最新测试成果和星载化方案的绝密报告,再次被送往最高层。报告中不仅详述了样机的卓越性能,更正式提出了启动“龙御星轨”工程样星研制和发射申请的请求。

  批复很快下达:“同意。立即组建‘龙御星轨’工程星研制团队,协调各方资源,启动首颗验证星‘龙御一号’的研制工作,力争在半年内完成发射入轨!”

  命令如山,征程再起。

  风域湖基地的使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实验室的原理验证,到地面系统的集成测试,再到星载化的成功突破,如今,他们要将这梦想中的武器,真正送上那片关乎国家未来安全的最终战场——近地轨道。

  基地的灯火,依旧彻夜长明。只是这一次,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墙外那片广袤的星空。

  铸剑于地,淬火于空,锋芒所指,星穹皆御。

  “龙御星轨”的传奇,即将翻开真正的太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