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源初天铁-《巴蜀玉脉》

  翌日上午,风域湖基地地下三层,最高规格的全息投影会议室。

  空气净化系统发出几乎不可闻的低频嗡鸣,将室内的空气调节到最适宜思考的温湿度。椭圆形的会议桌中央,一道精细的立体光柱投射而出,在空中构建出不断旋转、细节纤毫毕现的“深渊结晶”纳米结构模型,其旁侧并列展示着KL岛基座材料的结构放大图以及历史上几份着名“天铁”样本的元素光谱对比数据。光线的变幻映照在与会者脸上,每个人都神情肃穆,眼神中却跳动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火花。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领域巅峰对话。与会者不仅包括陈明远院士领衔的材料科学团队核心成员、羊羽和林夕代表的能量控制与武器系统专家,还有被紧急召回的基地内几位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高能粒子研究专家,甚至包括一位专精于考古材料学的老教授。可以说,基地内所有与“深渊之谜”和“龙行计划”相关的智力资源,此刻都汇聚于此。

  羊羽坐在主位,没有过多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题。他示意陈院士首先介绍最新发现。

  陈明远站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激光笔的光点落在“深渊结晶”模型上那几处标示出异常同位素信号的位置。

  “各位同仁,经过连夜的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我们现在有超过95%的把握确认,‘深渊结晶’、KL岛接收装置基座材料,以及历史上零星出现的‘天铁’,其本质是同一种地外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陈院士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这种物质,我们暂时将其命名为‘源初天铁’。”

  他切换投影,展示出一幅基于同位素特征推演出的宇宙演化路径图。

  “‘源初天铁’的同位素比例,强烈暗示其起源于一次或多次宇宙极端高能事件,很可能是中子星合并的产物。这意味着,构成它的重元素,是在宇宙中最狂暴的环境中‘锻造’出来的。其原子核内蕴含的物理规律,可能与我们地球上经过漫长温和演化形成的物质基底,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插话道:“陈院士,您的意思是,这种材料本身,就可能是一个‘物理规则的异数’?它的超导特性、拓扑绝缘行为,乃至其晶格结构近乎完美的稳定性,都源于此?”

  “正是如此。”陈院士肯定地点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宇宙预设’的超导材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天然的能量超流体导体。它的晶格结构仿佛经过最精妙的设计,能够以近乎零损耗的方式传导能量,并且其拓扑性质使得能量流在其表面或特定路径上传输时,受到某种‘保护’,极难被干扰或散射。”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更惊人的推论:“更重要的是,我们怀疑,KL海沟下的‘深渊核心’,其本质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能源,它更是一个巨大的‘天铁’合成与‘活化’装置。导师利用地球的地热等能量,模拟或激发了类似宇宙极端环境的条件,将可能最初坠落在该区域的、相对原始的‘天铁’陨石,提纯、合成为我们看到的这种高度有序的‘深渊结晶’。这个过程,可能本身就伴随着对某种深层物理规则的调用,从而释放出庞大的能量。”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这个假设将能源技术和材料技术彻底融合,指向了一个远超当前人类科技水平的领域。

  羊羽适时开口,将话题引向应用:“陈院士,基于‘源初天铁’的这种特性,如果我们能够获得哪怕极少量的人工合成类似物,或者找到方法利用其特性,对于‘龙行天下’系统,乃至未来的能量技术,意味着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

  陈院士深吸一口气,显然对此已有深思熟虑:“羊所长,这意味着革命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他再次切换投影,展示出“龙行天下”激光发射装置的简化结构图。

  “第一,能量传导效率的质变。如果能用‘天铁’类似物制造或镀膜激光器的关键能量传输部件,如波导管、反射镜,甚至部分激发介质,能量损耗将降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目前的系统,即使优化后,仍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其他损耗,限制了最大有效功率和持续作战能力。而‘天铁’通道,可以将激光能量几乎无损地送达目标。”

  “第二,光束质量的飞跃。‘天铁’材料的拓扑保护特性,可以极大地抑制激光在传输过程中,尤其是长距离大气传输中的散射、畸变和抖动。这意味着光束可以更凝聚、更稳定,打击精度和有效射程将得到难以想象的提升。甚至……可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量束弯曲’或‘非视距精准打击’,绕过障碍物攻击目标。”

  此言一出,连羊羽的眼神都锐利了几分。这几乎是改变了能量武器的基本作战范式。

  “第三,也是最具潜力的方向,”陈院士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指向投影图中激光器的能量核心部位,“是能量源的升级。如果我们能理解并部分复制‘深渊核心’的能量激发机制,哪怕只是皮毛,将其与‘天铁’材料结合,我们或许可以开发出体积更小、功率密度更高、持续运行时间更长的下一代激光器能源。不再是依赖传统的化学燃料或电能储存,而是直接撬动物质更深层的能量。”

  “就像……将一块‘微型深渊’装入武器系统?”林夕轻声问道,眼中充满了震撼。

  “可以这么理解,虽然道路极其漫长。”陈院士点头,“目前这还只是理论蓝图。但至少,在能量传导和光束控制这两个相对容易切入的方面,‘天铁’材料的特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清晰的技术路径。”

  接下来,会议进入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阶段。

  高能物理专家提出,需要建立更精细的模型来模拟“天铁”材料在极端能量流冲击下的响应,特别是其与深渊能量这种疑似涉及高维物理或暗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能量的耦合机制。

  武器系统工程师则开始构思,如何将尚处于理论阶段的“天铁”镀膜技术集成到现有的“龙行”系统中,是全面更换核心部件,还是先采用渐进式的改进方案?

  考古材料学教授则提供了新的视角,他提醒大家注意历史上那些使用“天铁”锻造的器物,往往伴随着一些现代科学难以解释的传说,比如“通灵”、“辟邪”或“能量共鸣”。他建议研究团队不要只盯着物理参数,或许可以从材料的历史应用和伴随的文化现象中,寻找关于其能量特性的另类线索。“古人或许不懂量子物理,但他们可能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些与这种材料‘相处’的朴素法则。”

  这个观点引起了羊羽的注意。他想起了KL岛上那座接收装置的巧妙结构,那种将自然能量流与人工引导完美结合的设计,确实透露出一种不同于现代线性思维的、更偏向于整体和感应的智慧。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午餐都是在会议室简单解决的。最终,羊羽综合各方意见,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一、 成立“天铁应用研究专项组”,由陈明远院士总体负责,林夕担任技术协调人,重点攻关“天铁”材料,在能量传导和光束控制方面的应用可行性。 首要目标是尝试在实验室环境下,制备出具有类似“天铁”能量传导特性的复合涂层材料,并用于改进现有的激光器核心元件。

  二、 理论物理团队与能量控制团队合作,建立“深渊-天铁”能量耦合理论模型(代号“深瞳模型”),*试图从理论上解释深渊能量的产生、传导与控制机制,为未来可能的能源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三、 情报与考古部门联动,在全球范围内秘密搜集与“天铁”相关的历史文献、传说和实物样本, 尤其是可能指向其他类似KL区域能量异常点的线索,试图勾勒出“导师”可能活动的更广阔图景,以及“源初天铁”在地球上的分布历史。

  四、 “龙行天下”系统转入“实战化改进阶段”, 在现有技术框架下,继续优化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在“铸剑”计划取得实质性突破前,形成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同时,开始规划基于“天铁”技术的下一代激光武器系统的概念设计。

  “同志们,”羊羽在做总结时,目光扫过全场,“今天的研讨会,我们不仅确认了关键材料的宇宙起源,更重要的是,我们绘制出了一幅从当前技术通向未来的能量蓝图。这条路充满未知与挑战,甚至可能触及物理学的边界。但KL海沟的发现已经证明,我们并非孤军奋战,在我们之前,已有先行者探索过这条道路。”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深沉:“外部的压力正在逼近,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慢慢摸索。‘铸建’计划必须争分夺秒,既要大胆假设,勇于创新,也要小心求证,脚踏实地。我希望,‘3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的概念,能尽快从图纸走向现实。”

  会议在凝重的使命感中结束。与会人员迅速投入各自的工作,整个风域湖基地的研究节奏,因为这次研讨会而再次提速。

  随后的几周,基地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精密机器,各个部门高效运转。

  材料实验室里,陈院士团队根据对“深渊结晶”结构的理解,尝试用地球上能找到的元素,通过极端高压、高温和特定的电磁场环境,模拟合成具有类似晶格和电子特性的替代材料。过程极其艰难,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令人鼓舞。

  林夕带领的工程团队,则开始对“龙行天下”系统进行深度“体检”,标识出所有能量损耗的关键节点,为未来可能的“天铁”镀膜升级做准备。同时,她组织精干力量,开始构思“龙吟2型”的初步方案——一个完全基于“天铁”材料优异特性设计的、能量利用效率和打击模式都截然不同的新概念武器系统。

  羊羽则更多地投入到“深瞳模型”的构建和对全局的把握中。他频繁穿梭于各个实验室和会议室,听取进展,解决困难,协调资源。他敏锐地意识到,对“天铁”和深渊能量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可能引发基础科学范式的变革。他叮嘱理论团队,要敢于跳出旧有框架,甚至可以考虑引入一些之前被视为“边缘”或“猜想”的理论工具。

  与此同时,情报部门的警示也并未落空。加密通讯频道里,关于“海洋开拓者号”及其背后势力活动的情报越来越频繁。对方似乎加大了对特定海域的探测力度,并且有迹象表明,他们可能已经锁定了几个疑似与风域湖基地有关联的能量信号源。一场看不见的风暴,正在远海酝酿。

  这天深夜,羊羽独自站在“龙行天下”激光发射平台的观测台上。小型伦的装置在月光下沉默矗立,散发着冰冷的科技美感。但他知道,这柄初成的“利剑”,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形态。

  他回想起研讨会上陈院士描绘的蓝图:近乎无损的能量传输、超乎想象的光束控制、乃至微型化的深渊能源……那才是真正能够守护归途、震慑深渊的力量。

  他抬起手,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无形的能量流动,那是基地日夜运转的脉搏,也是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凝聚。

  “铸剑为犁,或许尚早,”羊羽望着远方的夜空,低声自语,“但铸剑为盾,护佑家园,已是当务之急。天铁为骨,深瞳为魂,这柄龙啸之剑,必须尽快淬炼成形。”

  他转身走下观测台,身影融入基地永不熄灭的灯火之中。前方的路依旧迷雾重重,但联合研讨会已经点燃了指引方向的灯塔。接下来,将是更加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坚,与时间赛跑,与暗处的对手博弈。风域湖的湖水之下,龙影不仅翻腾,更开始悄然凝聚着撕裂黑暗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