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地下指挥中心,主屏幕墙上的光点无声移动。“探索一号”的图标正稳定地向着南太平洋那片被标记为深红色的异常区域航行。周围,代表护航编队的多个蓝色三角符号同步移动,如同众星拱月。
羊羽站在控制台前,目光紧锁屏幕,但焦点似乎又穿透了屏幕,落在了遥远的海天之间。刚刚结束与林夕的通话,卫星电话的余温尚在掌心,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妹妹清晰冷静的汇报声。她总是这样,越是压力巨大,越是表现得镇定自若,将所有情绪完美地隐藏在专业的面具之下。但他了解她,比她自己以为的还要了解。那冷静语调下细微的颤音,那汇报间隙几乎难以察觉的短暂停顿,都在他心中放大成无法忽视的担忧。
简报会顺利,设备吊装有序,团队专业……一切听起来都在正轨。但正是这种“正常”,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异常任务背景下,反而让他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那片海域吞噬了先进的探测浮标,释放出扭曲心智的能量,其深处隐藏的东西,远超现有科学认知。林夕作为前沿首席科学家,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她同时也是他的妹妹,是他在这世上仅存的、最重要的亲人。
将如此重担、如此风险压在她的肩上,自己却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遥控指挥……这种无力感和分离感,在此刻变得尤为尖锐。
周局长的声音在一旁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思:“林夕博士处理得很好,‘探索一号’平台和李船长都是顶尖的,雷刚的安保也到位了。初步阶段,一切顺利。”
羊羽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凝重:“是的,局长。她做得非常好,超乎预期。但正是这样,我才更不放心。”
他走到巨大的电子海图前,手指点在那片不断闪烁、边界甚至有些模糊的异常区域:“我们面对的是未知。高能量场、精神干扰、生物诱变……这些词汇背后的实质,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林夕是科学家,她的首要驱动是探索和求知,即使在最高安全规程下,我也担心她在面对突破性发现时,会下意识地选择‘再靠近一点’,‘再多采集一点样本’。这不是她的错,这是顶尖科研者的本能。但在那种环境下,这种本能可能是致命的。”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看向周局长:“雷刚负责安全,但他首要职责是保护人员和船只安全,应对的是物理层面的威胁。对于这种涉及能量、信息乃至意识层面的未知风险,他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存在盲区。李船长是航海专家,孙教授是传统海洋学权威,他们都无法真正理解我们从‘鸿蒙’系统以及之前事件中窥见的、那种超越常规的恐怖。”
“更重要的是,”羊羽的声音压得更低,只有周局长能清晰听到,“琼斯。他是一把双刃剑。他的知识和‘亲和性’可能是关键,但他的立场和稳定性始终存疑。林夕能够制约他,但前提是她自己必须保持绝对的精神清醒和决策冷静。在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和潜在的精神干扰压力下,她能否一直保持最佳状态?我需要一个能在现场、从我们的角度、完全理解事态严重性的人,作为最后的保险栓。”
周局长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明白羊羽的担忧,这些风险在任务策划阶段都已反复推演过。但让羊羽亲临前线,这个决定同样重大。羊羽是“鸿蒙”项目的核心,是风域湖的大脑,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某个具体任务。
“羊羽,你的位置在这里。”周局长缓缓开口,指向整个指挥中心,“‘鸿蒙’系统需要你,全局协调需要你。你去了前线,这里的指挥效能会打折扣。而且,前线同样危险。”
“我明白,局长。”羊羽语气坚定,“但‘鸿蒙’系统的远程数据链足够强大,孙教授团队有能力进行初步分析。重大的、需要深度模型推演的数据,我可以远程处理。关键时刻的决策,需要基于最直观的现场感知和直觉,这是数据流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不是去替代林夕,我是去支持她,分担她的压力,作为她与后方之间一道更坚固的缓冲和桥梁。同时,我必须亲自确认琼斯的状态,并确保在必要时,能有人执行……最高权限指令。”最后几个字,他说得异常沉重。
周局长目光如电,直视羊羽:“最高权限指令?你指的是……”
“必要时,果断放弃样本、甚至设备,优先保障人员安全撤离;以及在最极端、不可控情况下,授权使用‘最终手段’。”羊羽平静地回答,但眼中没有丝毫犹豫,“这个责任,不应该也不可以完全交给在现场承受巨大压力的林夕。必须由我,或者由您,来承担。而我,在现场,能做出最符合现场情况的判断。”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只有各种设备低沉的运行嗡鸣声。周局长久久凝视着羊羽,仿佛在权衡天平两端的重量:一边是全局指挥的稳定性,另一边是前沿任务极高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超常规风险。
几分钟后,周局长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好吧。你说服我了,羊羽。前沿确实需要一个拥有全局视角、并能执行最高决策权限的人。我批准你的请求。”
羊羽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立刻立正:“谢谢局长!”
“别急着谢我。”周局长摆摆手,表情严肃,“条件有几个:第一,你抵达后,林夕仍是现场技术总指挥,你负责宏观决策、安全最终评估以及与琼斯的直接监控,不得干预她的正常科研指挥序列。第二,保持与风域湖的实时通讯,重大决策必须与我协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的个人安全必须放在首位。你不是战斗人员,不要涉险。我会通知李船长,给你安排最得力的贴身警卫。”
“明白!完全接受!”羊羽毫不犹豫地回答。
“很好。事不宜迟。”周局长按下通讯器,“立刻联系航班,安排‘鹰隼’待命,最高优先级航线审批,直飞‘探索一号’当前坐标!通知‘探索一号’,所长羊羽将亲临指挥,预计抵达时间……”他看了一眼时间,“四个小时后。让他们做好直升机接应准备!”
命令一下,整个风域湖基地瞬间进入另一种高速运转状态。航空调度、航线申请、安全简报、随行人员安排……一系列程序以最高效率启动。
羊羽没有耽搁,迅速返回自己的办公室进行简单准备。他带上了一个加密等级最高的便携式终端,可以直接接入“鸿蒙”系统核心数据库和运算模块,几份绝密级的物理文件,以及一个轻便的应急生存包。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旧照片上——那是年少时的他和林夕,在父亲的实验室外的合影。他轻轻拿起照片,放入内袋贴身收好。
十分钟后,羊羽乘坐的越野车疾驰至南郊机场,经过三小时的飞行,抵达南海军用机场,基地内一处隐蔽的直升机起降坪。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流线型的高速直升机已经旋翼飞旋,引擎发出低沉有力的咆哮。这架代号“鹰隼”的直升机拥有惊人的航速和续航力,专门用于紧急人员投送。
“所长,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一名身着飞行服的军官向他敬礼。
羊羽点头,登机。舱门关闭,直升机轻盈离地,迅速爬升,调整方向,向着东南方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夜幕之中。
机舱内,羊羽透过舷窗望着下方逐渐远去的滴举线,然后是无边的黑暗大海。他闭上眼睛,试图小憩片刻,但大脑却异常清醒,不断模拟着抵达“探索一号”后可能面对的各种情景,以及与林夕、李船长、雷刚,尤其是琼斯的第一次会面。
航程漫长而单调。机组人员专业而沉默,只是偶尔报告一下航线和预计抵达时间。羊羽大部分时间都在查看便携终端上“探索一号”实时回传的工程数据、设备状态报告以及气象海况信息。
又是一个小时的飞行,跨越了广袤无尽的海洋。当窗外天色渐亮,云层下方开始出现蔚蓝色的浩瀚水面时,羊羽知道,他们接近了。
“‘探索一号’,这里是‘鹰隼-01’,请求识别并报告接应条件。”飞行员开始呼叫。
很快,通讯频道里传来了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是李船长:“‘鹰隼-01’,这里是‘探索一号’,识别确认。欢迎羊羽所长。甲板已清空,风向稳定,可以降落。重复,可以降落。”
羊羽透过舷窗向下望去。蔚蓝的海面上,“探索一号”洁白的船体如同一片优雅的树叶,正划开一道清晰的航迹。后甲板上,直升机起降坪的圆圈标志清晰可见,周围站着几个小小的人影。
直升机开始盘旋下降,巨大的轰鸣声再次笼罩了羊羽。他能感觉到飞机的姿态调整,对准,然后是一阵轻微的震动——着陆了。
舱门滑开,强劲而湿热的海风立刻涌入,带着浓重的咸腥味和柴油废气味道。羊羽深吸一口气,弯腰步下直升机。
甲板上,以李船长为首,林夕、雷刚、孙教授等主要人员都已等候在此。林夕看到羊羽,眼中明显闪过极大的惊讶,但很快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有疑惑,有担忧,但深处似乎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安心。
“所长!欢迎登船!”李船长上前一步,敬礼并伸出大手,“没想到您亲自来了。”他的语气带着尊重,也有一丝疑问。
羊羽与他用力握手,然后又与孙教授、雷刚等人简单致意,最后目光落在林夕身上。
“哥?你怎么……”林夕忍不住开口。
“周局长和我都认为,前沿需要更直接的支撑。”羊羽简单解释,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具体情况我们稍后细说。设备整合情况如何?”他迅速将话题转向任务,目光扫过后甲板。那里比昨晚通话时更加忙碌,巨大的“蛟龙”载人深潜器的维护平台已经就位,工程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最后的地面检测;RoV“海斗号”的控制舱正在吊装安装;更多的板条箱被打开,露出里面精密的传感器和机械臂。
“报告所长,”李船长接过话头,“主要设备,‘蛟龙’、‘海斗’、AUV集群、‘平行宇宙’核心单元均已吊装到位。工程师团队连夜奋战,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固定、线路铺设和初步通电调试。比原计划提前了大约四小时。预计今天下午可以进行首次水面试车。”
“很好。”羊羽点头,“带我去看看。”
在李船长和林夕的陪同下,羊羽没有先去舱室休息,而是直接奔赴作业区。他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最直观的情况。
巨大的“蛟龙”载人深潜器静静地躺在特制的支架上,流线型的亮黄色躯体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各种接口和传感器看起来精密而复杂。工程人员正围着它紧张忙碌。
“蛟龙的状态经过全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足以应对一万米以下的极端环境。”负责深潜器的工程师主任介绍道,“针对此次任务可能存在的能量干扰,我们额外加装了多层屏蔽和独立备用通讯系统。”
旁边的RoV“海斗号”则显得更加“狰狞”,厚重的框架结构,多条灵活而有力的机械臂,高亮度的探照灯,以及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它的控制舱是一个独立的方舱,技术人员正在里面调试着复杂的控制界面。
“海斗号的所有功能测试已完成,机械爪力度和精度都经过复核,足以进行精细采样和操作。”
在远处,一排排AUV(自主水下航行器)和AUG(水下滑翔机)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排列。而“平行宇宙”测绘器集群的投放装置也已经就位,那些篮球大小的多功能传感器节点被封装在特殊的投放管中。
羊羽仔细地看着,不时提出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设备抗干扰能力、数据传输冗余、紧急回收预案等,让陪同的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倍感压力,也暗自佩服所长的专业深度。
巡视完甲板,羊羽又提出要去看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链系统。
在综合指挥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墙上已经不再是测试图案,而是实时汇聚着船位信息、海况、以及刚刚初步启动的船底声纳扫描的原始数据流。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系统联调。
“与风域湖‘鸿蒙’中心的高速卫星数据链已经建立并测试,带宽和延迟均在允许范围内。”通信主管报告,“可以保证水下高清视频流和大量探测数据的实时回传。”
羊羽走到主控台前,熟练地操作了几下,调出了“鸿蒙”系统的远程交互界面,确认连接稳定。“数据融合和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算力分配已经就绪了吗?”
“已经就绪,所长。”孙教授回答,“我们船上的计算集群负责初步处理和可视化,‘鸿蒙’中心负责深度建模和逆向推演。两边的数据库已经开始同步。”
整个过程,羊羽表现得不像一位刚刚远道而来的领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首席工程师在进行战前最后的质量检查。他的专注、高效和对细节的把握,迅速感染了船上的每一个人,也让原本因为他的突然到来而产生的一丝疑虑和紧张,转化为了更加高度的重视和投入。
林夕一直跟在他身边,看着他冷静而高效地了解情况、发出指令,原本想问他为何亲自前来的话,最终没有问出口。她隐约猜到了原因,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被兄长般过度保护的不自在,更有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她知道,有羊羽在这里,她可以更加专注于科学本身,而将那些最沉重、最艰难的战略决策和风险判断,交给他。
初步巡视结束后,羊羽才在李船长的再三建议下,前往为他准备的舱室稍作休整和安顿。他的舱室就在指挥中心附近,是一间兼具办公和休息功能的房间,条件在船上算是最好的之一,但依然十分紧凑。
关上舱门,隔绝了外部的喧嚣,羊羽才真正感到一丝长途跋涉的疲惫。他洗了把脸,然后拿出卫星加密电话,再次与周局长进行了简短通讯,汇报已安全抵达并初步了解了情况。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狭小的办公桌前,打开便携终端,屏幕上是“探索一号”的实时结构图和人员分布图。他的目光在一个特殊标记的舱室位置停留了片刻——那是琼斯的房间。
他按下内部通讯器:“接通林夕博士频道。”
几秒钟后,林夕的声音传来:“哥?”
“小夕,来我舱室一趟。另外,请通知琼斯博士,一小时后,在我的舱室,我们三人开一个小会。”羊羽的声音平静无波。
“好的。我马上过来。”林夕回答,没有多问。
放下通讯器,羊羽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尽快掌握所有细节,尤其是那个最关键的不确定因素——琼斯。他要亲自评估,这把“钥匙”,在接近那把可能存在的“锁”时,究竟会发生什么。
几分钟后,敲门声响起。羊羽睁开眼,眼中已毫无疲惫,只剩下清澈的冷静和决断。
“请进。”
门打开,林夕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探询的表情。羊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吧。在我们见琼斯之前,有些事,我们需要先达成一致。”
窗外,是无尽的大海,“探索一号”正以最高航速,坚定不移地驶向那片未知的迷雾。而船上的博弈与准备,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羊羽的亲临,如同在一盘复杂的棋局中,投入了一颗决定性的棋子。
羊羽站在控制台前,目光紧锁屏幕,但焦点似乎又穿透了屏幕,落在了遥远的海天之间。刚刚结束与林夕的通话,卫星电话的余温尚在掌心,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妹妹清晰冷静的汇报声。她总是这样,越是压力巨大,越是表现得镇定自若,将所有情绪完美地隐藏在专业的面具之下。但他了解她,比她自己以为的还要了解。那冷静语调下细微的颤音,那汇报间隙几乎难以察觉的短暂停顿,都在他心中放大成无法忽视的担忧。
简报会顺利,设备吊装有序,团队专业……一切听起来都在正轨。但正是这种“正常”,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异常任务背景下,反而让他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那片海域吞噬了先进的探测浮标,释放出扭曲心智的能量,其深处隐藏的东西,远超现有科学认知。林夕作为前沿首席科学家,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她同时也是他的妹妹,是他在这世上仅存的、最重要的亲人。
将如此重担、如此风险压在她的肩上,自己却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安全地带遥控指挥……这种无力感和分离感,在此刻变得尤为尖锐。
周局长的声音在一旁响起,打断了他的沉思:“林夕博士处理得很好,‘探索一号’平台和李船长都是顶尖的,雷刚的安保也到位了。初步阶段,一切顺利。”
羊羽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凝重:“是的,局长。她做得非常好,超乎预期。但正是这样,我才更不放心。”
他走到巨大的电子海图前,手指点在那片不断闪烁、边界甚至有些模糊的异常区域:“我们面对的是未知。高能量场、精神干扰、生物诱变……这些词汇背后的实质,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林夕是科学家,她的首要驱动是探索和求知,即使在最高安全规程下,我也担心她在面对突破性发现时,会下意识地选择‘再靠近一点’,‘再多采集一点样本’。这不是她的错,这是顶尖科研者的本能。但在那种环境下,这种本能可能是致命的。”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锐利地看向周局长:“雷刚负责安全,但他首要职责是保护人员和船只安全,应对的是物理层面的威胁。对于这种涉及能量、信息乃至意识层面的未知风险,他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存在盲区。李船长是航海专家,孙教授是传统海洋学权威,他们都无法真正理解我们从‘鸿蒙’系统以及之前事件中窥见的、那种超越常规的恐怖。”
“更重要的是,”羊羽的声音压得更低,只有周局长能清晰听到,“琼斯。他是一把双刃剑。他的知识和‘亲和性’可能是关键,但他的立场和稳定性始终存疑。林夕能够制约他,但前提是她自己必须保持绝对的精神清醒和决策冷静。在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和潜在的精神干扰压力下,她能否一直保持最佳状态?我需要一个能在现场、从我们的角度、完全理解事态严重性的人,作为最后的保险栓。”
周局长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明白羊羽的担忧,这些风险在任务策划阶段都已反复推演过。但让羊羽亲临前线,这个决定同样重大。羊羽是“鸿蒙”项目的核心,是风域湖的大脑,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某个具体任务。
“羊羽,你的位置在这里。”周局长缓缓开口,指向整个指挥中心,“‘鸿蒙’系统需要你,全局协调需要你。你去了前线,这里的指挥效能会打折扣。而且,前线同样危险。”
“我明白,局长。”羊羽语气坚定,“但‘鸿蒙’系统的远程数据链足够强大,孙教授团队有能力进行初步分析。重大的、需要深度模型推演的数据,我可以远程处理。关键时刻的决策,需要基于最直观的现场感知和直觉,这是数据流无法完全替代的。我不是去替代林夕,我是去支持她,分担她的压力,作为她与后方之间一道更坚固的缓冲和桥梁。同时,我必须亲自确认琼斯的状态,并确保在必要时,能有人执行……最高权限指令。”最后几个字,他说得异常沉重。
周局长目光如电,直视羊羽:“最高权限指令?你指的是……”
“必要时,果断放弃样本、甚至设备,优先保障人员安全撤离;以及在最极端、不可控情况下,授权使用‘最终手段’。”羊羽平静地回答,但眼中没有丝毫犹豫,“这个责任,不应该也不可以完全交给在现场承受巨大压力的林夕。必须由我,或者由您,来承担。而我,在现场,能做出最符合现场情况的判断。”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只有各种设备低沉的运行嗡鸣声。周局长久久凝视着羊羽,仿佛在权衡天平两端的重量:一边是全局指挥的稳定性,另一边是前沿任务极高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超常规风险。
几分钟后,周局长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断:“好吧。你说服我了,羊羽。前沿确实需要一个拥有全局视角、并能执行最高决策权限的人。我批准你的请求。”
羊羽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立刻立正:“谢谢局长!”
“别急着谢我。”周局长摆摆手,表情严肃,“条件有几个:第一,你抵达后,林夕仍是现场技术总指挥,你负责宏观决策、安全最终评估以及与琼斯的直接监控,不得干预她的正常科研指挥序列。第二,保持与风域湖的实时通讯,重大决策必须与我协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的个人安全必须放在首位。你不是战斗人员,不要涉险。我会通知李船长,给你安排最得力的贴身警卫。”
“明白!完全接受!”羊羽毫不犹豫地回答。
“很好。事不宜迟。”周局长按下通讯器,“立刻联系航班,安排‘鹰隼’待命,最高优先级航线审批,直飞‘探索一号’当前坐标!通知‘探索一号’,所长羊羽将亲临指挥,预计抵达时间……”他看了一眼时间,“四个小时后。让他们做好直升机接应准备!”
命令一下,整个风域湖基地瞬间进入另一种高速运转状态。航空调度、航线申请、安全简报、随行人员安排……一系列程序以最高效率启动。
羊羽没有耽搁,迅速返回自己的办公室进行简单准备。他带上了一个加密等级最高的便携式终端,可以直接接入“鸿蒙”系统核心数据库和运算模块,几份绝密级的物理文件,以及一个轻便的应急生存包。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旧照片上——那是年少时的他和林夕,在父亲的实验室外的合影。他轻轻拿起照片,放入内袋贴身收好。
十分钟后,羊羽乘坐的越野车疾驰至南郊机场,经过三小时的飞行,抵达南海军用机场,基地内一处隐蔽的直升机起降坪。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流线型的高速直升机已经旋翼飞旋,引擎发出低沉有力的咆哮。这架代号“鹰隼”的直升机拥有惊人的航速和续航力,专门用于紧急人员投送。
“所长,一切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一名身着飞行服的军官向他敬礼。
羊羽点头,登机。舱门关闭,直升机轻盈离地,迅速爬升,调整方向,向着东南方疾驰而去,很快消失在夜幕之中。
机舱内,羊羽透过舷窗望着下方逐渐远去的滴举线,然后是无边的黑暗大海。他闭上眼睛,试图小憩片刻,但大脑却异常清醒,不断模拟着抵达“探索一号”后可能面对的各种情景,以及与林夕、李船长、雷刚,尤其是琼斯的第一次会面。
航程漫长而单调。机组人员专业而沉默,只是偶尔报告一下航线和预计抵达时间。羊羽大部分时间都在查看便携终端上“探索一号”实时回传的工程数据、设备状态报告以及气象海况信息。
又是一个小时的飞行,跨越了广袤无尽的海洋。当窗外天色渐亮,云层下方开始出现蔚蓝色的浩瀚水面时,羊羽知道,他们接近了。
“‘探索一号’,这里是‘鹰隼-01’,请求识别并报告接应条件。”飞行员开始呼叫。
很快,通讯频道里传来了一个沉稳而熟悉的声音——是李船长:“‘鹰隼-01’,这里是‘探索一号’,识别确认。欢迎羊羽所长。甲板已清空,风向稳定,可以降落。重复,可以降落。”
羊羽透过舷窗向下望去。蔚蓝的海面上,“探索一号”洁白的船体如同一片优雅的树叶,正划开一道清晰的航迹。后甲板上,直升机起降坪的圆圈标志清晰可见,周围站着几个小小的人影。
直升机开始盘旋下降,巨大的轰鸣声再次笼罩了羊羽。他能感觉到飞机的姿态调整,对准,然后是一阵轻微的震动——着陆了。
舱门滑开,强劲而湿热的海风立刻涌入,带着浓重的咸腥味和柴油废气味道。羊羽深吸一口气,弯腰步下直升机。
甲板上,以李船长为首,林夕、雷刚、孙教授等主要人员都已等候在此。林夕看到羊羽,眼中明显闪过极大的惊讶,但很快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有疑惑,有担忧,但深处似乎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安心。
“所长!欢迎登船!”李船长上前一步,敬礼并伸出大手,“没想到您亲自来了。”他的语气带着尊重,也有一丝疑问。
羊羽与他用力握手,然后又与孙教授、雷刚等人简单致意,最后目光落在林夕身上。
“哥?你怎么……”林夕忍不住开口。
“周局长和我都认为,前沿需要更直接的支撑。”羊羽简单解释,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具体情况我们稍后细说。设备整合情况如何?”他迅速将话题转向任务,目光扫过后甲板。那里比昨晚通话时更加忙碌,巨大的“蛟龙”载人深潜器的维护平台已经就位,工程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最后的地面检测;RoV“海斗号”的控制舱正在吊装安装;更多的板条箱被打开,露出里面精密的传感器和机械臂。
“报告所长,”李船长接过话头,“主要设备,‘蛟龙’、‘海斗’、AUV集群、‘平行宇宙’核心单元均已吊装到位。工程师团队连夜奋战,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固定、线路铺设和初步通电调试。比原计划提前了大约四小时。预计今天下午可以进行首次水面试车。”
“很好。”羊羽点头,“带我去看看。”
在李船长和林夕的陪同下,羊羽没有先去舱室休息,而是直接奔赴作业区。他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最直观的情况。
巨大的“蛟龙”载人深潜器静静地躺在特制的支架上,流线型的亮黄色躯体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各种接口和传感器看起来精密而复杂。工程人员正围着它紧张忙碌。
“蛟龙的状态经过全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足以应对一万米以下的极端环境。”负责深潜器的工程师主任介绍道,“针对此次任务可能存在的能量干扰,我们额外加装了多层屏蔽和独立备用通讯系统。”
旁边的RoV“海斗号”则显得更加“狰狞”,厚重的框架结构,多条灵活而有力的机械臂,高亮度的探照灯,以及密密麻麻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它的控制舱是一个独立的方舱,技术人员正在里面调试着复杂的控制界面。
“海斗号的所有功能测试已完成,机械爪力度和精度都经过复核,足以进行精细采样和操作。”
在远处,一排排AUV(自主水下航行器)和AUG(水下滑翔机)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排列。而“平行宇宙”测绘器集群的投放装置也已经就位,那些篮球大小的多功能传感器节点被封装在特殊的投放管中。
羊羽仔细地看着,不时提出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涉及设备抗干扰能力、数据传输冗余、紧急回收预案等,让陪同的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倍感压力,也暗自佩服所长的专业深度。
巡视完甲板,羊羽又提出要去看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链系统。
在综合指挥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墙上已经不再是测试图案,而是实时汇聚着船位信息、海况、以及刚刚初步启动的船底声纳扫描的原始数据流。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系统联调。
“与风域湖‘鸿蒙’中心的高速卫星数据链已经建立并测试,带宽和延迟均在允许范围内。”通信主管报告,“可以保证水下高清视频流和大量探测数据的实时回传。”
羊羽走到主控台前,熟练地操作了几下,调出了“鸿蒙”系统的远程交互界面,确认连接稳定。“数据融合和数字孪生模型构建的算力分配已经就绪了吗?”
“已经就绪,所长。”孙教授回答,“我们船上的计算集群负责初步处理和可视化,‘鸿蒙’中心负责深度建模和逆向推演。两边的数据库已经开始同步。”
整个过程,羊羽表现得不像一位刚刚远道而来的领导,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首席工程师在进行战前最后的质量检查。他的专注、高效和对细节的把握,迅速感染了船上的每一个人,也让原本因为他的突然到来而产生的一丝疑虑和紧张,转化为了更加高度的重视和投入。
林夕一直跟在他身边,看着他冷静而高效地了解情况、发出指令,原本想问他为何亲自前来的话,最终没有问出口。她隐约猜到了原因,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被兄长般过度保护的不自在,更有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她知道,有羊羽在这里,她可以更加专注于科学本身,而将那些最沉重、最艰难的战略决策和风险判断,交给他。
初步巡视结束后,羊羽才在李船长的再三建议下,前往为他准备的舱室稍作休整和安顿。他的舱室就在指挥中心附近,是一间兼具办公和休息功能的房间,条件在船上算是最好的之一,但依然十分紧凑。
关上舱门,隔绝了外部的喧嚣,羊羽才真正感到一丝长途跋涉的疲惫。他洗了把脸,然后拿出卫星加密电话,再次与周局长进行了简短通讯,汇报已安全抵达并初步了解了情况。
做完这一切,他坐在狭小的办公桌前,打开便携终端,屏幕上是“探索一号”的实时结构图和人员分布图。他的目光在一个特殊标记的舱室位置停留了片刻——那是琼斯的房间。
他按下内部通讯器:“接通林夕博士频道。”
几秒钟后,林夕的声音传来:“哥?”
“小夕,来我舱室一趟。另外,请通知琼斯博士,一小时后,在我的舱室,我们三人开一个小会。”羊羽的声音平静无波。
“好的。我马上过来。”林夕回答,没有多问。
放下通讯器,羊羽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尽快掌握所有细节,尤其是那个最关键的不确定因素——琼斯。他要亲自评估,这把“钥匙”,在接近那把可能存在的“锁”时,究竟会发生什么。
几分钟后,敲门声响起。羊羽睁开眼,眼中已毫无疲惫,只剩下清澈的冷静和决断。
“请进。”
门打开,林夕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探询的表情。羊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吧。在我们见琼斯之前,有些事,我们需要先达成一致。”
窗外,是无尽的大海,“探索一号”正以最高航速,坚定不移地驶向那片未知的迷雾。而船上的博弈与准备,也进入了新的阶段。羊羽的亲临,如同在一盘复杂的棋局中,投入了一颗决定性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