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与黄河交汇之处,地势开阔,水流相对平缓。此处原本是前朝旧官船厂的遗址,如今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与活力。巨大的原木从南山砍伐而下,通过新修的滑道源源不断运抵河边。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的清香、桐油和麻丝的味道,以及此起彼伏的号子声、锤凿声、锯木声。这里,便是北秦王朝新规划的核心船坞——龙首坞。
陈衍站在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俯瞰着这片繁忙的景象。身旁跟着工部尚书段宏、几位将作监的大匠,以及一位面容黧黑、身形精悍、原南朝降将出身的水师教官——原刘宋楼船都尉,周禄。
“陛下请看,”段宏指着下方正在铺设龙骨的几艘巨大船体,语气中带着自豪与谨慎,“此乃按陛下所示及周都尉建言,正在建造的新式楼船。较之前朝旧制,船体更显狭长,以减少水中阻力。船底采用水密隔舱之术,即便一两舱破损,亦不致全船沉没。”
周禄操着带有浓重吴语的官话补充道:“陛下,以往楼船过高,虽利于弩手居高临下,然遇大风易倾覆,且目标过大。新船降低船楼,增加船体长度与吃水,稳定性大增。甲板更为开阔,不仅可安置更多拍竿、弩炮,将来若需运载马匹、辎重,亦更为便利。”
陈衍仔细地听着,目光扫过船坞中那些挥汗如雨的工匠。他看到工匠们并非仅凭经验,而是依据摊开在地上的详细图纸施工,图纸上标有精密的尺寸和结构分解。这是他将现代工程制图理念引入的成果。
“船材处理如何?”陈衍问道,“朕记得曾让将作监试验桐油、石灰、麻丝混合的密封配方,效果可好?”
一位老匠师连忙回答:“回陛下,新配方效果极佳!密封、防腐远超旧法。只是成本略高,且需特定季节熬制涂抹。”
“成本不必吝啬,战船乃国之重器,需用最好的材料,最严的工艺。”陈衍断然道,“工期可以稍长,但质量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一根龙骨,每一块船板,都要经过严格检验。谁负责的工序出了问题,追责到底!”
“是!”众人凛然应命。
走过楼船建造区,另一边则是更为忙碌的场景:数十条大小不一的旧式战船——艨艟、斗舰、走舸正停靠在岸边,接受大规模的改造。工匠们拆下陈旧笨重的拍竿,换装上由工械司设计、利用滑轮组和配重改良过的新型拍竿,使其操纵更省力,击打更迅猛。甲板上也在开凿固定的基座,用以安装小型床弩或即将试验成功的配重投石机。
“水战之道,弓弩为先,接舷为后。”陈衍对周禄和随行的将领们说道,“我军步卒悍勇,若接舷近战,自不惧南人。然如何突破敌军弓弩火船拦截,顺利接舷,便是关键。故远程打击、防火之能,必须强化。”
他指向那些正在加装弩炮基座的船只:“每艘主力战船,至少需配备床弩五具,中型战船三具。弩箭不仅要寻常箭矢,更要开发火箭、凿甲重箭、乃至……未来可发射火油罐的弩炮(正在秘密试验中)。水师,将来不仅是运兵渡河的工具,更要是能独立作战、决胜江河的力量!”
周禄听得眼中放光,他在南朝水师多年,深知这些改进意味着什么。北秦水师虽起步晚,却有可能凭借这些犀利器械,实现弯道超车。
离开船坞,众人登上一条已改造完毕的艨艟战船,驶入渭水,观摩水师训练。
宽阔的河面上,数十条战船正在操演阵法。只见令旗挥舞,鼓号声声,船只时而变一字长蛇阵,快速突进;时而化雁行阵,包抄夹击;时而聚拢成方圆阵,防御箭雨。虽然动作仍显生涩,配合时有错漏,但已初具规模。
船上,来自北方的士卒们,正努力克服着晕船的不适,在摇晃的甲板上练习操纵风帆、划动船桨、发射弩箭。许多人是旱鸭子,第一次上船时吐得昏天黑地,如今虽面色发白,却已能坚持操练。
“训练艰苦,赏赐抚恤必须加倍。”陈衍对随行的户部官员道,“水手粮饷,要比同级步卒高两成。有擅长操舟、水性极佳者,无论出身,重赏提拔!”
周禄在一旁指挥训练,声音沙哑却充满激情:“快!转向!桨手用力!弩手准备——放!”他看着那些进步迅速的北方汉子,感慨道:“陛下,北人虽不习水,然性情悍勇,吃苦耐劳,且令行禁止,远胜南朝水师之油滑。假以时日,必成劲旅!”
陈衍点头,他知道人才的培养比造船更需时间。他下令从沿海流民、南方降卒乃至长江水匪中招募善水者,充任教官或基层军官,以老带新,加速水师战斗力的形成。
傍晚,陈衍并未立即回宫,而是在船坞旁的营房里,召集了所有水师将领和工匠首领。
“今日之所见,朕心甚慰,亦知诸君辛苦。”陈衍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却兴奋的脸,“然,诸君需知,我大秦立国关中,目下强敌,首推北魏铁骑。建设水师,非为当下,实为未来!”
他走到一幅粗略的江河地图前,手指划过:“未来若要东出,必渡黄河。未来若要南下,必涉长江、淮水。无强大水师,则我军铁骑再强,亦只能望河兴叹!此水师,乃是我军未来之翼,是开辟第二战场、直捣敌人腹心的关键!”
“朕要求你们,”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五年!朕给你们五年时间!要给朕打造出一支足以控制黄河、威慑淮水,甚至能让南朝水师不敢小觑的强大舰队!要训练出数万能征善战、不畏风浪的水师将士!”
“此非易事,然功在千秋!所需钱粮、工匠、物料,朕一律优先供给!遇有任何难处,可直接呈报于朕!”陈衍许下了重诺。
“臣等(末将等)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所有人都激动地跪倒在地,声音因巨大的责任感和帝王的信任而颤抖。
渭水滔滔,奔流东去。河畔的锤凿声、号子声、操练声,日夜不息。这是一支陆权帝国向江河迈出的坚定步伐,是为未来铺就的一条隐形之路。水师的建设,如同埋下一颗深沉的种子,静待破土而出、搅动天下风云的那一天。
陈衍站在一处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俯瞰着这片繁忙的景象。身旁跟着工部尚书段宏、几位将作监的大匠,以及一位面容黧黑、身形精悍、原南朝降将出身的水师教官——原刘宋楼船都尉,周禄。
“陛下请看,”段宏指着下方正在铺设龙骨的几艘巨大船体,语气中带着自豪与谨慎,“此乃按陛下所示及周都尉建言,正在建造的新式楼船。较之前朝旧制,船体更显狭长,以减少水中阻力。船底采用水密隔舱之术,即便一两舱破损,亦不致全船沉没。”
周禄操着带有浓重吴语的官话补充道:“陛下,以往楼船过高,虽利于弩手居高临下,然遇大风易倾覆,且目标过大。新船降低船楼,增加船体长度与吃水,稳定性大增。甲板更为开阔,不仅可安置更多拍竿、弩炮,将来若需运载马匹、辎重,亦更为便利。”
陈衍仔细地听着,目光扫过船坞中那些挥汗如雨的工匠。他看到工匠们并非仅凭经验,而是依据摊开在地上的详细图纸施工,图纸上标有精密的尺寸和结构分解。这是他将现代工程制图理念引入的成果。
“船材处理如何?”陈衍问道,“朕记得曾让将作监试验桐油、石灰、麻丝混合的密封配方,效果可好?”
一位老匠师连忙回答:“回陛下,新配方效果极佳!密封、防腐远超旧法。只是成本略高,且需特定季节熬制涂抹。”
“成本不必吝啬,战船乃国之重器,需用最好的材料,最严的工艺。”陈衍断然道,“工期可以稍长,但质量绝不能有丝毫马虎!每一根龙骨,每一块船板,都要经过严格检验。谁负责的工序出了问题,追责到底!”
“是!”众人凛然应命。
走过楼船建造区,另一边则是更为忙碌的场景:数十条大小不一的旧式战船——艨艟、斗舰、走舸正停靠在岸边,接受大规模的改造。工匠们拆下陈旧笨重的拍竿,换装上由工械司设计、利用滑轮组和配重改良过的新型拍竿,使其操纵更省力,击打更迅猛。甲板上也在开凿固定的基座,用以安装小型床弩或即将试验成功的配重投石机。
“水战之道,弓弩为先,接舷为后。”陈衍对周禄和随行的将领们说道,“我军步卒悍勇,若接舷近战,自不惧南人。然如何突破敌军弓弩火船拦截,顺利接舷,便是关键。故远程打击、防火之能,必须强化。”
他指向那些正在加装弩炮基座的船只:“每艘主力战船,至少需配备床弩五具,中型战船三具。弩箭不仅要寻常箭矢,更要开发火箭、凿甲重箭、乃至……未来可发射火油罐的弩炮(正在秘密试验中)。水师,将来不仅是运兵渡河的工具,更要是能独立作战、决胜江河的力量!”
周禄听得眼中放光,他在南朝水师多年,深知这些改进意味着什么。北秦水师虽起步晚,却有可能凭借这些犀利器械,实现弯道超车。
离开船坞,众人登上一条已改造完毕的艨艟战船,驶入渭水,观摩水师训练。
宽阔的河面上,数十条战船正在操演阵法。只见令旗挥舞,鼓号声声,船只时而变一字长蛇阵,快速突进;时而化雁行阵,包抄夹击;时而聚拢成方圆阵,防御箭雨。虽然动作仍显生涩,配合时有错漏,但已初具规模。
船上,来自北方的士卒们,正努力克服着晕船的不适,在摇晃的甲板上练习操纵风帆、划动船桨、发射弩箭。许多人是旱鸭子,第一次上船时吐得昏天黑地,如今虽面色发白,却已能坚持操练。
“训练艰苦,赏赐抚恤必须加倍。”陈衍对随行的户部官员道,“水手粮饷,要比同级步卒高两成。有擅长操舟、水性极佳者,无论出身,重赏提拔!”
周禄在一旁指挥训练,声音沙哑却充满激情:“快!转向!桨手用力!弩手准备——放!”他看着那些进步迅速的北方汉子,感慨道:“陛下,北人虽不习水,然性情悍勇,吃苦耐劳,且令行禁止,远胜南朝水师之油滑。假以时日,必成劲旅!”
陈衍点头,他知道人才的培养比造船更需时间。他下令从沿海流民、南方降卒乃至长江水匪中招募善水者,充任教官或基层军官,以老带新,加速水师战斗力的形成。
傍晚,陈衍并未立即回宫,而是在船坞旁的营房里,召集了所有水师将领和工匠首领。
“今日之所见,朕心甚慰,亦知诸君辛苦。”陈衍的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却兴奋的脸,“然,诸君需知,我大秦立国关中,目下强敌,首推北魏铁骑。建设水师,非为当下,实为未来!”
他走到一幅粗略的江河地图前,手指划过:“未来若要东出,必渡黄河。未来若要南下,必涉长江、淮水。无强大水师,则我军铁骑再强,亦只能望河兴叹!此水师,乃是我军未来之翼,是开辟第二战场、直捣敌人腹心的关键!”
“朕要求你们,”他的声音斩钉截铁,“五年!朕给你们五年时间!要给朕打造出一支足以控制黄河、威慑淮水,甚至能让南朝水师不敢小觑的强大舰队!要训练出数万能征善战、不畏风浪的水师将士!”
“此非易事,然功在千秋!所需钱粮、工匠、物料,朕一律优先供给!遇有任何难处,可直接呈报于朕!”陈衍许下了重诺。
“臣等(末将等)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所有人都激动地跪倒在地,声音因巨大的责任感和帝王的信任而颤抖。
渭水滔滔,奔流东去。河畔的锤凿声、号子声、操练声,日夜不息。这是一支陆权帝国向江河迈出的坚定步伐,是为未来铺就的一条隐形之路。水师的建设,如同埋下一颗深沉的种子,静待破土而出、搅动天下风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