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大军西进-《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长安西郊,渭水之滨,二十万大军阵列如林,旌旗蔽日,刀枪映寒光。时值仲秋,天高云淡,北风初起,吹动万千战旗猎猎作响,仿佛天地也在为这场远征壮行。

  黎明时分,将士们已整装列队。前排是重甲步兵,铁甲在晨曦中闪着冷冽的光;其后是弓弩手,背负箭囊,腰挂长刀;两翼骑兵肃立,战马喷着白气,蹄子不安地刨着地面。整个军阵肃穆无声,只有风吹旗帜的扑啦声和偶尔的马嘶声打破寂静。

  辰时正,号角长鸣,鼓声震天。陈衍金甲红袍,骑着一匹通体乌黑的汗血宝马,在文武重臣的簇拥下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阳光恰好穿透云层,照在他身上,仿佛天神下凡。

  “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震四野,将士们以刀击盾,以枪顿地,发出整齐的轰鸣,大地为之震颤。

  陈衍抬手,全场霎时寂静,只余风声呼啸。

  “大秦的将士们!”他的声音洪亮如钟,借助巧妙设计的高台扩音结构,清晰地传遍全场,“今日我们在此,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护!守护我们用血汗换来的太平,守护我们的父母妻儿,守护华夏文明的荣光!”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张坚毅的面孔:“北凉沮渠蒙逊,杀我使臣,辱我国格,勾结柔然,威胁西域!若放任不管,战火必将重燃,丝路必将断绝,我们辛苦建立的秩序必将崩塌!”

  人群中响起愤怒的低吼。许多士兵握紧兵器,眼中燃起战火。

  “但是!”陈衍提高声量,“我们不是去报复,不是去屠杀!我们是去恢复秩序,重建和平!让商旅安心通行,让百姓安居乐业,让西域诸国免受北凉胁迫!”

  这番定调巧妙非常,既激发了将士的斗志,又明确了战争的正义性。

  他继续道:“这一战,不仅是为大秦而战,更是为天下苍生而战!凡投降者,不杀!凡助我者,重赏!凡抗命者,严惩!”

  “朕在此立誓:凡立功者,必按军功受赏!凡战死者,必厚恤家属!凡伤退者,必供养终身!”这番话彻底点燃了将士的热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还有皇帝亲口承诺。

  陈衍突然拔剑指天:“此战,必胜!”

  “必胜!必胜!必胜!”二十万人齐声高呼,声浪震天动地,连远在长安城内的百姓都听得清清楚楚。

  誓师完毕,大军开拔。前锋是王镇恶率领的三万精锐,清一色的玄甲骑兵,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率先向西进发。接着是独孤信的骑兵主力,各色旗帜迎风招展。最后是中军,陈衍的金龙帅旗高高飘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大军行进井然有序,显示出北秦军队严明的纪律。每隔十里设一休息点,有提前安排的民夫提供饮水食物;每隔三十里设一医疗站,太医署派出的军医随时待命。

  陈衍骑马行在中军前列,不时与身边的将领交谈。慕容月特意安排了一支特殊的“记录营”,由画师和文书组成,负责记录行军路线、地形地貌、水源分布等信息,为日后绘制精确地图做准备——这是陈衍从现代带来的理念:信息就是力量。

  第一天行军顺利,傍晚在武功县外扎营。营寨布置得法,壕沟、栅栏、哨塔一应俱全,显示出北秦军队的专业素养。

  夜幕降临,陈衍巡视营区。他特意来到后勤营地,查看粮草储备和伙食情况。

  “将士们吃得如何?”他问伙食官。

  “回陛下:每人每日米一升,肉二两,菜若干。另有益气补血的药汤。”伙食官恭敬回答。

  陈衍点头:“务必保证饮食,不能让将士饿着肚子打仗。”

  他又来到医疗营,看到军医正在为几个中暑的士兵诊治。太医令急忙前来迎接。

  “药材可充足?人手可够用?”陈衍关切地问。

  “陛下放心,慕容监国特意增派了人手,药材也都充足。”

  巡视完毕,陈衍回到中军大帐。王镇恶和独孤信已在帐内等候,摊开地图商议进军路线。

  “陛下,”王镇恶指着地图,“再往西就要进入陇山山区。地势渐险,需防埋伏。”

  独孤信接话:“臣已派斥候先行侦查,但目前尚未发现异常。”

  陈衍沉思片刻:“沮渠蒙逊狡诈,必不会轻易让我军通过陇山。传令:明日行军,加倍警戒。”

  果然,第二天午后,前锋部队在陇山一线天附近遭遇小股敌军骚扰。这些北凉士兵熟悉地形,从山崖上滚落巨石,发射冷箭,给行军造成不少麻烦。

  王镇恶立即调整部署:令盾牌手掩护,弓弩手还击,工兵营迅速开辟旁道。同时派出精锐小队攀上山崖清剿敌军。

  战斗持续了一个时辰,北凉军被击退,留下数十具尸体。北秦方面也有百余人伤亡,大多是被滚石所伤。

  陈衍得知后,下令:“厚葬阵亡将士,抚恤家属。伤员妥善救治。”

  又对王镇恶说:“镇恶,你怎么看这次袭击?”

  王镇恶沉吟道:“像是试探,而非真正阻击。沮渠蒙逊可能在试探我军实力和反应速度。”

  陈衍点头:“朕也这么认为。传令:加强侦查,特别是夜间警戒。沮渠蒙逊善用奇兵,必不会只此一手。”

  接下来的几天,大军在陇山峡谷中艰难行进。果然不时有小股敌军骚扰,但都被有效击退。北秦军队展现出极高的纪律性和应变能力,每次遇袭都能迅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

  这日,大军行至一处险要关口,名曰“鬼见愁”。两侧悬崖峭壁,中间仅容一车通过,地势极为险要。

  独孤信察看地形后,建议:“陛下,此地易守难攻,恐有埋伏。不如分兵绕道?”

  陈衍却摇头:“沮渠蒙逊正希望我们分兵。传令:前军缓行,多派斥候;中军准备强弩,仰射山崖;后军警戒后方。”

  果然,当大军进入峡谷中部时,山崖上突然出现大量北凉士兵,箭如雨下。同时前方路口被巨石堵塞,后方也有伏兵出现,企图将北秦军队困在谷中。

  但北秦军早有准备。盾牌手立即组成龟甲阵,抵挡箭雨;强弩手向山崖还击,压制敌军;工兵营迅速清理路障;后军转身迎战背后的伏兵。

  陈衍在中军指挥若定,不断发出命令。王镇恶亲率精锐攀上山崖,与敌军近身搏杀;独孤信则指挥骑兵冲击后方伏兵。

  战斗异常激烈。北凉军占据地利,拼死抵抗;北秦军仗着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步步推进。

  关键时刻,陈衍下令使用“震天雷”——这是北秦军工坊最新研发的火器,声如霹雳,威力惊人。虽然数量有限,但巨大的声响和烟雾造成了北凉军的恐慌。

  “天雷!北秦人会召天雷!”北凉士兵惊恐大叫,阵脚大乱。

  王镇恶趁机猛攻,终于突破山崖上的防线。北凉军溃败,留下大量尸体和伤员。

  清理战场时,王镇恶押来一个北凉将领:“陛下,此人是俘虏的北凉偏将。”

  那将领虽被捆绑,却昂首不跪,用生硬的汉语说:“要杀便杀,大可汗会为我报仇!”

  陈衍不怒反笑:“倒是条汉子。告诉他:朕欣赏勇士,若愿归降,必加重用。”

  通译传话后,那将领露出惊讶表情,犹豫片刻,终于单膝跪地:“兀术愿效忠陛下!”

  陈衍满意点头:“好!带下去好生看待,伤愈后编入‘归义营’。”

  处理完战俘,陈衍巡视战场。看到双方阵亡士兵的尸体,他神色凝重:“传令:北凉士兵也妥善安葬。他们都是勇士,只是各为其主。”

  这道命令很快传遍全军,北秦将士感受到皇帝的仁厚,归降的北凉士兵更是感激涕零。

  当晚扎营后,陈衍召集众将总结此次战斗。

  “此次虽胜,但暴露问题。”他直言不讳,“我军装备精良,但山地作战经验不足。今后要加强山地训练。”

  众将纷纷称是。

  独孤信提出:“陛下,沮渠蒙逊用兵狡诈,今后路途恐怕更加艰险。”

  陈衍淡然一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况且...”

  他话未说完,忽有斥候急报:在俘虏的北凉将领身上搜出一封密信,显示柔然大军已到居延海,正与北凉主力会师,准备在姑臧城外与北秦决战。

  众将闻言色变。若北凉与柔然联军,兵力将超过北秦军队。

  陈衍却大笑:“好!正好一网打尽,省得日后麻烦!”

  他环视众将:“传令: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敌军完成部署前通过陇山!”

  第二天,大军提前开拔。走出陇山山区时,眼前豁然开朗:广袤的河西走廊展现在面前,远方祁连雪山巍峨耸立,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陈衍勒马高坡,远眺西方。姑臧还在千里之外,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座城池的轮廓。

  “陛下,前面就是凉州地界了。”王镇恶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烽火台。

  陈衍点头:“传令三军:提高警惕,我们已经进入战区。”

  大军继续西进,旌旗招展,浩浩荡荡。沉重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震动着大地,如同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地向前滚动。

  远方的姑臧城内,沮渠蒙逊也收到了北秦大军通过陇山的消息。他摔碎手中的酒杯,脸色铁青:“废物!连拖延几天都做不到!”

  但很快,他露出狰狞的笑容:“来吧,陈衍!姑臧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两大强权的对决,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而丝路的命运,西北的未来,都将在这场大战后决定。

  夕阳西下,北秦军队的金龙旗帜在余晖中格外醒目。战士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一支无穷无尽的铁流,向着西方,向着命运,坚定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