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建康风 拂寒旌-《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北秦在陇右之地艰难扎根,击退魏军、生子立嗣的消息,终究还是随着商旅、流民和细作的脚步,隐隐约约地传回了江南。对于龙椅尚未坐暖的宋武帝刘裕而言,陈衍这个昔日兄弟、今日北秦王的动向,其意味变得复杂起来。

  这一日,安定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身着寻常商贾服饰,风尘仆仆,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精明与久居人上的气度。通关文牒显示来自荆州,但为首之人,却径直通过特殊渠道,要求密见北秦王。

  王府偏殿,烛火通明。陈衍屏退左右,只留慕容月在屏风后静听。他看着堂下那名卸去伪装、虽躬身却难掩倨傲的使者,心中已然明了。

  “在下奉大宋皇帝陛下密旨,特来拜谒北秦王。”使者开口,声音平稳,带着建康官话特有的腔调。他并未取出明晃晃的圣旨,而是从怀中掏出一封火漆密信,以示此次乃私下交涉。

  陈衍接过,并未立即拆开,只是淡淡地看着他。

  使者继续道:“陛下闻王爷在此边陲之地,屡挫胡虏,保境安民,心甚慰之。陛下常言,昔日京口旧谊,未曾或忘。如今南北隔阂,实乃憾事。”

  他话锋一转,开始描绘美好的蓝图:“陛下有旨,若王爷愿奉大宋正朔,去王号,陛下可不咎既往,正式册封王爷为‘雍凉节度使’,总揽西北军务,世镇此地。届时,江东粮饷、军械,皆可源源不断支援王爷,共抗魏虏。王爷亦可衣锦还乡,光耀门楣,岂不美哉?” 这是明晃晃的招安,许以高官厚禄和实质支援。

  见陈衍面色平静,不为所动,使者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语气微沉,开始了第二套方案,言语中暗藏机锋:

  “陛下亦知,王爷麾下贤臣良将,皆乃晋室旧人,心系故主,忠义可嘉。然,如今晋祚已终,天命在宋。王爷以一己之念,羁縻众贤于此苦寒之地,与强虏搏命,而断绝其重归华夏、享受太平之望,岂非…有失仁厚?”

  “再者,”使者声音压得更低,若有所指,“王妃出身尊贵,然终非我族类。小王爷年幼,将来于这胡汉杂处之地,恐多有不便啊…若归江南,则为皇亲国戚,前程不可限量。” 此言一出,已是赤裸裸的离间,试图以部下思归之心、慕容月母子的身份前景来动摇陈衍。

  殿内空气瞬间凝滞。屏风后的慕容月,呼吸微微一滞。

  陈衍沉默片刻,忽然轻笑一声,打破了沉寂。他拿起那封密信,看也不看,随手就凑近旁边的烛火。火焰舔舐着信纸,很快化为灰烬。

  “贵使辛苦了。”陈衍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刘寄奴的好意,我心领了。”

  他站起身,走到使者面前,目光如炬,直视对方:“回去告诉他:第一,我北秦将士,非为我陈衍一人而战,乃为护佑身后百姓、存续华夏衣冠而战!他们的前程,在脚下的土地,不在建康的温柔乡!”

  “第二,”他语气转冷,“我的妻子,是与我共历生死的伴侣;我的儿子,是这片土地未来的主人。他们的身份,无需江南的官诰来认定!此类挑拨之言,若再出自尊使之口,就休怪本王不留情面了!”

  使者脸色一变,被陈衍的气势所慑,一时语塞。

  陈衍继续道:“至于共抗魏虏,若宋帝真有心北伐,光复中原,我北秦自然欢迎,愿为掎角之势。但若只想以空名爵禄驱使我等为其守边卖命,甚至行挑拨离间之举…”

  他顿了顿,语气森然:“那就请他记住,我陈衍和北秦将士,是从长安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我们能挡住赫连勃勃和拓跋嗣的铁骑,也能让任何想来摘桃子、使绊子的人,碰得头破血流!”

  “送客!”

  使者面色青白交加,最终不敢再多言,悻悻然行礼告退。

  待使者离去,慕容月从屏风后走出,眼中带着一丝忧色:“如此强硬回绝,恐彻底激怒刘裕。”

  陈衍握住她的手,冷然道:“刘裕此人,我深知。示弱求和,他反而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唯有展现出足够的实力和决心,让他觉得啃下我们要崩掉牙,他才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会暂时默认我们的存在,以免腹背受敌。”

  他看向南方,目光深邃:“他现在首要之敌是内部整合和防止北方反扑,暂时无力北顾。这次派密使来,试探远多于真心招抚。我们强硬,他反而会疑惧,短期内会更安全。”

  “只是,”陈衍叹了口气,“与江东,算是彻底撕破脸皮了。未来的路,更难了。”

  但很快,他的眼神再次变得坚定。乱世之中,从未有过容易的路。北秦这面寒旌,注定要独自迎向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刀霜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