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压得人喘不过气。城内的混乱与死寂交织,饥饿已将绝大多数人折磨得形销骨立,连愤怒的力气都已耗尽。北魏与夏军的围困如铁桶般严密,城内零星的反抗和秩序维系,不过是濒死前的细微抽搐。陈衍深知,最后的时刻正在一分一秒地逼近。
尽管内心已对建康朝廷和刘裕失望透顶,那个“独立支撑”的念头也在脑中盘旋,但理性告诉他,以目前长安绝对的实力对比,若无外援,陷落只是时间问题。数万军民的性命,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
一种近乎悲壮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必须做最后一次努力。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忠君之念,而是为了眼前这些活生生的人。他要进行一次最后的、也是最直接的谏言,越过所有中间环节,将长安血淋淋的现实,直接呈现在刘裕面前。
他避开所有人,独自在匠作营那间简陋的值房里,准备着这封可能是他此生最重要的“文书”。
他没有使用绢帛,而是找来了—张鞣制过的、相对坚韧的羊皮。这象征着一种原始而急迫的恳求。
然后,他做了一件极其决绝的事情——他取出匕首,在自己左臂上划开一道口子,让温热的鲜血滴入砚台。他以血为墨,以指为笔,开始在那张羊皮上书写。
字字泣血,句句惊心。
他没有用任何公文格式,开篇便直刺核心:
“大将军麾下:长安垂死,旦夕且破!非困于虏箭,实饥于腹肠;非败于外敌,实溃于内乱!将士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将军岂真忍弃之如敝履乎?”
他毫不避讳地描述了人吃人的惨状,描述了军队如何劫掠百姓、将领如何互相倾轧,描述了赫连勃勃的残暴和北魏的步步紧逼。他甚至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衍闻江东衮衮诸公,正忙于禅让大典。然,纵得九五至尊位,若失关中山河地,若寒数万将士心,得之何益?不过又一偏安之朝耳!天下未定,先谋篡立,恐非英雄所为,徒令亲者痛仇者快!”
这是极其大胆的指责,几乎等同于直言刘裕因私废公。但他已顾不得了。
“伏惟大将军暂缓南面之仪,速发虎贲之师!粮草无需多,能续一口气即可;援兵无需众,能振一线望足矣!若得生还,三军必戴德泣血,以死效命!若终不救,则衍与长安数万军民,唯死而已,他无余言!”
最后,他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陈衍。没有官职,只有一个名字,代表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的恳求。
写毕,他已是头晕目眩,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渗血。他又找来了—张描绘关中形势的简陋舆图,在上面用血箭头标出了北魏和夏军的兵力部署、长安的脆弱防区以及可能的援军路线。
这封血书与血图,被仔细地卷起,用油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
送信的人选至关重要。这一次,不能再有任何闪失。他找到了朱超石。
朱超石看着陈衍苍白的脸色和包扎着的手臂,似乎明白了什么,神色凝重。
“朱将军,”陈衍的声音沙哑而沉重,“这是最后一次了。这不是公文,这是我…以个人性命和良知所做的最后恳求。务必…务必亲手交到大将军手中,无论他在哪里,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皇宫。”
他特意强调了“亲手”和“无论在哪里”,暗示着即使刘裕已在筹备登基,也必须打断他。
朱超石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锐利:“陈先生放心!朱某便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将信送到!若送不到,提头来见!”他挑选了麾下最忠诚、身手最矫健也是最后一名家将,此人曾跟随他父亲朱龄石多年,绝对可靠。
临行前,陈衍屏退左右,对那名家将低声补充了最后一句嘱托,这句话甚至比血书本身更加石破天惊:
“若…若大将军仍执意不发援兵,你可伺机将此间惨状,公之于建康市井,诉之于江南百姓!”
这是最后的手段,是利用舆论对刘裕进行逼宫。一旦如此,陈衍与刘裕之间将再无转圜余地,彻底决裂。
那家将瞳孔一缩,显然明白此话的分量,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抱拳:“诺!卑职…明白!”
是夜,这名家将凭借高超的身手和对地形的熟悉,缒下城墙,避开重重哨卡,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怀揣着长安城最后的、也是最为沉重的希望。
信使走后,长安陷入了更加焦灼的等待。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最后的尝试。王修、甚至王镇恶和沈田子,都或多或少听闻了陈衍送出了一封极其重要的血书,他们内心虽然未必相信会有结果,但绝望中仍不免存有一丝微弱的期待。
时间一天天过去。
城外的敌军似乎加大了心理攻势,偶尔会将一些写着“刘裕已在建康登基”、“尔等皆为弃子”的箭书射入城内。
城内的粮食彻底告罄,连“代粮”也几乎没有了。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
陈衍臂上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他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望向东南方向。
十天过去了…
半个月过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
没有任何回音。
没有援兵的影子,没有粮草的踪迹,甚至没有一纸空文的回复。
那封凝聚着鲜血、生命和最后良知的血书,如同投入无边大海的一颗石子,没有激起丝毫涟漪。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最后一次,也是彻底地,熄灭了。
陈衍独自站在城头,寒风吹动他空荡的衣袖。他望着死寂的城市和远方的敌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冰冷的麻木。
最后一次谏言,失败了。
不是败于路途艰险,而是败于人心的冷酷与算计。
他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眼中最后一丝属于“臣属”的期待已然湮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的、冰冷的清醒。
路,真的只剩下最后一条了。
尽管内心已对建康朝廷和刘裕失望透顶,那个“独立支撑”的念头也在脑中盘旋,但理性告诉他,以目前长安绝对的实力对比,若无外援,陷落只是时间问题。数万军民的性命,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上。
一种近乎悲壮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必须做最后一次努力。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忠君之念,而是为了眼前这些活生生的人。他要进行一次最后的、也是最直接的谏言,越过所有中间环节,将长安血淋淋的现实,直接呈现在刘裕面前。
他避开所有人,独自在匠作营那间简陋的值房里,准备着这封可能是他此生最重要的“文书”。
他没有使用绢帛,而是找来了—张鞣制过的、相对坚韧的羊皮。这象征着一种原始而急迫的恳求。
然后,他做了一件极其决绝的事情——他取出匕首,在自己左臂上划开一道口子,让温热的鲜血滴入砚台。他以血为墨,以指为笔,开始在那张羊皮上书写。
字字泣血,句句惊心。
他没有用任何公文格式,开篇便直刺核心:
“大将军麾下:长安垂死,旦夕且破!非困于虏箭,实饥于腹肠;非败于外敌,实溃于内乱!将士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将军岂真忍弃之如敝履乎?”
他毫不避讳地描述了人吃人的惨状,描述了军队如何劫掠百姓、将领如何互相倾轧,描述了赫连勃勃的残暴和北魏的步步紧逼。他甚至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衍闻江东衮衮诸公,正忙于禅让大典。然,纵得九五至尊位,若失关中山河地,若寒数万将士心,得之何益?不过又一偏安之朝耳!天下未定,先谋篡立,恐非英雄所为,徒令亲者痛仇者快!”
这是极其大胆的指责,几乎等同于直言刘裕因私废公。但他已顾不得了。
“伏惟大将军暂缓南面之仪,速发虎贲之师!粮草无需多,能续一口气即可;援兵无需众,能振一线望足矣!若得生还,三军必戴德泣血,以死效命!若终不救,则衍与长安数万军民,唯死而已,他无余言!”
最后,他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陈衍。没有官职,只有一个名字,代表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的恳求。
写毕,他已是头晕目眩,手臂上的伤口还在渗血。他又找来了—张描绘关中形势的简陋舆图,在上面用血箭头标出了北魏和夏军的兵力部署、长安的脆弱防区以及可能的援军路线。
这封血书与血图,被仔细地卷起,用油布包裹了一层又一层。
送信的人选至关重要。这一次,不能再有任何闪失。他找到了朱超石。
朱超石看着陈衍苍白的脸色和包扎着的手臂,似乎明白了什么,神色凝重。
“朱将军,”陈衍的声音沙哑而沉重,“这是最后一次了。这不是公文,这是我…以个人性命和良知所做的最后恳求。务必…务必亲手交到大将军手中,无论他在哪里,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皇宫。”
他特意强调了“亲手”和“无论在哪里”,暗示着即使刘裕已在筹备登基,也必须打断他。
朱超石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锐利:“陈先生放心!朱某便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将信送到!若送不到,提头来见!”他挑选了麾下最忠诚、身手最矫健也是最后一名家将,此人曾跟随他父亲朱龄石多年,绝对可靠。
临行前,陈衍屏退左右,对那名家将低声补充了最后一句嘱托,这句话甚至比血书本身更加石破天惊:
“若…若大将军仍执意不发援兵,你可伺机将此间惨状,公之于建康市井,诉之于江南百姓!”
这是最后的手段,是利用舆论对刘裕进行逼宫。一旦如此,陈衍与刘裕之间将再无转圜余地,彻底决裂。
那家将瞳孔一缩,显然明白此话的分量,他深吸一口气,重重抱拳:“诺!卑职…明白!”
是夜,这名家将凭借高超的身手和对地形的熟悉,缒下城墙,避开重重哨卡,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怀揣着长安城最后的、也是最为沉重的希望。
信使走后,长安陷入了更加焦灼的等待。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最后的尝试。王修、甚至王镇恶和沈田子,都或多或少听闻了陈衍送出了一封极其重要的血书,他们内心虽然未必相信会有结果,但绝望中仍不免存有一丝微弱的期待。
时间一天天过去。
城外的敌军似乎加大了心理攻势,偶尔会将一些写着“刘裕已在建康登基”、“尔等皆为弃子”的箭书射入城内。
城内的粮食彻底告罄,连“代粮”也几乎没有了。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
陈衍臂上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他每天都会不由自主地望向东南方向。
十天过去了…
半个月过去了…
一个月过去了…
没有任何回音。
没有援兵的影子,没有粮草的踪迹,甚至没有一纸空文的回复。
那封凝聚着鲜血、生命和最后良知的血书,如同投入无边大海的一颗石子,没有激起丝毫涟漪。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最后一次,也是彻底地,熄灭了。
陈衍独自站在城头,寒风吹动他空荡的衣袖。他望着死寂的城市和远方的敌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一片冰冷的麻木。
最后一次谏言,失败了。
不是败于路途艰险,而是败于人心的冷酷与算计。
他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眼中最后一丝属于“臣属”的期待已然湮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的、冰冷的清醒。
路,真的只剩下最后一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