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方面冰冷的沉默,如同最后一盆冰水,彻底浇灭了长安城中残存的最后一丝幻想。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并非歇斯底里的疯狂,而是一种死寂的、令人窒息的麻木。都督府内,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虽仍维持着表面的职责,但眼神深处已是一片灰败,仿佛只是在等待最终审判的降临。
在这片弥漫全城的绝望气息中,陈衍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心风暴。最初的愤怒、失望和无力感渐渐沉淀后,一种更加危险、更加叛逆的念头,如同石缝中挣扎求生的野草,开始在他心底疯狂滋长。
夜复一夜,陈衍难以入眠。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那个伤痕累累的信使绝望的哭诉:“…朝廷正忙于禅让大典…无暇西顾…”
“无暇西顾…”陈衍咀嚼着这四个字,只觉得无比讽刺和冰寒。数万将士的性命,无数百姓的存亡,华夏故都的得失,在“禅让大典”面前,竟只是“无暇西顾”的琐事?
他对刘裕的个人忠诚,以及对于晋室正统的那份模糊认同,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开始出现深深的裂痕。刘裕为了那个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当作弃子,那这份忠诚,还有什么意义?坚守下去,为这样的主君殉葬,价值何在?
另一方面,一种基于自身能力的、近乎狂妄的自信又在冲击着他。“却月阵”在黄河畔的成功,无比清晰地证明了一点:他陈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个时代,拥有改变战局的力量!
如果…如果能有相对稳定的后方,如果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如果不再受建康那帮官僚的掣肘…是否就有可能在这关中之地站稳脚跟?甚至…击退北魏和夏军?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加速,血液奔涌。
他开始近乎偏执地清点手头的一切“资本”:
技术: 改良的冶金术、先进的军械设计、超越时代的工程和农业知识…这些都是可以转化为强大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核心。
人才: 匠作营中这批跟随他已久、技术娴熟、并且在此次危难中表现出忠诚的工匠班子,是无比宝贵的种子。
地利: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山河四塞,本是帝王之资。虽然现在残破,但底子还在。
人心: 城内军民对建康朝廷已然绝望,求生是本能。若能提出一条可行的生路,或许能重新凝聚人心。
然而,冰冷的现实立刻将他的热情拉回地面。
粮食!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没有粮食,一切空谈。眼下就要饿死,何谈未来?
兵力: 现有兵力不足,且疲惫不堪,内部不和。如何扩军?如何训练?
对手: 面对北魏和夏军两大强敌,即便能暂时自保,又如何能长期应对?
合法性: 脱离刘裕,就是叛逆。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之口?如何让手下将士和关中百姓信服?
他将自己的迷茫和那个疯狂的想法,隐晦地透露给了慕容月。在这个朝不保夕的孤城里,或许只有这个身份复杂、却又屡次展现出非凡韧性和智慧的女子,能让他稍微信任。
慕容月听完,沉默良久,那双深邃的眼眸注视着他,缓缓说道:“陈先生,在你的世界里,似乎总是‘可行’或‘不可行’。但在我们草原上,生存的第一法则,是‘做’或‘不做’。狼群不会因为害怕老虎就不去捕猎,否则只会饿死。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亡,而我们现在,和死亡又有多少距离呢?”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苍凉:“依附强者,最终难免为弃子。我的家族…便是最好的例子。你想要守护的那些人,那些技艺,指望远在天边的君王是做不到的。能依靠的,只有握在手中的刀,和身边的人心。”
她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衍心中最后的枷锁。
是啊,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而现在等下去,几乎是必死无疑。搏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忠君之道,而是为了身边这些信赖他的工匠,为了这座城里还在挣扎求生的无辜百姓,也为了…不让自己这一身所学,就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又一个不眠之夜后,陈衍独自登上匠作营附近一段残破的城墙。寒风吹拂着他散乱的头发,他眺望着远处北魏和夏军营地的点点火光,又回望城内死寂的坊市。
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叛逆的决定: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建康的救援,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尝试独立支撑下去,为这关中之地,寻求一条绝境逢生之路。
他知道这条路遍布荆棘,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注是他和许多人的性命。
但他更知道,坐以待毙,绝非他的风格。
“既然无人来救,那便自救。”他对着冰冷的夜空,低声自语,仿佛在立下一个沉重的誓言。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从此在思想上与刘裕划清了界限,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他从一个技术的提供者、一个忠诚的部属,开始向着一个潜在的、独立的决策者和守护者转变。
然而,第一个巨大的难题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没有粮食,一切宏图伟略都是空谈。
他的目光,投向了城中那些高门大院的方向,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开始在他脑中成形。他知道,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就必将充满血腥和争议。
在这片弥漫全城的绝望气息中,陈衍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心风暴。最初的愤怒、失望和无力感渐渐沉淀后,一种更加危险、更加叛逆的念头,如同石缝中挣扎求生的野草,开始在他心底疯狂滋长。
夜复一夜,陈衍难以入眠。他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那个伤痕累累的信使绝望的哭诉:“…朝廷正忙于禅让大典…无暇西顾…”
“无暇西顾…”陈衍咀嚼着这四个字,只觉得无比讽刺和冰寒。数万将士的性命,无数百姓的存亡,华夏故都的得失,在“禅让大典”面前,竟只是“无暇西顾”的琐事?
他对刘裕的个人忠诚,以及对于晋室正统的那份模糊认同,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开始出现深深的裂痕。刘裕为了那个皇位,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们当作弃子,那这份忠诚,还有什么意义?坚守下去,为这样的主君殉葬,价值何在?
另一方面,一种基于自身能力的、近乎狂妄的自信又在冲击着他。“却月阵”在黄河畔的成功,无比清晰地证明了一点:他陈衍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在这个时代,拥有改变战局的力量!
如果…如果能有相对稳定的后方,如果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如果不再受建康那帮官僚的掣肘…是否就有可能在这关中之地站稳脚跟?甚至…击退北魏和夏军?
这个念头让他心跳加速,血液奔涌。
他开始近乎偏执地清点手头的一切“资本”:
技术: 改良的冶金术、先进的军械设计、超越时代的工程和农业知识…这些都是可以转化为强大战斗力和生产力的核心。
人才: 匠作营中这批跟随他已久、技术娴熟、并且在此次危难中表现出忠诚的工匠班子,是无比宝贵的种子。
地利: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山河四塞,本是帝王之资。虽然现在残破,但底子还在。
人心: 城内军民对建康朝廷已然绝望,求生是本能。若能提出一条可行的生路,或许能重新凝聚人心。
然而,冰冷的现实立刻将他的热情拉回地面。
粮食!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没有粮食,一切空谈。眼下就要饿死,何谈未来?
兵力: 现有兵力不足,且疲惫不堪,内部不和。如何扩军?如何训练?
对手: 面对北魏和夏军两大强敌,即便能暂时自保,又如何能长期应对?
合法性: 脱离刘裕,就是叛逆。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之口?如何让手下将士和关中百姓信服?
他将自己的迷茫和那个疯狂的想法,隐晦地透露给了慕容月。在这个朝不保夕的孤城里,或许只有这个身份复杂、却又屡次展现出非凡韧性和智慧的女子,能让他稍微信任。
慕容月听完,沉默良久,那双深邃的眼眸注视着他,缓缓说道:“陈先生,在你的世界里,似乎总是‘可行’或‘不可行’。但在我们草原上,生存的第一法则,是‘做’或‘不做’。狼群不会因为害怕老虎就不去捕猎,否则只会饿死。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亡,而我们现在,和死亡又有多少距离呢?”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苍凉:“依附强者,最终难免为弃子。我的家族…便是最好的例子。你想要守护的那些人,那些技艺,指望远在天边的君王是做不到的。能依靠的,只有握在手中的刀,和身边的人心。”
她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陈衍心中最后的枷锁。
是啊,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而现在等下去,几乎是必死无疑。搏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忠君之道,而是为了身边这些信赖他的工匠,为了这座城里还在挣扎求生的无辜百姓,也为了…不让自己这一身所学,就此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又一个不眠之夜后,陈衍独自登上匠作营附近一段残破的城墙。寒风吹拂着他散乱的头发,他眺望着远处北魏和夏军营地的点点火光,又回望城内死寂的坊市。
他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叛逆的决定:不再将希望寄托于建康的救援,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利用手头有限的资源,尝试独立支撑下去,为这关中之地,寻求一条绝境逢生之路。
他知道这条路遍布荆棘,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无异于一场豪赌,赌注是他和许多人的性命。
但他更知道,坐以待毙,绝非他的风格。
“既然无人来救,那便自救。”他对着冰冷的夜空,低声自语,仿佛在立下一个沉重的誓言。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从此在思想上与刘裕划清了界限,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他从一个技术的提供者、一个忠诚的部属,开始向着一个潜在的、独立的决策者和守护者转变。
然而,第一个巨大的难题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没有粮食,一切宏图伟略都是空谈。
他的目光,投向了城中那些高门大院的方向,一个大胆而危险的计划,开始在他脑中成形。他知道,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就必将充满血腥和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