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神级操作!徒手刻出微米级电路?-《七零空间大佬:家属院搞科技强国》

  庆功宴喧嚣远去,“星火”所核心实验区,空气凝重。秦念面前工作台,摊开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旁边是寥寥几个微型元件样品。郑文渊承诺的资源还在路上,“蜂鸟”第一个现实难题已咄咄逼人——如何将完整高频收发电路,塞进比饭盒还小的空间?

  灯光下,李文军扶眼镜,眉头拧成疙瘩:“秦工,理论计算没问题,但元器件体积和走线密度,手工刻板精度要求太高,像在芝麻上刻字。”

  张海洋拿起功率晶体管掂量,比划图纸预留位置,粗声道:“这玩意儿是小火炉,挤这么小地方,散热咋办?别没飞起来,先烤糊了!”

  其他技术骨干面露难色。没有先进设备,全靠解剖刀、覆铜板和熬红的眼睛。这“巴掌大的难题”,像无形墙挡在项目起步阶段。

  秦念没立刻说话。她闭上眼,感受手腕内侧龙形印记传来的温热余韵——那是系统升级带来的【手部稳定性】与【触觉敏锐度】加持。

  她睁开眼,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机器没有,但我们有手。路是人走出来的,板子,我们用手刻!”

  她拿起一块光亮覆铜板,固定好。深吸一口气,右手握紧解剖刀。那一刻,在系统加持下,她的手臂仿佛不再是血肉之躯,而是固定在超高精度机床上的刻刀!刀尖落下,精准稳定地在铜箔上划下第一笔。

  “沙沙”声在寂静实验室格外清晰。她感受着刀锋与铜箔间细微阻力变化,控制线条深浅走向,带着独特韵律感,仿佛在金属上刺绣。

  很快,一个结构规整、线条均匀的微带线基底呈现,关键节点位置分毫不差。

  “神了!”年轻技术员低呼,“秦工,您这手功夫,比机器还准!”

  李文军凑近细看,满眼惊叹:“这精度……后续焊接成功率有保障了!秦工,您这手刻功底,简直是八级钳工练了一辈子都达不到的功力!”

  秦念微微笑了笑,额角渗出汗珠。

  这种极致精度操控,精神力消耗极大。“大家都试试,注意手腕要稳,下刀要果断,心要静。这不是力气活,是巧活儿。”

  在她带领下,实验室响起刻板声。有人划坏板子懊恼捶头;有人进展缓慢但眼神专注。

  秦念穿梭指点。张海洋手劲大干不了精细活,主动承担打磨工具、准备材料后勤,嘟囔着:“这比抡大锤还累人!”气氛紧张,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儿。

  几天后,第一块手工打造的高频功率放大电路板完成。元件密密麻麻焊接上面,像微缩城市。通电测试那一刻,所有人围过来屏息凝神。

  指示灯亮起,示波器出现微弱稳定波形。然而喜悦没持续几分钟,张海洋叫起来:“烫!这功率管烫手!”电路核心功率晶体管迅速变红发热,空气中弥漫焦糊味。

  测量仪表显示效率低得可怜,大部分电能转化成热量。

  “关电!”秦念果断下令。心沉了下去。

  散热难题果然还是来了。

  “这样不行!”张海洋摸滚烫元件,眉头紧锁,“战场上别说通话,自己就先起火了!”

  沮丧情绪蔓延。硬件瓶颈往往比理论难题更让人无力。

  秦念没有气馁。

  她盯着发烫元件,脑海中启动【材料应力模拟】。虽无法直接模拟电路,但她将对热源和散热路径的认知输入,系统反馈出热量积聚点和形变风险区域,意识中勾勒出“热力图”。

  同时,她联想到烧旺煤炉热空气上升、老房子通风孔景象。一个念头闪电划过。

  “热量堵不住,我们就给它修条‘路’,让它赶紧跑掉!”秦念拿起铅笔快速修改草图,“看,在功率管周围,设计成辐射状散热鳍片,像花瓣张开,最大限度增加与空气接触面积。

  同时,在电路板正下方机器底壳上,开一组细密朝下通风孔。”

  “底部开孔?”李文军疑虑,“灰尘、湿气进去怎么办?影响寿命稳定性。”

  “所以我们只在最底部利用‘烟囱效应’。”秦念点着草图解释,“热空气自己上升,从顶部缝隙排出,冷空气从底部孔洞补充,形成自然对流。外壳其他部分严格密封。叫‘土法散热’,先解决有无问题!”

  方案一定,立刻行动。

  张海洋找来薄铜片敲打辐射状散热片焊接。李文军拿小钻头屏住呼吸,在原型机底壳钻出一排整齐细密孔洞,如同给“蜂鸟”安上呼吸的腮。

  新样件再次接受考验。通电,计时……所有人目光聚焦小小功率管。十分钟,二十分钟……它虽然依旧发热,但温度明显控制住,用手可短暂接触,看不到吓人红色。

  “成功了!核心温度降了二十多度!”李文军看着温度计,声音激动沙哑。

  “哈哈!秦工,您这脑袋里装的都是啥点子?连烧炉子道理都能用上!”张海洋拍大腿笑开花,阴霾一扫而空。

  实验室响起轻松叹息笑声。

  第一道坎,总算靠“土法子”迈过去。秦念看着桌上粗糙样机,心中清楚,这仅仅是开始。让“蜂鸟”真正拥有灵魂的保密通话功能——声码器,才是横亘面前的真正高山。

  窗外夜色渐深。秦念揉发酸手腕,一场更艰巨攻坚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