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风有点凉。
沈微澜坐在主屋的桌前,手里捏着一支炭笔,地图上那个黑点还在。她没动,眼睛盯着西边第三村的方向。
冬珞推门进来,脚步很轻。
“谢大人过了清河渡,信使刚回话,一路没拦。”
沈微澜点了下头,“人没事就好。”
“可粮仓外头起火了。”冬珞声音压低,“三处,几乎同时。”
沈微澜站起身,往外走。
外面已经乱了起来。火光不大,但烟味呛人。春棠带着几个村民正往桶里舀水,夏蝉站在高处,手按在腰间的剑上。
“烧的是干草堆,不是粮。”春棠跑过来,“我让人把暗窖口封死了,东西都在。”
“是试探。”夏蝉跳下来,“他们想看我们慌不慌。”
沈微澜看着那几处熄灭的火堆,“那就让他们看清——我们不怕烧。”
她转身就往祠堂走。
“敲钟,召集各村管事。现在。”
不到一盏茶时间,十几个人挤进了祠堂。有人脸上还沾着灰,有人喘着粗气。
沈微澜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块烧焦的布条。
“这是从西岭哨岗捡到的。有人半夜溜进来放火,留下这个就跑了。”
她把布条扔在地上,“你们说,他们是冲着粮食来的?还是冲着咱们的心来的?”
没人说话。
“要是真想抢粮,不会只烧草堆。”她扫视一圈,“他们怕我们团结,所以想吓人。谁怕了,谁就会躲回家。人一散,共济仓就废了。”
底下有人小声嘀咕:“可万一……再来更大的火呢?”
“那就多挖沟,多备水。”沈微澜直接说,“从今天起,夜里巡查加倍。每个村出五个人,轮班守田界。白日该拾蝗卵的继续拾,换米照常。”
春棠接话:“米仓还有四十天的量,药也够。只要大家不乱,饿不死。”
有人问:“那要是他们动手杀人呢?”
夏蝉冷笑一声,“那你得问问他们,敢不敢碰我手里的剑。”
她往前一站,整个人像刀出鞘。
“我已经抓了一个探子。就在昨天晚上,装成逃荒的,想混进营地。他招了——三天内,有大动作。”
底下顿时嗡了一声。
沈微澜抬手,声音很稳:“怕的人,现在可以走。我不拦。但想留下的,就得听我的安排。”
没人动。
她点点头,“好。从今晚开始,三级警制启动。蜂鸣哨随身带,听见两声短响,所有人进屋关门。三声长响,就是敌袭,立刻往祠堂撤。”
又有人问:“孩子怎么办?”
秋蘅一直坐在角落,这时站起来,“我会去每家走一遍,给老人小孩喝安神汤。另外,在村子四角撒香粉,虫蛇不近,也能防迷药。”
“对。”春棠补充,“拾蝗卵的孩子照常来领米,但必须两人一组,不准单独进田。”
沈微澜最后说:“我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们敢来,我们就打回去。”
散会后,她叫住冬珞。
“你说的三处火情,有没有规律?”
“一处靠近粮道,一处挨着哨岗,一处在旧碾坊旁边。”冬珞掏出一张纸,“像是在试我们的反应速度。”
沈微澜想了想,“你让秋蘅去趟邻村私塾,最近有没有孩子唱奇怪的歌?”
冬珞一愣,“你怎么知道?”
“刚才开会,有个小孩嘴里哼的调子不对。”沈微澜说,“太整齐了,不像自己编的。”
半个时辰后,秋蘅回来了。她换了身粗布衣裳,像个走村串户的医婆。
“歌是这么唱的:‘月儿弯弯照东墙,老鼠搬家过石梁。哥哥莫睡三更后,灯花落时好上路。’”
冬珞一听就皱眉,“这不是童谣,是报时。”
“灯花落时,就是半夜。”沈微澜冷笑,“他们在传消息。下一句是什么?”
“我没听全。”秋蘅摇头,“但教歌的是个新来的先生,说是从南边来的。”
沈微澜转头看夏蝉,“你带两个人,今晚埋伏在旧碾坊。如果有人接头,别打死,活捉。”
“明白。”
第二天傍晚,夏蝉回来了。她拖着两个人,都穿着平民衣服,袖子里藏着小瓶子。
“密写药水。”冬珞翻了翻,“用柠檬汁加矾水调的,火烤显字。”
“还有一个袖箭。”夏蝉踢了踢其中一人,“这小子想射我,手太慢。”
沈微澜蹲下来看那人,“谁派你们来的?”
男人闭嘴不答。
秋蘅拿出一个小瓷瓶,“我这儿有种药,喝了能让人说真话,但也可能哑三天。你想试试?”
那人立刻开口:“是……是税卡那边的人。让我们放火,搅乱你们。”
“上面是谁?”
“不知道名,只听代号‘老仓’。”
沈微澜站起身,“行了。关起来,等谢大人回来处理。”
晚上,她又召集四人议事。
“第五联络点失联一天了。”冬珞说,“驼铃信号断了。”
“那就换路。”沈微澜说,“春棠,你找商队,用运肥车送第二份证据。夹层做好防水,三百里外交到李府尹手里。”
春棠应下。
“我还写了一封信。”沈微澜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盖了我父亲的旧印。万一都察院压着不办,李府尹能递上去。”
屋里安静了一下。
夏蝉突然说:“你就不怕,他们半路把车截了?”
“怕。”沈微澜看着她,“但我不能等死。只要有一条路通,就得走。”
秋蘅低声问:“要是都没用呢?”
“那就我们自己查到底。”沈微澜拿起炭笔,在地图上划了一道,“他们怕光,我们就点灯。他们怕人记,我们就留证。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查,一笔账一笔账地算。”
冬珞抬头,“可你这样,会成为靶子。”
“我现在已经是了。”她笑了笑,“但他们忘了——我当初能从侯府走出来,就不是怕死的人。”
春棠忽然说:“我爹说过一句话,越怕的事,越要当面迎上去。”
夏蝉拍了下桌子,“我也记得我师父讲的——刀不出鞘,永远不知道谁快。”
秋蘅没说话,只是默默把药箱打开,检查每一包药粉。
冬珞看着她们,轻声说:“那我们一起。”
沈微澜点头,“嗯,一起。”
半夜,她还在灯下看敌情图。炭笔在纸上画了几条线,连起几个村。
冬珞进来送茶,“你还不睡?”
“睡不着。”她指着地图,“他们在动,我也得动。”
“你总是一个人扛。”
“我不是一个人。”她抬头,“有你们在,我就不是。”
外面传来一声哨响,短两声。
冬珞立刻站直,“有人靠近边界。”
沈微澜吹灭灯,抓起外套就往外走。
西岭哨岗,夏蝉已经等在那里。月光下,她手里握着剑,眼神锐利。
“发现一个影子,在林子边上晃。我喊了话,跑了。”
“往哪边?”
“东,像是往旧道去了。”
沈微澜眯眼看了看,“不是主力。是探路的。”
“要不要追?”
“不急。”她摇头,“让他们以为我们松懈。等他们觉得自己赢了,才会露头。”
回到主屋,她把地图摊开,用炭笔在东侧画了个圈。
冬珞问:“你觉得他们会什么时候动手?”
“快了。”她说,“等月亮没了的时候。”
“那只剩两天。”
“够了。”沈微澜坐下来,“我们准备的时间,比他们想象的多。”
春棠这时推门进来,“第二批物资转移完了。地下窖上了双锁,钥匙我分给了三个村正。”
“很好。”她点头,“明天开始,让孩子继续拾蝗卵。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日子照常过。”
秋蘅走进来,“我配了新的驱虫粉,加了辣芥和艾灰,味道冲,但有效。今夜便可撒下。”
“撒。”沈微澜说,“四个角都撒满。”
夏蝉靠在门边,“我在西岭设了绊索,加了铃铛。谁踩进去,声音能传半里。”
冬珞翻开记录本,“商队明天启程,运肥车三点出发,绕北岭走。”
沈微澜站起来,走到门口。
远处,村子静悄悄的。只有几处灯火还亮着。
她回头,看着她们四个。
“他们想让我们乱,想让我们散,想让我们跪。”
她顿了顿。
“可我们偏要站着。”
沈微澜坐在主屋的桌前,手里捏着一支炭笔,地图上那个黑点还在。她没动,眼睛盯着西边第三村的方向。
冬珞推门进来,脚步很轻。
“谢大人过了清河渡,信使刚回话,一路没拦。”
沈微澜点了下头,“人没事就好。”
“可粮仓外头起火了。”冬珞声音压低,“三处,几乎同时。”
沈微澜站起身,往外走。
外面已经乱了起来。火光不大,但烟味呛人。春棠带着几个村民正往桶里舀水,夏蝉站在高处,手按在腰间的剑上。
“烧的是干草堆,不是粮。”春棠跑过来,“我让人把暗窖口封死了,东西都在。”
“是试探。”夏蝉跳下来,“他们想看我们慌不慌。”
沈微澜看着那几处熄灭的火堆,“那就让他们看清——我们不怕烧。”
她转身就往祠堂走。
“敲钟,召集各村管事。现在。”
不到一盏茶时间,十几个人挤进了祠堂。有人脸上还沾着灰,有人喘着粗气。
沈微澜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块烧焦的布条。
“这是从西岭哨岗捡到的。有人半夜溜进来放火,留下这个就跑了。”
她把布条扔在地上,“你们说,他们是冲着粮食来的?还是冲着咱们的心来的?”
没人说话。
“要是真想抢粮,不会只烧草堆。”她扫视一圈,“他们怕我们团结,所以想吓人。谁怕了,谁就会躲回家。人一散,共济仓就废了。”
底下有人小声嘀咕:“可万一……再来更大的火呢?”
“那就多挖沟,多备水。”沈微澜直接说,“从今天起,夜里巡查加倍。每个村出五个人,轮班守田界。白日该拾蝗卵的继续拾,换米照常。”
春棠接话:“米仓还有四十天的量,药也够。只要大家不乱,饿不死。”
有人问:“那要是他们动手杀人呢?”
夏蝉冷笑一声,“那你得问问他们,敢不敢碰我手里的剑。”
她往前一站,整个人像刀出鞘。
“我已经抓了一个探子。就在昨天晚上,装成逃荒的,想混进营地。他招了——三天内,有大动作。”
底下顿时嗡了一声。
沈微澜抬手,声音很稳:“怕的人,现在可以走。我不拦。但想留下的,就得听我的安排。”
没人动。
她点点头,“好。从今晚开始,三级警制启动。蜂鸣哨随身带,听见两声短响,所有人进屋关门。三声长响,就是敌袭,立刻往祠堂撤。”
又有人问:“孩子怎么办?”
秋蘅一直坐在角落,这时站起来,“我会去每家走一遍,给老人小孩喝安神汤。另外,在村子四角撒香粉,虫蛇不近,也能防迷药。”
“对。”春棠补充,“拾蝗卵的孩子照常来领米,但必须两人一组,不准单独进田。”
沈微澜最后说:“我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们敢来,我们就打回去。”
散会后,她叫住冬珞。
“你说的三处火情,有没有规律?”
“一处靠近粮道,一处挨着哨岗,一处在旧碾坊旁边。”冬珞掏出一张纸,“像是在试我们的反应速度。”
沈微澜想了想,“你让秋蘅去趟邻村私塾,最近有没有孩子唱奇怪的歌?”
冬珞一愣,“你怎么知道?”
“刚才开会,有个小孩嘴里哼的调子不对。”沈微澜说,“太整齐了,不像自己编的。”
半个时辰后,秋蘅回来了。她换了身粗布衣裳,像个走村串户的医婆。
“歌是这么唱的:‘月儿弯弯照东墙,老鼠搬家过石梁。哥哥莫睡三更后,灯花落时好上路。’”
冬珞一听就皱眉,“这不是童谣,是报时。”
“灯花落时,就是半夜。”沈微澜冷笑,“他们在传消息。下一句是什么?”
“我没听全。”秋蘅摇头,“但教歌的是个新来的先生,说是从南边来的。”
沈微澜转头看夏蝉,“你带两个人,今晚埋伏在旧碾坊。如果有人接头,别打死,活捉。”
“明白。”
第二天傍晚,夏蝉回来了。她拖着两个人,都穿着平民衣服,袖子里藏着小瓶子。
“密写药水。”冬珞翻了翻,“用柠檬汁加矾水调的,火烤显字。”
“还有一个袖箭。”夏蝉踢了踢其中一人,“这小子想射我,手太慢。”
沈微澜蹲下来看那人,“谁派你们来的?”
男人闭嘴不答。
秋蘅拿出一个小瓷瓶,“我这儿有种药,喝了能让人说真话,但也可能哑三天。你想试试?”
那人立刻开口:“是……是税卡那边的人。让我们放火,搅乱你们。”
“上面是谁?”
“不知道名,只听代号‘老仓’。”
沈微澜站起身,“行了。关起来,等谢大人回来处理。”
晚上,她又召集四人议事。
“第五联络点失联一天了。”冬珞说,“驼铃信号断了。”
“那就换路。”沈微澜说,“春棠,你找商队,用运肥车送第二份证据。夹层做好防水,三百里外交到李府尹手里。”
春棠应下。
“我还写了一封信。”沈微澜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盖了我父亲的旧印。万一都察院压着不办,李府尹能递上去。”
屋里安静了一下。
夏蝉突然说:“你就不怕,他们半路把车截了?”
“怕。”沈微澜看着她,“但我不能等死。只要有一条路通,就得走。”
秋蘅低声问:“要是都没用呢?”
“那就我们自己查到底。”沈微澜拿起炭笔,在地图上划了一道,“他们怕光,我们就点灯。他们怕人记,我们就留证。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查,一笔账一笔账地算。”
冬珞抬头,“可你这样,会成为靶子。”
“我现在已经是了。”她笑了笑,“但他们忘了——我当初能从侯府走出来,就不是怕死的人。”
春棠忽然说:“我爹说过一句话,越怕的事,越要当面迎上去。”
夏蝉拍了下桌子,“我也记得我师父讲的——刀不出鞘,永远不知道谁快。”
秋蘅没说话,只是默默把药箱打开,检查每一包药粉。
冬珞看着她们,轻声说:“那我们一起。”
沈微澜点头,“嗯,一起。”
半夜,她还在灯下看敌情图。炭笔在纸上画了几条线,连起几个村。
冬珞进来送茶,“你还不睡?”
“睡不着。”她指着地图,“他们在动,我也得动。”
“你总是一个人扛。”
“我不是一个人。”她抬头,“有你们在,我就不是。”
外面传来一声哨响,短两声。
冬珞立刻站直,“有人靠近边界。”
沈微澜吹灭灯,抓起外套就往外走。
西岭哨岗,夏蝉已经等在那里。月光下,她手里握着剑,眼神锐利。
“发现一个影子,在林子边上晃。我喊了话,跑了。”
“往哪边?”
“东,像是往旧道去了。”
沈微澜眯眼看了看,“不是主力。是探路的。”
“要不要追?”
“不急。”她摇头,“让他们以为我们松懈。等他们觉得自己赢了,才会露头。”
回到主屋,她把地图摊开,用炭笔在东侧画了个圈。
冬珞问:“你觉得他们会什么时候动手?”
“快了。”她说,“等月亮没了的时候。”
“那只剩两天。”
“够了。”沈微澜坐下来,“我们准备的时间,比他们想象的多。”
春棠这时推门进来,“第二批物资转移完了。地下窖上了双锁,钥匙我分给了三个村正。”
“很好。”她点头,“明天开始,让孩子继续拾蝗卵。我要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的日子照常过。”
秋蘅走进来,“我配了新的驱虫粉,加了辣芥和艾灰,味道冲,但有效。今夜便可撒下。”
“撒。”沈微澜说,“四个角都撒满。”
夏蝉靠在门边,“我在西岭设了绊索,加了铃铛。谁踩进去,声音能传半里。”
冬珞翻开记录本,“商队明天启程,运肥车三点出发,绕北岭走。”
沈微澜站起来,走到门口。
远处,村子静悄悄的。只有几处灯火还亮着。
她回头,看着她们四个。
“他们想让我们乱,想让我们散,想让我们跪。”
她顿了顿。
“可我们偏要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