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春棠的发丝吹到额角,她停下了手指。
沈微澜脚步没停,继续前行。
谢云峥回头看了春棠一眼。
春棠低头,指尖轻轻一按,五十万到账的提示跳了出来。她立刻新建了个文件夹,名字写着“慎入-待查”。里面分了三栏:已拨款、冻结项、待验证。那笔钱被她拖进“冻结项”,还加了三层密码。
“先保电,再保采样。”她说,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稳稳的,像钉进地里的钉子。
第二天一早,夏蝉蹲在老研究所东墙外的排水沟边,手里捏着一根细铁丝。大门被铁链锁着,锈得厉害,可墙上贴的“危房禁入”告示却是新的,纸边还带着油墨味。她抬头看了眼监控探头,眯了眯眼。
夜里十一点,她翻进了围墙。通风管道的盖板一推就开,底下积着厚厚的灰,没有脚印。她贴着管壁爬了二十米,落地时踩到半块碎砖。声音很小,但她立刻蹲下,手按在腰间的短刃上。
没人回应。
她打开头灯,光线扫过走廊。墙皮掉了不少,但承重柱没裂。配电室门开着,开关箱满是灰尘,线路却没断。她拍了段视频,发给了冬珞。
天亮后,秋蘅带着两个人出现在门口,穿着环保局的制服,胸牌编号是冬珞从旧系统里翻出来的废弃号段。她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的“委托调研函”,公章边缘有点模糊,但看起来还挺正式。
保安老头叼着烟,眯着眼看函件:“就你们几个?这地方漏电、塌顶,前年还有人中毒。”
“我们带了检测仪。”秋蘅把文件递过去,语气不软也不硬,“这是市局备案的项目,三天内出初步报告。您要是不放行,我们就只能请督查组来了。”
老头嘬了口烟,摆摆手:“进去吧,别出事啊。”
他们采了空气、土壤和水样,装进密封罐。秋蘅蹲在实验室门口,用小刀刮下墙角一层黑灰,放进试管。冬珞远程调出卫星图,比对建筑结构时,发现地下二层有段通道没标在图纸上,连着变电站方向。
“不是原来就有的。”她盯着平板,“是后来加的。”
春棠在基金会办公室核对预算。设备清单列了两页,总价压到一百二十万,还是差六十万。她打了三个电话,一个说在开会,一个说“等有论文再谈”,第三个直接笑出声:“风水阵加纳米材料?你们拍电影呢?”
她挂了电话,把报价单往桌上一摔。笔筒晃了下,一支笔滚到地上。
谢云峥站在讲座会场后台,听见前面传来哄笑。他没进去,靠在墙边,听着沈微澜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出来。
“我们不谈风水。”她说,“我们只看数据。”
大屏幕亮起,南区三号井的对比图铺开。左边是甲烷浓度曲线,峰值冲到850ppm;右边是处理后的数据,三天内降到120以下。pm2.5也从320降到了45。
台下安静了一瞬。
那个穿灰西装的教授又站起来:“数据可以修,图表能p。你们有第三方检测报告吗?有同行评审吗?就凭一张图,让我们相信你们不是搞玄学的?”
沈微澜没动。
她打开另一个文件,调出视频。画面里是三号井现场,谢云峥穿着防护服,站在井口边,监测仪读数跳动。她的画外音在讲操作流程:纳米滤芯嵌入衡气阵结构,植物共生层吸收残余毒素,能量场维持反应稳定。
“这是环保局陈副局长带队的验收记录。”她说,“如果您有兴趣,明天我们可以带您去城南老所,现场演示净化过程。”
教授冷笑:“你们那破楼能通电吗?别到时候连机器都开不了。”
“电已经接了。”沈微澜说,“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在老所实验室等您。带您的检测设备,带您的团队,带您的怀疑。我们只求一个——亲眼看看。”
她说完,合上电脑,走下讲台。
没人鼓掌,也没人说话。
她穿过会场,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声音清清楚楚。谢云峥迎上来,递过外套。
“讲完了?”他问。
“讲完了。”她接过外套,没穿,“他们不信。”
“有人信就行。”他低声说,“陈副局长点头了,市局愿意挂名支持。至少,你能进实验室。”
她点点头,走向门口。
商务车停在路边,春棠坐在驾驶座上,手中捏着银行拒贷通知,抬头看沈微澜上车,便将通知折好塞进包里。
秋蘅在后座整理样本,试管一排排插进箱子里。夏蝉靠窗闭着眼,但手指一直搭在短刃柄上。
冬珞盯着平板,老所的三维图在转。她突然停下,放大地下二层那段通道。
“有人动过。”她说。
“什么意思?”沈微澜问。
“昨天我标记的坐标,现在变了。通道口被清理过,灰没了,还有新脚印。”
车里安静了两秒。
“不是我们的人。”夏蝉睁开眼,“我们的脚印我都记得。”
“变电站那边呢?”沈微澜问。
“信号昨晚断了十分钟。”冬珞敲了两下屏幕,“再连上时,Ip跳了三次,最后停在城西。”
春棠突然说:“早上银行打电话,说那五十万……来源账户被注销了。”
没人说话。
车窗外,阳光照在梧桐叶上,斑驳地晃。
沈微澜低头看手机,南区三号井的监测数据还在更新,稳定在安全值。她点开“长歌一号”的设计图,衡气阵的环形结构静静转着。
“设备还能压价。”春棠翻着预算表,“滤芯改用二手的,能省二十万。”
“不行。”秋蘅摇头,“二手材料不稳定,万一净化不彻底,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
“招人呢?”沈微澜问。
“没人来。”春棠苦笑,“简历收了七份,六个是冲着‘神秘古法’来的,说要写论文。还有一个问我们有没有灵媒资质。”
夏蝉冷笑:“还不如我们自己上。”
“得进地下二层。”冬珞说,“那段通道,必须查。”
“白天不行。”夏蝉睁眼,“监控恢复了,新装的,二十四小时联网。”
“那就晚上。”沈微澜说,“夏蝉打头,秋蘅带应急包,冬珞监控信号,春棠守外围。我跟夏蝉一起进去。”
“你不能去。”谢云峥说。
“为什么不能?”她看着他。
“你是项目负责人,不是探路的。”
“可我是第一个看见衡气阵的人。”她声音很轻,“我妈妈用它调药,我用它治污。这条路,我得走。”
谢云峥没再说话。
车停在老所附近。他们下车,分头行动。春棠站在百米外的便利店门口,手里拿着瓶水,眼睛盯着路口。冬珞在车里架好设备,戴着耳机,屏幕分成四格:监控画面、信号流、地图、时间轴。
夏蝉和沈微澜从排水沟潜入。通风管比昨晚更暗,灰尘被人踩过,有两道新鲜的鞋印,通向地下二层。
她们贴着墙走,拐过走廊,实验室门虚掩着。沈微澜轻轻推了下,门轴吱了一声。
屋里没人,但桌上放着一个玻璃烧杯,底下一圈水渍。她伸手摸了摸,杯壁还有点温。
“刚走不久。”夏蝉低声说。
她们继续往里走,找到通往地下二层的楼梯。水泥台阶有裂缝,但没塌。下到一半,夏蝉突然停下,抬手示意。
下面有光。
很弱,从拐角透出来,一闪一闪的,像手电快没电了。
沈微澜蹲下,拿出检测仪。数值跳了跳,pm2.5正常,但Voc(挥发性有机物)略高。
“不是污染。”她低声说,“是……树脂的味道。”
夏蝉拔出短刃,贴着墙慢慢靠近。
转角后是个小房间。墙上贴着几张图纸,和她们的设计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多了几处红笔标注:“能量场不稳定”“滤芯需双层”“植物共生层忌阴生种”。
桌上摊着一本笔记,翻开的那页写着:“衡气阵非阵,乃循环。失其一环,全盘皆崩。”
沈微澜伸手去拿。
笔记突然被人从另一侧合上了。
一只手按在封皮上。
她们抬头。
门口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女人,四十岁左右,头发挽成髻,眼神清亮。
她看着沈微澜,嘴唇动了动。
“你终于来了。”她说,“我等了二十年。”
沈微澜脚步没停,继续前行。
谢云峥回头看了春棠一眼。
春棠低头,指尖轻轻一按,五十万到账的提示跳了出来。她立刻新建了个文件夹,名字写着“慎入-待查”。里面分了三栏:已拨款、冻结项、待验证。那笔钱被她拖进“冻结项”,还加了三层密码。
“先保电,再保采样。”她说,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稳稳的,像钉进地里的钉子。
第二天一早,夏蝉蹲在老研究所东墙外的排水沟边,手里捏着一根细铁丝。大门被铁链锁着,锈得厉害,可墙上贴的“危房禁入”告示却是新的,纸边还带着油墨味。她抬头看了眼监控探头,眯了眯眼。
夜里十一点,她翻进了围墙。通风管道的盖板一推就开,底下积着厚厚的灰,没有脚印。她贴着管壁爬了二十米,落地时踩到半块碎砖。声音很小,但她立刻蹲下,手按在腰间的短刃上。
没人回应。
她打开头灯,光线扫过走廊。墙皮掉了不少,但承重柱没裂。配电室门开着,开关箱满是灰尘,线路却没断。她拍了段视频,发给了冬珞。
天亮后,秋蘅带着两个人出现在门口,穿着环保局的制服,胸牌编号是冬珞从旧系统里翻出来的废弃号段。她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的“委托调研函”,公章边缘有点模糊,但看起来还挺正式。
保安老头叼着烟,眯着眼看函件:“就你们几个?这地方漏电、塌顶,前年还有人中毒。”
“我们带了检测仪。”秋蘅把文件递过去,语气不软也不硬,“这是市局备案的项目,三天内出初步报告。您要是不放行,我们就只能请督查组来了。”
老头嘬了口烟,摆摆手:“进去吧,别出事啊。”
他们采了空气、土壤和水样,装进密封罐。秋蘅蹲在实验室门口,用小刀刮下墙角一层黑灰,放进试管。冬珞远程调出卫星图,比对建筑结构时,发现地下二层有段通道没标在图纸上,连着变电站方向。
“不是原来就有的。”她盯着平板,“是后来加的。”
春棠在基金会办公室核对预算。设备清单列了两页,总价压到一百二十万,还是差六十万。她打了三个电话,一个说在开会,一个说“等有论文再谈”,第三个直接笑出声:“风水阵加纳米材料?你们拍电影呢?”
她挂了电话,把报价单往桌上一摔。笔筒晃了下,一支笔滚到地上。
谢云峥站在讲座会场后台,听见前面传来哄笑。他没进去,靠在墙边,听着沈微澜的声音从扩音器里传出来。
“我们不谈风水。”她说,“我们只看数据。”
大屏幕亮起,南区三号井的对比图铺开。左边是甲烷浓度曲线,峰值冲到850ppm;右边是处理后的数据,三天内降到120以下。pm2.5也从320降到了45。
台下安静了一瞬。
那个穿灰西装的教授又站起来:“数据可以修,图表能p。你们有第三方检测报告吗?有同行评审吗?就凭一张图,让我们相信你们不是搞玄学的?”
沈微澜没动。
她打开另一个文件,调出视频。画面里是三号井现场,谢云峥穿着防护服,站在井口边,监测仪读数跳动。她的画外音在讲操作流程:纳米滤芯嵌入衡气阵结构,植物共生层吸收残余毒素,能量场维持反应稳定。
“这是环保局陈副局长带队的验收记录。”她说,“如果您有兴趣,明天我们可以带您去城南老所,现场演示净化过程。”
教授冷笑:“你们那破楼能通电吗?别到时候连机器都开不了。”
“电已经接了。”沈微澜说,“明天上午十点,我们在老所实验室等您。带您的检测设备,带您的团队,带您的怀疑。我们只求一个——亲眼看看。”
她说完,合上电脑,走下讲台。
没人鼓掌,也没人说话。
她穿过会场,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声音清清楚楚。谢云峥迎上来,递过外套。
“讲完了?”他问。
“讲完了。”她接过外套,没穿,“他们不信。”
“有人信就行。”他低声说,“陈副局长点头了,市局愿意挂名支持。至少,你能进实验室。”
她点点头,走向门口。
商务车停在路边,春棠坐在驾驶座上,手中捏着银行拒贷通知,抬头看沈微澜上车,便将通知折好塞进包里。
秋蘅在后座整理样本,试管一排排插进箱子里。夏蝉靠窗闭着眼,但手指一直搭在短刃柄上。
冬珞盯着平板,老所的三维图在转。她突然停下,放大地下二层那段通道。
“有人动过。”她说。
“什么意思?”沈微澜问。
“昨天我标记的坐标,现在变了。通道口被清理过,灰没了,还有新脚印。”
车里安静了两秒。
“不是我们的人。”夏蝉睁开眼,“我们的脚印我都记得。”
“变电站那边呢?”沈微澜问。
“信号昨晚断了十分钟。”冬珞敲了两下屏幕,“再连上时,Ip跳了三次,最后停在城西。”
春棠突然说:“早上银行打电话,说那五十万……来源账户被注销了。”
没人说话。
车窗外,阳光照在梧桐叶上,斑驳地晃。
沈微澜低头看手机,南区三号井的监测数据还在更新,稳定在安全值。她点开“长歌一号”的设计图,衡气阵的环形结构静静转着。
“设备还能压价。”春棠翻着预算表,“滤芯改用二手的,能省二十万。”
“不行。”秋蘅摇头,“二手材料不稳定,万一净化不彻底,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
“招人呢?”沈微澜问。
“没人来。”春棠苦笑,“简历收了七份,六个是冲着‘神秘古法’来的,说要写论文。还有一个问我们有没有灵媒资质。”
夏蝉冷笑:“还不如我们自己上。”
“得进地下二层。”冬珞说,“那段通道,必须查。”
“白天不行。”夏蝉睁眼,“监控恢复了,新装的,二十四小时联网。”
“那就晚上。”沈微澜说,“夏蝉打头,秋蘅带应急包,冬珞监控信号,春棠守外围。我跟夏蝉一起进去。”
“你不能去。”谢云峥说。
“为什么不能?”她看着他。
“你是项目负责人,不是探路的。”
“可我是第一个看见衡气阵的人。”她声音很轻,“我妈妈用它调药,我用它治污。这条路,我得走。”
谢云峥没再说话。
车停在老所附近。他们下车,分头行动。春棠站在百米外的便利店门口,手里拿着瓶水,眼睛盯着路口。冬珞在车里架好设备,戴着耳机,屏幕分成四格:监控画面、信号流、地图、时间轴。
夏蝉和沈微澜从排水沟潜入。通风管比昨晚更暗,灰尘被人踩过,有两道新鲜的鞋印,通向地下二层。
她们贴着墙走,拐过走廊,实验室门虚掩着。沈微澜轻轻推了下,门轴吱了一声。
屋里没人,但桌上放着一个玻璃烧杯,底下一圈水渍。她伸手摸了摸,杯壁还有点温。
“刚走不久。”夏蝉低声说。
她们继续往里走,找到通往地下二层的楼梯。水泥台阶有裂缝,但没塌。下到一半,夏蝉突然停下,抬手示意。
下面有光。
很弱,从拐角透出来,一闪一闪的,像手电快没电了。
沈微澜蹲下,拿出检测仪。数值跳了跳,pm2.5正常,但Voc(挥发性有机物)略高。
“不是污染。”她低声说,“是……树脂的味道。”
夏蝉拔出短刃,贴着墙慢慢靠近。
转角后是个小房间。墙上贴着几张图纸,和她们的设计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多了几处红笔标注:“能量场不稳定”“滤芯需双层”“植物共生层忌阴生种”。
桌上摊着一本笔记,翻开的那页写着:“衡气阵非阵,乃循环。失其一环,全盘皆崩。”
沈微澜伸手去拿。
笔记突然被人从另一侧合上了。
一只手按在封皮上。
她们抬头。
门口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女人,四十岁左右,头发挽成髻,眼神清亮。
她看着沈微澜,嘴唇动了动。
“你终于来了。”她说,“我等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