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被掐断的危机,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归处”团队心头。那些被撬走的供应商,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构成“归处”独特肌理的毛细血管。失去了他们,意味着“归处”精心营造的文化氛围将面临“失血”的风险。
临危受命
清晨的例会气氛凝重。苏青瓷将一份整理好的清单投影在幕布上,上面罗列着受影响的所有物品及其原供应商。
“仿唐灯具、定制布艺、特色食材、部分文创胚体……”她语气平稳,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倦色,“这些都是我们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短期内,我们可以动用库存,或者寻找市面上的替代品应急,但长期来看,这无异于自毁长城。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可靠的,并且愿意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
贾长安环视会议室里的核心成员,目光最终落在苏青瓷身上。“青瓷,这件事关系重大,需要有人亲自去跑,去谈。店里离不开我坐镇,而且……”他顿了顿,看向苏青瓷,“你对品质和美感的把控,是我们之中最细致的。我想把寻找新供应商的重任交给你。”
这个决定意味着苏青瓷需要暂时离开“归处”的管理一线,深入陕西的乡间田野,去寻觅那些可能隐藏在深处的匠心。这是一个艰苦且结果未知的任务。
苏青瓷几乎没有犹豫,她迎上贾长安信任的目光,点了点头:“好,我去。”
“青瓷姐,我跟你一起去!”唐乐知立刻举手,眼神坚定,“我对这些文创和布料也很熟悉,可以帮你打下手,而且多个人多个照应。”
苏青瓷看了看唐乐知,又看向贾长安,见他微微颔首,便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好,乐知,我们一起去。”
分头行动
计划迅速制定。苏青瓷和唐乐知组成“寻根小组”,第一站目标是关中地区以传统纺织和手工技艺闻名的几个村镇。贾长安则留守“归处”,一方面稳定内部,应对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另一方面,开始着手与“文投基金”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为“归处”寻找更稳固的资本后盾和战略资源。秦望舒则利用她的学术网络,帮忙查询相关传统技艺的分布和传承情况,为“寻根小组”提供线索。
初探·澄城土布
根据秦望舒提供的线索和苏青瓷之前的资料积累,她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以“澄城土布”闻名的一个村落。然而,现实给了她们当头一棒。
村子里确实还有几位老人会这项技艺,但大多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她们找到一位被推荐的“能手”家中,看到的却是堆积着灰尘的老式织机,和几匹色彩黯淡、图案传统的土布。那位老人对苏青瓷带来的、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唐风纹样的新设计图稿,只是茫然地摇头。
“娃呀,这个弄不了,太麻烦,俺们都是按老样子织。”老人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技艺与时代需求的脱节。
走访了几家,情况大同小异。要么是技艺濒临失传,无力创新;要么是原有的合作社已被“盛世文旅”的人提前接触过,签订了排他性的原料收购协议,态度冷淡。
傍晚,苏青瓷和唐乐知住在镇上简陋的招待所里,心情都有些沉重。
“青瓷姐,难道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了吗?”唐乐知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碰壁经历,有些气馁。
苏青瓷站在窗边,看着远处暮色中沉寂的村庄,摇了摇头:“不会的。陕西文化底蕴这么深厚,一定还有坚持下来,并且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只是我们需要更有耐心,方法也需要调整。”
她拿出手机,开始联系自己在文化圈的朋友,询问是否认识更年轻一代的、对传统技艺革新有兴趣的手艺人。同时,她让唐乐知重点搜索那些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专注于“新国风”设计的独立工作室或手艺人。
转机·凤翔的泥塑少年
就在她们准备离开澄城,转向下一个目的地时,一个偶然的线索带来了转机。招待所老板看到她们整天奔波打听手艺人,闲聊时提起:“你们要是找那些脑子活络的,不如去凤翔那边看看?我听说那边有个后生,祖传做泥塑的,但搞的东西跟老辈人不太一样,还在网上卖得挺好。”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苏青瓷和唐乐知驱车来到了凤翔。几经周折,在一个略显偏僻的农家院里,她们找到了那位名叫“小军”的年轻人。
他的工作室兼住处,堪称一个微型的“传统与当代”碰撞现场。院子里堆着传统的凤翔泥塑坯体,但工作台上,却摆放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将泥塑经典的“挂虎”图案简化、变形,烧制成极简风格的茶器配件;把“坐狮”的形象与手机支架结合,憨态可掬又实用;甚至还有一系列以唐俑为灵感,造型夸张、色彩大胆的潮流玩具原型。
小军是个话不多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身上沾着泥点。他对苏青瓷和唐乐知的到来有些意外,但听到她们是“归处”的人,并且对他那些“不务正业”的创新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时,眼神亮了起来。
“我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好,但不能老是那个样子。”小军搓着手中的泥巴,语气有些执拗,“得让现在的年轻人也
临危受命
清晨的例会气氛凝重。苏青瓷将一份整理好的清单投影在幕布上,上面罗列着受影响的所有物品及其原供应商。
“仿唐灯具、定制布艺、特色食材、部分文创胚体……”她语气平稳,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倦色,“这些都是我们体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短期内,我们可以动用库存,或者寻找市面上的替代品应急,但长期来看,这无异于自毁长城。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可靠的,并且愿意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
贾长安环视会议室里的核心成员,目光最终落在苏青瓷身上。“青瓷,这件事关系重大,需要有人亲自去跑,去谈。店里离不开我坐镇,而且……”他顿了顿,看向苏青瓷,“你对品质和美感的把控,是我们之中最细致的。我想把寻找新供应商的重任交给你。”
这个决定意味着苏青瓷需要暂时离开“归处”的管理一线,深入陕西的乡间田野,去寻觅那些可能隐藏在深处的匠心。这是一个艰苦且结果未知的任务。
苏青瓷几乎没有犹豫,她迎上贾长安信任的目光,点了点头:“好,我去。”
“青瓷姐,我跟你一起去!”唐乐知立刻举手,眼神坚定,“我对这些文创和布料也很熟悉,可以帮你打下手,而且多个人多个照应。”
苏青瓷看了看唐乐知,又看向贾长安,见他微微颔首,便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好,乐知,我们一起去。”
分头行动
计划迅速制定。苏青瓷和唐乐知组成“寻根小组”,第一站目标是关中地区以传统纺织和手工技艺闻名的几个村镇。贾长安则留守“归处”,一方面稳定内部,应对可能出现的其他挑战,另一方面,开始着手与“文投基金”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为“归处”寻找更稳固的资本后盾和战略资源。秦望舒则利用她的学术网络,帮忙查询相关传统技艺的分布和传承情况,为“寻根小组”提供线索。
初探·澄城土布
根据秦望舒提供的线索和苏青瓷之前的资料积累,她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以“澄城土布”闻名的一个村落。然而,现实给了她们当头一棒。
村子里确实还有几位老人会这项技艺,但大多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她们找到一位被推荐的“能手”家中,看到的却是堆积着灰尘的老式织机,和几匹色彩黯淡、图案传统的土布。那位老人对苏青瓷带来的、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唐风纹样的新设计图稿,只是茫然地摇头。
“娃呀,这个弄不了,太麻烦,俺们都是按老样子织。”老人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技艺与时代需求的脱节。
走访了几家,情况大同小异。要么是技艺濒临失传,无力创新;要么是原有的合作社已被“盛世文旅”的人提前接触过,签订了排他性的原料收购协议,态度冷淡。
傍晚,苏青瓷和唐乐知住在镇上简陋的招待所里,心情都有些沉重。
“青瓷姐,难道真的找不到合适的了吗?”唐乐知看着笔记本上记录的碰壁经历,有些气馁。
苏青瓷站在窗边,看着远处暮色中沉寂的村庄,摇了摇头:“不会的。陕西文化底蕴这么深厚,一定还有坚持下来,并且愿意尝试新东西的人。只是我们需要更有耐心,方法也需要调整。”
她拿出手机,开始联系自己在文化圈的朋友,询问是否认识更年轻一代的、对传统技艺革新有兴趣的手艺人。同时,她让唐乐知重点搜索那些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小有名气、专注于“新国风”设计的独立工作室或手艺人。
转机·凤翔的泥塑少年
就在她们准备离开澄城,转向下一个目的地时,一个偶然的线索带来了转机。招待所老板看到她们整天奔波打听手艺人,闲聊时提起:“你们要是找那些脑子活络的,不如去凤翔那边看看?我听说那边有个后生,祖传做泥塑的,但搞的东西跟老辈人不太一样,还在网上卖得挺好。”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苏青瓷和唐乐知驱车来到了凤翔。几经周折,在一个略显偏僻的农家院里,她们找到了那位名叫“小军”的年轻人。
他的工作室兼住处,堪称一个微型的“传统与当代”碰撞现场。院子里堆着传统的凤翔泥塑坯体,但工作台上,却摆放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将泥塑经典的“挂虎”图案简化、变形,烧制成极简风格的茶器配件;把“坐狮”的形象与手机支架结合,憨态可掬又实用;甚至还有一系列以唐俑为灵感,造型夸张、色彩大胆的潮流玩具原型。
小军是个话不多的年轻人,戴着黑框眼镜,身上沾着泥点。他对苏青瓷和唐乐知的到来有些意外,但听到她们是“归处”的人,并且对他那些“不务正业”的创新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时,眼神亮了起来。
“我觉得老祖宗的东西好,但不能老是那个样子。”小军搓着手中的泥巴,语气有些执拗,“得让现在的年轻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