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项目与皮影-《归处是长安》

  接下来的几天,西安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雨水敲打着“归处”的瓦檐,在天井的石板上汇成细流,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这种天气适合围炉读书,也适合整理思绪。

  贾长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房间里,除了处理必要的远程工作,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搜索一些关于西安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资料。赵安邦那天酒桌上的话,虽然粗糙,却点醒了他——或许,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这座接纳他的城市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消极地“休息”。

  他也收到了秦望舒发来的邮件,内容严谨得像一份学术报告。附件里是那个濒临失传的皮影戏班的详细资料,包括历史传承、当前困境(资金、场地、传承人老龄化)、以及她所做的一些初步调研数据。邮件的结尾,她直截了当地问:“贾先生,基于这些信息,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你认为存在哪些可能性?”

  贾长安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这些资料。他发现这个皮影戏班保留着一些极为古老的剧目和雕刻技法,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在现代娱乐的冲击下,生存空间被极度挤压。他整理了一些初步想法,关于品牌包装、线上推广、与旅游景点或教育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回复了过去。

  邮件发出后不久,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个本地陌生号码。接起来,是秦望舒清冷的声音。

  “贾先生,邮件我收到了。你的想法很有启发性,比我们之前闭门造车的方案更具操作性。有些细节电话里说不清楚,如果你方便,明天下午能否来研究所一趟?我们当面聊聊。”

  她的语气依旧是公事公办的,但语速比平时稍快,透露出她对这件事的重视。贾长安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他需要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填充时间,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项目本身产生了兴趣。

  挂断电话,他下楼倒水,发现苏青瓷正坐在客厅的窗边做绣活。一块素白的绸缎上,她用极细的丝线绣着兰草的图案,手指翻飞,动作娴静优美。雨声潺潺,映衬得室内格外安宁。

  “要出去?”她头也没抬,轻声问,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嗯,明天下午,和秦小姐约了谈点事情。”贾长安如实相告。

  苏青瓷绣花的手微微一顿,针尖在阳光下闪了一下。“望舒做事很认真,也很挑剔。”她依旧低着头,语气平淡,但贾长安似乎听出了一丝极淡的、类似于提醒的意味。

  “我知道,我会认真准备的。”贾长安答道。他看着她低垂的脖颈,线条优美脆弱,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苏青瓷似乎对他与秦望舒的接触,有着一种微妙的关注。这不是嫉妒,更像是一种……审视?

  他没有多想,倒了水便上楼了。晚上,他接到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屏幕那头,母亲关切的脸庞充满整个屏幕,背景是家里熟悉的客厅。

  “长安,怎么看起来瘦了?西安吃得习惯吗?住的怎么样?是不是一个人很辛苦?”一连串的问题抛过来。

  贾长安尽量让自己的表情看起来轻松:“妈,我很好。这边吃的挺有意思,住的民宿环境也不错,老板人很好。”他下意识地避开了房东是位年轻女性这个细节。

  “民宿?怎么不住酒店?安全吗?”母亲皱起眉头,“你看你,跑那么远,人生地不熟的……那个王阿姨介绍的姑娘,你到底看了没有?微信加了没?”

  又来了。贾长安感到一阵无力。“妈,我才刚过来,工作还没理顺,这些事以后再说行吗?”

  “以后以后!你都二十八了!跟你同龄的小李,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一个人在外面,没个知冷知热的人怎么行……”母亲开始了新一轮的絮叨。

  贾长安默默听着,眼神飘向窗外漆黑的雨夜。视频里家的温暖,此刻却像一种无形的束缚。他忽然想起唐乐知那张灿烂的笑脸,想起苏青瓷安静的侧影,甚至想起秦望舒那双冷静执着的眼睛。这些西安的“遇见”,与他母亲所期望的“稳定”,仿佛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好不容易结束了通话,他感到一阵疲惫。他打开抽屉,看着那个银质烟盒,最终还是没有动它。他走到窗边,点燃了一支“长乐”。辛辣的烟雾吸入肺腑,他看着雨水中模糊的古城墙轮廓,心里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他来到西安,不仅仅是为了逃避过去的失败,或许,更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正悄然与这座古城里的三个女人产生着联系。

  第二天下午,雨停了,天空洗过一样澄澈。贾长安按照约定,来到了市考古研究所。这是一栋有些年头的苏式建筑,爬满了常春藤,显得肃穆而安静。

  秦望舒的办公室在一楼,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但井然有序。她今天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一颗,显得更加严谨。见到贾长安,她起身打了个招呼,没有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她在一块白板上写写画画,清晰地阐述了她对皮影戏班现状的分析和保护思路,逻辑严密,数据详实。贾长安则从市场角度,补充了他的推广设想和可能的盈利模式。两人你来我往,时有争论,但都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碰撞。

  贾长安发现,和秦望舒合作是一件很高效的事情。她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一旦认为你的观点有道理,会毫不犹豫地采纳,绝不固执己见。这种纯粹基于理性和目标的合作模式,让他感到久违的舒畅。

  讨论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行的合作方案框架。结束时,两人都有些兴奋。

  “没想到,商业思维和文物保护还能这样结合。”秦望舒难得地露出一个浅淡的笑容,虽然转瞬即逝,却像冰雪初融,让她整个人明亮了不少。

  “互补而已。秦小姐的专业和执着,才是这个项目的基础。”贾长安诚恳地说。

  离开研究所,走在被雨水洗刷干净的街道上,贾长安的心情莫名开朗。与秦望舒的这次合作,让他感觉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他的能力在这里依然能找到用武之地。他开始期待这个项目的下一步进展。

  回到“归处”,天井里,苏青瓷正在擦拭一个博古架上的瓷瓶。夕阳的余晖照在她身上,柔和而静谧。她看到贾长安回来,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想从他神情中读出些什么。

  “谈得还顺利?”她状似随意地问。

  “嗯,比想象中顺利。秦小姐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贾长安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轻快。

  苏青瓷轻轻“嗯”了一声,继续擦拭着瓷瓶,手指拂过冰凉的釉面,没有再说话。但贾长安能感觉到,某种无声的交流,正在两人之间悄然流淌。她像一件精美的青瓷,他每一次与外界(尤其是秦望舒)的接触,似乎都在她光滑的表面上,投下细微的、需要仔细分辨的光影变化。

  他忽然很想知道,在这静谧的外表下,她究竟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