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三的讯息像一道提前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潜藏在远方的威胁轮廓。知识产权——这无疑是比舆论攻击更致命、也更难防范的武器。云隐联合国际奖项是明枪,若再暗度陈仓,窃取或仿制“归处”的核心技艺与设计,那将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议事堂内,刚刚开始着手“筑堤”工作的核心团队,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知识产权……”贾长安咀嚼着这个词,眉头紧锁,“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匠人的手艺是口传心授,甚至感觉和经验多于明确的图纸配方;一些独特的釉色、纹样,也大多依赖匠人个人的领悟和发挥,缺乏系统的、符合现代法律框架的保护登记!”
秦望舒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立刻着手进行知识产权的系统梳理与保护申请。尤其是那些具有显着独特性、且已成为‘归处’标志的技艺和设计。比如老陈的‘争议釉色’,其烧制工艺和呈色原理;周雯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剪纸语言;小军那种保留木材原始生命感的处理手法……这些都需要尽快形成文字、图像或视频资料,申请专利、商标或着作权。”
“但这里有个矛盾。”唐乐知忧心忡忡地指出,“很多老匠人对‘申请专利’这件事非常抵触。他们认为手艺是祖师爷传下来的,是活的,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的死物。而且一旦申请,就需要公开部分技术细节,他们担心被学去,失了独门绝活。”
小军闻言,立刻粗声附和:“乐知姐说得对!我师父就常说,手艺在手上,在心里,不在纸上!把那点窍门都白纸黑字写出去,还叫啥独门手艺?”
周雯也面露难色:“剪纸的纹样,很多是心底的意象,随剪刀流转而成,怎么用文字去固定它?”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不保护,则门户洞开,任由掠夺;强行保护,又可能伤害匠人的情感与技艺传承的内在逻辑,甚至可能扼杀创新所必需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苏青瓷静静地听着双方的顾虑,目光再次落在那套釉色独特的茶杯上。她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保护,并非只有‘锁进保险箱’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一种更适合‘归处’,也更尊重手艺本质的‘活态保护’路径。”
“活态保护?”众人看向她。
“对。”苏青瓷思路逐渐清晰,“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对于明确的、可复制的产品外观设计、独特的视觉标识(如我们‘归处’的Logo,特定的包装设计等),必须立刻进行标准的法律注册,这是底线。”
她话锋一转:“而对于那些依赖于匠人个体经验、难以完全用文字固化、且处于持续演进中的核心技艺——比如陈老的釉色、周雯姐的剪纸语言、小军的木作手法——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归处内部技艺认定与传承档案’。”
“这套档案,目的不是向外界公开技术细节,而是对内形成清晰的权属记录和发展脉络。详细记录该技艺的起源、核心特点、代表性匠人、关键创新节点、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由匠人本人主导描述,辅以影像记录,由‘归处’作为共同体予以背书和保管。这既是对匠人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与确认,也是在发生纠纷时,证明其归属和独特性的重要依据。”
“同时,”苏青瓷看向小军和周雯,“我们可以在匠人理事会下,设立一个‘技艺伦理与传承委员会’,由你们自己制定规则,明确在‘归处’平台内,技艺共享、学习、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既保持开放交流,又保障核心创造者的权益。这相当于我们内部的‘习惯法’。”
这个提议,巧妙地在现代法律框架与传统匠人观念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强调内部的确认、记录和共同体背书,而非简单粗暴地将活态的技艺完全“物化”和“固化”。
贾长安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既堵住了法律上的漏洞,又照顾了匠人的感情。我们可以立刻聘请熟悉传统文化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律师,与望舒、乐知一起,协助匠人们启动这项工作。”
秦望舒也点头赞同:“我会重点研究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知识保护的最新法律实践和学术观点,为这套‘活态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唐乐知补充道:“在对外宣传上,我们也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某些技艺的‘归处独创性’和‘特定匠人专属’,在消费者心中先建立起认知壁垒。”
小军和周雯对视一眼,虽然对“档案”、“委员会”这些词还有些陌生,但苏青瓷的方案显然比直接让他们交出“秘方”更能接受。小军瓮声瓮气地说:“要是我们自己人能定规矩,那……那倒可以琢磨琢磨。”周雯也轻轻点了点头。
“事不宜迟,”苏青瓷总结道,“应对云隐的联盟攻势,我们需要在‘道’与‘势’上破局。秦望舒,你继续深化我们的文化价值理论体系,准备在更广阔的学术和文化平台上发声,争夺话语权。贾长安,你利用商业网络,尝试接触那些可能对云隐单一标准心存疑虑的国际品牌或设计师,寻找潜在的盟友,哪怕不能合作,也要传递我们的声音。唐乐知,知识产权保护和内部沟通机制的搭建必须同步加速。”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窗外。天色渐晚,云层低垂,似有山雨欲来之势。
“云隐想构建联盟,孤立我们。那我们,就必须要让市场、让更多的人看到,除了那条被设定的‘国际标准’,还存在另一条根植于本土、充满生命力的道路。这是一场关于文化多样性和未来生活方式的竞争。”
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归处”这艘船,在惊涛骇浪中,必须一边修补船体,一边调整风帆,更要看清远方那更深、更暗的漩涡。金十三所提示的“釜底抽薪”之危,如同悬顶之剑,催促着他们必须更快,更稳,也更智慧地前行。
议事堂内,刚刚开始着手“筑堤”工作的核心团队,气氛再次凝重起来。
“知识产权……”贾长安咀嚼着这个词,眉头紧锁,“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资产,也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匠人的手艺是口传心授,甚至感觉和经验多于明确的图纸配方;一些独特的釉色、纹样,也大多依赖匠人个人的领悟和发挥,缺乏系统的、符合现代法律框架的保护登记!”
秦望舒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立刻着手进行知识产权的系统梳理与保护申请。尤其是那些具有显着独特性、且已成为‘归处’标志的技艺和设计。比如老陈的‘争议釉色’,其烧制工艺和呈色原理;周雯姐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剪纸语言;小军那种保留木材原始生命感的处理手法……这些都需要尽快形成文字、图像或视频资料,申请专利、商标或着作权。”
“但这里有个矛盾。”唐乐知忧心忡忡地指出,“很多老匠人对‘申请专利’这件事非常抵触。他们认为手艺是祖师爷传下来的,是活的,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的死物。而且一旦申请,就需要公开部分技术细节,他们担心被学去,失了独门绝活。”
小军闻言,立刻粗声附和:“乐知姐说得对!我师父就常说,手艺在手上,在心里,不在纸上!把那点窍门都白纸黑字写出去,还叫啥独门手艺?”
周雯也面露难色:“剪纸的纹样,很多是心底的意象,随剪刀流转而成,怎么用文字去固定它?”
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不保护,则门户洞开,任由掠夺;强行保护,又可能伤害匠人的情感与技艺传承的内在逻辑,甚至可能扼杀创新所必需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苏青瓷静静地听着双方的顾虑,目光再次落在那套釉色独特的茶杯上。她沉吟片刻,缓缓开口:“保护,并非只有‘锁进保险箱’一种方式。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一种更适合‘归处’,也更尊重手艺本质的‘活态保护’路径。”
“活态保护?”众人看向她。
“对。”苏青瓷思路逐渐清晰,“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对于明确的、可复制的产品外观设计、独特的视觉标识(如我们‘归处’的Logo,特定的包装设计等),必须立刻进行标准的法律注册,这是底线。”
她话锋一转:“而对于那些依赖于匠人个体经验、难以完全用文字固化、且处于持续演进中的核心技艺——比如陈老的釉色、周雯姐的剪纸语言、小军的木作手法——我们可以尝试建立‘归处内部技艺认定与传承档案’。”
“这套档案,目的不是向外界公开技术细节,而是对内形成清晰的权属记录和发展脉络。详细记录该技艺的起源、核心特点、代表性匠人、关键创新节点、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由匠人本人主导描述,辅以影像记录,由‘归处’作为共同体予以背书和保管。这既是对匠人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与确认,也是在发生纠纷时,证明其归属和独特性的重要依据。”
“同时,”苏青瓷看向小军和周雯,“我们可以在匠人理事会下,设立一个‘技艺伦理与传承委员会’,由你们自己制定规则,明确在‘归处’平台内,技艺共享、学习、创新的边界在哪里,如何既保持开放交流,又保障核心创造者的权益。这相当于我们内部的‘习惯法’。”
这个提议,巧妙地在现代法律框架与传统匠人观念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强调内部的确认、记录和共同体背书,而非简单粗暴地将活态的技艺完全“物化”和“固化”。
贾长安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好!既堵住了法律上的漏洞,又照顾了匠人的感情。我们可以立刻聘请熟悉传统文化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律师,与望舒、乐知一起,协助匠人们启动这项工作。”
秦望舒也点头赞同:“我会重点研究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知识保护的最新法律实践和学术观点,为这套‘活态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唐乐知补充道:“在对外宣传上,我们也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某些技艺的‘归处独创性’和‘特定匠人专属’,在消费者心中先建立起认知壁垒。”
小军和周雯对视一眼,虽然对“档案”、“委员会”这些词还有些陌生,但苏青瓷的方案显然比直接让他们交出“秘方”更能接受。小军瓮声瓮气地说:“要是我们自己人能定规矩,那……那倒可以琢磨琢磨。”周雯也轻轻点了点头。
“事不宜迟,”苏青瓷总结道,“应对云隐的联盟攻势,我们需要在‘道’与‘势’上破局。秦望舒,你继续深化我们的文化价值理论体系,准备在更广阔的学术和文化平台上发声,争夺话语权。贾长安,你利用商业网络,尝试接触那些可能对云隐单一标准心存疑虑的国际品牌或设计师,寻找潜在的盟友,哪怕不能合作,也要传递我们的声音。唐乐知,知识产权保护和内部沟通机制的搭建必须同步加速。”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窗外。天色渐晚,云层低垂,似有山雨欲来之势。
“云隐想构建联盟,孤立我们。那我们,就必须要让市场、让更多的人看到,除了那条被设定的‘国际标准’,还存在另一条根植于本土、充满生命力的道路。这是一场关于文化多样性和未来生活方式的竞争。”
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归处”这艘船,在惊涛骇浪中,必须一边修补船体,一边调整风帆,更要看清远方那更深、更暗的漩涡。金十三所提示的“釜底抽薪”之危,如同悬顶之剑,催促着他们必须更快,更稳,也更智慧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