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无声的证言-《归处是长安》

  浊浪并未因“归处”的沉默而平息,反而在某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下愈发汹涌。网络上充斥着看衰的论调,几个原本有意向与“归处”洽谈商业合作的品牌方也发来了措辞谨慎的暂缓沟通函。甚至连街区里一些合作的匠人,眼神中也开始流露出疑虑和不安,私下里的议论渐渐增多。

  议事堂内,应对小组的晨会气氛压抑。贾长安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唐乐知反复刷新着舆情监测数据,眉头紧锁。秦望舒面前摊着写了一半的数据报告,却久久未能落笔。官方渠道的沉默,似乎正被外界解读为“默认”和“理亏”。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这样被动挨打?”贾长安终于忍不住,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就在这时,周雯和小军并肩走了进来。两人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激动或惶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常的平静,甚至带着点决绝。

  “贾总,青瓷姐,”周雯率先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匠人之间商量了一下。外面的人说得再热闹,不如让东西自己说话。”

  小军接过话头,他手里拿着一个朴素的木盒:“我们打算,在街区中心,搞一个‘开放式工坊’。就现在,原定今天的所有预约和展示照常进行,但我们所有匠人,会同时在各自的工坊区域,公开进行创作。不设防,不解释,谁想看,谁想来问,都可以。我们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全都摊开来给人看。”

  这个提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负面舆论发酵的高峰期,不仅不避风头,反而将最核心的创作过程完全公开?

  “这……太冒险了吧?”唐乐知有些迟疑,“万一有人刻意捣乱,或者提出尖锐刁难的问题……”

  “怕什么?”小军昂起头,眼中是昨日在木作展演时那股执拗的光,“我们的手艺是真的,心里没鬼!他们不是说我们内部混乱、理念分歧吗?那就让他们看看,在活儿面前,我们是不是还能坐在一起,互相递工具,讨论怎么下刀更好看!让他们看看,长安哥为了给我们找更好的木料跑了多少山路,青瓷姐为了调和釉色在窑口守了多少个通宵!这些,光靠嘴皮子编得出来吗?”

  周雯也轻轻点头:“信任碎了,光靠说捡不回来。但我们一针一线、一凿一刻做出来的东西,它们不会骗人。”

  苏青瓷静静地听着,眼底那层寒霜似乎在慢慢融化,泛起一丝微澜。她看向贾长安和秦望舒,用目光征询他们的意见。

  秦望舒沉吟片刻,缓缓道:“或许……这是一个办法。真正的实践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理论反驳。当公众的注意力从那些被剪辑的‘内部言论’,转移到真实的、正在发生的创造过程时,谣言的力量自然会减弱。这是一种……以静制动,以实破虚。”

  贾长安掐灭了手中的烟,重重吐出一口气:“妈的,豁出去了!与其被唾沫星子淹死,不如真刀真枪亮出来!我同意!所有后勤保障我来协调,确保开放式工坊期间秩序和安全!”

  决定一旦做出,行动便雷厉风行。消息通过“归处”的官方渠道简单发布,没有辩解,只有一句:“今日,所有工坊开放,我们在,手艺在。”

  起初,前来街区的人群中,确实混杂着不少带着审视、甚至挑衅目光的记者和看客。他们举着相机和手机,试图捕捉任何可能成为新“黑料”的瞬间。

  然而,当他们踏入那些敞开的工坊时,预想中的混乱、分歧或敷衍并没有出现。

  在小军的木工坊,他正和一位年长的雕花匠人讨论一块木料上的疤结如何处理更能化腐朽为神奇,两人时而争论,时而大笑,最后小军恭敬地请老师傅执刀示范。那专注而融洽的氛围,与文章描述的“激烈对立”截然不同。

  在周雯的剪纸工坊,她不仅演示着复杂的传统纹样,也向好奇的参观者解释她如何将现代几何线条融入新作《生生不息》的构思,甚至邀请一位小朋友一起尝试剪最简单的图案。那份耐心与真诚,无声地回应着关于“财务不透明导致匠人心存芥蒂”的猜测。

  老陈的窑口更是围满了人。他毫不藏私地讲解着不同泥料、釉料的特点,展示着烧制失败和成功的作品,坦诚每一次创新伴随的风险与惊喜。那只釉色争议的茶杯就摆在显眼处,他坦然面对所有关于其“非传统”的质疑,讲述着窑变带来的意外之美。

  秦望舒没有躲在议事堂,她穿梭于各个工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感兴趣的参观者阐释着“归处”模式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价值,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案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贾长安和苏青瓷则坐镇中枢,协调着全局。苏青瓷依旧煮着茶,为忙碌的匠人和工作人员,也为一些驻足停留的访客,递上一杯暖茶。那氤氲的茶香,仿佛一种无形的安定力量,弥漫在街区的空气里。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没有针锋相对的辩驳。只有叮咚的敲打声,剪刀划过纸张的细响,拉胚机的旋转声,以及匠人与访客之间平和自然的交流声。

  但就是这看似平常的日常,这毫无防备的公开,却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悄然吸收着舆论的恶意与质疑。那些带着挑刺目的而来的人,很多在离开时,眼神中的审视已被惊叹和尊重取代。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由普通访客自发上传的图片和视频,配文不再是质疑,而是“亲眼所见,真的被打动了”、“手艺不会说谎,人心澄澈如镜”。

  无声的证言,往往比万千辩解更具力量。

  傍晚时分,金十三的讯息再次抵达秦望舒的手机,内容简短:“舆论出现自发反转迹象。云隐暂未进一步动作,或在调整策略。内部危机暂渡,然根基之损,需时弥合。小心后续。”

  秦望舒将手机递给苏青瓷。苏青瓷看着屏幕上的字,轻轻放下茶壶。

  第一波最凶猛的浊浪,似乎被这沉默而坚实的“器”挡下了。但所有人都知道,水下的暗流,并未停歇。根基之损,信任之裂,并非一日可愈。而云隐,绝不会就此罢休。

  真正的较量,从明面转入了更深的层面。而“归处”需要在这喘息之机,尽快弥合内部的伤痕,并找到真正能抵御下一次风暴的、更为坚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