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逆流而上-《归处是长安》

  金十三的预警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归处”连夜奋战的疲惫与初生的斗志。秦望舒将信息简短告知了应对小组核心成员,议事堂内刚刚有所缓和的气氛再次凝结。

  “媒体风向……”贾长安重复着这个词,眉头紧锁,迅速打开了笔记本电脑,“他们动作果然快。”

  屏幕上,几篇来自颇具影响力的设计与生活方式媒体的评论文章悄然更新。标题看似客观探讨,字里行间却暗藏机锋:《东方美学的未来:是拥抱普世,还是固守本土?》、《当传统遇上市场:手工艺的“在地性”是否是双刃剑?》、《论当代设计中的“过度叙事”与形式本质》。文章并未直接点名“归处”,但其中引用的案例和隐晦的批评,无不指向“归处”所倡导的模式——强调匠人故事、地域特色、工艺传承的“叙事性”商业路径。

  其中一篇文章更是尖锐地指出:“……部分本土品牌,过度依赖悲情叙事或地域符号,试图以情感绑架替代美学评判,其产品本身是否经得起国际通行的设计美学标准检验,值得商榷。真正的当代东方设计,应超越具体的地域局限,提炼更具普世性的视觉语言,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放屁!”小军一拳捶在桌面上,震得那套釉色独特的茶杯叮当作响,“我们的东西摆在那里,木头是实的,手艺是活的,怎么就不经检验了?非要弄得跟他们一样,光溜溜的没有一点人味儿,才叫‘国际标准’?”他胸口剧烈起伏,显然被文章中“情感绑架”、“过度叙事”等字眼深深刺痛。他视为生命的手艺和倾注其中的情感,在别人笔下竟成了营销的噱头。

  周雯的脸色也有些发白,她默默收起了正在绘制新剪纸图样的纸笔。那些文章仿佛在质疑她剪刀下流淌的、源自祖母教授的传统纹样的当代价值。

  唐乐知快速浏览着文章,眼神锐利如鹰。“他们在试图设定议题,引导舆论,”她冷静分析,“通过抬高所谓‘普世性’、‘形式本质’,来贬低我们的核心优势‘叙事性’和‘在地性’。这是一种常见的话语权争夺策略,先划定‘高级’与‘低级’的界限,把我们排除在‘高级’之外。”

  贾长安揉了揉眉心,商业直觉让他感到了切实的压力:“这些媒体影响力不小,他们的读者很多是我们的目标客群。如果这种论调形成气候,会影响高端市场的认知和购买决策。我们必须回应,而且要快。”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秦望舒身上。她是团队里最擅长理论构建和书面论战的人。

  秦望舒感到肩上的压力陡增。她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偏见的文字,又看看身边情绪激动的伙伴,特别是小军那双因愤怒和委屈而发红的眼睛。学院派的审慎与思辨在此时似乎显得有些迂腐,现实需要更直接、更有力的反击。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他们偷换了概念,”她开口,声音带着一种被挑战激发的冷硬,“将‘普世性’与‘去地域化’简单等同,将‘形式本质’与‘文化内涵’人为对立。真正的普世价值,恰恰在于对多元文化独特性的尊重与包容,而非用一种模式强行统一。我们的‘叙事’,不是‘过度’,而是让器物回归其作为‘物’所承载的人与土地的记忆,这本身就是对工业化时代物与人关系异化的一种反抗,这何尝不是一种更具深度的‘现代性’和‘普世关怀’?”

  她的语速加快,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去争论谁更‘高级’。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定义战场。我们要写文章,但不是去驳斥他们,而是更系统、更自信地阐述我们自己的理念——为什么‘在地性’是创新的源泉而非枷锁,为什么‘手作性’在数字时代反而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为什么‘叙事性’是构建品牌与消费者情感共鸣的桥梁,而非低级的营销手段。”

  “说得好!”唐乐知立刻接上,“我们可以策划一篇核心文章,由望舒姐执笔,就从学理和实践层面,正面回应这些质疑,同时系统输出‘归处’的价值主张。然后,我安排一系列匠人专访和幕后故事,用最真实、最生动的细节,来印证我们的理念。我们要让读者自己判断,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美’和‘价值’。”

  苏青瓷为每个人重新斟上热茶,水温烫帖,她看着激愤的小军和凝重的周雯,温言道:“文章杀人不用刀。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他们可以用话语制造迷雾,但我们有实实在在的木头、泥土、剪刀和一颗颗真诚的心。望舒和乐知负责拨开迷雾,小军、周雯,你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把手中的活计做好,做得比以往更好。你们的作品,才是最有力量的回应。”

  她的话像一阵和风,稍稍抚平了小军的怒火和周雯的不安。小军低下头,看着自己粗糙带茧的手指,紧紧握成了拳,又慢慢松开。他拿起那块划了一道深痕的木料,重新执起刻刀,这一次,他的动作变得沉稳而专注。刀尖落下,不再是发泄,而是开始细细雕琢。

  秦望舒已然打开新的文档,标题赫然是:《在地性的锋芒:论手工艺作为抵抗与文化创新的当代实践》。她不再犹豫,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胸中的块垒与学养的积淀,化为一场无声战役的弹药。

  与此同时,贾长安也开始行动,动用人脉联系其他可能持不同观点的媒体和意见领袖,准备多管齐下,扭转舆论劣势。

  “归处”这艘刚刚启航的船,在遭遇第一股强劲逆流时,没有退缩,更没有迷失方向。他们调整帆索,校准航向,决定迎着风浪,逆流而上。而远方的“云隐”,正冷眼旁观,等待着看这艘“老旧”的船,是否会在这第一波舆论浪潮中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