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处”及其学堂带来的“风化”之力,其影响开始渗透到更细微的层面,不仅改变了外部对它的认知,也在内部催生出新的生长点,同时,也将一些之前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管理课题,推到了台前。
“活”的博物馆
最先感受到这种浸润的,是那些多次入住“归处”的忠实客人。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体验一场活动或欣赏一件器物,而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背后的脉络。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客人王女士在离店时,向苏青瓷提出了一个建议:“苏经理,你们这里就像一个‘活’的唐文化博物馆,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系统地整理出来,做成一个可供客人自行探索的‘文化导览’体系呢?比如,扫描一个二维码,就能听到这件器物的故事,或者看到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这个建议让苏青瓷和唐乐知眼前一亮。她们立刻行动起来,由唐乐知牵头,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文化导览”项目组。秦望舒负责学术内容的审校,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小军、周雯等匠人则配合录制简短的语音,讲述创作心得;IT部门的同事则负责开发轻量级的小程序。
不久后,“归处·风物志”小程序悄然上线。客人入住时,会收到一个提示,扫描房间内特定器物、装饰甚至庭院植物的二维码,便能进入一个由声音、文字和图片构成的微缩文化世界。可以听到秦望舒用清冷的声音讲解“月白釉”与唐代邢窑的渊源,可以听到小军憨厚地诉说捏制“唐风不倒翁”时对盛唐气韵的理解,也可以看到周雯展示如何将壁画上的卷草纹幻化为灵动的剪纸图案。
这个小程序大受好评,它不着痕迹地将文化熏陶融入客人的居住体验,增强了互动性和探索乐趣,也让“归处”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可知可感。甚至有客人专门为了收集这些“文化碎片”而多次入住。
“家”的烦恼
然而,随着“归处”生态的日益复杂和影响力的扩大,内部管理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于利益分配和决策权限的模糊地带。
“匠心合伙人”生态的成功,使得小军、周雯等人的个人收入和知名度水涨船高。他们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供应商”或“内容提供者”,希望能在“归处”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例如,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个大型商业合作项目时,小军认为该项目与其个人艺术风格不符,明确表示反对,而这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收益。
另一方面,“归处学堂”的几位新晋导师,因其带来的行业资源和独特方法论,也开始在课程设计、研发方向等问题上,与秦望舒等元老产生不同意见。一些原本由苏青瓷或贾长安直接决策的事项,现在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内部讨论和利益平衡。
一次关于是否要与一家国际酒店品牌开展顾问咨询服务的决策会议上,各方意见僵持不下。支持者认为这是将“归处”模式输出、实现品牌价值和知识变现的良机;反对者(以部分匠人和学堂新导师为主)则担忧会稀释“归处”的独特性,使其沦为商业流水线上的一环。
贾长安看着会议上争执不下的伙伴们,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是为了“归处”更好,但出发点和对“更好”的理解已然出现了分化。曾经的“家”的感觉,在利益和理念的碰撞下,似乎变得有些微妙。
“文投”的视角与“云隐”的阴影
在与“文投基金”赵总的一次定期沟通中,贾长安隐约提到了内部管理的这些“烦恼”。赵总听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意味深长地说:“贾总,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初创期靠情怀凝聚,成长期靠制度规范,而到了你们现在这个要‘立言’、要构建生态的阶段,考验的是治理的智慧。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发个体创造力,又能保障整体战略协同的治理结构,是你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这番话点醒了贾长安。他意识到,“归处”已经不再是那个只需要他和苏青瓷扛着就能往前走的小团队了。它正在变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必须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更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
与此同时,“云隐”的竞争并未停歇。他们似乎也察觉到了“归处”内部可能存在的管理挑战,其宣传策略上增加了一些隐晦的攻心战,例如强调其“清晰的股权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带来的高效决策”,暗讽“归处”是“草台班子”、“情怀大于管理”。
浸润与夯实
面对内外的压力,贾长安知道,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他与苏青瓷、秦望舒进行了数次闭门深谈。
“我们必须把‘治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贾长安语气坚决,“我们要设计一套规则,既能保护我们最初的理想不被稀释,又能让新加入的伙伴有足够的空间和发展预期,还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归处’这艘船不会因为内部分歧而迷失方向。”
苏青瓷对此深表赞同:“是时候将我们的‘心法’,部分地转化为‘法规’了。我们需要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建立更透明的沟通和决策流程。”
秦望舒也从学术角度提供了支持:“任何能长久存续的组织,无论是古代的书院还是现代的企业,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宪章’。”
一个由贾长安、苏青瓷、秦望舒牵头,并吸纳了“文投”顾问、部分核心员工和合伙人代表组成的“治理结构设计小组”悄然成立。他们的任务,是为“归处”量身定制一套面向未来的“基本法”。
文化的浸润,让“归处”枝叶繁茂;而治理的夯实,则决定着这棵大树能否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这是一个痛苦却必要的蜕变过程,也是“归处”从优秀走向卓越必须完成的成人礼。
“活”的博物馆
最先感受到这种浸润的,是那些多次入住“归处”的忠实客人。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体验一场活动或欣赏一件器物,而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背后的脉络。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客人王女士在离店时,向苏青瓷提出了一个建议:“苏经理,你们这里就像一个‘活’的唐文化博物馆,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系统地整理出来,做成一个可供客人自行探索的‘文化导览’体系呢?比如,扫描一个二维码,就能听到这件器物的故事,或者看到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这个建议让苏青瓷和唐乐知眼前一亮。她们立刻行动起来,由唐乐知牵头,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文化导览”项目组。秦望舒负责学术内容的审校,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小军、周雯等匠人则配合录制简短的语音,讲述创作心得;IT部门的同事则负责开发轻量级的小程序。
不久后,“归处·风物志”小程序悄然上线。客人入住时,会收到一个提示,扫描房间内特定器物、装饰甚至庭院植物的二维码,便能进入一个由声音、文字和图片构成的微缩文化世界。可以听到秦望舒用清冷的声音讲解“月白釉”与唐代邢窑的渊源,可以听到小军憨厚地诉说捏制“唐风不倒翁”时对盛唐气韵的理解,也可以看到周雯展示如何将壁画上的卷草纹幻化为灵动的剪纸图案。
这个小程序大受好评,它不着痕迹地将文化熏陶融入客人的居住体验,增强了互动性和探索乐趣,也让“归处”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可知可感。甚至有客人专门为了收集这些“文化碎片”而多次入住。
“家”的烦恼
然而,随着“归处”生态的日益复杂和影响力的扩大,内部管理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最突出的问题,来自于利益分配和决策权限的模糊地带。
“匠心合伙人”生态的成功,使得小军、周雯等人的个人收入和知名度水涨船高。他们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供应商”或“内容提供者”,希望能在“归处”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例如,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个大型商业合作项目时,小军认为该项目与其个人艺术风格不符,明确表示反对,而这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收益。
另一方面,“归处学堂”的几位新晋导师,因其带来的行业资源和独特方法论,也开始在课程设计、研发方向等问题上,与秦望舒等元老产生不同意见。一些原本由苏青瓷或贾长安直接决策的事项,现在需要经过更复杂的内部讨论和利益平衡。
一次关于是否要与一家国际酒店品牌开展顾问咨询服务的决策会议上,各方意见僵持不下。支持者认为这是将“归处”模式输出、实现品牌价值和知识变现的良机;反对者(以部分匠人和学堂新导师为主)则担忧会稀释“归处”的独特性,使其沦为商业流水线上的一环。
贾长安看着会议上争执不下的伙伴们,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是为了“归处”更好,但出发点和对“更好”的理解已然出现了分化。曾经的“家”的感觉,在利益和理念的碰撞下,似乎变得有些微妙。
“文投”的视角与“云隐”的阴影
在与“文投基金”赵总的一次定期沟通中,贾长安隐约提到了内部管理的这些“烦恼”。赵总听完,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意味深长地说:“贾总,企业就像一个生命体,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初创期靠情怀凝聚,成长期靠制度规范,而到了你们现在这个要‘立言’、要构建生态的阶段,考验的是治理的智慧。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激发个体创造力,又能保障整体战略协同的治理结构,是你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这番话点醒了贾长安。他意识到,“归处”已经不再是那个只需要他和苏青瓷扛着就能往前走的小团队了。它正在变成一个平台,一个生态,必须建立起与之匹配的、更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
与此同时,“云隐”的竞争并未停歇。他们似乎也察觉到了“归处”内部可能存在的管理挑战,其宣传策略上增加了一些隐晦的攻心战,例如强调其“清晰的股权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带来的高效决策”,暗讽“归处”是“草台班子”、“情怀大于管理”。
浸润与夯实
面对内外的压力,贾长安知道,不能再回避这个问题。他与苏青瓷、秦望舒进行了数次闭门深谈。
“我们必须把‘治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贾长安语气坚决,“我们要设计一套规则,既能保护我们最初的理想不被稀释,又能让新加入的伙伴有足够的空间和发展预期,还能确保在关键时刻,‘归处’这艘船不会因为内部分歧而迷失方向。”
苏青瓷对此深表赞同:“是时候将我们的‘心法’,部分地转化为‘法规’了。我们需要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建立更透明的沟通和决策流程。”
秦望舒也从学术角度提供了支持:“任何能长久存续的组织,无论是古代的书院还是现代的企业,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宪章’。”
一个由贾长安、苏青瓷、秦望舒牵头,并吸纳了“文投”顾问、部分核心员工和合伙人代表组成的“治理结构设计小组”悄然成立。他们的任务,是为“归处”量身定制一套面向未来的“基本法”。
文化的浸润,让“归处”枝叶繁茂;而治理的夯实,则决定着这棵大树能否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这是一个痛苦却必要的蜕变过程,也是“归处”从优秀走向卓越必须完成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