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又到一年尾了-《我在七十年代安家落户》

  贺建国和赵东离开了,知青点的众人消沉了几天,就被繁忙的麦收治愈了。

  没白天没黑夜的高强度劳动,整个人都累傻了,哪有闲心意志想那些事情,有那功夫,还躺下眯一会。

  贺建国走了,付强成了知青点新的负责人。

  付强是鲁省人,六九年过来的,今年22岁了。平时表现不好不坏,存在感并不高。

  现在,知青点先来的那批知青走了不少了,男同志就剩付强和王红军了。

  王红军是沪市人,性格内向,没办法做知青点的负责人。

  沪市来的知青还有吴小美,年纪也不小了。麦收以后,王红军和吴小美打了报告,申请结婚。

  余队长也没有为难他们,直接批了,还给批了一块宅基地,就在知青点不远的地方。

  清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两人的房子已经开始动工了。

  “红姐,你说吴小美和王红军领了结婚证了?”

  “不仅领了证,房子地基都建好了。

  你呀,真是一头埋在那些中草药里,啥事都不知道。”

  红姐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二道沟大队了,和左邻右舍关系处的不错,和队上同龄的小媳妇也能聊的来。

  没啥事的时候,带着孩子,聚在一起,说说队上的八卦。

  “我记得吴小美和王红军都是沪市的吧?”

  “嗯呐,都是沪市的。你忘了,咱们刚来的时候,吴小美那高人一等的姿态。啧啧……没想到,这个大都市来的知青也要在这安家落户了。”

  红姐撇撇嘴,那时候她条件不好,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

  吴小美和郝丽丽背后没少笑话她,她只是没当面和她们掰扯而已。

  “没办法,她们倒是想回城,可惜,回不去。

  不过,她俩也挺合适。都是一个地方来的,以后有机会回城了,也省的麻烦。”

  清妍没说的是,等知青大批返城的时候,会有很多家庭分崩离析。

  “谁知道呢,能不能回城,啥时候能回去,这都不好说。

  清妍,如果能回城了,你想回去吗?”

  红姐是不打算回去了,她娘家没人稀罕她回去。

  “没想过,到时候会涉及很多问题。户口,工作,住房,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我娘家人虽然对我很好,但是,也没能力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与其回去过着艰难的生活,还不如安安稳稳的留在这。”

  清妍不想回去。

  知青大返城,会给城里带来不小的震荡。突然增多的人口,急缺的工作岗位,紧张的住房,这些都是不可调和的。

  这辈子,清妍就想安安稳稳的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养儿育女,锻炼身体,健健康康的多活几年。

  “也是,你在这有正式工作,余庆林也有自己的营生。

  如果回城了,这些就都没有了。”

  红姐也理解清妍,虽然不回城有点可惜,但是,能安稳的生活也不错。

  王红军和吴小美的房子盖的挺快的,主要是就两间小房,盖起来真不怎么费事。两人可能也是想着,万一哪天可以回城了,房子也不好处理。

  房子盖好,简单的收拾一下,两人摆了两桌席,就算办了婚礼。

  清妍她们都送了东西,按照正常人情来往随的。

  秋收以后,清妍给苏城寄了不少东西,主要是给她二哥和二嫂的。

  东西单独寄到她二哥单位的,没有寄到棉纺厂家属院。

  虽然,清妍不怕大哥大嫂挑理,人情来往有来有往才是正常的。她大嫂可没单独给她寄过东西,所以,哪怕知道她给二哥和二嫂寄了不少东西,也没理由生气。

  上次接到陈清清的信,她的婚事定下来了,具体时间还没定。

  她去过万鹏宇家了,也见过他家人了。怎么说呢,人还算不错,挺好相处的。也许是第一次见面,大家都有所保留,没暴露太多缺点。

  整个过程还算顺利,她们打算找到合适的房子,再定婚期。

  清妍寄东西的时候,特意放了钱,想着让二嫂帮她留意一下,有什么合适的礼物,帮她选了,送给陈清清当结婚礼物。

  清妍实在想不出,这边有什么可以寄给陈清清当结婚礼物的。

  索性,寄了钱,让二哥和二嫂看看,清清到时候需要什么,买点她能用得上的东西。

  不要送一那些毛巾,搪瓷盆,暖水壶一类的东西,真的,每家几乎都有很多,这是这时代的特色了。

  娘家那边没什么事,婆家这边呢,也没啥事。

  自从余大嫂带着孩子走了以后,院子里就只剩下余三哥一家五口和爷奶还有爹娘了。

  清妍要去医疗点,所以,去公婆家里的次数并不多。

  大多时候,是爷奶过来她们这边。

  入冬以后,清妍去医疗点的时候就不带着衡衡了。

  九个月的衡衡,已经能爬得很溜了,但还不会走路,扶着东西,能站着,不太敢迈腿。

  外面冷了,带着孩子来回折腾,容易伤风感冒。尤其是医疗点病人多,传染的几率也比较高。

  猫冬了,没有农活了,余庆林就成了全职奶爸。

  入冬以后,他和邵东阳把山上的鸡处理了一部分。

  三年头的母鸡和两年头的公鸡都处理了,就留下今年新养的鸡和去年养的母鸡。

  太多的话,粮食不够,毕竟,那块山坳就那么大,能种粮食的地方有限。

  而且,鸡太多了,地窖空间不够,容易生瘟疫。

  现在,山上还有一百多只鸡。

  每天早上,余庆林和邵东阳都会起早上山,把鸡折腾出来。

  这两年已经有经验了,把鸡笼子挂在树上,可以放几天,不用天天来回折腾。

  即便不用天天折腾鸡,两人也天天上去一趟,权当锻炼身体。

  从山上回来,正好清妍做好饭了。

  吃完饭,给孩子喂一遍奶,清妍就去医疗点了,余庆林在家看孩子。

  这两年,余庆林他们三家陆续生了孩子,打猎的事情逐渐减少了。

  现在,偶尔,余庆林会接一点订单。

  野猪和狍子没以前多了,很多大型动物往深山里去了。

  现在,都有媳妇孩子了,他们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冒险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到时候,扔下媳妇孩子怎么办。

  余庆林他们想着,明年要不要干点别的。

  过年之前,宋微微来找清妍,她和周利民请了探亲假,要回苏城了,问清妍有没有什么东西往回捎。

  “没什么要捎的,之前都寄走了。你们回去的时候,注意别走散了,也别和陌生人说太多。”

  清妍叮嘱几句,这时候,也不是没有人贩子的。

  宋微微她们两个和清妍处的不远不近,关系还行。

  今年知青点除了新来的几个知青,都请了探亲假。

  一晃,七四年也要过去了,时间是最不抗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