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旱了又涝了-《我在七十年代安家落户》

  整个大队,几乎全员出动,耗时五天的时间,才把所有小麦地浇了一遍。

  人困马乏的忙活了五天,天终于阴了。

  “大队长,这雨能下来吧?”

  “不好说,这云层不太厚,空气也不那么湿。”

  余队长叹了一口气,大伙没日没夜的干了五天,感觉效果不明显。

  太长时间没下雨了,浇的水和雨水没法比。

  这边浇完,那边又干了。

  “老天爷不下雨,咱们干着急也没用。唉,听天由命吧。”

  李会计也叹了一口气,靠天吃饭,他们能做的太少了。

  余庆林回到家,清妍已经找出换洗衣服,让他去洗澡。

  “媳妇,我明早去县里,多买点粮食。看这情况,今年减产是避免不了的了。

  咱家苞米不缺,小麦和高粱还有一些。

  我再去多买一些大米和小米,你喜欢吃米饭。”

  “好,把粮本上的定量都买回来,存在家里,心里踏实。

  马上又到月底了,这个月的定量可以留着,下半年看看情况。”

  清妍一个月几十斤的定量,之前买了一些大米,其他的都没用。

  夫妻俩商量好了,吃完晚饭,喂完鸡鸭鹅狗,又浇了一遍菜园子,洗洗睡觉了。

  第二天,余庆林早早的起床了。

  轻声的穿好衣服,出了屋子。

  虽然天还没大亮,但是,也能感觉出来,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

  昨天的那点乌云,已经跑没影了。

  关好院门,余庆林去跑步了。

  可能是惦记着下雨的事情,村里人早早起来的不少。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知道大旱的后果。

  “唉,这雨又下黄了!”

  “这天热得让人心里发慌,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下雨。

  这要是再不下雨,麦子减产不说,黄豆和苞米也要废了。”

  “老天爷啊,开开眼吧,给老农民一条活路吧!”

  ……

  岁数大的老人家,聚在一起,说说就难受起来。如果不是政策不允许,他们都想祈福求雨了。

  真是想不明白,管天管地,还管人迷不迷信。一定是老天爷生气了,这么长时间没吃到供奉,不高兴了,命令龙王不下雨了。

  几个老太太心里想着这些,嘴上没敢说出来。虽说二道沟大队挺消停,但是,万一被抓到小辫子,被罚着背语录或者游街,脸还要不要了?

  老天爷听没听到大伙的心声没人知道,反正,太阳依然按时按点出来上班了。

  余庆林吃完晚饭,拿上清妍找出来的粮本和钱,背上背筐,出门了。

  清妍收拾好厨房,喂了鸡鸭鹅狗,猪圈已经被余庆林清理干净,添上猪食和水了。

  希望早点下雨,不然,大伙的心都提溜着。

  时间差不多了,清妍去了医疗点。

  “清妍,你说,今年这情况,会不会又像那三年似的,粮食绝产啊?”

  钟大夫心有余悸,她也经历过那个困难时期。

  “应该不会的,山上的树木还很绿,河流水位降的也不多。”

  清妍印象中,七二年,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灾害天气。

  虽说上辈子她是七零年出生的,但是,如果有什么严重的天灾人祸,史书或者课堂上,多多少少会被提及的。

  既然没有一点消息,那就说明,七二年,没有太大的灾情。

  清妍也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但愿历史没有太大改变。

  钟大夫也是一时情急,被清妍劝了一会,心里也就踏实了。

  都这么大岁数了,一定要稳住。

  一上午,来医疗点开去火药的人不少,这几天,大伙又累又急,嘴上起泡的,嗓子哑的,情况有轻有重。

  忙活一小天,下午三点多,清妍惦记余庆林,和钟大夫说了一声,先回家了。

  “媳妇,我回来了。”

  清妍刚到家没一会,余庆林就回来了。

  “怎么样,粮店有粮食吗?”

  “有,我买了五十斤大米,三十斤小米,还有三十斤白面。”

  清妍粮本上的细粮定量都用了,不过,这些粮食,也是他们的底气。

  “你快歇歇,我煮了绿豆水,你赶紧喝一些。

  天气干热,别中暑了。”

  “嗯,我还真渴了。”

  余庆林背着背筐,拿着袋子,一百斤的粮食,扛回来也挺费力气。

  “冲个凉,躺床上歇一会,晚饭好了我再叫你。”

  余庆林把粮食妥善保管好,冲了凉,躺床上没一会就睡着了。

  现在六月下旬了,还有十来天,上半年就过完了。

  余庆林一觉睡了两个多小时,醒的时候,清妍已经做好饭了。

  “起来吃饭吧,吃完饭,去看看爷奶,老两口指定也上过了。”

  “嗯,一会去看看,正好买了一点吃的,给她们送过去。”

  清妍和余庆林到余家的时候,余父没在家,去大队部商量事情去了。

  “爷奶,我今天去县城了,买了一点吃的,你们留着饿的时候吃。”

  “又花钱,你俩日子过不过了?清妍,你不要给他钱,从小手就松。

  现在没孩子,花钱的地方少,以后有了孩子,需要用钱的地方就多了。”

  余奶奶心里高兴,但是也为庆林他们担心。害怕两人大手大脚,以后用钱的时候不顺手。

  “奶奶,你放心,我管着呢。

  这段时间天气干旱,庆林也怕你们上火,买了一点绿豆糕。”

  清妍能听出奶奶是真的怕她们乱花钱,担心她们。

  “行,有你管着,我就不担心了。”

  老两口也就是惦记余庆林,但不会强行插手小两口的生活。

  陪着爷奶说会话,两口子回家去了。余婶子也不知道干什去了,没在家,余大嫂去串门了,余三哥一家也没在家。

  干旱又持续了十来天,虽然这期间,队上没停了浇水,但是,减产是避免不了的了。

  进入七月以后,久违的雨水来了。

  一连数天,阴雨连绵,旱情是缓解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小麦马上要成熟了,再过几天,就能收割了。

  但是,这天像是漏了一样,大雨小雨轮流着下,没有停歇。

  如果不晴天,小麦就没法收割,很容易生芽子,那就全泡汤了。

  “这雨什么时候能停,之前盼着下午雨,盼得眼睛都红了。

  现在,又下起来没完没了,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没办法,农民靠天吃饭,能不能吃饱饭,自己决定不了。

  媳妇,以后,咱们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有机会走出去,去城里,吃商品粮。”

  余庆林自己不想走出去,不想离开这片大山。但是,他也知道,以后,山上的猎物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好弄了。

  他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吃的了那些辛苦。

  所以,让他们离开这片大山,去过轻松一点的生活。

  “庆林,不用担心,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以后,孩子们的日子指定比咱们过的好。

  他们想在哪都行,咱们留在这,给她们做后盾。”

  “嗯,你陪我,不离开我。”

  “嗯,陪着你,不离开。”

  两口子依偎在一起,想象着,几十年以后,变成老爷爷,老奶奶了,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