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生平年表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中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在明朝危亡之际,领导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救了国家命运,被誉为“救时宰相”。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爱国,最终却含冤遇害。其代表作《石灰吟》正是其一生的写照。
早年求学与入仕(1398 – 1430)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出生于浙江钱塘 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志向远大。
1421年 (永乐十九年) 考中进士 年仅二十三岁,考中辛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1422年 - 1425年 巡按江西 初入官场即被任命为御史,巡按江西。他公正执法,平反冤狱数百起,打击贪官豪强,政声卓着,展现出非凡的理政才能。
1426年 (宣德元年) 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叛乱,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时,于谦秉承圣意,以其犀利的口才,当众历数朱高煦的罪状,词正色严,骂得朱高煦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此举深得宣宗赏识。
1427年-1430年 巡抚河南、山西 因表现突出,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改革弊政,深受两地百姓爱戴,被视作“于青天”。
宦海沉浮与中枢任职(1430 – 1448)
1430年-1445年 在地方与中央间调任 在巡抚任上政绩斐然,但因不向当权宦官王振献媚,曾一度被贬官下狱,甚至被判处死刑。但由于他在两省的民望极高,百姓和藩王联合上书力保,王振不得不将其释放官复原职。后调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1445年-1448年 留京辅佐兵部 虽然不再担任巡抚,但其在地方和军队中的威望已深入人心,为其在未来的危机中领导全国军民奠定了基础。
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1449 – 1450)
1449年 (正统十四年) 七月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遭惨败,全军覆没,英宗本人被俘。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惊,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1449年 八月 临危受命,反对南迁 ,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京城空虚。侍讲徐珵(徐有贞)等人主张南迁避难。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力主坚守北京,稳定了人心。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防务。
1449年 九月 拥立新君,稳定政局 为了断绝瓦剌利用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企图,于谦与群臣一同劝请孙太后,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举使明朝的指挥中枢得以重新确立。
1449年 十月 领导北京保卫战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于谦亲自披甲持剑,在德胜门外指挥作战。他调集重兵,严令诸将出城迎敌,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军士气大振,经过数日激战,屡挫瓦剌精锐,成功保卫了北京城。
1450年加强边防,迫还英宗。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继续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边防。也先见无机可乘,在军事和政治上均未能得逞,被迫于景泰元年将英宗释放回朝。
功高权重与晚年悲剧(1450–1457)
1450 - 1457年 (景泰年间) 总理朝政,励精图治 于谦作为景泰帝最倚重的大臣,日夜操劳,处理繁重军国政务。他生活简朴,居住的府邸仅能遮蔽风雨,景泰帝曾赐其府第,他坚决推辞。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因其性格刚直,不结党营私,也得罪了部分朝臣,包括石亨、徐有贞等。
1457年 (景泰八年) 正月 夺门之变。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勾结,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1457年 (天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 含冤遇害。 英宗复辟后,石亨、徐有贞等为报复旧怨并巩固自身权力,诬陷于谦“意欲”迎立外藩(即谋反)。英宗虽心知于谦有功,但在徐有贞“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蛊惑下,最终下旨将于谦在崇文门外处斩,其家被抄。于谦临刑前,悲愤交加,天下冤之。史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身后平反与历史评价(1457年后)
1465年 (成化元年) 平反昭雪。明宪宗朱见深(英宗之子)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其官爵名誉。
1489年 (弘治二年)追赠谥号,立祠纪念。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后在杭州故居建“旌功祠”祭祀。
1573年 (万历元年)改谥“忠肃” 。明神宗改谥号为“忠肃”,此后多称于谦为“于忠肃公”。
后世影响 不朽的丰碑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为国,尤其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保全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其诗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总结:于谦的一生,是忠勇、清廉与悲剧的交织。他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政治魄力,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其功绩彪炳史册。然而,他最终却死于腐朽的宫廷政治和帝王私心,成为明代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冤案之一。但他那“清白在人间”的高尚品格和力挽狂澜的功业,使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象征。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中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兵部尚书。他在明朝危亡之际,领导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救了国家命运,被誉为“救时宰相”。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爱国,最终却含冤遇害。其代表作《石灰吟》正是其一生的写照。
早年求学与入仕(1398 – 1430)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出生于浙江钱塘 生于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志向远大。
1421年 (永乐十九年) 考中进士 年仅二十三岁,考中辛丑科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1422年 - 1425年 巡按江西 初入官场即被任命为御史,巡按江西。他公正执法,平反冤狱数百起,打击贪官豪强,政声卓着,展现出非凡的理政才能。
1426年 (宣德元年) 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叛乱,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在朱高煦出城投降时,于谦秉承圣意,以其犀利的口才,当众历数朱高煦的罪状,词正色严,骂得朱高煦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此举深得宣宗赏识。
1427年-1430年 巡抚河南、山西 因表现突出,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改革弊政,深受两地百姓爱戴,被视作“于青天”。
宦海沉浮与中枢任职(1430 – 1448)
1430年-1445年 在地方与中央间调任 在巡抚任上政绩斐然,但因不向当权宦官王振献媚,曾一度被贬官下狱,甚至被判处死刑。但由于他在两省的民望极高,百姓和藩王联合上书力保,王振不得不将其释放官复原职。后调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1445年-1448年 留京辅佐兵部 虽然不再担任巡抚,但其在地方和军队中的威望已深入人心,为其在未来的危机中领导全国军民奠定了基础。
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1449 – 1450)
1449年 (正统十四年) 七月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遭惨败,全军覆没,英宗本人被俘。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惊,朝廷上下陷入一片恐慌。
1449年 八月 临危受命,反对南迁 ,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京城空虚。侍讲徐珵(徐有贞)等人主张南迁避难。于谦挺身而出,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他力主坚守北京,稳定了人心。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防务。
1449年 九月 拥立新君,稳定政局 为了断绝瓦剌利用英宗进行政治讹诈的企图,于谦与群臣一同劝请孙太后,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举使明朝的指挥中枢得以重新确立。
1449年 十月 领导北京保卫战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于谦亲自披甲持剑,在德胜门外指挥作战。他调集重兵,严令诸将出城迎敌,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明军士气大振,经过数日激战,屡挫瓦剌精锐,成功保卫了北京城。
1450年加强边防,迫还英宗。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继续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边防。也先见无机可乘,在军事和政治上均未能得逞,被迫于景泰元年将英宗释放回朝。
功高权重与晚年悲剧(1450–1457)
1450 - 1457年 (景泰年间) 总理朝政,励精图治 于谦作为景泰帝最倚重的大臣,日夜操劳,处理繁重军国政务。他生活简朴,居住的府邸仅能遮蔽风雨,景泰帝曾赐其府第,他坚决推辞。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因其性格刚直,不结党营私,也得罪了部分朝臣,包括石亨、徐有贞等。
1457年 (景泰八年) 正月 夺门之变。景泰帝病重,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勾结,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
1457年 (天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 含冤遇害。 英宗复辟后,石亨、徐有贞等为报复旧怨并巩固自身权力,诬陷于谦“意欲”迎立外藩(即谋反)。英宗虽心知于谦有功,但在徐有贞“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的蛊惑下,最终下旨将于谦在崇文门外处斩,其家被抄。于谦临刑前,悲愤交加,天下冤之。史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身后平反与历史评价(1457年后)
1465年 (成化元年) 平反昭雪。明宪宗朱见深(英宗之子)即位后,为于谦平反昭雪,恢复其官爵名誉。
1489年 (弘治二年)追赠谥号,立祠纪念。明孝宗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后在杭州故居建“旌功祠”祭祀。
1573年 (万历元年)改谥“忠肃” 。明神宗改谥号为“忠肃”,此后多称于谦为“于忠肃公”。
后世影响 不朽的丰碑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其一生清正廉明,忠勇为国,尤其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保全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其诗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总结:于谦的一生,是忠勇、清廉与悲剧的交织。他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政治魄力,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其功绩彪炳史册。然而,他最终却死于腐朽的宫廷政治和帝王私心,成为明代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冤案之一。但他那“清白在人间”的高尚品格和力挽狂澜的功业,使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