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秦迪下内陆订单,降零售成本-《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我这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会请全世界最顶尖的专家来修复和保养,确保这些文物能被永久保存。”

  话已说到这个地步,藿一东自然完全支持秦迪。

  不久之后,秦迪正式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对外公开这批沉船文物的归属安排。

  发布会内容概括为两个重点:

  “关于沉船中打捞出的文物,海底捞海洋探险公司会定期向各大媒体提供整理资料。这是属于全体华人的文化遗产,秦生不会私藏,我们会第一时间向公众展示照片!”

  “至于沉船文物的最终归属,秦生已决定出资用于修复、研究、档案保存等工作。秦生还将建立一家免费博物馆,将自己私人收藏与沉船文物一同展出,供全港岛居民自由参观!”

  这两项决定一经公布,立刻平息了外界各种质疑声音。

  不独占,建免费博物馆,还把私藏全拿出来。

  能做到这个程度,放眼世界,也找不出几个像他这样无私的富豪。原本港岛人就对财神爷充满好感,如今更是敬佩有加。

  受此影响,新和记黄埔集团的股价一路攀升,涨幅达到5%,股价成功站上21元。

  时间来到1979年。

  随着北边与米国建交,西方各国纷纷与东国建立外交关系。

  港岛的未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

  这座城市的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与股灾的阴影,迎来第二波高速增长。

  就在这一年,港岛Gdp增长首次突破20%。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在那个特殊年代才可能出现。

  进入21世纪后,哪怕Gdp年增5%,都能被称为经济奇迹。

  “百货零售业务单独拆分,金东超市与百佳超市正式合并,新品牌统一叫‘金东百佳’。”

  “屈臣氏不能只卖药了,未来定位是中高端药品与化妆品连锁品牌。”

  在新和记黄埔集团的董事会上,秦迪正逐一布置任务。

  进入20世纪80年代,港岛人均收入中位数在十年间增长了三倍。

  这十年,是港岛经济再次高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即便到了九十年代,这种增长势头依旧没有减弱。

  一直到21世纪,增长才开始逐渐趋缓,趋于稳定。

  这二十年,是各大企业在港岛激烈竞争、快速扩张的黄金年代。

  市场不养闲人,不进则退。

  秦迪一直高度重视和记黄埔集团旗下的百货零售业务。

  这是因为他认为,零售是实体产业中最贴近消费者的部分。

  一旦建立起完善的零售体系,等到物流与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也能顺势而为,轻松扩展。

  如果在另一个时空,像沃尔沃这类零售巨头能抓住趋势,

  哪还轮得到狗东和天喵超市崛起?

  而这个阶段,港岛的房价仍处于低位,是发展重资产行业的最佳窗口期。

  哪怕零售业务本身赚不到钱,这些年来积累的门店与地产,

  到二十年后也能翻上几十甚至上百倍。

  “金东百佳超市在全乡江只有三十一家,澳门连一家都没有,这显然不合理。我们必须与惠康超市正面竞争!”

  “定个目标,我要求今年内,港岛的金东百佳门店数量必须达到五十家。”

  “澳门那边,也要在年内至少开出三到五家。”

  不久前的广交会上,秦迪向内陆下了大量订单。

  这些订单不是出于慈善,也不是为了支持内陆发展,

  而是因为这些商品,正是和记黄埔集团自身所需的资源。

  尤其是百货零售所需的日用品,很多都来自内陆。

  除了电子产品外,内陆制造在质量上并不逊色太多,价格却极具优势。

  对于利润本就不高的零售业来说,这正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十亿元的订单中,至少有三亿元是百货零售部门的需求。

  “除了金东超市,我看了看屈臣氏的门店数量,目前全港岛才25家。”

  “今年目标同样是五十家,澳门也要至少开出五家。”

  “除了超市和屈臣氏,我们在低端零售领域也要发力。”

  “惠康旗下的711便利店,港岛已有上百家。我们虽然也有一些低端零售网点,但在品牌和规模上都远远落后。”

  “是时候整合清理,重新组建一个新品牌,专注24小时经营的低端便利店。”

  “这个品牌,就叫‘美宜佳’吧。”

  “以上是百货零售事业部接下来一年的任务。下半年加上明年上半年,只要能维持收支平衡,就算完成任务。”

  董事会现场,秦迪对团队提出了明确指示。

  奖金发了一大把,又是轻松岗位又是股份分配,现在也该施加点压力,安排点重活了。

  秦迪可不是做慈善的,对底下这些人投入了这么多资金,费了这么多心思。

  目的不是让他们安逸地当上打工皇帝。

  真正意图,是要让他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不能说是压榨。

  只有不给钱或给得极少才叫压榨,给得多还拼命干,那叫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和记黄埔集团旗下业务庞杂,过去多数都在勉强维持。

  秦迪接手之后,迅速整合调整,局势迅速扭转。

  集团重新上市后,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员工积极性被彻底调动,公司开始扭亏为盈。

  这个时候,秦迪自然希望再推一把,让整个集团的发展节奏更快一些。

  但话说回来。

  他也清楚,过快反而容易出问题。

  有些行业,并不是靠提速就能解决问题的。

  到了一九八零年上半年,秦迪最关注的业务,集中在三个板块。

  第一是汽车制造。

  这块急不来,内陆的配套工厂还没建成。

  港岛本地工业基础薄弱,根本撑不起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样样都靠进口,靠海外运输进来,没有内地支持的话。

  想当个组装厂都难,成本实在太高。

  再加上港府和伦敦方面的态度,也需要时间慢慢转变。

  真正能发力,估计得等到明年上半年。

  在此之前,只能等待。

  第二是房地产。

  港岛人口持续增长,对住房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这种趋势会持续到二十一世纪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