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实现全资控股-《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不像之前订购的两架还在生产线上,最快也要1979年下半年才能交付。

  这次从伦敦回港岛,他第一次坐上了自己的飞机。

  这架飞机是八顿伯爵在1974年购入的私人座驾。

  随着年纪渐长,伯爵出行频率降低,这架飞机几乎没怎么飞。

  长期停在伦敦03号机场。

  每年光是停放、维护和管理费,都要花费30多万英镑。

  听说秦迪还没有拿到新飞机,查尔斯王子就向他推荐了这架湾流II。

  秦迪一听型号,立刻来了兴趣。

  这款湾流II最早由格鲁曼公司研发,是后来湾流系列的前身。

  1965年5月启动研制,使用喷气发动机,t型尾翼设计,乘坐体验和航程都比前代“湾流”I有了明显提升,原名叫G.1159。

  首飞时间是1966年10月2日。

  1967年10月拿到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认证。

  “湾流”II(tt)版本加装了翼尖油箱,航程更远,机翼面积也更大,飞行和操控性能更优。

  而“湾流”IISp版,又在II基础上加装了航空伙伴公司的翼尖融合小翼。

  八顿伯爵这架正是最顶配的IISp版本,是早期大型公务机市场的开拓者之一。

  该型号已经停产。

  再等三年,湾流才会发布全新一代的湾流3。

  秦迪果断出手拿下这架飞机。

  虽然为二手,但总航程还不到5000公里。

  八顿伯爵只是用这架飞机在国内飞过几次,连欧洲其他地方都没怎么去过。

  看起来几乎和新飞机没什么两样。

  当初买下这架飞机时,价格是1200万美金。他卖给秦迪,标价1000万。

  秦迪原本愿意出到1200万,可八顿伯爵态度坚决。

  他说,二手就是二手,1000万是底线。

  最后,秦迪接受了这个价格。

  用1000万美金买下了这架私人飞机。

  这件事也意味着,八顿伯爵与查尔斯王子把秦迪当作真正的朋友。

  而不是一个只懂得送钱的“提款机”。

  如果他们只想从秦迪身上捞钱,那飞机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愿意用合理价格出手,是不想占便宜。

  这是彼此之间能平起平坐的基础。

  飞机在高空飞行,秦迪开始回顾这次伦敦之行的成果。

  首先,是北海油田的大量股份。

  这一部分花了超过两亿美金。

  但从回报来看,非常值得,甚至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比如布伦特油田7.8%的股份。

  现在市值只有十亿美金,7.8%不过七千八百万。

  可到了2020年之前,布伦特市值已涨到百亿。

  虽然几十年只翻了十倍,看起来不多。

  但别忘了,这几十年来,油田每天都在出油,每桶油卖出去的钱,股东都能分。

  光是分红,早已远超当初的投入。

  接下来,是汇丰银行5.1%的股份。

  而且是拥有投票权的原始股!

  这件事,连沈粥都办不到,秦迪却做到了。

  通过查尔斯王子的介绍,两个汇丰创始人家族,将手中股票卖给了秦迪。

  总价1.8亿美金。

  港岛虽是汇丰的大本营,但在伦敦的权贵眼中,沈粥只是个殖民地银行的老板。

  如果不是港岛经济地位特殊,查尔斯王子甚至不知道有这个人。

  秦迪无意中打开的通往大阴帝国上层的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不只是汇丰。

  他还入手了渣打银行8.3%的原始股。

  这家同样具备央行职能的港岛银行,秦迪只花了1.5亿美金。

  此外,还有一家叫怡和保险的公司,6%的股份,只用了500万美金。

  接着,是港岛丽的电视台的股份。

  秦迪此番伦敦之行,收获不小。

  最初,他只拿到了这家电视台66%的股权。这次能拿下剩余股份,背后是查尔斯王子从中牵线。

  现在,他实现了全资控股。

  等这笔交易尘埃落定,秦迪开始梳理自己的身家。

  离开港岛时,《秦迪》杂志披露他的资产为134.7亿港币。

  这个数字其实有些虚高。

  因为在高·盛那边,他有三亿美元被冻结,作为在汇丰获取授信的抵押金。

  正是靠着这笔授信,他才有资金从汇丰手中买下和记黄埔的股份。

  所以当时他的真实资产,大概在110亿港币左右。

  但这次从纽约回来,他又赚到了14亿美元。

  虽然其中4亿美元是动用了三支基金的钱,不能算作个人收益。

  但剩下的10亿美元,已经稳稳落袋。

  如此一来,他的总资产估计已达到176亿港币。

  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在27亿美元上下。

  27亿美元多吗?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在港岛富豪圈里,这个数字已经能排进首富级别。

  但若跳出港岛这个小池塘,放到世界舞台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秦迪是重生者,身体素质远超常人。

  许多曾经看过却遗忘的信息,如今只要仔细回想,都能清晰记起。

  以他所知,到了未来,米国十大财团中,随便一个旗下掌控的企业加总,资产都不止万亿美元。

  别说是未来资产膨胀的时代,就是现在,往前几年看。

  197·4年,洛克非勒财团再次击败摩根财团,坐上米国财团头把交椅时,资产总额是多少?

  3305亿美元!

  一个足以震动世界的天文数字。

  就算是排在后面的加州财团,在1974年时资产总额也有167.1亿美元。

  那比它更强的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摩根财团呢?

  实力只会更上一层楼。

  而且这些数据,还是当年未经完全公开的初步统计。

  现在已经是1978年,再过几天就是1979年。

  这些年,这些大财团的实力只会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如今洛克非勒的资产已经达到了3600亿美元,秦迪也不会感到意外。

  面对这些庞然大物,自己的27亿美元,实在算不了什么。

  他若还为此沾沾自喜,那就不配做真正的资本巨头。

  这些信息,因着重生的特殊身份,秦迪一开始就清楚。

  所以从一开始,他的野心就不止于港岛一隅。

  制定战略时,秦迪总是先从全球视角出发,定下宏观方向,再结合港岛实际展开具体布局。

  他跟贺朝琼聊天时提起过。

  普通港岛商人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块小小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