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为集体而战-《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可“风险投资”……这个词在眼下还不存在。

  “这风险投资讲的是什么?”郭贺年举手问道。

  这举动,还真有点像小学生请教老师。

  秦迪这位“老师”也很乐意解答:

  “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也可以叫作创业基金。”

  “它主要投向那些刚起步、还没达到上市门槛的新兴企业,周期比较长,但按我判断,回报可能比对冲更高。”

  “当然,对冲和风投,都是基金运作的核心方向。”

  “但要是碰到合适的机会,我也不会局限。股票、债券、货币,只要是我觉得能赚钱的项目,我不会迟疑。”

  郭贺年听后点点头。

  只要前面有担保和年化收益作保,其他都不是大问题。

  他之所以提问,

  不过是出于对这个新名词的好奇罢了。

  接下来发问的是李跑跑。

  他关心的是商会的规则问题。

  “秦生,我发现商会的入会条款里有一条。每位会员的核心产业,都要无偿交出2%到5%的股份,由商会统一管理。这条是不是有点过了?”

  真过不过?

  确实不轻。

  这意味着,只要加入商会,每个人都要拿出核心产业的一部分股份,作为入会费上交。

  如果李跑跑的长实集团市值达到100亿港币,

  那他就要无偿交出2亿到5亿的股份才能入会。

  这个门槛很高。

  当然,现在的李跑跑还没到那种程度。

  没有青州英泥,也没有和记黄埔的加持,长江实业的市值不过14到15亿港币左右。

  2%到5%,也就不到一个亿的代价。

  “苛刻?我不这么认为。我自己都愿意把和记黄埔的股份和名下优质资产拿出来,作为基金的担保。”

  “我自己都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

  “大家总不能光看着我一个人承担风险,而自己只想收获,不想付出吧?”

  “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是我一个人单方面输血。”

  “交叉持股,彼此绑定,互相受益。这才是商会的真正意义。像米国的洛克菲勒、摩根、梅隆这些大族和企业,几十年前就是这么做的。”

  “正因如此,他们才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利益联盟,掌控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我想要打造的,就是一个这样的组织。”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秦迪摊了摊手,语气平淡。

  他不是救世主。

  要拉这些人上自己的船,就必须让他们拴在同一根绳上。

  他不会一味付出,不求回报。

  老话讲得好,给一升米是恩人,给一斗米反成仇人。

  只懂得付出,迟早被人当成傻子。

  要让人得利的同时,也必须让他们舍弃一部分核心利益。

  这就是沉没成本。

  时间越久,成本越高。

  高到他们不敢背叛这个组织、这个利益集团。

  最终,整个组织只有一个声音——为集体而战。

  而所谓集体的利益,是可以被操控的。

  秦迪有信心,把自己的利益变成集体的利益。届时,这个共同体将沿着他的意志前行。

  他把利弊都说清楚了。

  利是——一个亿港币,三年后翻四倍,变成四个亿,还能收获一批忠心的盟友。

  在19·7·8年,一个亿港币不是小数目。李跑跑现在的资产,也不过七亿左右。

  这个诱惑,不可谓不大。

  但也有弊。

  他们必须交出部分核心产业,放弃部分权力,成为这个大集团的一部分。

  抱着那份规划书,几位富豪陷入沉思。

  该讲的都讲完了。甜头已经甩出去,现在,秦迪举起鞭子。

  “商会叫‘天庭会’。用天庭之名,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世界资本的最高殿堂。”

  “至高无上,掌控一切。”

  “我先说清楚。加入天庭会,大家就是伙伴,是命运相连的利益共同体。”

  “没加入的商人,大概率就是敌人。”

  “会内成员之间不得恶意竞争,但可以互相参股。比如我的晨星投资,愿意开放部分股权给成员。”

  “没有加入的商人,其他成员可以联手应对。”

  “大家回去考虑,我不强求。”

  “三天后,有意愿加入的先生,可以来晨星中环大厦找我。天庭会总部,暂时设在那里。”

  “三天后,天庭会正式成立。之后想加入的,条件只会更严。”

  “诸位,我真心希望我们是伙伴。”

  “而不是敌人。”

  天庭会的想法,秦迪早就有。

  目标也很明确。

  就是照着传说中的骷髅会来打造。

  原本计划中,这件事要等几年才开始布局。

  之所以提前,是因为和记黄埔到手,资产一盘点,他发现……

  在港岛这块地盘上,他已经站上顶层了。

  只要掌控了和记黄埔,秦迪觉得,自己其实已经没必要再去开拓其他生意了。

  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实在宽得离谱!

  它几乎在港岛每个行业都有涉足。

  从赚钱的码头货柜业务,到街边的小店,和记黄埔全都插手。

  制药、造船、零售、超市、传媒、地产、金融、粮油、煤气、加油站……

  它直接经营的产业有十几种,间接影响的产业更是无所不包。

  它手里握着300多家港岛公司的股份,几乎覆盖所有领域。

  在港岛,这家企业比国企还要无所不在。

  相比专而强的怡和集团,和记黄埔真是什么生意都做。

  除了码头业务之外,其他领域看起来都杂而不精。

  大而不强,说的就是它原来的样子。

  这么庞大的企业,差点破产,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摊子铺得太开,业务太杂。

  学国企的作风,又没有国企的支撑,不破产才怪。

  难怪在原本的历史中,李跑跑拿到和记黄埔控制权之后,很快就成了港岛首富。

  手里握着这么一个巨无霸,随便哪个商人,想不当首富都难。

  所以秦迪一拿到和记黄埔的控制权,就不用再开拓新领域了。

  他只需要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注资、并购,就能撬动整个港岛的商业版图。

  正因如此,他才决定提前成立天庭会。

  因为有了和记黄埔做根基,在港岛这块地盘上,哪怕只是维持现状,他也能拥有足够大的影响力。

  于是,他开始考虑向外扩张。

  天庭会的提前布局,也因此成为必然。

  在改选和记黄埔董事会时,原董事韦理曾试图与秦迪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