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试探-《三国:大汉第一毒》

  八月十二日,夜。

  黄河北岸,司马懿的大营连绵数里,火光点点。

  七万余人的大军,虽然都是各家的私兵部曲,但在年仅十二岁的司马懿的手里,却能够一用。

  “蒲津渡……”

  司马懿低声自语,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黄河对岸的渡口。

  白日里,两军隔河相望,旌旗招展,杀气弥漫。

  但黄河天堑,终究是巨大的阻碍。

  司马懿的目光,闪烁不定。

  “哼,郭奉孝,以为一道黄河便能高枕无忧么?”

  他嘴角牵起一抹冷笑。

  “来人!”

  帐外,一名家将应声而入,此人名为司马大,是司马家的旁支,孔武有力,颇得司马防信任。

  “公子有何吩咐?”司马大躬身道。

  司马懿看着他:“司马大,今夜,你领三千人马,乘小船夜袭蒲津渡。”

  “告诉将士们,我军连夜渡河,奇袭。”

  “一旦登岸,不必恋战,制造混乱,探其虚实即可。”

  “得手之后,迅速撤回。”

  司马大精神一振:“公子放心!末将定不辱命!”

  司马懿微微点头:“去吧,挑选士卒,船只务必隐蔽。”

  “诺!”

  夜色如墨。

  一百五十余只小船,悄无声息地驶离北岸。

  每条船上,挤着二十名士卒。

  他们大多是司马家从河内强征的青壮,许多人是第一次乘船,更是第一次踏上战场。

  冰冷的河风吹过,带着水汽,让他们瑟瑟发抖。

  不少人是“旱鸭子”,看着脚下深不见底的河水,心中早已惴惴不安。

  “都抓稳了!别出声!”

  司马大压低声音呵斥着,他自己也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

  船队行进了一段时间,黑暗中,对岸蒲津渡的轮廓渐渐清晰。

  渡口一片寂静,只有几点微弱的火光在摇曳。

  “看!果然没有防备!”司马大心中大喜。

  “兄弟们,准备登岸!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小船陆续靠岸。

  三千士卒踉踉跄跄地踏上坚实的土地,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用再提心吊胆怕掉进水里了。

  “冲啊!”

  司马大拔出佩刀,一马当先,朝着渡口营寨的方向冲去。

  三千人紧随其后,脚步杂乱,却也气势汹汹。

  就在这时!

  “放箭!”

  一声怒喝,如同平地惊雷。

  刹那间,渡口两侧,无数火把骤然亮起,照亮了夜空!

  箭如雨下!

  “啊!”

  “呃!”

  冲在最前面的司马军士卒,瞬间倒下一大片。

  “不好!中埋伏了!”司马大大惊。

  “撤!快撤回船上!”他大声吼道,指挥大军往回跑。

  然而,已经晚了。

  “杀!”

  震天的喊杀声从三面传来。

  徐晃手持大斧,廖化紧随其后,率领军队,从黑暗中扑出!

  “徐公明在此!逆贼休走!”徐晃大吼,大斧挥舞如风,所过之处,司马军士卒人仰马翻,残肢断臂横飞。

  廖化亦是勇不可当,手中长刀翻飞,每一刀都带走一条性命。

  司马军的三千人,本就是临时拼凑,又多不习水战,此刻遭遇伏击,早已魂飞魄散。

  他们哪里见过这等凶神恶煞的猛将,哪里经历过如此惨烈的厮杀!

  “将军救我!”

  “别打了!我投降!”

  哭喊声,求饶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司马大看到徐晃和廖化那万夫不当之勇,吓得三魂丢了七魄。

  他哪里还顾得上指挥军队,怪叫一声,连滚带爬地冲向河边,抢了一条小船,拼命向河对岸划去。

  主将一逃,司马军更是彻底崩溃。

  有的人慌不择路,失足掉进冰冷的黄河水中,扑腾几下,便没了踪影。

  更多的人涌向停靠在岸边的小船。

  船只本就窄小,哪里经得起这般拥挤。

  “别上来!船要翻了!”

  “滚下去!这是我的船!”

  为了争夺逃命的机会,他们甚至自相残杀起来。

  有的人好不容易爬上船,却被后面的人硬生生拖下水。

  有的人抓住了船舷,船上的人怕船翻,竟抽出刀,狠狠地砍向那抓住船舷的手。

  鲜血,染红了河滩。

  正当岸上乱作一团之时。

  渡口两侧的水面上,突然又出现了数十艘更大的船只,船上站满了弓箭手。

  “嗖!嗖!嗖!”

  又是一阵箭雨,射向那些已经离岸,正在河面上挣扎的小船。

  “啊!”

  “救命!”

  侥幸逃上船的司马军士卒,还没来得及庆幸,便再次陷入绝望。

  河面上,小船如同无根的浮萍,四处乱撞。

  许多士卒不谙水性,划船的力道不一,小船在水面上不停地打着旋,根本无法快速逃离。

  火光映照下,黄河水面,变成了一座修罗场。

  一个时辰后。

  夜色依旧深沉。

  蒲津渡口,喊杀声渐渐平息。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郭嘉站在渡口高处,神色平静地看着部下打扫战场。

  徐晃和廖化走了过来,身上还带着未干的血迹。

  “奉孝,司马懿派来的三千人,几乎全歼,只有不足百人乘乱逃脱。”徐晃说道。

  廖化补充道:“那领头的将领,倒是跑得快。”

  郭嘉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司马仲达,还是太年轻了。”

  “他以为我郭奉孝会毫无防备么?”

  “传令下去,各渡口加强戒备,司马懿吃了这个亏,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遵命!”徐晃和廖化齐声应道。

  正在几人商量时,几名信使,冲进郭嘉的中军大帐,嗓子嘶哑。

  “报——!”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着一个蜡丸封口的竹筒。

  “将军!太原紧急军情!”

  郭嘉正对着沙盘凝神,闻言猛地抬起头。

  “沈潇的信?快呈上来!”

  亲卫接过竹筒递给郭嘉。

  郭嘉接过,迅速掰开蜡丸,抽出一卷薄薄的绢帛。

  他展开绢帛,目光飞快地扫过。

  “太原大胜?”郭嘉的声音带着大喜。

  帐内几名偏将闻言,纷纷侧目。

  一名偏将忍不住凑近一步,问道:“将军,可是主公那边的消息。”

  郭嘉扬了扬手中的绢帛。

  “没错!沈潇信上说,主公在太原大破贼军!大胜!”

  信使此时也缓过一口气,连忙补充道:“回禀将军!沈先生口信说,主公在太原大捷,缴获甚丰!有大量战马!”“沈先生还说,他们十五号就能骑马杀到蒲津县!”

  “哇!”帐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和欢腾。

  “太好了!主公威武!”

  “沈先生果然妙算!”

  郭嘉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看下去。

  “主公和沈潇,不日将率骑兵主力,最迟八月十五便可抵达蒲津。”

  “太好了!援军要到了!”一名将领喜形于色。

  郭嘉却没接话,手指点在绢帛的最后几行字上。

  “放司马懿大军到平地上?”

  “咱们手上能动用的兵马,满打满算也就那么些!”

  “就凭咱们这点人手,撒在这百十里长的黄河岸线上,你们说说,能顶个屁用?”

  “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哪个地方不需要人守?哪个地方又能保证万无一失?”

  “他司马懿要是真豁出去了,不计伤亡,分几路强渡,咱们这道黄河防线,不就成了筛子,到处漏风吗?”

  将领们一个个面色凝重。

  兵力不足,这道天险守起来,让人头疼。

  郭嘉猛地直起身,脸上的沉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

  “所以啊!沈潇这小子,简直就是算准了咱们的难处!”

  “他不是要咱们死守这破河岸!”

  “他是要咱们把这黄河天堑,变成司马懿那小王八蛋的鬼门关!”

  “他让咱们把司马懿的大军放过来,不是因为咱们守不住,非放不可!”

  郭嘉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脸上露出笑容。

  “……而是因为,咱们的沈大主薄,想在平地上,给司马懿那乳臭未干的小崽子,好好上一堂课!”

  现在听郭嘉这么一说,怎么感觉像是要请君入瓮,关门打狗呢?

  “陶罐大炮仗……骑兵突出……遍地开花……”郭嘉咂摸着这几个词,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你们啊,还真以为沈潇那小子是让咱们拿鸡蛋去碰司马懿那块臭石头?”

  他“嗤”的一声笑了出来。

  “大错特错!”

  “他沈潇,是让咱们把司马军一战彻底打垮!”

  黄河北岸,司马懿大营。

  司马懿彻夜未眠。

  当看到司马大带着不足百人的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来时,他的脸色阴沉。

  “公子……我们……我们中计了!”

  司马大跪在地上,浑身湿透,瑟瑟发抖,语无伦次地将夜袭的惨败经过说了一遍。

  “郭嘉早有准备……他们的将士太勇猛了……我们的兄弟……大多不会水……在水上……根本没法打啊!”

  他不敢看司马懿的眼睛,声音中充满了恐惧。

  “废物!”

  司马懿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

  他胸中怒火翻腾,却强行压制下去。

  “对方的将领是谁?”司马懿冷冷地问。

  “好像……好像是徐晃和廖化……”司马大结结巴巴地回答。

  “徐晃……廖化……”司马懿默念着这两个名字。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传令下去,所有人,好生休整,明天再战。”

  “诺……”司马大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帐内,司马懿走到地图前,目光再次投向黄河。

  夜袭不成,反而损兵折将。

  郭嘉,确实是个劲敌。

  八月十三日,上午。

  司马懿派出的三队斥候陆续回报。

  结果,如他所料,黄河下游的其余几个主要渡口,尽数被郭嘉派兵严密布防。

  想要偷渡,已无可能。

  中午,草草用过饭食。

  司马懿召集众将议事。

  他环视帐下诸将,缓缓开口,。

  “诸位,郭嘉已封锁所有渡口,偷渡无望。”

  “然,我还有大军七万,岂能被区区一道黄河所阻?”

  “我意已决!”

  他猛地一拍案几。

  “下午,留五千人马看守大营,其余六万五千大军,强渡黄河!”

  “我要让郭嘉看看,我司马家的兵锋,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