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疫苗-《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卢氏子弟的话也让诸位长辈陷入思索之中。

  三千百姓,绝不可能是流民,他们北方士族都很清楚这一点。

  范阳原乃涿郡,现在这附近一片地方的军阀,是原汉赵将军,现自立拥兵的石勒。

  这个羯族人不是好相与的,手下的兵成天就以劫掠为生,军队到处征粮抓丁,扫荡村庄,强征男子为奴卒。

  他们留下来不是为了去死的,但是活又不能活的太摇尾乞怜,为了保全家族,卢植的曾孙卢谌跟随并州刺史刘琨,去年刘琨死后,他也不得出仕石勒,给他干活。

  卢氏这样的士族帮助石勒政权建立汉人士大夫的典章制度、礼仪法规,只做文职、教职,不参与军事和内部派系斗争,靠此来保全家中大量田地和坞堡,维持卢氏宗族,继续以儒学传家。

  虽然家族活了下来,但到底还是行为“失节”,心有郁闷。

  但他们在郁郁的时候,关西一带的豪强已经先下手,给离得近的洛阳送人送关怀了,这车要是没赶上,以后要是洛阳收复天下,他们哪里比得上人家雪中送炭的。

  【“《洛阳守则》的卫生篇,一共四条,更是新洛阳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净水沸饮:水致病,沸而后饮。城主赐福,亦有良方护身。

  餐前必漱: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秽物不入口,百病自然休。

  秽物归位:痰溺有厕,垃圾有筐。街道屋舍,务须日日扫洒。

  沐浴洁身:三日一沐,五日一浴。澡堂乃天赐之福,当勤用以净体肤。”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都是人人都懂的生活常识,在此说明一下,在那个时代,这都是只有贵族阶层才能过得日常生活。

  干净的水洗手漱口,吃干净的东西,拿烧开的热水喝,三天五天一洗澡……干净的水,干净的食物,烧开的热水,人口占据最多的底层百姓,根本 没法这样生活。

  他们一没有干净的水源,二没有能烧水柴火。

  知道了这些,再看圣王在洛阳先后建立公厕和公共浴室,我们就知道,他始终都把三千新洛阳百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老蔡说完,画面变成新洛阳的夜晚,少年人坐于高台之上,温声向台下众人传授《洛阳守则》,教导他们为人的道德,生活的卫生,洛阳城要遵守的秩序,公共道德,和积极向学。】

  这《洛阳守则》的五篇十六条内容都放出来,实在是戳中了传统儒学派,以及不满现在放浪形骸清谈士族们的保守派的心。

  孝悌篇维护伦理道德,勤学篇尊师重道,公德篇劝人勤劳,大家互相爱护彼此,爱护公物……

  每一条,都让他们心动不已,直呼洛阳的那位真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明君圣主。

  “‘学以致用’说的真好,‘耕读务工,皆含大道。用心体悟,必能精益求精’。”

  “可这‘童叟皆学’是否过分了些,‘无论长幼,皆需向学。日识一字,月知一理’,百姓已经每日要劳作,还让他们学习?”

  “不学,他们哪里知道那什么‘卫生知识’?不学,他们怎会遵守这《洛阳守则》?”

  韦家,韦氏子弟看着天上微生先生与洛阳百姓们传道授课的和谐场面,也是放了心。

  尤其是韦单那五个的母亲,看见自己孩子在那儿不缺吃喝,周围的人也从流民变成学礼讲卫生的新洛阳城民,她们对孩子的安全算是彻底不用担心了。

  韦喆抚须笑道:“虽只有洛阳一城,但仁义之分已显,天下群贤想必会蜂拥而至。”

  来吧,来吧,来了也是在他们韦氏后面,他们韦氏子弟已经都送几个过去了,三千百姓也是他们韦家牵头搞来的,还是第一个主动接触投诚的,其他人拿什么和他们比?

  韦布也笑道:“童叟皆学,尊师重道”

  韦氏族人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而外头缩在一起的奴仆佃户们,则是看着天上那些不缺吃喝,还能坐下安心学习,有条件讲究卫生。

  一老叟面露期盼道:“净水漱口洗脸,饮温凉的沸水,还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这哪里是我们能讲究的了的。他们跟着那位去了洛阳,都洗上热水澡,穿上新衣了……真好,真好。”

  旁边有人问道:“我们能去洛阳吗?”

  其他人不语,但看着天上的目光,都是十分渴望。

  那些人,一部分曾经都是韦氏坞堡的,是和他们相识,一样过着每日劳作,食不饱腹生活的同伴。

  曾经以为同伴被选中去送死,哪里想得到,不是送死,还碰上了好主人,每日光是吃就比他们强上不少。

  虽说也每日劳作,但他们劳作是能换到食物的!

  【“提到了公共卫生知识,我们就不得不顺带一提,从新洛阳城建时期,同步开始发展的防疫医学了。”

  大大的“防疫”二字砸了出来,音效十分有力。

  “传染性疾病的防疫措施分三类,一,控制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

  条理清晰的的文字列在天上,又是这个时代人人相关的传染类疾病,因此天下大部分人听到这里,也顾不上过年了,各个都听得很是认真。

  哪怕是洛阳,小白也让大家认真记下,不论这些知识是不是自己讲过的 。

  【“控制传染源,就是隔离感染者,这个从先秦时期对重症传染病患者就一直有做。

  切断传播途径,就是要求我们讲卫生,勤洗手,多消毒,公共场合少亲密接触,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除了戴口罩在那会儿奢侈了点,别的圣王都已经在教导城民了。

  而保护易感人群,则是让老人、儿童减少聚集,其次就是接种疫苗。”

  “圣王带来的疫苗,是我们防疫医学里的重要篇章。”

  画面变成简单易懂的儿童动画。

  一支注射器,几个不同颜色小瓶,不同小瓶身上写着不同疫苗,带着口罩与手套的医生用注射器取出一支疫苗后注射进人体内,那些标着“天花”“流感”“水痘”之类的邪恶病毒,就再也进不了人体。

  动画还做出了区分,打了疫苗的人群,一堆人里,可能就几个得病,没打疫苗的人群,没得病的可能就几个。】

  看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人彻底被震撼到了。

  “这些疫苗,是治病用的!”

  “不是治病,是防病!”

  “接种这些不同疫苗,就可以让人不再得病!”

  “你看,只要打了相应的疫苗,那些病就不会进到人身体里。”

  【“在有了公厕和公共澡堂,完成了对新洛阳百姓的基础卫生教育后,圣王拿出了疫苗。

  这些我们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用的疫苗,在他们到洛阳的那个新年,被圣王拿出来,给新洛阳的三千百姓接种。

  根据资料所记录,除夕那天,一人一针天花疫苗,半个月后,又一人一针麻疹疫苗……

  半年的时间,圣王将他带来的疫苗赐予全城百姓,让每个新洛阳的百姓都免受这些疾病的烦恼。”

  伴随而来的画面,便是新洛阳百姓有序排队,一边接种,一边观察,一边领取饺子的热闹画面。

  人群十分有秩序,哪怕打的疼了大声哀嚎也无人退缩,遇上难得药剂有反应的人,也有大夫让他躺在边上照顾。

  更不要提那些打完针,观察期结束后,在另一边高高兴兴领取饺子的人了。】

  天下人都看明白了。

  “他在给百姓赐药。”

  和张角赐符水不同,现在洛阳城的这一位,是真真切切,给百姓带来粮食、生计、道德、良药。

  药还不是等人得病之后赐予,而是提前赐给他们预防的。

  甚至所有人都要打疫苗还是规定,打完的人还能去领热乎乎的食物。

  同为天下劳动最多的底层百姓,他们在除夕之日和也就是活少一些,好点的话食物也会多些,可在洛阳的百姓,却能得到神仙所赐避免生病的良药,打了药还有食物领取。

  看看天上洛阳城的物资充沛,彼此和谐,再看看自己和身边……

  不少人脑子里都闪过一个念头:去洛阳!

  “仁也!圣也!”

  河北之地,有人仰天大喊,擦干眼泪,对着亲人道:“父亲、母亲,我们该去洛阳!”

  他的父亲制止他:“我们的田地和奴仆都在这里,你说要去洛阳,可有想过我们如何去,去了之后又要如何营生?”

  儿子说:“带着奴仆,一起去洛阳,他们也会想去。”

  父亲脸色不愉道:“大过年的,莫要说浑话!”

  “父亲认为我们离了家乡难以为继,可在这胡人之地,我们又何尝不是朝不保夕!”

  想想胡兵肆虐的场景,儿子也是悲愤交加。

  “父亲不去,那就让我去吧,若我平安抵达洛阳,一切安好,便给家中写信。”

  类似这般的对话,在中原大地上的不少坞堡中都有上演。

  洛阳。

  白天自己才干完的事,晚上就被录屏放在了天上,大部分人都还是高兴的,只有小部分人,看着天上哀嚎的自己,开始羞愤。

  韦单绷不住,解释道:“先生说了,人有尖锐物体恐惧症,我只是晕针,晕针!”

  韦松表情很难评:“兄长,你没晕,就是单纯疼的直喊而已。”

  其他人听了,纷纷笑出声来,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打针,乐子都不少。

  而韦和没有笑,反而在沉思一个问题:“你们说,山里头,是不是也都看见了?”

  当然都看见了。

  韦喆看着自己儿子那打针时候没出息的样子,微笑的脸都端不住了。

  弟弟韦布赶紧安慰道:“兄长,今天就是除夕,单儿白天打了这疫苗,从今以后,就不必为天花所烦忧了!”

  这话成功转移了韦喆的注意力,他,还有其他韦氏子弟的长辈,看着上头五个已经不惧怕天花,以后也不惧怕诸多疾病的韦氏子弟,庆幸自己舍出去人的同时,也在止不住的泛酸。

  盐铁固然贵重,但再贵重那也没有自己的命贵重。

  隔几天就打一针预防疾病的疫苗,从除夕开始打半年,这一个人能避免掉的疾病不知道有多少!

  有族人看向韦喆:“族长,要不,我们在派些族里的孩子去给先生干活,我来带队过去?”

  这可是能避免人得病的疫苗啊!

  三千百姓,那位都能眼睛不眨一下拿出来给接种,想来就是完全不缺的。

  要是族里的孩子都能接种上,顺便自己也去蹭几针,这可是大好的事啊!

  韦喆当然也知道他们的心思,思索一番,道:“明日大年初一,韦布,你带些人和米面书这些东西,去洛阳拜年。”

  机会他给了,疫苗能不能打上,人能不能留住,那就看他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