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后记:社畜-《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睁眼,刘协从自己并不大的床上醒来,看见窗外的对着他歪头“啾啾”的小肥鸟,吐出一口气,缓缓坐起。

  自从当年盖勋老将军病重,他被皇兄叫出来给盖将军诊脉,就算是彻底搬出秦王宫了。

  后来靠着陈留王的身份和自身多年行医经验,他先是成为华佗的名誉弟子,又成为张仲景的名誉弟子。

  认了两个大汉当世名医做老师,好处是能学得多,坏处是再也没有了一点自己的休息时间。

  太学要建医学院,重新整理一套成体系的医学教材。

  两个老大夫当然是负责去写教学方案,编纂医书,其他剩下所有的琐事,皇帝都交给他了。

  被砸了这么大一任务的刘协都懵了。

  好在他平时虽然在秦王宫只是念书治病,处理药材,但秦王宫能人众多,他自己忙不过来,也能去找外援来帮忙。

  可能是看他太过于手忙脚乱耽误进度,诸葛亮也从未央宫出来,时不时来帮帮他。

  皇兄是皇帝,每天日理万机,操心大汉朝政,剩下的时间还要修行、习武、教学、务农……他把医学院的事情交给自己,那也是信任自己。

  而大皇兄……

  刘协只想呵呵。

  董卓入洛阳前后那几年,他们难兄难弟有着相同的经历。

  不过可能是年少时不被父亲喜欢,又目睹母亲何太后惨死,做了皇帝也得受一堆气,本来性格就有点软弱的刘辩似乎完全被吓怕了,一点朝政都不想掺和,一个朝廷官员都不想见。

  也就前些年,卢植在长安转着圈找皇帝时候,刘辩被迫宅在秦王宫都能看见卢植。

  后来长安彻底成了皇帝一言堂,刘辩更舒服了,成亲之后带着妻子安心在秦王宫宅着,每天就是吃吃喝喝,最多就是在秦王宫以及周围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出来做个门面。

  侄女出生以后,刘辩倒是开始上进了一点,但是上进方式是大办满月酒,给孩子收礼。

  这个大侄女可是小白他们这辈人里目前唯一的孩子,她的满月宴,小白都亲自过来,其他人知道了,更是抓准了这个难得送礼的机会。

  咸鱼几年,靠着女儿一朝暴富的刘辩把钱和礼物都攒起来,说是以后等女儿大了给他花。

  在后面,就是年年给女儿生日办酒,怕影响不好,也不薅外人了,就盯着刘协、皇帝还有其他宗室薅。

  因为也不薅朝臣,也不犯法,虽然他这挣钱方式寒碜点,但杨修作为御史都懒得参他。

  安安分分的诸侯王也很难找了,他不止不谋逆,连鱼肉百姓的事也不干,也不沉迷酒色,败坏大汉道德,就搞点钱而已,就让让他吧。

  有女儿的刘辩彻底化身啃弟机,以前啃小白,现在刘协大了,他也能啃刘协了。

  看在朝廷不缺人手,他也有那么点原生家庭阴影的份上,刘协也不强求他起来上进,只希望他优生优育,生个几个就够了,不然以后年年好几场侄子侄女的生日礼金,他也会想让皇兄把大哥发配去岭南的。

  总之,刘辩这个哥哥,刘协是指望不上了。

  一天十二个时辰,现在有了钟楼,大家也习惯叫数字了,刘协每天五点起来,十点下班。

  是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

  而刘辩在秦王宫是反着来的。

  刘协这么努力,一半是真想干出点成绩,避免自己成为第二个刘辩,一半是被天才诸葛亮刺激的。

  那么努力的样子,看的张仲景和华佗联手给他开了个救命的方子,督促他天天好好喝药,强行让他睡了个两天两夜。

  努力奋斗了好几年,刘协成了医学院院长,虽然依旧忙碌,但是比要筹建医学院的时候还是好了太多。

  而且张仲景和华佗都也一样累。

  之前他们定教学方向,编纂医书,两个人都大方地拿出自己整理的私人资料来充实医学院教材,后来他们更是亲自上课,带学生出去义诊。

  后来他们年纪大了,带不动学生了,刘协就来带学生。

  好在学生里有一个天才董奉,分担了不少刘协的工作。

  就是董奉不会在长安久留,他认为太学医学院教育体系已经很完善了,长安也不缺大夫,他在学满毕业之后,就会云游四海,去为天下病人治病。

  这种好志向,刘协也不能拦着人家,把全天下好大夫都留在长安,这也是有点太缺德了。

  虽然做院长的生活还是累了点,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能力,为大汉做事,也算是甘之如饴了。

  当然,这不是皇兄屡次欺压他,接连给他削减假期,还让他去哄那个天竺人的理由!

  削他假期他忍了,毕竟休假了,他除了大睡特睡,就是整理自己的脉案记录,脑子想的也是教学的事。

  可让他去哄那个天竺人,刘协是真的不想干。

  他再怎么在朝政上没权利,杜畿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拱手称王,长安城除了未央宫,哪儿需要他低头啊?

  这个竺释玄,天竺这种番邦小国来的僧人,在太学有几分名声。虽然他讲西域风俗背后的目的,人尽皆知,但是现成的老师不能放过,因此太学新祭酒钟繇邀请他来讲学。

  这事儿也和刘协没关系,只是谁能想到,这家伙居然弃文从医,课不讲,反而想学大汉的医术。

  他学就学呗,反正也不是跟刘协学。

  只是没想到,这家伙悟性那么好,跟着太学毕业生学医一段时间,就考上了医学院。

  这等天才,立刻就引起了他皇兄的注意,虽然不是大汉的人。却也让刘协好好关注,别浪费人才。

  刘协能说什么,还不是只能答应。

  好在这家伙是真聪明,也真努力,刘协关注下来,也觉得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看看能不能留住,为大汉医学发展做贡献。

  至于人家愿不愿意,刘协完全没考虑。

  拜托,这里可是大汉,能得到大汉皇帝的另眼相看,让你为大汉干活,是你们这些小国之人的荣幸好吗!

  加入太学医学院不到三年,竺释玄就提供了西域百草图鉴,帮助大汉医学和植物学丰富药草,还以他们那里的治疗方式帮着皇兄的得意宠臣诸葛亮治疗风湿病,干了不少实事。

  只是最近不知道和他皇兄闹了什么矛盾,让这个平时面相特别和蔼一人,冷着一张脸回了太学医学院,

  送他回来的宦官拉住刘协,说陛下的吩咐,让他好好哄哄竺释玄,不能让人跑了。

  刘协:所以是发生了什么?

  在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后,刘协也久久无言。

  诚然,作为大汉陈留王的他看不上外邦小国人,但他也觉得,他哥一直白嫖外国人,又不给人家点实实在在好处,这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无语归无语,哥哥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刘协只好提着一罐茶,拉住下了课的竺释玄,两个人单独喝茶聊天。

  刘协琢磨了一下措辞,说他哥真的很喜欢竺释玄。

  真的。

  这么多年,在长安也没见到几个敢顶撞皇帝,还能持续不放弃找皇帝办事,办不成后敢不微笑的人。

  不知道什么是霸总文学的刘协诚恳道:“你在我皇兄眼里真的很不一样。”

  此时此刻,他绝对不能把目前的问题上纲上线,变成大汉皇帝对释教的轻视,所以只能是皇帝本人对竺释玄的看重,以及高高在上的霸道皇帝很久没有个新朋友了。

  说着违心话的刘协暗暗唾弃自己。

  他哥小白如果愿意,一声令下说自己喜欢不一样的,第二天,整个御史台的官员都敢背着杨修去给皇帝大谏特谏,让自己做那个不一样的。

  没看见当年周瑜就弹了个琴,整个长安都开始学他穿衣弹琴,现在周瑜人在西域了,都能带动整个大汉和西域的护肤品销量呢。

  竺释玄端着茶杯,静静听刘协的鬼话。

  作为一个见多识广,并且素质超绝的高僧,他是不会揭穿刘协的。

  刘协一长串话说完,看竺释玄一直就没开口,便也停下来,自己喝两口水,看看他怎么说,只要别走就行。

  竺释玄当然不走,他来中原就是为了传法的,只是也不能什么事都依照天子的想法来,不然他也太便宜了,就自己接着刘协这个坡下来,当做自己被他劝好了。

  劝好竺释玄的刘协很快就失去了这个好学生,因为好学生一声令下,带着他召集的西域弟子们,去长安城外找了个山头建寺庙去了,去庙里重新翻译经书,整顿中原佛法。

  不过好学生并没有放弃医术,为了扩大信徒,竺释玄会定期在寺庙开义诊,给信徒看病,也会把自己治疗的特殊病例整理成册,定期送来医学院,给大汉医学添砖加瓦。

  寺庙名叫莲华藏寺,源自《华严经》“莲华藏世界”,是从前来中原的月氏僧人支娄迦谶翻译的。

  靠着竺释玄在长安的名声,他的寺庙建成,哪怕大家不信,也会愿意过来拜一拜,捐点钱,烧烧香。

  看他没有放弃医道,也没有转身回国,刘协长舒一口气,继续忙活自己的事业,还要兼顾家庭,养养孩子。

  和优生优育理念的大哥,不婚不育理念的二哥截然不同,刘协是传统多子多福派。反正他做医生挣来的钱和皇帝给的零花钱,足够他分完家产的孩子们好好生活,以后孩子如何,那是个人的造化。

  他一直觉得,自己二哥这么个刘家顶级变异基因的存在,不留几个后,实在可惜。

  奈何皇帝的想法和时下截然不同,满朝文武这么多年也没让他妥协,自己说什么更是没用。

  这也就算了,皇帝一直还是忙于朝政的,也没忘记培养宗室,给大汉留个继承人。

  兄长刘辩是真的不想自己和孩子们卷入什么风波,对孩子教育是完全不管,嫂子会管,但都是教孩子们去学一些完全不会掺和朝政的东西,比如下棋、弹琴这些。

  而刘协自己呢,直接让孩子跟着学医,没天分的就去做兽医,有天分的做人医,天赋歪了的做农医,给植物看病去。

  刘辩没活到六十就走了,刘协作为老中医,身体一向很好,因此能见证他二哥七十一岁主动退位。

  从秦始皇到他,也就他一个活了这么多年,坐满六十年皇位主动退位的皇帝了。

  刘协心想,难怪他一点都不着急太子的问题,宗室孩子硬是培养了三代人,才挑出一个合心意的,立为太子,感情是他一个人就够能活的啊!

  够能活的他哥,退位之后,直接去了竺释玄那个莲华藏寺隔壁山头,找了终南山的一个支峰,在那里创了个道,并且直接在山里凿了个建筑,取名紫霄宫。

  他皇兄这身份,这地位,这成就,搞个这个,用这名字,再合适不过了。

  刘协和其他人一开始都以为是太上皇以前去蜀中,和五斗米道的人接触过,所以也想搞点这个。

  他都为大汉奋斗六十年了,一直就没骄奢淫逸过,七十多了搞点神秘,大家都能理解。

  况且大家都觉得皇帝的存在本身就足够神秘,他带头搞这个,弄不好是有真事。

  比起开始在大汉带头走下层路线的莲华藏寺,紫霄宫一成立,那是格调拉到最高。

  隔壁要印佛经,行,先打申请,等审批,过了再等排队。

  太上皇要印道经,直接通过,就算大家不会资源全堆上,但是印完之后有钱的人手一本,那都是基础操作。

  只是太上皇并没有太张扬,紫霄宫里甚至不需要太多人手,加上两条狗也就凑个十二个生灵,日常生活他都是带着人亲力亲为。

  刘协去看过他哥,平静坦然地都不像是个做过皇帝的人。

  来了兴致,他也会出观云游,去终南山上采药,去村子里为人治病,教人读书写字,传点道法,一点政事都不关心。

  他完完全全把大汉放下了,放的十分彻底,让刘协都有些羡慕他的豁达。

  子孙不少的刘协,除了医学,要处理的家事也不少,年纪上来以后,很能理解小白不娶妻生子的想法了,

  上了年纪的刘协闭上眼睛,看到了孩提时熟悉的北宫,兄长刘辩被百官架在上面,早就忘记模样的董卓在嚣张废帝,要立他为新帝。

  只是这次,他居然没有拿出父皇遗诏,就这么成了大汉新君。

  胡子都花白的刘协被吓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