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后记:凉州-《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中兴十七年,敦煌郡守司马乏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数不清楚的忙碌事。

  他起身洗漱,坐在桌前喝着热汤,听着自己孩子们在议论西边来的新商品,内心毫无波澜。

  都是他核对过关税的东西,有的是商人想主动给他送,他都看腻了。

  自从中兴十年,孙策、周瑜、马超攻破西域南道的楼兰后,大汉就迅速在楼兰驻军,重设西域长史府。

  鲜卑自然是也有时刻关注大汉的动静,只是十年前大汉内乱,最近十年凉州一直都在安心种田,连马腾和韩遂都是中兴七年才开始围剿,看上去不像是有扩张领土的意思。

  谁也没想到,大汉的动作会来的这么快,并且目标就是西域。

  被仓促赶走的鲜卑人自然是要反击,只是大汉轻骑、重骑一上来,那不缺铁的慷慨手笔,他们实在难以抵抗,更不要说领兵的马超和孙策有多不是省油的灯。

  占据楼兰之后,马超和孙策要练兵以及在周围四处清扫,而周瑜要忙活的就更多了,本地王室怎么安排,汉学馆的教育如何进行,还有要安抚周边其他西域小国,让他们知道大汉不是来突然找茬的……

  好在这种时候太学新的毕业生又出炉了。

  尽管诸葛亮努力想让自己大哥早点出来给皇帝干活,但是诸葛瑾本人还是不愿浪费在太学的学习机会,能多学就多学,因此他毕业也才没两年,在长安干活。

  不过临时遇上西域有大事,除了太学的新一届的毕业生,往届优秀的也挑了不少出来,送来西域。

  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诸葛瑾就是那个被挑出来送到西域的人之一。

  尽管诸葛亮再三替他忧心,他也还是被选中,来了西域,在西域长史府,周瑜手底下干活。

  诸葛这个姓本来就少见,周瑜在搞清楚诸葛亮是诸葛瑾弟弟以后,使唤得更勤快了,让诸葛瑾在西域整天忙得,都快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西域如此,他们凉州这些要为西域托底的官员,那没清闲到哪里去,光是处理为大汉立过功的羌人和南匈奴人,给他们分田地,就让凉州忙碌了半年。

  司马乏虽然姓司马,但跟河内司马氏没什么关系,自己还是贫寒出身,是在太学出了头,被皇帝发现的人才。

  从来到凉州开始,司马乏武威郡守做过,张掖郡守也做过,现在是敦煌郡守。

  屯田、练兵、戍边、关市贸易,这些琐碎繁杂又重要无比的东西,司马乏都做的很好,而且他本人做的时候还贼开心,干好了成就感也爆棚

  他的天分才能或许在太学时候就被陛下发现了,所以把他安排到大汉边郡来,让他在边郡发光发热。

  吃完早饭,司马乏让孩子们排排坐好,他要考察孩子们功课。

  每到这时候,都是司马家一天最难捱的时候,大人孩子都是。

  司马乏面无表情但心力交瘁,孩子们紧张兮兮又逃跑不了,偏偏这种对互相的折磨又不能不干。

  “数学你们这才学到哪里,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没学完,怎么就不会做了?”

  “说了多少次,写文章不要凑字数,浪费时间、笔墨,还完全加不了分!”

  “外商走私这种律法题也能错吗,我前两年在凉州办的大案你们是不知道?”

  司马乏也不想骂孩子,但是作为第一届考上太学的大汉顶级精英人才,他是真的对孩子现在的成绩很不满意。

  察举制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还没彻底被废,那是因为皇帝还要留个口子,随时提拔一些额外发现的精英人才,所以不努力读书,那以后是真没好出路。

  虽然孩子以后也可以在凉州先从小吏干起,通过考核和评定,一点点往上升迁,从吏到官,但这种方式升上去的官员,一看就不如太学毕业被分配的考生。

  因此哪怕司马乏和孩子互相折磨,两边也都得学习、问孩子功课。

  疲惫的心逐渐恢复,因为司马乏从家中出门后了,开始投入政事了。

  楼兰的王室嫡支一半都在长安,现在楼兰就一个名义上的王室,具体事务都是西域长史府在管辖。

  最近五年,周瑜规划着西域战略,已经让大汉曾经的藩属国又回来了五六个,给长安送过去了十多个西域质子,西域的商道没有势力再敢阻拦大汉的商队。

  马超和孙策更是把鲜卑揍得北逃,又选中了一部分羌人,占据原本鲜卑和北匈奴的草场生态位,做河套以北的草原新屏障。

  这部分屏障会年年统计人口,人口超过一定数量就往南迁,一来是为了生态放牧,二来是不让这些羌人在北边聚集太多。

  拿起一份西域都护府的奏报,司马乏眼睛瞪大。

  大宛、康居,还有粟特诸城都会派使者来大汉,明年就会到长安。

  大宛以汗血宝马闻名,康居曾与汉朝联合对抗匈奴,粟特诸城邦?是丝绸之路商业枢纽,在大汉影响力衰退之后,这些地方现在都受贵霜影响,?粟特诸城邦更是附庸贵霜。

  在大汉西进的路上,贵霜算是拦路虎之一,但还好,比西边的波斯(安息)强些,波斯那是要和大汉争夺西域商路的存在。

  随着中兴十年大汉驱逐鲜卑,拿下楼兰,重回西域,大汉与西边一直只有小规模的贸易,直接开始成倍增加。

  那些洛阳和长安的精美商品,还有凉州和河套地区的本地产物,都源源不断地汇集起来,往西边运去,西边的货物,也源源不断运来。

  西边运过来的,有金银币、亚麻布、战马、貂皮、弓箭、羊毛地毯、珊瑚、珍珠、香料、金银器这些,本来还有玻璃制品的,但是发现大汉有,且质量也很好之后,就不再长途贩运了。

  大汉出去的,有西边人最爱的锦、绮、纱、罗等高端织物;漆器、玉器这些工艺品;开始小规模兴起的茶叶贸易;控量了的纸张与书籍;以及汉朝世界领先的冶铁制品,从精美的铜镜到质量优良的武器、农具。

  西域这一圈小国,很多是农牧混着来,但是农业水平,太学学的最差的学生,看了都要止不住的摇头。

  以前班超他们来西域的时候就看不下去,帮着提升了一下西域的农耕水平,现在水平又进一步的大汉,没法忍受自己的驻军粮食还要向外采买,就往凉州打报告,申请了一批农业人才和铁制农具。

  凉州有长安的支援,周瑜要的也不多,可以给点,反正长安会给;至于长安哪来的,别问。

  反正周瑜带人治理西域颇有成果,让西域其他小国也都眼馋楼兰突飞猛进农耕化,开始年年来西域长史府递条子。

  因为铁农具和铁兵器都是大汉严格控制销量的货物,来买的一律都要来西域长史府申请审批,数量有限,还得排队拿货,一个让周瑜不爽了,他直接把名额抹掉。

  周瑜觉得自己已经办事很客气了,走的都是大汉法律程序,只不过西域长史府的法律,都是他带人制定罢了。

  江东人周瑜来了西域,身体没有水土不服,并且越发强健,根据大夫们所说,是这里太干了,把人身上湿气都除没了。

  不过坏消息是太干了,江东人周瑜是真受不了,每天都得靠长安皇帝亲赐的“润肤膏”活着。

  皇帝的信上特意关怀了周瑜一番,让他千万别糟蹋了自己的脸,这“润肤膏”就是为了周瑜特别做的,他一定要多用用,没事去西域和人搞外交,随身带两盒送人。

  周瑜当然用了,倒不是为了保养自己的帅脸,只是单纯为了不让脸干燥起皮。

  托周瑜代言的福,“润肤膏”更名为“大汉玉颜霜”,别名“周郎霜”,现在也成功挤进大汉对外贸易销售额前三,多种花香和乳香的护肤产品,在大汉、西域还有西亚,都卖的特别火。

  至于周瑜本人怎么看他代言的顶奢护肤产品……

  反正司马乏去和周瑜开会的时候,就会看到周瑜到点被诸葛瑾提醒洗脸,然后面无表情给自己抹玉颜霜,神色很是冷酷。

  旁边诸葛瑾还在碎碎念,说陛下还送来几盒玉兰香和茉莉香没有用,下个月周瑜去和西域国王们见面,记得一天换一盒抹。

  高大英俊还在西域有权有势的周瑜,总是最亮眼的那个,西域那边的贵族男女一边怕他,一边可追捧他了,周瑜穿什么,用什么,说什么话,喝什么酒,还有他所使用的大汉礼仪,都被争相模仿。

  司马乏没见到那样的夸张场景,但是听诸葛瑾说起来,都觉得蛮不可思议的。

  诸葛瑾小声蛐蛐:“毕竟周郎风姿,天下无双,可是陛下认证的。连西域人都知道,‘曲有误,周郎顾’。”

  和平外交的时候,周瑜也是会和人谈历史文化艺术的,他本身就好音律,对西域的音乐也有些兴趣,很快就能抱着琵琶、箜篌流畅弹奏,对有名乐曲如数家珍。

  宴会上,有乐师节拍慢了或者弹错调了,他都能精准发现并且指出,名声从长安到西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周瑜呵呵一笑,“比不过你弟弟孔明,琴弹的一般都有天子赠琴,去个益州为官,还能让天子出巡亲访。”

  他出门是做正经事的,就没带琴出来,某天怀念的时候,说起天子赠琴的往事,对天子制的琴音大夸特夸,喝醉酒的诸葛瑾说漏嘴,让周瑜知道同一天,诸葛亮也抱着一张天子送的琴回家了,同一天蔡琰也有。

  在长安那几个月,周瑜也是有和诸葛亮聊天、喝酒、弹琴、赏月的,诸葛亮的弹琴水平,在周瑜看来就能听而已。

  蔡琰也就罢了,她的音律水平,周瑜也是认可的;但诸葛亮,也能让天子赠琴,这真的只能说是天子偏心。

  再加上十多年都没出长安的天子,一出门就是去诸葛亮的益州验收他的工作成果,这待遇,这殊荣,谁看了不想痛骂诸葛亮啊!

  能在周瑜脸上看见这种微酸的表情,司马乏一刻也不敢忘。

  掐断回忆,司马乏继续投入公文之中。

  北匈奴那边残部瞒着鲜卑,想来大汉买粮食,批一半;凉州羌人因为农耕和放牧的地盘问题争执起来了,按律例来处置;西边那什么释教又来了……

  嗯?

  司马乏拿起这张纸,皱着眉头仔细看。

  释教传入中原也有些年头,汉明帝派遣使者赴天竺求法,并邀请僧人迦叶摩腾和竺兰法来华,在洛阳建了白马寺。

  不过释教主要还是在士族阶层传播,但士族们又是学儒,又是学道,还爱谈玄,因此释教在大汉影响力很有限。

  但是自从大汉主动往西域来之后,这些外面的教派一个个也都往里挤,什么波斯祆教,还有什么湿婆、宙斯、萨满……

  陛下愿意在大汉广开民智,让没事的学生们给百姓扫盲,但见不得外来的和尚念经。

  就因为商人里什么信仰的都有,导致西域长史府和凉州各郡县都得熟记不同国家信仰的教派,搞清楚他们的理论和区别,看见有人传教的,视情节严重性,要么扔出去,要么砍了。

  因为大汉对这方面的强硬作风,反倒更让那些教派动力满满,把来大汉传教当做刷业绩一样,让周瑜那边和凉州这边都烦死了。

  但是现在,周瑜居然放了一支释教的人进来,这是为何?

  西域,日常清理盗匪归来的孙策也看见了往大汉而去的异域僧人,皱着眉,回来问周瑜什么情况。

  周瑜拿起自己给皇帝写的公文给孙策,道:“大汉在此不动,再怎么严防死守,也无法阻拦那些异教们进来。既然如此,堵不如疏,与其让他们来大汉传言些有的没得,不如我们主动筛选。”

  孙策嫌弃,“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筛出什么好东西来。”

  他也在西域奔波多年,见了不知多少不同信仰的人,真没觉得有什么是大汉需要的。

  周瑜解释道:“我这次放行的释教僧人,都是在楼兰学习,懂些大汉的人。他们只会先在敦煌落脚,想建寺立庙,也得把经文都让凉州审核过来才行。”

  孙策:“你能保证不会让这些东西污染大汉?”

  周瑜傲然一笑。

  “别小看我,也别小看了太学毕业的学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