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诏令内容很多,但是很简洁,总结下来,就是给凉州输送一些人才,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还有大汉全新的货币政策。
带来的这么多能震撼到皇甫嵩的钱,当然不是白送给皇甫嵩的,而是带来给凉州换新钱用。
“整个凉州的旧钱,只用我们带来的这些,当然是还不完的。”
“但是我们这里有通过了陛下铸币课程的人才,我们一边换币,一边重铸。百姓的钱币不多,直接给他们兑换,士族豪强则是算重量来定……”
看着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温恢,皇甫嵩年纪大了,实在不想管这样的事,就让温恢他们自己去办。
反正这小子是张掖郡守,凉州的一郡长官,这么多的事情,都是他们在长安和朝堂交接的,要做什么他们自己心里有数,反正皇甫嵩和徐荣手里有兵,不会让他们活干不下去。
“温郡守,”皇甫嵩是真的好奇,“太学,还有铸币课?”
他又不在长安,只知道新太学里,过去的儒家五经已经只变成了所学之一,地位大打折扣。
卢植给他写信也都是慰问他,并不会和他说长安内部政权更迭的具体现状,只会叮嘱他严抓家里孩子学习。
皇甫嵩儿子因为董卓的事已经上了皇帝黑名单,但趁着皇甫嵩人还在,赶紧培养培养孙子才是要紧。
温恢笑了笑,道:“太学的铸币课,只是陛下工科的延伸课程,教,怕也只会是我们这幸运的四届学生。”
一来,朝廷不需要他们太学生懂这么多,二来,铸币的人才也不需要这么多,因此这铸币课程,只有他们才有幸能学得到,以后的学子,那是想学也没机会,私下里自己研究,还得掂量掂量是否触犯大汉律例。
体面地回答了皇甫嵩的问题,为防止皇甫嵩误会,温恢补充道:“能从陛下手中顺利结课的学生不多,来凉州的铸币人才,也不过两位,除此以外,还有我等,以及陛下特意遣来凉州屯田的人才……”
所以别误会太学了,皇甫将军,我们可都是学正经课程毕业或是被皇帝选中的优秀人才。
把凉州重新纳入大汉管辖之中,并且从人才,货币,经济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是他们这些太学生的考验。
大家摩拳擦掌,个个都对自己和凉州的未来,抱以最大的信心。
好吧,主要是觉得,吕布都能在河内干好的事,他们没道理干的还不如吕布。
再说了,屯田政策和王田政策,那都是对凉州下层百姓有益无害,基层管理选拔政策更是如此。
他们出来的时候,大汉官制也开始改了,皇甫嵩这个凉州州牧已经变成了巡察使,徐荣则依然还是凉州的边境将军。
而他们这些凉州新官,来这里上任的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5年,除非干的特别好,特别特别延长就任时间。
他们的官员考评条件里,现在可是还多了地方教育这一条,也就是说在他们搞定地方之后,除了搞建设生产,抵御胡羌,还得大力发展教育。
如果凉州师资力量不够,他们这些太学毕业的官员们也得自己顶上,亲自下场教学生。
以后太学考生里,有多少是他们凉州都考上去的,这可都是政绩。
至于凉州的士族豪强……
韩遂和马腾叛乱都这么多年了,他们还能有什么底蕴在,本地人的力量,绝对不如益州和江东豪强。
力量远超凉州士族的益州豪强也不好过。
刘焉撑着等到朝廷来人才死,刘璋这小子一边哭丧,一边麻溜的投靠朝廷。
不过他们本来就姓刘,身份是宗室,想在益州裂土封王封失败了,随时转投朝廷,人家也不会拒绝他们。
但姓刘的可以, 其他人可不行。
刘焉的人和益州的人也分裂成了不同派系,他们兵力分散,主事者也各自为政,没有推选出一个合适的,有共识的领导者。
再加上他们遇到的敌人,是吕布。
纵使他们有本地主场优势,但在皇帝愿意使劲砸钱的吕布军队面前,还是被撵的很狼狈。
光是军事不利也就算了,那郭嘉还带着杨修,串联了法正,一起在益州推进各项之前被豪强们压下来的朝廷政令。
地方基础教育计划、地方官吏选拔制度,还杀了反抗朝廷的豪强,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益州黎庶,强行把别人的附庸农奴变为需要给朝廷纳税的自由人百姓……
这些稳步推行的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笼络益州底层百姓和底层知识分子,连五斗米教都分化了一部分,协助他们来煽动百姓,让本地豪强们更是怒不可遏。
今年开始,朝廷又来了人,把那些私人的矿产全都封了,运来一部分钱,还用上蜀地的矿,来铸造新钱,来打压蜀地豪强们的经济优势。
那些太学生们,更是有针对性地在蜀地开办学堂,培养府衙里头和外头的寒门人才,要彻底让蜀地的寒门人才,和豪强们划清界限。
总而言之,被稳步蚕食势力的益州豪强们,日子并不好过。
为此,无能狂怒的他们开始发动造谣公式,在益州散播皇帝黑料。
什么“皇令如刀割,田舍尽归官”这些,直白地指责皇帝非法强夺他们益州人的土地,朝廷法纪崩坏。
还大骂皇帝对大汉的士族下手,一天天尽提拔寒门人才,导致天下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
顺便还想要教唆天下士族串联起来,不能让皇帝夺了他们的生路。
但是这些造谣的歌谣,在贾诩他们这边,唯一的作用,就是博大家一笑。
贾诩很体面委婉道:“天下士族,怕是联合不起来了。”
因为他和吕布前两年,把最有势力的河内、河东士族都杀干净了,现在北方还活着的士族,只剩下听话和识时务的。
新人法正听了这话,没忍住把目光投向贾诩,心想贾诩果然是如传闻中一样,是个老年时来运转被重用的落魄士族,所以喜欢低调地发疯。
作为识时务的士族之一,郭嘉不想掺和这个话题, 因此他说到:“这益州人,编点瞎话也不编点顺口的。”
杨修对此表示赞同,“要在全天下来黑陛下了,还不编点好传唱的话,连五斗米教都不如。”
法正忍不住道:“杨侍郎,说的可是‘抹黑’陛下?”
杨修傲然微笑:“抹黑两个字太多了,我和陛下一般都是说一个‘黑’字,意思到了就行。”
法正:“……”
你们弘农杨氏,什么时候这么不讲究了。
杨修很是鄙夷这些人的水平,认为他们的东西不雅也不俗,所以他亲自下场,写了一串夸夸皇帝的诗文。
什么“帝锄豪强秽,雨润小民田”,用这种来直白表达皇帝在益州干的事多有益于大汉和百姓的事,这还不够,还有“童诵圣贤书,九州共尧舜”这种,肉麻到贾诩都觉得有些过了头的东西。
杨修并不觉得过头,甚至有事没事自己写两首,在为皇帝陛下反黑第一线努力工作。
在长安的小白本人,收到杨修寄过来那厚厚一叠工作报告,开始有不祥的预感,打开看完之后,人更是佛了。
同样看到杨修都写了什么的诸葛亮静默住了。
他以前就知道杨修的才名,那杨修写的檄文和驳斥邪儒的文章他读过,天才之名,名副其实。
和杨修才名相伴的,是他的傲气。
他的出身和能力以及受皇帝赏识程度,傲气一些也能理解,反正诸葛亮和杨修短暂的共事生涯,也充分感受到了杨修这人傲慢张扬的性格。
不耽误政事,皇帝也挺喜欢杨修这种性格,不然杨修怎么能在长安还有太学横行这么多年,连杨彪都觉得杨修欠收拾了,
有才华还有傲骨的人,诸葛亮的刻板印象里,应该都是卢植这种刚正不阿,宁直不弯的人设,不会对着皇帝如此“献媚”。
看看这些诗吧,杨彪这老太傅如果看到了“九州共尧舜”,搞不好会气晕过去。
实在是太谄媚了。
诸葛亮自己虽然被杨修的谄媚震撼到,但看被杨修谄媚的皇帝本人这么一副无语到放弃说话的样子,他好像能理解杨修为什么写给蜀地豪强的诗,还要再抄一份回来给皇帝了。
于是诸葛亮思索片刻,在小白边上说道:“杨侍郎赤子之心,向来有什么说什么,不爱遮掩。”
歪头,支着胳膊撑在桌上的小白抬眼看向诸葛亮,没开口,但眼神的意思是很直白的询问。
诸葛亮凝神定气,“陛下为大汉百姓所做之事,非圣贤仁德之君不可为。”
虽然杨修是谄媚得过分了些,但是抛开这个,谁能说杨修夸的诗文不是实话呢?
小白劝道:“孔明,你看看就行了,可别学德祖。”
边上为小白整理文书的蔡琰好奇道:“陛下,可否给臣一观?”
小白点了头,把杨修这一叠信纸往桌边一推,任由蔡琰自己上前来拿。
蔡琰拿起信纸,低头看去。
一张纸、两张纸、三张纸……她的眼神也明显放空了。
她也是没想到,本应该和她一样,传承家学家风的杨修,在谄媚皇帝这条赛道上一去不复返,并且独占赛道鳌头,不给其他人一点生存空间。
消化完杨修这些东西之后,她的目光看向诸葛亮,心想也还是有人能在这赛道挤上来的,能在黄门侍郎这个位置的人,果然是有有点东西。
于是蔡琰问道:“陛下,杨侍郎的诗,可要臣收起来?”
收进皇帝专门给杨修单开的一个匣子里,以后给杨修出文集。
她这话一说,皇帝本人显而易见陷入了纠结。
小白是挺受不了杨修这种夸夸诗文的,但是也很想以后杨修年纪大了,拿出来嘲笑他。
于是他让蔡琰收起来,说过个十年来嘲笑杨修。
把这个收好,小白问蔡琰他表姐吴祝在未央宫的学习情况。
蔡琰:“吴女郎很是刻苦,和宫人一起学习也认真……”
作为蔡邕的女儿,以女官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蔡琰,吸引了长安不少关注。
也得幸亏她爹是蔡邕,对女官这事大家不会太敏感,还会按照传统士族惯例,给她造势。
吴祝所憧憬的,就是被造势后的蔡琰。
大概是一个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博学有智慧,在府中瞬间认出微服的皇帝,和他三段谈话,一起拨弦弹乐, 被天子引入未央宫,拜为女史的士族女子。
年纪合适,长得也还漂亮,因此身份从吴家亲戚变成吴景女儿的吴祝,就这么憧憬起了蔡琰。
来了未央宫之后,她发现蔡琰确实如传闻一般,博学多才,极擅音律,但是温柔大方是没有的。
天分差的学生还好说,不认真学的,她会直接开骂,三次被她抓到直接关闭学习通道,注定只能出宫前做碌碌宫人的一员,以此来警示其他人不要浪费为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放弃她们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
看在天子面子上,蔡琰不介意多收一个学生,但没有优待,和宫女们一起学习,学习不达标,蔡琰照样会找天子送走她。
吴祝本人是真刻苦努力,就是她身份特殊,明眼人都知道她是为什么来的,但皇帝就没单独传召过她。
皇帝听蔡琰说了吴祝的学习计划,说道:“朕知道你为了激励宫女们自强,对她们很是严格。既然表姐得到了你的赞许,想来学的是真不错,你以后也有人分担琐事了。”
蔡琰反正是没想到,吴家人往皇帝身边塞人,皇帝反手把人往她手下丢。
您这个年纪,已经立业立的够够的了,一点成家的念头都没有吗,陛下?
皇帝确实一点念头都没有,甚至继续拉着蔡琰说正事。
“长安的新钱都换好了,该让大家花点了。蔡女史,到你为朕分忧的时候了。”
- 小剧场 -
考古发现之前的未来网友们:杨修写诗一向狠辣讥讽型,皇帝刘小白本人也不是好大喜功的,这些夸赞皇帝的诗,应该都是后人们强加的。
考古发现之后的未来网友们:不止给皇帝写赞美诗,甚至舔的夸张的几首都还被刘小白删了,卧槽,是我们低估了你们大汉臣子对皇帝的舔。
带来的这么多能震撼到皇甫嵩的钱,当然不是白送给皇甫嵩的,而是带来给凉州换新钱用。
“整个凉州的旧钱,只用我们带来的这些,当然是还不完的。”
“但是我们这里有通过了陛下铸币课程的人才,我们一边换币,一边重铸。百姓的钱币不多,直接给他们兑换,士族豪强则是算重量来定……”
看着在他面前侃侃而谈的温恢,皇甫嵩年纪大了,实在不想管这样的事,就让温恢他们自己去办。
反正这小子是张掖郡守,凉州的一郡长官,这么多的事情,都是他们在长安和朝堂交接的,要做什么他们自己心里有数,反正皇甫嵩和徐荣手里有兵,不会让他们活干不下去。
“温郡守,”皇甫嵩是真的好奇,“太学,还有铸币课?”
他又不在长安,只知道新太学里,过去的儒家五经已经只变成了所学之一,地位大打折扣。
卢植给他写信也都是慰问他,并不会和他说长安内部政权更迭的具体现状,只会叮嘱他严抓家里孩子学习。
皇甫嵩儿子因为董卓的事已经上了皇帝黑名单,但趁着皇甫嵩人还在,赶紧培养培养孙子才是要紧。
温恢笑了笑,道:“太学的铸币课,只是陛下工科的延伸课程,教,怕也只会是我们这幸运的四届学生。”
一来,朝廷不需要他们太学生懂这么多,二来,铸币的人才也不需要这么多,因此这铸币课程,只有他们才有幸能学得到,以后的学子,那是想学也没机会,私下里自己研究,还得掂量掂量是否触犯大汉律例。
体面地回答了皇甫嵩的问题,为防止皇甫嵩误会,温恢补充道:“能从陛下手中顺利结课的学生不多,来凉州的铸币人才,也不过两位,除此以外,还有我等,以及陛下特意遣来凉州屯田的人才……”
所以别误会太学了,皇甫将军,我们可都是学正经课程毕业或是被皇帝选中的优秀人才。
把凉州重新纳入大汉管辖之中,并且从人才,货币,经济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是他们这些太学生的考验。
大家摩拳擦掌,个个都对自己和凉州的未来,抱以最大的信心。
好吧,主要是觉得,吕布都能在河内干好的事,他们没道理干的还不如吕布。
再说了,屯田政策和王田政策,那都是对凉州下层百姓有益无害,基层管理选拔政策更是如此。
他们出来的时候,大汉官制也开始改了,皇甫嵩这个凉州州牧已经变成了巡察使,徐荣则依然还是凉州的边境将军。
而他们这些凉州新官,来这里上任的时间最长也不会超过5年,除非干的特别好,特别特别延长就任时间。
他们的官员考评条件里,现在可是还多了地方教育这一条,也就是说在他们搞定地方之后,除了搞建设生产,抵御胡羌,还得大力发展教育。
如果凉州师资力量不够,他们这些太学毕业的官员们也得自己顶上,亲自下场教学生。
以后太学考生里,有多少是他们凉州都考上去的,这可都是政绩。
至于凉州的士族豪强……
韩遂和马腾叛乱都这么多年了,他们还能有什么底蕴在,本地人的力量,绝对不如益州和江东豪强。
力量远超凉州士族的益州豪强也不好过。
刘焉撑着等到朝廷来人才死,刘璋这小子一边哭丧,一边麻溜的投靠朝廷。
不过他们本来就姓刘,身份是宗室,想在益州裂土封王封失败了,随时转投朝廷,人家也不会拒绝他们。
但姓刘的可以, 其他人可不行。
刘焉的人和益州的人也分裂成了不同派系,他们兵力分散,主事者也各自为政,没有推选出一个合适的,有共识的领导者。
再加上他们遇到的敌人,是吕布。
纵使他们有本地主场优势,但在皇帝愿意使劲砸钱的吕布军队面前,还是被撵的很狼狈。
光是军事不利也就算了,那郭嘉还带着杨修,串联了法正,一起在益州推进各项之前被豪强们压下来的朝廷政令。
地方基础教育计划、地方官吏选拔制度,还杀了反抗朝廷的豪强,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益州黎庶,强行把别人的附庸农奴变为需要给朝廷纳税的自由人百姓……
这些稳步推行的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笼络益州底层百姓和底层知识分子,连五斗米教都分化了一部分,协助他们来煽动百姓,让本地豪强们更是怒不可遏。
今年开始,朝廷又来了人,把那些私人的矿产全都封了,运来一部分钱,还用上蜀地的矿,来铸造新钱,来打压蜀地豪强们的经济优势。
那些太学生们,更是有针对性地在蜀地开办学堂,培养府衙里头和外头的寒门人才,要彻底让蜀地的寒门人才,和豪强们划清界限。
总而言之,被稳步蚕食势力的益州豪强们,日子并不好过。
为此,无能狂怒的他们开始发动造谣公式,在益州散播皇帝黑料。
什么“皇令如刀割,田舍尽归官”这些,直白地指责皇帝非法强夺他们益州人的土地,朝廷法纪崩坏。
还大骂皇帝对大汉的士族下手,一天天尽提拔寒门人才,导致天下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
顺便还想要教唆天下士族串联起来,不能让皇帝夺了他们的生路。
但是这些造谣的歌谣,在贾诩他们这边,唯一的作用,就是博大家一笑。
贾诩很体面委婉道:“天下士族,怕是联合不起来了。”
因为他和吕布前两年,把最有势力的河内、河东士族都杀干净了,现在北方还活着的士族,只剩下听话和识时务的。
新人法正听了这话,没忍住把目光投向贾诩,心想贾诩果然是如传闻中一样,是个老年时来运转被重用的落魄士族,所以喜欢低调地发疯。
作为识时务的士族之一,郭嘉不想掺和这个话题, 因此他说到:“这益州人,编点瞎话也不编点顺口的。”
杨修对此表示赞同,“要在全天下来黑陛下了,还不编点好传唱的话,连五斗米教都不如。”
法正忍不住道:“杨侍郎,说的可是‘抹黑’陛下?”
杨修傲然微笑:“抹黑两个字太多了,我和陛下一般都是说一个‘黑’字,意思到了就行。”
法正:“……”
你们弘农杨氏,什么时候这么不讲究了。
杨修很是鄙夷这些人的水平,认为他们的东西不雅也不俗,所以他亲自下场,写了一串夸夸皇帝的诗文。
什么“帝锄豪强秽,雨润小民田”,用这种来直白表达皇帝在益州干的事多有益于大汉和百姓的事,这还不够,还有“童诵圣贤书,九州共尧舜”这种,肉麻到贾诩都觉得有些过了头的东西。
杨修并不觉得过头,甚至有事没事自己写两首,在为皇帝陛下反黑第一线努力工作。
在长安的小白本人,收到杨修寄过来那厚厚一叠工作报告,开始有不祥的预感,打开看完之后,人更是佛了。
同样看到杨修都写了什么的诸葛亮静默住了。
他以前就知道杨修的才名,那杨修写的檄文和驳斥邪儒的文章他读过,天才之名,名副其实。
和杨修才名相伴的,是他的傲气。
他的出身和能力以及受皇帝赏识程度,傲气一些也能理解,反正诸葛亮和杨修短暂的共事生涯,也充分感受到了杨修这人傲慢张扬的性格。
不耽误政事,皇帝也挺喜欢杨修这种性格,不然杨修怎么能在长安还有太学横行这么多年,连杨彪都觉得杨修欠收拾了,
有才华还有傲骨的人,诸葛亮的刻板印象里,应该都是卢植这种刚正不阿,宁直不弯的人设,不会对着皇帝如此“献媚”。
看看这些诗吧,杨彪这老太傅如果看到了“九州共尧舜”,搞不好会气晕过去。
实在是太谄媚了。
诸葛亮自己虽然被杨修的谄媚震撼到,但看被杨修谄媚的皇帝本人这么一副无语到放弃说话的样子,他好像能理解杨修为什么写给蜀地豪强的诗,还要再抄一份回来给皇帝了。
于是诸葛亮思索片刻,在小白边上说道:“杨侍郎赤子之心,向来有什么说什么,不爱遮掩。”
歪头,支着胳膊撑在桌上的小白抬眼看向诸葛亮,没开口,但眼神的意思是很直白的询问。
诸葛亮凝神定气,“陛下为大汉百姓所做之事,非圣贤仁德之君不可为。”
虽然杨修是谄媚得过分了些,但是抛开这个,谁能说杨修夸的诗文不是实话呢?
小白劝道:“孔明,你看看就行了,可别学德祖。”
边上为小白整理文书的蔡琰好奇道:“陛下,可否给臣一观?”
小白点了头,把杨修这一叠信纸往桌边一推,任由蔡琰自己上前来拿。
蔡琰拿起信纸,低头看去。
一张纸、两张纸、三张纸……她的眼神也明显放空了。
她也是没想到,本应该和她一样,传承家学家风的杨修,在谄媚皇帝这条赛道上一去不复返,并且独占赛道鳌头,不给其他人一点生存空间。
消化完杨修这些东西之后,她的目光看向诸葛亮,心想也还是有人能在这赛道挤上来的,能在黄门侍郎这个位置的人,果然是有有点东西。
于是蔡琰问道:“陛下,杨侍郎的诗,可要臣收起来?”
收进皇帝专门给杨修单开的一个匣子里,以后给杨修出文集。
她这话一说,皇帝本人显而易见陷入了纠结。
小白是挺受不了杨修这种夸夸诗文的,但是也很想以后杨修年纪大了,拿出来嘲笑他。
于是他让蔡琰收起来,说过个十年来嘲笑杨修。
把这个收好,小白问蔡琰他表姐吴祝在未央宫的学习情况。
蔡琰:“吴女郎很是刻苦,和宫人一起学习也认真……”
作为蔡邕的女儿,以女官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蔡琰,吸引了长安不少关注。
也得幸亏她爹是蔡邕,对女官这事大家不会太敏感,还会按照传统士族惯例,给她造势。
吴祝所憧憬的,就是被造势后的蔡琰。
大概是一个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博学有智慧,在府中瞬间认出微服的皇帝,和他三段谈话,一起拨弦弹乐, 被天子引入未央宫,拜为女史的士族女子。
年纪合适,长得也还漂亮,因此身份从吴家亲戚变成吴景女儿的吴祝,就这么憧憬起了蔡琰。
来了未央宫之后,她发现蔡琰确实如传闻一般,博学多才,极擅音律,但是温柔大方是没有的。
天分差的学生还好说,不认真学的,她会直接开骂,三次被她抓到直接关闭学习通道,注定只能出宫前做碌碌宫人的一员,以此来警示其他人不要浪费为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放弃她们为数不多的上升通道。
看在天子面子上,蔡琰不介意多收一个学生,但没有优待,和宫女们一起学习,学习不达标,蔡琰照样会找天子送走她。
吴祝本人是真刻苦努力,就是她身份特殊,明眼人都知道她是为什么来的,但皇帝就没单独传召过她。
皇帝听蔡琰说了吴祝的学习计划,说道:“朕知道你为了激励宫女们自强,对她们很是严格。既然表姐得到了你的赞许,想来学的是真不错,你以后也有人分担琐事了。”
蔡琰反正是没想到,吴家人往皇帝身边塞人,皇帝反手把人往她手下丢。
您这个年纪,已经立业立的够够的了,一点成家的念头都没有吗,陛下?
皇帝确实一点念头都没有,甚至继续拉着蔡琰说正事。
“长安的新钱都换好了,该让大家花点了。蔡女史,到你为朕分忧的时候了。”
- 小剧场 -
考古发现之前的未来网友们:杨修写诗一向狠辣讥讽型,皇帝刘小白本人也不是好大喜功的,这些夸赞皇帝的诗,应该都是后人们强加的。
考古发现之后的未来网友们:不止给皇帝写赞美诗,甚至舔的夸张的几首都还被刘小白删了,卧槽,是我们低估了你们大汉臣子对皇帝的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