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孙坚-《每次睁眼都是末代皇帝》

  “袁绍、后将军袁术、山阳太守袁遗、冀州牧韩馥、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何进旧部河内太守王匡、济北相鲍信……”

  把讨董联军的名单一一念出,杜畿感叹:“袁家真是有实力啊。”

  什么讨董联军啊,这不是袁家势力大集结吗!

  小白认为关东联军难成大器,杜畿也是这么认为。

  “联军联军,不是一条绳。没有人杰,可无法做到漂亮的连横。我不曾见过袁绍,不知他深浅,只看此人教唆何进召集董卓,见小忘大,难堪大任。”

  小白在洛阳见过袁绍,他想了想袁家其他,在想想袁绍,觉得董卓还是出手稳准狠。

  “袁绍此人,在袁家虽算不上边缘人,但也不如袁基、袁术。他骤然掌权,比起讨董,还是做这个盟主过过瘾更能让他高兴。”

  刘信都听愣了:“不能吧,在洛阳的袁家满门都被董卓灭了,他还不想着复仇?”

  小白一本正经道:“袁家不被灭,袁家的好处那也是袁基和袁术的,管他袁绍什么事。都是同辈的,袁基那是九卿之一,袁绍只能在外奔走,结识朋党,给袁家干点黑活;董卓不下黑手,这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可轮不到袁绍来说呢。”

  刘信被说服了,虽然还仍然一脸怀疑人生的表情。

  杜畿提议:“联军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有忠有奸,我们部分也绕路送些粮草过去,若有人被联军扣了粮草,我们就支援一番。”

  长安久攻不下,董卓占据洛阳,全心全力都开始应对起东边的联军。

  中平六年八月末,董卓入洛阳,刘辩登基后的年号被废,但长安那边也没有新天子登基,改年号这档子事自然也没有,因此关东联军到了洛阳东边的时候,还是中平七年二月。

  事实确实就和小白他们猜的差不多,关东联军就是军队来了,然后一直和董卓僵持,率先挺兵出击的,居然是一个名叫曹操的人。

  这曹操倒也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他爹曹嵩昔年也曾官至太尉,只是和袁家这样的存在比起来,还是不够看。

  这曹操带着一支孤兵直奔荥阳,在汴水畔遇到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还是寡不敌众,但能打上一日,也算了得了。

  还有长沙太守孙坚,他也带兵来了鲁阳见袁术,直接顺道就大破了董卓军队,还杀了董卓部下华雄,结果被担心孙坚势大的袁术扣了粮草。

  孙坚哪见过这种人啊,又气又急,让人赶紧去牵马来,他要赶紧连夜去见袁术解释清楚。

  不等他上马,部下来报,说有人送来粮草和一封信。

  孙坚第一反应就是袁术脑子清醒了,然后反应过来不对,袁术才不会写信,只会派个人来和他解释。

  于是他赶紧去看了那些粮草,又从那送粮草为首的人手里接了信。

  那人见了孙坚,抬手一拜,说道:“我等奉秦王之命,从长安而来。担心诸位将军讨董会有军需不足,特意绕了些路,送来粮草给孙太守。”

  听到秦王二字,孙坚立刻请人进去,然后把他的妻弟吴景喊来。

  江东士族一般不参与关中这些事,孙坚来那是因为他还真心想讨贼,吴景得知消息也第一时间赶过来,那是因为知道了先帝遗诏定的新君是他外甥。

  孙坚请人坐下,“敢问先生如何称呼?”

  送信之人客气道:“宗亲刘信,家道中落,得蒙先帝看重,多年前指了我伴秦王去长安。”

  吴景忙问道:“秦王在长安一切可都还好?”

  刘信告诉他一切都好,吴景又问长安韦杜可有欺辱秦王。

  照着小白的吩咐,刘信辟谣道:“韦杜不曾对秦王失礼,更不曾有大不敬之事,迁都一事,确实是秦王之意。”

  孙坚和吴景放心了吗,放了一点,没完全放。

  不曾有大不敬,那不就是说不至于跟董卓一样吗,长安那就是人家的地盘,总不能是秦王几年之间就把长安变自己的地盘了吧。

  刘信请他们看信,表示信是秦王亲手所写,由他送出,没有经过别人的手。

  信的内容不多,就是慰问一下大汉忠臣,拐个弯小白可以叫大姨夫的孙坚,请他不用心急再观望一下,如果联军还没有动向,那就孙坚自己破洛阳吧,董卓如果西逃,盖勋会在潼关对董卓进行拦截夹击。

  还有一事,弘农杨氏都被郭汜、李傕灭了,这两人攻潼关受挫,转而在弘农屠戮杨氏满门,此事被董卓压了下来,孙坚可以告知天下,不能让此恶行被董卓隐瞒。

  看见信上内容的孙坚大骇:“郭、李二人,当真把弘农杨氏都屠戮殆尽!?”

  刘信一脸沉痛地点了头:“确有此事,董卓那边把消息都瞒了下来,洛阳仅剩的杨家人,应当还不知道。”

  孙坚艰难地消化这个消息中。

  太匪夷所思了,除了无后不怕被报复的宦官,谁敢这么大胆地对世家大族动手啊。

  但是一想董卓连袁家都敢全杀了,顿时孙坚又觉得再灭一个弘农杨氏,似乎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

  关东最出名的袁家,关西最出名的杨家,董卓就差再杀个荀家、黄家了。

  “如此恶行,定不能叫他就此瞒下!”孙坚答应了这个事,也收下了粮草,客客气气送走了刘信。

  虽然有了外甥秦王送来粮草,但被袁术扣下粮草这事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孙坚还是第二天就去找了袁术,给人一通说,自己作为大汉忠臣而来,还是讨董为袁术报灭满门之仇,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这么干都太不做人了。

  在他的一通陈词之下,袁术被说动了,赶紧又拨了点粮草给他。

  终于不担心粮草供应问题的孙坚,没几日,就等到了董卓的拉拢,他直接拒绝,还骂董卓逆天无道,指出了他的种种罪行,并且着重说了他屠戮弘农杨氏还私瞒不发一事,痛斥他禽兽不如。

  弘农杨氏被屠族一事,在关东联军和洛阳城内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东联军给董卓的罪行又加了一条,为此袁绍又召集众人开了个董卓批斗会,大家互相吹捧一番,又大骂董卓,气得曹操都想弃了袁绍去找孙坚合作了。

  之前董卓甚至还找过杨彪谈话,通知了他一些弘农杨氏子弟私通长安,被西凉军抓到当做细作杀了的事。

  不论怎么说,现在天下皆知秦王就是法理上的下任帝王,有杨氏子弟想去投奔他也很正常,被董卓的人抓到杀了也是命不好,杨彪没什么可说的。

  但现在骤然被告知,不是只杀了几个杨氏子弟,而是整个在弘农的杨氏都被灭干净了,这震撼的消息让杨彪直接晕了过去。

  醒来之后的杨彪更是满头华发,直接找到董卓,要求要去弘农奔丧,为族人收殓尸体,如果董卓不同意,那就把他们最后剩下在洛阳的几个杨家人也杀了。

  他不知道,董卓这时候也很懵。

  他收到郭、李二人的消息,还真的没有灭族这个事情。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是他的这两个部将开始瞒着他,也搞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了,还有,他都不知道的事,孙坚居然知道,谁给他传的消息?

  不等董卓想清楚这些,杨彪就带着杨修还有族兄弟,各个一身麻衣,从洛阳府中一直走到了西园,来找董卓说他们要回弘农奔丧。

  董卓自然是不肯放他们走的,但是杨彪一路过来,吸引了城中其他士族,大家都跟着过来,来为杨彪声援。

  这不只是因为杨彪的地位,也是作为士族共同的兔死狐悲。

  董卓实在是把事情都做的太过分了,让他们也实在忍无可忍。

  得到消息赶紧出来的董卓把杨彪拉住,他身边的人也都拉住杨修等人,但杨彪坚决不肯留下。

  “族人尽绝,彪要回弘农,为他们收尸治丧。”

  董卓忍着脾气,安抚道:“孙坚所言,不过是污蔑于我,我绝没有让郭汜二人对弘农杨氏下手。”

  但杨彪完全不信任他,依旧坚持说自己要回弘农。

  跟着过来的卢植、皇甫嵩、黄宛、王允等人也都纷纷开口,让董卓放杨彪回家,他们身后的其他士人也都出声应援。

  彻底失了洛阳人心的董卓最终还是同意了杨彪等人离开,但杨彪走后,洛阳气氛更压抑了,不少人都图谋逃离洛阳,对此,董卓就一个字,杀。

  面对现在的不利局面,董卓也开始采取其他措施,一心一意对上关东联军。

  长安先不管了,他放弃强攻潼关,令郭汜二人率主力东返,布防虎牢关、伊阙关。抵御联军。

  又令吕布率轻骑北上,试图直接杀袁绍或这破坏联军粮道,还散布谣言称“袁绍欲自立为帝”来打击他的联军正义性。

  以防万一,宫里何太后他早已经杀了,现在把刘辩和刘协接到自己身边,有什么事随时还能拿着两个孩子来挡着。

  出了洛阳,杨彪带着儿子和最后的几个族人直奔弘农,路上也有遇到董卓的西凉军,许是董卓打过招呼,他们并没有对这这几个披麻戴孝的人有什么阻拦。

  他们一行回到弘农老家,弘农县已经无人敢出来来,还是认识杨彪的人看见了他,确定他不是西凉军后,这才敢出来与他们说话。

  “郭汜他们虎狼一般冲入弘农,居然连百姓也不劫掠,就直奔你们家中……”

  年仅十一岁的杨修冷静说到:“想来应该是他们知道牛辅在洛阳负责诛杀袁家,搜刮到的袁家财物差点引起将领内讧一事。”

  杨彪闭上眼睛,按住了杨修的肩膀,让聪明的儿子现在暂时先闭嘴。

  他们回到老家,发现这里虽然已经都空空荡荡,只有带不走的家具还在这,但居然一点都不乱。

  乡人说道:“郭汜他们的兵一撤走,就有人来了这里,把杨氏子弟皆下葬掩埋了,我们也不知道是谁。”

  杨修问到:“敢问世伯,来弘农的,是多少人?”

  乡人不知:“他们骑着马来的,我们都不敢开窗看,不清楚。”

  杨修已经有了答案。

  “能在郭汜二人走后敢来此,且骑着马,把我杨氏子弟皆安葬了,只有长安的人。

  父亲,定是盖将军。”

  杨彪也知道儿子猜中了,但他现在没法和他继续聊这个话题。

  “先去为族人祭祀吧。”

  长安,已经完成关西春耕工作的他找来杜畿。

  “伯侯,潼关西凉军已退,弘农也该重新纳入长安的农业版图了。”

  于是回到弘农三日后,杨家迎来了客人。

  “杜畿,见过杨公。”

  族人全没了的杨彪在老家专心守丧,家中族人大多是他的后辈,也有不少他的长辈,他也无心做什么别的,只想先在家安静安静。

  但是该感谢的还是要感谢的。

  杨彪站起身来,俯身一拜:“还要多谢盖将军为我杨氏族人收殓骸骨。”

  杜畿不敢受这个礼,赶紧侧身避过,然后扶起杨彪。

  “盖将军做的事,畿不敢代他受理。”

  人都已经死了,整个杨家就现在屋子里这几个,多的杜畿也就不说了。

  “秦王命我来看您,我斗胆,却想请您入长安。”

  杨彪打起点精神,苍凉的眼神看着杜畿:“是秦王的长安,还是韦杜的长安?”

  才从洛阳出来的他,并不想去第二个洛阳。

  若长安是韦杜的天下,那秦王的处境和洛阳的兄弟们又有什么分别,长安又和洛阳有什么区别?

  区别只是董卓敢杀人,韦杜都是旧相识,不会做赶尽杀绝的事罢了。

  杜畿说道:“长安,自然是大汉的长安。”

  眼看杨彪神色渐冷,是误会了,他补充道:“秦王是先帝定下的天下之主,长安,自然是他的。”

  看杨彪眼神并不相信,杜畿也理解他。

  毕竟现在天下和皇权都这样了,再大的士族也抗不过手里有兵的,长安能是秦王的,这太离奇了。

  杜畿又再说了另一件事。

  “秦王殿下来长安时年纪甚小,只启蒙识字,读过汉律。畿不才,幼时家贫自学,教不了秦王。秦王厌学,连先帝命人整理的‘熹平石经’都不肯学……”

  杨彪:“……”

  他在思索这是什么意思。

  杜畿只好说的再直白一些。

  “秦王不喜儒门经书。”

  ……

  在董卓不知道的时候,北上的吕布正在闭目休息中,却被一道声音惊醒。

  他猛地睁开眼睛,看见了自己上方的一支箭矢。

  拔下箭矢,吕布摸到了一个又轻薄,又柔软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