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熬过了冬天,听着外头鸟的叫声,在艰难的时代,也会让人不由松快两分。
陕北人周卫红推开门,熟练叫醒家人,地料理家事,一家人吃完早饭后,她把家里三个孩子往外放,让他们和那些大些的娃娃一起去玩去,他们这些王家庄的大人要开始集体去劳动了。
整个陕北这里都是自己人,封锁区外面的人进不来,不担心人贩子,小娃们交给村里的大孩子看着就好,而他们这些本地农人、军队、机关、学校,都要一起春耕种地。
他们陕北这里气候条件和南方不同,种植的多是耐旱作物,粮食以小米和糜子为主,蔬菜杂粮以洋芋、南瓜、萝卜、白菜为主,生活所需其他的东西,多种植棉花、大豆、黑豆和麻。
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翻了一上午的地,坐下来喝水休息,他们这一块最有文化的周老师便开始给大家讲课。
周老师全名叫周兴邦,是南方人,家里能看见海的那种,平时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给大家扫盲的时候也很有耐心。
他一个人,教会了王家庄几十户人写自己的名字,能看的懂大字报上都写的什么东西,还会和他们讲各种他知道的知识,在王家庄很受人尊敬。
周老师喝了一口水,便又习以为常地坐在田间,面前围着一帮大人,听他讲课。
“我们昨天说到了秦朝,要说起来,咱们延安,往上数历史,也和秦朝有关系。
这里啊,两千多年前,都是属于上郡,有个很有名的将军,叫蒙恬,就是在这里屯兵,然后往北追击匈奴,修建长城。
咱们这延安,也是那位有名的秦皇帝在上郡时候,设的县呢,意思就是绵延安定,边疆永宁,这里永远不会被外族侵扰的意思……”
认真听课的周卫红笑道:“那我们这里,还真是个以前就有的好地方呢!”
周老师认真点头:“是啊,你们这里,以前真的是好地方。虽然看着都是山沟沟,但是以前这里都是青山,还绿水环绕。秦皇帝的时候,有很多写大秦各地的文章,你们这里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章里,是有水有树,谷子满仓的好地方!”
他又给老乡们念了诗,什么“延州之野,沃壤苍苍。黍稷穰穰,露积如冈……”
一个老乡叹气:“这四个字一句的,怎么比那七个字一句,还让人听不懂呢?”
周老师安慰他:“因为时间更远了,以前的时候,没有纸,人都是惜字如金的,后面有了纸,字能写多了,从秦皇帝开始,文章也开始变得简单易懂了。”
一个十六岁跟着下地的大孩子疑惑:“周老师,秦皇帝是一个人吗?”
周老师点点头:“是啊,他爹就是那个很有名的秦始皇,他呢,不想做秦二世,也不想后人评价他,所以后人就什么名号都没给他,史书上都是叫他皇帝,再后面一些,我们就叫他秦皇帝。”
大家才完成扫盲,不是很明白这些名号什么的意思,周老师便说:“秦朝皇帝不少,史书上的秦皇帝却只有这一个,不过他的名字很好记,叫嬴小白,以后我们就叫他小白吧。”
名字一出,老乡们也都有些震惊。
“小白?这皇帝的名怎么比我给儿子取的还随便啊?”
“就是啊,我闺女我还是私下里才喊她一声小翠,大名也不是这个。”
周老师解释道:“那时候字少,取名都有意思的,他叫小白,小,可能是因为出生的时候很小,也可能因为是幼子,白,不是天生皮肤白,就是刚出生的时候天亮着。
不止是他,咱们以前,还有个有名的齐桓公,也叫这个名呢。”
有老乡懂了:“就是家里最小的小孩长得白吗!”
“这么说,以前的皇帝取名,还真跟我们也没区别啊?”
“两条腿都是人,肯定没区别啊。”
周老师继续讲了:“昨天我们讲了他爹,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在我们延安这里屯兵,收复了北边的失地。他作为以前旧社会的第一个皇帝,开了不少好坏的头,最出名的就是他一个陵墓修了几十年,导致后面不少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学他,耗费不少老百姓的钱财和命,也要修大陵墓。
这小白啊,和他爹在这上面就完全不一样,史书上说,他自己没修陵墓,他还把他哥哥们的棺材全都埋到他爹墓里去了,让他们死后去地下也要孝顺爹。
当然,这个也算是封建迷信,咱们孝顺爹娘就该活着的时候孝顺,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我们听听就好,别学。”
有老乡瞪大眼睛:“这小白也太坏了吧,做了皇帝把哥哥们全都活埋了,他爹不气活过来啊!”
“娘啊,是活埋吗?”
“这也太畜生了吧!”
周老师赶紧辟谣:“不是不是,史书记载,皇帝修的陵墓很大,会有人守,还会有通道,小白年纪小,活的最久,是哥哥们过世了,他给哥哥们操办丧事,再把哥哥们的棺材都埋到了亲爹的陵墓里,不是活埋哥哥。”
有大孩子不信,“周老师,您说过,史书那都是旧社会官僚们写的东西,他们很会用文字骗人。”
周老师哭笑不得:“真不是,他爹死了以后,他的哥哥们也都还有在史书上活动的记录呢,而且这小白还是很有名的正直皇帝,算是古代皇帝老爷里比较特殊的,他真不会做出活埋兄长的事。”
“特殊?有多特殊?真拿金锄头锄地啊?”
“你说对了!”周老师煞有其事的点点头,“他不拿金锄头,但他是真的会锄地。”
“真的假的?我听说以前城里的举人老爷,一辈子都没干过活,皇帝居然还会锄地?”
周老师解释道:“他还和他的一个哥哥,都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很有名的农学家。他的哥哥嬴广陆,就是我们农民祭拜的‘禾神’,我们南方人都知道他,因为他最先种出了能种两季的稻子,每年我们春天下地前,都要对着田拜一拜,保佑今年的稻子无病无灾。”
说到种田的话题,农人们瞬间更来精神了。
“周老师你说过你们那热,又水多,所以稻子一年种两回,以前不是啊?”
周老师:“对,以前不是,是这位禾王淮阴种了几十年才种出来的,然后小白带着推广到我们南方的。”
有老乡想着,“他这能把稻子种的一年能收两回,那能不能一年收三回呢?”
边上人附和:“这要是一年收三回,虽然种地收地累了点,但是谷子长的时间少了,有个什么意外也能及时收,看天吃饭也不用年年跟老天讨饭了……”
太专业的农业话题周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他换了个话题:“你们都听过“韩信别母”的戏吧,这韩信,就是淮阴人呢,他母亲,还是咱们历史上第一个女县令和女郡守呢。”
女县令!?
这三个字狠狠地给老乡们硬控住了,七嘴八舌就问起来了。
“这县令,还有女的?”
“韩信我知道啊,戏文里经常唱他,不是孝顺母亲,就是打仗回来,那什么,衣、衣锦还乡。”
“他娘,还是个官呢?”
周老师一个一个解释。
“对,就是那个戏文里的韩信。他啊,比戏文里的还厉害,听说秦始皇去泰山,十四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出家门,从江苏跑到山东的泰山去,路上饿晕了,被一个大娘救了,吃了人家的饭,后来在泰山遇上了小白。
他小时候家里也穷,是娘带大他,教他读书写字。后来啊,他在泰山碰见了小白,小白就跟着他一起去淮阴,在那里发动百姓一起耕作,兴修水利,还有鲁班的子孙一起发明农具。
我们现在很多用的农具,就是那时候定型的……”
一说鲁班的子孙,大家都肃然起敬。
鲁班是工匠之祖,鲁班的子孙造出的各种木头器具,桌椅板凳、犁耙耧车,结实的桥梁,天下闻名,但凡是有木工的村里,都以自己的活计为荣。
“他娘也是很有名的人,带着乡里的老乡们一起整修村里的水道和田垄,教乡里的百姓识字,还教他们大秦那时候的税收该收多少,不让他们被人蒙骗。是她在那里做的太出色了,被小白点做了县令,现在淮阴都还有将军庙和县令庙……”
听着周老师的话,老乡们越发迷惑了。
看看在教他们识字学文化的周老师,看看在被领导下一起干活,春耕后也要在琢磨打水井的他们,大家是真的迷惑。
“这旧社会的皇帝和官,还做这些?”
周老师也叹气:“别的皇帝都一个样,就小白不太一样,他不止还自己下地,带着农人一起干活,他在太原的时候,也带着墨家子弟一起教导贫农认字学手艺,还会大晚上拉着百姓一起聊天,问他们年年的收成和税收,知道百姓过得苦,就重新修订税收,选了五年收成的平均值来收税……”
这片土地上的人对王侯将相的故事素来是崇敬的,只是现在国难之际,一切的思想都在大变。
跟着来到这里的学者们,大家都历史不会太差。
对待其他皇帝,大部分时候就算辩证的看,最后还是批判就完事,但是对秦皇帝小白,好像能批判的,也就是他的身份了。
仔细一看,小白在太原搞得“太原问民”大会,和他们现在的诉苦会就挺像;他们就是在组织基层,在有限的条件下带着老乡们一起搞建设生产,这事小白在两千年前也干;他们现在重视德先生与赛先生,古代也挺重视赛先生的;甚至也还有定期豪强给百姓分田地……
能无封号无谥号,以秦皇帝之名,在两千多年封建史上都是有名的“圣明仁君”,嬴小白那是真的有点东西。
对外,他在位的时候拿下河西、辽东以及现在的广大南方地区,派人开通丝路;对内重视依法治国,大搞文化教育,建立大秦学宫,复兴诸子百家,弥合内部不同民族矛盾。
对待皇帝这种东西,无论是他们这边,还是南京那边,两边都是一致的态度,可偏偏就在秦皇帝的问题上,他们这边也三缄其口。
这皇帝实在是太不像个皇帝,史书一看,除了他的皇帝身份,好像还能批判批判的,就是他搞神权迷信活动了,但是仔细再看看,他也都不是主动搞,祭天也还是封赏大秦功臣。
很多时候,敢用酷吏的皇帝,史书上名声都好不了,小白不一样,他手下的贾谊,那是难得干着酷吏的事,但是一点酷吏的名都没有,还有个“除国贼”的好名声,史书上愣是没有这俩人一点不好的记载。
也就是到了宋朝,因为王安石变法,有人为了蛐蛐他,开始借机蛐蛐贾谊和秦皇帝。
不知道标准的科举人才看史书是看到了什么,反正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史书,怎么看,都觉得这皇帝还真是足够贤良的,做六十多年的皇帝,愣是找不到什么昏庸的事迹,因为他真的也不奢侈,搞大工程也都是缓慢建城、建长城、修水利工程。
哦,他还是个农学家和知名化学家,农业时代的沤肥技术在大秦开始被发明利用到极致,农作物疫病的治疗和防御也是他带头在研究,有点历史的地方,家里都还会有他力主推广的沼气池。
什么旧社会的皇帝老爷,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大家拿起工具,继续干起活来。
一直忙到了下午,还没停下的大人们忽然听到了孩子们的呼喊声。
“爹、娘哎!周老师,我们挖到了不得的东西了!”
大娃娃们带着小娃娃们飞奔而来,脸都红扑扑的。
“慢点,别急。”
娃娃们的家长先停下来,周老师也停了下来。
“大虎,你来说,你们挖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了?”
被点名的大虎正弯腰哈着气,一被问,立刻挺起身板,伸手指着北边的方向。
“周老师,我们在半山坡那儿的地里,跟着狗獾,挖到了、 挖到了有字的大金子!”
陕北人周卫红推开门,熟练叫醒家人,地料理家事,一家人吃完早饭后,她把家里三个孩子往外放,让他们和那些大些的娃娃一起去玩去,他们这些王家庄的大人要开始集体去劳动了。
整个陕北这里都是自己人,封锁区外面的人进不来,不担心人贩子,小娃们交给村里的大孩子看着就好,而他们这些本地农人、军队、机关、学校,都要一起春耕种地。
他们陕北这里气候条件和南方不同,种植的多是耐旱作物,粮食以小米和糜子为主,蔬菜杂粮以洋芋、南瓜、萝卜、白菜为主,生活所需其他的东西,多种植棉花、大豆、黑豆和麻。
大家一起热火朝天地翻了一上午的地,坐下来喝水休息,他们这一块最有文化的周老师便开始给大家讲课。
周老师全名叫周兴邦,是南方人,家里能看见海的那种,平时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给大家扫盲的时候也很有耐心。
他一个人,教会了王家庄几十户人写自己的名字,能看的懂大字报上都写的什么东西,还会和他们讲各种他知道的知识,在王家庄很受人尊敬。
周老师喝了一口水,便又习以为常地坐在田间,面前围着一帮大人,听他讲课。
“我们昨天说到了秦朝,要说起来,咱们延安,往上数历史,也和秦朝有关系。
这里啊,两千多年前,都是属于上郡,有个很有名的将军,叫蒙恬,就是在这里屯兵,然后往北追击匈奴,修建长城。
咱们这延安,也是那位有名的秦皇帝在上郡时候,设的县呢,意思就是绵延安定,边疆永宁,这里永远不会被外族侵扰的意思……”
认真听课的周卫红笑道:“那我们这里,还真是个以前就有的好地方呢!”
周老师认真点头:“是啊,你们这里,以前真的是好地方。虽然看着都是山沟沟,但是以前这里都是青山,还绿水环绕。秦皇帝的时候,有很多写大秦各地的文章,你们这里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章里,是有水有树,谷子满仓的好地方!”
他又给老乡们念了诗,什么“延州之野,沃壤苍苍。黍稷穰穰,露积如冈……”
一个老乡叹气:“这四个字一句的,怎么比那七个字一句,还让人听不懂呢?”
周老师安慰他:“因为时间更远了,以前的时候,没有纸,人都是惜字如金的,后面有了纸,字能写多了,从秦皇帝开始,文章也开始变得简单易懂了。”
一个十六岁跟着下地的大孩子疑惑:“周老师,秦皇帝是一个人吗?”
周老师点点头:“是啊,他爹就是那个很有名的秦始皇,他呢,不想做秦二世,也不想后人评价他,所以后人就什么名号都没给他,史书上都是叫他皇帝,再后面一些,我们就叫他秦皇帝。”
大家才完成扫盲,不是很明白这些名号什么的意思,周老师便说:“秦朝皇帝不少,史书上的秦皇帝却只有这一个,不过他的名字很好记,叫嬴小白,以后我们就叫他小白吧。”
名字一出,老乡们也都有些震惊。
“小白?这皇帝的名怎么比我给儿子取的还随便啊?”
“就是啊,我闺女我还是私下里才喊她一声小翠,大名也不是这个。”
周老师解释道:“那时候字少,取名都有意思的,他叫小白,小,可能是因为出生的时候很小,也可能因为是幼子,白,不是天生皮肤白,就是刚出生的时候天亮着。
不止是他,咱们以前,还有个有名的齐桓公,也叫这个名呢。”
有老乡懂了:“就是家里最小的小孩长得白吗!”
“这么说,以前的皇帝取名,还真跟我们也没区别啊?”
“两条腿都是人,肯定没区别啊。”
周老师继续讲了:“昨天我们讲了他爹,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在我们延安这里屯兵,收复了北边的失地。他作为以前旧社会的第一个皇帝,开了不少好坏的头,最出名的就是他一个陵墓修了几十年,导致后面不少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学他,耗费不少老百姓的钱财和命,也要修大陵墓。
这小白啊,和他爹在这上面就完全不一样,史书上说,他自己没修陵墓,他还把他哥哥们的棺材全都埋到他爹墓里去了,让他们死后去地下也要孝顺爹。
当然,这个也算是封建迷信,咱们孝顺爹娘就该活着的时候孝顺,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我们听听就好,别学。”
有老乡瞪大眼睛:“这小白也太坏了吧,做了皇帝把哥哥们全都活埋了,他爹不气活过来啊!”
“娘啊,是活埋吗?”
“这也太畜生了吧!”
周老师赶紧辟谣:“不是不是,史书记载,皇帝修的陵墓很大,会有人守,还会有通道,小白年纪小,活的最久,是哥哥们过世了,他给哥哥们操办丧事,再把哥哥们的棺材都埋到了亲爹的陵墓里,不是活埋哥哥。”
有大孩子不信,“周老师,您说过,史书那都是旧社会官僚们写的东西,他们很会用文字骗人。”
周老师哭笑不得:“真不是,他爹死了以后,他的哥哥们也都还有在史书上活动的记录呢,而且这小白还是很有名的正直皇帝,算是古代皇帝老爷里比较特殊的,他真不会做出活埋兄长的事。”
“特殊?有多特殊?真拿金锄头锄地啊?”
“你说对了!”周老师煞有其事的点点头,“他不拿金锄头,但他是真的会锄地。”
“真的假的?我听说以前城里的举人老爷,一辈子都没干过活,皇帝居然还会锄地?”
周老师解释道:“他还和他的一个哥哥,都是我们国家历史上很有名的农学家。他的哥哥嬴广陆,就是我们农民祭拜的‘禾神’,我们南方人都知道他,因为他最先种出了能种两季的稻子,每年我们春天下地前,都要对着田拜一拜,保佑今年的稻子无病无灾。”
说到种田的话题,农人们瞬间更来精神了。
“周老师你说过你们那热,又水多,所以稻子一年种两回,以前不是啊?”
周老师:“对,以前不是,是这位禾王淮阴种了几十年才种出来的,然后小白带着推广到我们南方的。”
有老乡想着,“他这能把稻子种的一年能收两回,那能不能一年收三回呢?”
边上人附和:“这要是一年收三回,虽然种地收地累了点,但是谷子长的时间少了,有个什么意外也能及时收,看天吃饭也不用年年跟老天讨饭了……”
太专业的农业话题周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他换了个话题:“你们都听过“韩信别母”的戏吧,这韩信,就是淮阴人呢,他母亲,还是咱们历史上第一个女县令和女郡守呢。”
女县令!?
这三个字狠狠地给老乡们硬控住了,七嘴八舌就问起来了。
“这县令,还有女的?”
“韩信我知道啊,戏文里经常唱他,不是孝顺母亲,就是打仗回来,那什么,衣、衣锦还乡。”
“他娘,还是个官呢?”
周老师一个一个解释。
“对,就是那个戏文里的韩信。他啊,比戏文里的还厉害,听说秦始皇去泰山,十四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出家门,从江苏跑到山东的泰山去,路上饿晕了,被一个大娘救了,吃了人家的饭,后来在泰山遇上了小白。
他小时候家里也穷,是娘带大他,教他读书写字。后来啊,他在泰山碰见了小白,小白就跟着他一起去淮阴,在那里发动百姓一起耕作,兴修水利,还有鲁班的子孙一起发明农具。
我们现在很多用的农具,就是那时候定型的……”
一说鲁班的子孙,大家都肃然起敬。
鲁班是工匠之祖,鲁班的子孙造出的各种木头器具,桌椅板凳、犁耙耧车,结实的桥梁,天下闻名,但凡是有木工的村里,都以自己的活计为荣。
“他娘也是很有名的人,带着乡里的老乡们一起整修村里的水道和田垄,教乡里的百姓识字,还教他们大秦那时候的税收该收多少,不让他们被人蒙骗。是她在那里做的太出色了,被小白点做了县令,现在淮阴都还有将军庙和县令庙……”
听着周老师的话,老乡们越发迷惑了。
看看在教他们识字学文化的周老师,看看在被领导下一起干活,春耕后也要在琢磨打水井的他们,大家是真的迷惑。
“这旧社会的皇帝和官,还做这些?”
周老师也叹气:“别的皇帝都一个样,就小白不太一样,他不止还自己下地,带着农人一起干活,他在太原的时候,也带着墨家子弟一起教导贫农认字学手艺,还会大晚上拉着百姓一起聊天,问他们年年的收成和税收,知道百姓过得苦,就重新修订税收,选了五年收成的平均值来收税……”
这片土地上的人对王侯将相的故事素来是崇敬的,只是现在国难之际,一切的思想都在大变。
跟着来到这里的学者们,大家都历史不会太差。
对待其他皇帝,大部分时候就算辩证的看,最后还是批判就完事,但是对秦皇帝小白,好像能批判的,也就是他的身份了。
仔细一看,小白在太原搞得“太原问民”大会,和他们现在的诉苦会就挺像;他们就是在组织基层,在有限的条件下带着老乡们一起搞建设生产,这事小白在两千年前也干;他们现在重视德先生与赛先生,古代也挺重视赛先生的;甚至也还有定期豪强给百姓分田地……
能无封号无谥号,以秦皇帝之名,在两千多年封建史上都是有名的“圣明仁君”,嬴小白那是真的有点东西。
对外,他在位的时候拿下河西、辽东以及现在的广大南方地区,派人开通丝路;对内重视依法治国,大搞文化教育,建立大秦学宫,复兴诸子百家,弥合内部不同民族矛盾。
对待皇帝这种东西,无论是他们这边,还是南京那边,两边都是一致的态度,可偏偏就在秦皇帝的问题上,他们这边也三缄其口。
这皇帝实在是太不像个皇帝,史书一看,除了他的皇帝身份,好像还能批判批判的,就是他搞神权迷信活动了,但是仔细再看看,他也都不是主动搞,祭天也还是封赏大秦功臣。
很多时候,敢用酷吏的皇帝,史书上名声都好不了,小白不一样,他手下的贾谊,那是难得干着酷吏的事,但是一点酷吏的名都没有,还有个“除国贼”的好名声,史书上愣是没有这俩人一点不好的记载。
也就是到了宋朝,因为王安石变法,有人为了蛐蛐他,开始借机蛐蛐贾谊和秦皇帝。
不知道标准的科举人才看史书是看到了什么,反正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看史书,怎么看,都觉得这皇帝还真是足够贤良的,做六十多年的皇帝,愣是找不到什么昏庸的事迹,因为他真的也不奢侈,搞大工程也都是缓慢建城、建长城、修水利工程。
哦,他还是个农学家和知名化学家,农业时代的沤肥技术在大秦开始被发明利用到极致,农作物疫病的治疗和防御也是他带头在研究,有点历史的地方,家里都还会有他力主推广的沼气池。
什么旧社会的皇帝老爷,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中场休息时间结束,大家拿起工具,继续干起活来。
一直忙到了下午,还没停下的大人们忽然听到了孩子们的呼喊声。
“爹、娘哎!周老师,我们挖到了不得的东西了!”
大娃娃们带着小娃娃们飞奔而来,脸都红扑扑的。
“慢点,别急。”
娃娃们的家长先停下来,周老师也停了下来。
“大虎,你来说,你们挖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了?”
被点名的大虎正弯腰哈着气,一被问,立刻挺起身板,伸手指着北边的方向。
“周老师,我们在半山坡那儿的地里,跟着狗獾,挖到了、 挖到了有字的大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