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日子,像浅滩上的流水,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涌动。关于“明王”、“红巾”的传言,并未因朱重八的呵斥而彻底消失,反而如同瘟疫般,在饥民之间悄无声息地蔓延。太平乡的空气里,除了往常的绝望,更多了一丝焦躁和难以言状的期待。
这种变化,最先体现在刘德身上。
这位往日里只是刻薄盘剥的地主,最近明显加强了戒备。他家的院墙加高了些,原本懒散的家丁巡逻的次数也变得频繁起来,眼神里带着警惕,甚至偶尔能看到他们擦拭着几把锈迹斑斑的腰刀。刘德本人出现在村里时,那张胖脸上的横肉绷得更紧,三角眼里闪烁着惊疑不定的光,对村民的呵斥也少了,多了几分审视和忌惮。
“刘德那老小子,好像怕了。”汤和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朱重八闷头清理着锄头上的泥土,那是他们新开荒的成果。他头也不抬地说:“他怕他的,咱们干咱们的。天塌下来,也得先填饱肚子。”
话虽如此,陈远注意到,朱重八去村口、去通往外界的小路附近“溜达”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他不再仅仅低头看牛,而是时常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远方地平线,像一头警惕的孤狼,嗅着风中传来的危险气息。
徐达带回的消息也越来越具体,不再是模糊的传言。
“听说北边好几个县都乱了,官兵去了都压不住……那些人头上裹着红布,见着官府的人和豪强就打杀,开仓放粮……”徐达的声音压得极低,只有围在土炕上的四人能听见。
“开仓放粮……”汤和咽了口唾沫,眼神里闪烁着渴望的光。
朱重八猛地瞪了他一眼,汤和立刻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
陈远的心也揪紧了。历史的画卷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方式,在他面前缓缓展开血腥的一角。他知道,红巾军起义初期,确实带有强烈的反抗压迫和均贫富的色彩,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混乱和破坏。太平乡这片暂时的“孤岛”,很快就会被波及。
“重八哥,”陈远开口,打破了沉默,“不管外面怎么乱,咱们自己不能乱。我看,咱们得做些准备。”
“什么准备?”朱重八看向他。
“吃的,要尽量多藏一点。咱们那点菜,能晒干的晒干,能腌的腌起来。以后摸到的鱼,也多晒成鱼干。”陈远说道,“还有,后山那几个能藏人的山洞,咱们得再去看看,清理一下,万一……万一有事,那里是个退路。”
朱重八沉吟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土炕的边缘。陈远的提议,与他内心深处的不谋而合。
“还有,”陈远补充道,目光扫过汤和与徐达,“咱们以后出门,身上都带着顺手的家伙。不是去打人,是防身。林子越来越不太平了。”
他指的是他们用硬木削尖制成的简陋木矛,以及徐达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一把半旧柴刀。这些东西平时放在庙里,现在陈远觉得,有必要随身携带了。
朱重八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按田娃说的办!从明天起,汤和,你力气大,多砍柴,把鱼干、菜干尽快弄出来。徐达,你再把后山那几个山洞摸一遍,找最隐蔽、离水源近的那个。田娃,你心思活,想想还有啥咱们没想到的。”
分工明确,行动迅速。这个小团体在潜在危机的压迫下,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执行力。
陈远也确实在思考更多。他找到韩老爹,这次不是送吃的,而是请教。
“韩老爹,您见识多,要是在山里躲藏,除了吃的,最要紧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草药是必备的?”陈远虚心求教。
韩老爹看着陈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和赞赏。他压低声音:“田娃,你们……是在做准备吧?”他没有点破,只是叹了口气,“山里潮湿,风寒、腹泻最是要命。老汉我这里还有些晒干的柴胡、葛根、艾叶,治风寒发热、止泻都有些用处。另外,若受了外伤,干净的布条和能止血的草药,比如白茅根、小蓟,必不可少。伤口若处理不好,溃烂起来,神仙难救。”
陈远将韩老爹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干净的破布,晾晒后小心包好。又带着徐达,在韩老爹的指点下,辨认并采集了一些常见的止血消炎草药。
在这个过程中,陈远和韩林儿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女孩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胆怯,有时会主动跟在父亲身边,默默听着,偶尔抬起清澈的眼睛看陈远一眼,在他看回去时,又迅速低下头,耳根泛红。她会细心地帮陈远把采集的草药分类、捆扎好,动作轻柔而仔细。
一次,陈远独自在后山检查一个备选山洞时,韩林儿竟提着小篮子找了上来。
“田娃哥,”她声音依旧不大,却少了几分颤抖,“我……我蒸了些榆钱馍,你……你和重八哥他们尝尝。”篮子里是几个黑黄相间、但看起来还算扎实的馍馍。
陈远看着她被山路荆棘划破的裙角和额角的细汗,心里一阵复杂。他知道,这点粮食,恐怕是她和父亲省了又省才凑出来的。
“林儿妹子,这……”陈远想推辞。
“田娃哥,你们拿着!”韩林儿却意外地坚持,将篮子塞到他手里,抬起头,大眼睛里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光芒,“你们……你们要好好的。”
说完,她不等陈远回应,转身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跑掉了。
陈远提着尚有温热的篮子,站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山路尽头的背影,久久无言。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格外沉重,也格外珍贵。
当他带着榆钱馍回到破庙,将韩林儿的话转述后,连朱重八都沉默了片刻。
“这丫头……”朱重八最终只说了三个字,拿起一个馍馍,用力咬了一口,咀嚼得异常缓慢。
汤和和徐达也默默地吃着,气氛有些沉闷。
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据说已经有小股乱兵或者流民开始在附近州县活动,人心惶惶。太平乡,这座在苦难中沉寂的村庄,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之地,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陈远知道,他们准备得再多,在真正的乱世洪流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准备,那就连挣扎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他看着身边默默准备、眼神日益坚毅的伙伴,握紧了手中那根削尖的木矛。
山雨,就要来了。
这种变化,最先体现在刘德身上。
这位往日里只是刻薄盘剥的地主,最近明显加强了戒备。他家的院墙加高了些,原本懒散的家丁巡逻的次数也变得频繁起来,眼神里带着警惕,甚至偶尔能看到他们擦拭着几把锈迹斑斑的腰刀。刘德本人出现在村里时,那张胖脸上的横肉绷得更紧,三角眼里闪烁着惊疑不定的光,对村民的呵斥也少了,多了几分审视和忌惮。
“刘德那老小子,好像怕了。”汤和压低声音,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朱重八闷头清理着锄头上的泥土,那是他们新开荒的成果。他头也不抬地说:“他怕他的,咱们干咱们的。天塌下来,也得先填饱肚子。”
话虽如此,陈远注意到,朱重八去村口、去通往外界的小路附近“溜达”的次数明显增多了。他不再仅仅低头看牛,而是时常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视着远方地平线,像一头警惕的孤狼,嗅着风中传来的危险气息。
徐达带回的消息也越来越具体,不再是模糊的传言。
“听说北边好几个县都乱了,官兵去了都压不住……那些人头上裹着红布,见着官府的人和豪强就打杀,开仓放粮……”徐达的声音压得极低,只有围在土炕上的四人能听见。
“开仓放粮……”汤和咽了口唾沫,眼神里闪烁着渴望的光。
朱重八猛地瞪了他一眼,汤和立刻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
陈远的心也揪紧了。历史的画卷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方式,在他面前缓缓展开血腥的一角。他知道,红巾军起义初期,确实带有强烈的反抗压迫和均贫富的色彩,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混乱和破坏。太平乡这片暂时的“孤岛”,很快就会被波及。
“重八哥,”陈远开口,打破了沉默,“不管外面怎么乱,咱们自己不能乱。我看,咱们得做些准备。”
“什么准备?”朱重八看向他。
“吃的,要尽量多藏一点。咱们那点菜,能晒干的晒干,能腌的腌起来。以后摸到的鱼,也多晒成鱼干。”陈远说道,“还有,后山那几个能藏人的山洞,咱们得再去看看,清理一下,万一……万一有事,那里是个退路。”
朱重八沉吟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土炕的边缘。陈远的提议,与他内心深处的不谋而合。
“还有,”陈远补充道,目光扫过汤和与徐达,“咱们以后出门,身上都带着顺手的家伙。不是去打人,是防身。林子越来越不太平了。”
他指的是他们用硬木削尖制成的简陋木矛,以及徐达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一把半旧柴刀。这些东西平时放在庙里,现在陈远觉得,有必要随身携带了。
朱重八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按田娃说的办!从明天起,汤和,你力气大,多砍柴,把鱼干、菜干尽快弄出来。徐达,你再把后山那几个山洞摸一遍,找最隐蔽、离水源近的那个。田娃,你心思活,想想还有啥咱们没想到的。”
分工明确,行动迅速。这个小团体在潜在危机的压迫下,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执行力。
陈远也确实在思考更多。他找到韩老爹,这次不是送吃的,而是请教。
“韩老爹,您见识多,要是在山里躲藏,除了吃的,最要紧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草药是必备的?”陈远虚心求教。
韩老爹看着陈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和赞赏。他压低声音:“田娃,你们……是在做准备吧?”他没有点破,只是叹了口气,“山里潮湿,风寒、腹泻最是要命。老汉我这里还有些晒干的柴胡、葛根、艾叶,治风寒发热、止泻都有些用处。另外,若受了外伤,干净的布条和能止血的草药,比如白茅根、小蓟,必不可少。伤口若处理不好,溃烂起来,神仙难救。”
陈远将韩老爹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干净的破布,晾晒后小心包好。又带着徐达,在韩老爹的指点下,辨认并采集了一些常见的止血消炎草药。
在这个过程中,陈远和韩林儿的接触也多了起来。女孩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胆怯,有时会主动跟在父亲身边,默默听着,偶尔抬起清澈的眼睛看陈远一眼,在他看回去时,又迅速低下头,耳根泛红。她会细心地帮陈远把采集的草药分类、捆扎好,动作轻柔而仔细。
一次,陈远独自在后山检查一个备选山洞时,韩林儿竟提着小篮子找了上来。
“田娃哥,”她声音依旧不大,却少了几分颤抖,“我……我蒸了些榆钱馍,你……你和重八哥他们尝尝。”篮子里是几个黑黄相间、但看起来还算扎实的馍馍。
陈远看着她被山路荆棘划破的裙角和额角的细汗,心里一阵复杂。他知道,这点粮食,恐怕是她和父亲省了又省才凑出来的。
“林儿妹子,这……”陈远想推辞。
“田娃哥,你们拿着!”韩林儿却意外地坚持,将篮子塞到他手里,抬起头,大眼睛里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光芒,“你们……你们要好好的。”
说完,她不等陈远回应,转身像受惊的小鹿一样跑掉了。
陈远提着尚有温热的篮子,站在原地,望着她消失在山路尽头的背影,久久无言。这乱世之中的一点温情,格外沉重,也格外珍贵。
当他带着榆钱馍回到破庙,将韩林儿的话转述后,连朱重八都沉默了片刻。
“这丫头……”朱重八最终只说了三个字,拿起一个馍馍,用力咬了一口,咀嚼得异常缓慢。
汤和和徐达也默默地吃着,气氛有些沉闷。
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据说已经有小股乱兵或者流民开始在附近州县活动,人心惶惶。太平乡,这座在苦难中沉寂的村庄,仿佛暴风雨来临前最后的宁静之地,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陈远知道,他们准备得再多,在真正的乱世洪流面前,也可能不堪一击。但他更知道,如果不准备,那就连挣扎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他看着身边默默准备、眼神日益坚毅的伙伴,握紧了手中那根削尖的木矛。
山雨,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