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辽东烽烟-《我的发小是朱元璋》

  洪武二年的夏日,随着关中彻底平定,帝国的目光聚焦于东北。辽东纳哈出,拥兵二十万,据险而守,如同一根毒刺,扎在北疆的咽喉之地。若不拔除,则北元随时可能以此为跳板,卷土重来。

  武英殿内,军事会议的规模比以往更大,气氛也更为凝重。巨大的辽东地图悬挂中央,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清晰可见。

  徐达的军报已至,详细分析了辽东地形与敌我态势,并再次恳请发兵。朱元璋端坐上位,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殿内文武重臣。

  “纳哈出负隅顽抗,屡招不降,朕意已决,发兵征讨,以绝后患!”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徐达仍为征虏大将军,总揽全局;冯宗异(冯胜)为右副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辅佐徐达,共讨辽东!”

  他顿了顿,看向田娃:“诚意伯,征讨辽东,山高林密,江河纵横,与中原、漠北皆不同。你之前所议海运、轻便火器之事,筹备如何?尚有何补充?”

  田娃出列,胸有成竹。他早已对辽东之战做了深入研究,结合徐达军报和工部掌握的信息,提出了更为细致的方案:

  “陛下,辽东之战,关键在于 水陆并进、后勤保障与因地制宜。”

  “ 水路方面 ,”田娃指向地图上的沿海路线,“廖永忠、俞通海二位将军已率水师主力,集结于登莱。臣已督造、改装完毕足够数量的海船、运粮船及可搭载轻型火炮的战船。水师不仅承担运粮,更需沿辽东半岛海岸,择要地建立稳固据点,如金州、复州等地,既可作为前进基地,亦可从侧后威胁纳哈出的辽阳老巢,使其腹背受敌。”

  “ 陆路方面 ,”他的手指移向辽西走廊,“徐大将军主力出山海关,沿传统官道推进。然辽东多沼泽林地,大型器械转运困难。故臣已命北平等地工坊,加紧生产三千斤以下轻型野战炮,以及大量适用于山林作战的强弓、神臂弩。同时,赶制便于骡马驮载或人力搬运的‘架火战车’(火箭发射车)和‘皮筏’,用于渡河与小型水域作战。”

  “ 后勤乃重中之重 。”田娃强调,“除海运外,陆路需设立密集兵站,储备粮草、火药、箭矢。臣已设计一种标准化、可快速拆装的‘行军仓廪’,可随军前进,减少对固定城池的依赖。另,征发熟悉辽东地理气候的边民为向导,可事半功倍。”

  “ 攻心之策亦不可废 。”他最后补充,“纳哈出麾下各族混杂,并非铁板一块。可大量印制陛下安抚诏书及悬赏纳哈出部下将领的檄文,由细作、降人乃至箭矢射入敌营,宣扬我军只诛首恶、胁从不问之策,分化瓦解其军心。”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田娃的筹划,几乎考虑到了辽东之战的所有关键环节,细致入微,可操作性极强。

  “善!就依此议!”朱元璋当即拍板,“旨意八百里加急,传谕徐达、冯胜、傅友德,以及廖永忠、俞通海,水陆并进,克期进兵!务必将纳哈出这股顽敌,给朕彻底荡平!”

  “臣遵旨!”兵部尚书及相关将领齐声应命。

  战争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旨意传出,北伐军主力在徐达指挥下,自北平出山海关,旌旗蔽日,浩浩荡荡杀向辽西。与此同时,廖永忠、俞通海的水师舰队,满载着粮草、军械和登陆部队,扬帆起航,劈波斩浪,驶向辽东半岛。

  田娃坐镇工部,协调着前后方的一切。他不仅要确保前线军械物资的供应,还要应对工政革新试行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忙得不可开交。

  这日深夜,他仍在衙署核对发往辽东前线的军械清单,一阵轻微的晕眩感突然袭来,让他不得不扶住案几稍作喘息。随侍的亲兵连忙端上参茶。

  回到府中,已是月过中天。韩林儿并未入睡,仍在灯下做着女红等候。见他脸色疲惫,她眼中满是心疼,连忙吩咐侍女去热一直温着的羹汤。

  “夫君,国事虽重,也当珍重自身。”韩林儿轻声劝道,将汤碗递到他手中。

  田娃接过汤碗,感受到碗壁传来的暖意,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神,心中的疲惫似乎消散了不少。他笑了笑:“放心,我心中有数。只是如今北伐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辽东一下,北疆才算真正安定,容不得半点松懈。”

  他顿了顿,看着韩林儿,忽然发现她近日似乎有些嗜睡,胃口也不如往常,不禁关切地问:“林儿,你近日身体可好?是否请郎中来看看?”

  韩林儿脸上飞起一抹红霞,低下头,声如蚊蚋:“妾身……妾身似是有了……”

  田娃先是一愣,随即巨大的喜悦涌上心头,手中的汤碗险些拿不稳:“当真?林儿,你……你有喜了?”他激动地握住妻子的手,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韩林儿羞涩地点点头。

  “太好了!太好了!”田娃喜不自胜,多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家与国,在这一刻,以最美好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他即将为人父,而他所效忠的帝国,也正在开创前所未有的基业。

  他小心地扶着韩林儿坐下,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前线的烽火,是为了后方的安宁;他的奋斗,也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辽东的战报尚未传来,但田娃相信,在周密的准备和将士的勇猛下,胜利必将属于大明。而他,将继续守护着这个家,建设着这个国,直到海晏河清,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