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张承安想办法-《科举:染布郎之子的状元之路》

  宋河指着窗外:“你想想,如果我们用这个东西去修路,铺设官道,是不是比黄土路强一百倍?如果用它去修筑河堤,是不是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垮?”

  “还有!我们不是要建那个什么……廉价药庐吗?用夯土建,又慢又不结实。如果用这个水凝土,我们可以像做模子一样,快速、大批量地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房子!成本还低!”

  张承安听得目瞪口呆。

  他虽然不懂其中的原理,但宋河描述的场景,让他这个浸淫史书、熟知民生疾苦的人,瞬间明白了这东西的颠覆性价值!

  修路、筑堤、建房……这何止是颠覆,这简直是足以改变国运的神物!

  他的心脏开始狂跳,比刚才在金銮殿上接旨时还要剧烈。他终于明白,宋河那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何等波澜壮阔的构想。

  “但是,”宋河的语气又垮了下来,他摊了摊手,一脸苦恼,“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东西,哪哪都需要它,也就意味着……我需要天文数字的石灰石。还要有地方烧,有足够的人手去磨成粉。光靠我们那点钱,买石头都不够,更别说雇人了。”

  宋河看着张承安,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你现在是大官了,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张承安呆呆地看着手里的灰色方块,又看了看桌上那块象征着无上权力的“如朕亲临”金牌。

  一个前所未有的、疯狂而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开。

  缺石灰石?缺人手?

  他要去巡查天下,监督各地方防疫推行事宜。

  而廉价药庐,正是防疫事宜中最重要的一环!

  那些地方官,一个个都怕他怕得要死,正愁没有门路巴结他。

  如果他以“督造药庐”的名义,要求地方上“就地取材”,提供石料和劳力……

  这不就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吗?!

  用皇帝赐予的权力,去为宋河这个逆天的发明铺路!用那些贪官污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项功在千秋的伟业!

  这……这简直是天作之合!

  张承安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狂喜,最后化为一种近乎于“奸计得逞”的笑容。

  他一把搂住宋河的肩膀,用力摇了摇,哈哈大笑起来。

  “宋河啊宋河!你哪里是我的福星,你简直是我的天命!”

  “缺什么?说!石灰石?人手?场地?都不是问题!”

  他拿起那块金牌,在宋河面前晃了晃。

  “我不仅要帮你弄来,我还要让全天下的官员,排着队、抢着帮你弄!”

  “你就待在京城,把你的‘水凝土’配方弄到最好!剩下的,交给我!”

  狂笑声在小小的书房里回荡,震得窗棂嗡嗡作响。

  张承安像个得了心爱玩具的孩子,抓着宋河的肩膀使劲摇晃,直到自己笑得喘不过气,才慢慢松开手,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刚才那股冲上头顶的狂热渐渐退去,他拿起桌上的凉茶,猛灌了一口,冰凉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火焰。

  “不行,光有金牌还不够。”

  张承安的声音沉了下来,刚才的狂喜被一种属于官僚的精明和算计所取代,“我们得把这事儿,办得天衣无缝。”

  宋河点点头。

  张承安身体前倾。

  “我这次巡查天下,名义是督办防疫。而廉价药庐,是防疫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完全可以颁布一道‘钦差令’,将你的水凝土,定为各地建造药庐的‘官方指定用料’!”

  官方指定。

  这四个字一出,宋河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分量。

  “这就给了我们一把尚方宝剑。”张承安的手指在空中虚虚一斩,“我会对地方官说,此物坚固耐久,速成价廉,乃是圣上体恤万民、快速推行防疫的恩典。谁要是建得慢了,用的料不对,那就是抗旨不遵,漠视圣恩!”

  “那些人怕我还来不及,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明确的指标,他们只会抢着去办。到时候,我只要暗示一句,药庐建设要‘就地取材’,‘发动百姓’……你猜会怎么样?”

  “他们会把最好的石灰石矿山双手奉上,还会征发……不,是‘组织’数不清的劳力,免费给我们干活。”

  “没错!”张承安一拍大腿,“

  我们甚至不用花一文钱!石料、人工、烧窑的场地、烧窑用的煤炭,地方上都会替我们‘解决’掉。这叫什么?这就叫取之于贪官,用之于社稷!”

  他为自己这个完美的逻辑闭环感到得意,但宋河却冷静地泼了一盆冷水。

  “想法很好,但你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宋河拿起那块坚硬的灰色方块,在手里掂了掂,“这东西,不是把石头烧了磨成粉再和上沙子那么简单。”

  张承安的笑容僵了一下:“什么意思?”

  “意思是,从我手里这块完美的样品,到全天下工匠都能造出合格的水凝土,中间差了一套标准。”

  宋河解释道,“石灰石要烧到什么火候?用什么窑?黏土和沙子的比例是多少?要多细的粉末?水要加多少?怎么搅拌才均匀?这些但凡有一步出了差错,造出来的可能就是一堆毫无用处的废渣。”

  他看着张承安:“你总不希望,那些官员为了赶工期交差,用一堆豆腐渣工程糊弄你,最后房子塌了,砸死几百个病人吧?”

  张承安额头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只想着如何利用权力和规则,却忽略了技术本身。宋河说得对,一旦大规模铺开,品控就是最大的难题。他一个文官,根本不懂这些。

  “那……那怎么办?”他刚刚膨胀起来的计划,仿佛被戳破了一个洞。

  宋河却笑了:“别慌,这正是我要做的。”

  他走到书桌前,铺开一张崭新的宣纸,拿起笔,眼中是他独有的、属于创造者的自信。

  “今晚,我就给你画出两种东西。第一,是烧制石灰的标准化窑炉图纸,从尺寸、结构到通风口,保证各地工匠按图索骥,就能造出一模一样的窑。第二,我给你写一本《水凝土建造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