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激战火连坡-《抗战:后勤充足,以血入局》

  部队防御,最重要的就是防御阵地的修建。

  只要阵地坚固,就算是再烂的部队都能给敌人造成不轻的伤亡。

  但是修建阵地是要时间的,光是战壕体系要挖好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派出去的警戒阵地,就是这个目的。

  他们必须节节阻击,为修建火连坡阵地争取时间。等到赵青山带着自己只剩十个人的步兵班撤回阵地的时候。

  主阵地的防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二团的防御战术是在马阳的一手调教下建立起来的,在师里推广的战术上有了创新。

  许粟在全师推行的防御战术,是传统的堑壕战术。

  通过一道道堑壕,不断阻断鬼子的攻势。当鬼子进攻力量耗尽的时候,再派出预备队和鬼子反复争夺阵地,最终挫败鬼子的攻势。

  二团在师里的战术上又有发展。

  建立了支撑点为骨架,堑壕为血管的防御体系。

  赵青山带着自己的班往山坡上走的时候,就看见连绵的山体上已经树立起稀稀拉拉的碉堡。

  这些碉堡看上去虽然数量众多,但实际上其中大部分都只是临时修筑的假目标而已。

  它们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迷惑那些狡猾的鬼子,让他们误以为这里有大量的防御工事,从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和攻击力量。

  时间对于二团来说实在是太紧迫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去修筑真正的碉堡,那肯定是来不及的。

  所以,二团只能采取这种权宜之计,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和技巧来制造出这些看似坚固的假碉堡。

  真正能够起到坚守作用的地堡却是隐藏在地下的。

  这些地堡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其位置和结构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能够有效地抵御鬼子山炮的轰击。

  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堡的防护能力,二团还在地堡的木质顶盖上做了特别的处理。

  这些顶盖并不是简单地放置在战壕上,而是巧妙地卡在战壕里。

  此外,二团士兵还在地堡的顶部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浮土。这层浮土不仅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使地堡更难被发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减轻对顶盖的破坏。

  实际上,这些真正的碉堡是不会轻易被鬼子发现的,更不要说被炮弹打中了。

  电影里那种搞得高大挺立,孤零零地设立在荒野中的碉堡,在实战中只有新手部队才会修建。

  你修那么高干什么,专门给敌人炸的吗?

  二团精心修筑的作战碉堡,其设计独具匠心,每个枪口都紧贴着地面,位置异常低矮。这样的布局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还使得碉堡在敌人的视野中难以被察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隐藏枪口的位置,二团的战士们还在每个开火口都撒上了一层薄薄的浮土。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掩盖了枪口焰,使得鬼子在远处根本无法发现碉堡的存在。

  追着二团放出去的警戒部队来到阵地前的鬼子,在炮火掩护下,向着二团主阵地发起进攻后,就发现了这一阵地的棘手。

  正面那些虚虚实实的碉堡消耗了鬼子大部分炮弹。

  虽然鬼子知道那些是假目标,但是他们也不得不先把这些工事处理了。

  毕竟真假只是取决于碉堡里有没有部队驻守。

  鬼子最先的试探性进攻,就被这些假碉堡坑了一把。

  鬼子部队小心翼翼地向着二团战壕前进的时候,这些假碉堡里直接伸出了十二挺重机枪枪管。

  鬼子小队长拔出军刀还想激励一下部队。

  国军的重机枪疯狂地喷吐着火舌,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倾泻而出。威力巨大的子弹,犹如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生命。

  鬼子小队长瞬间被这凶猛的火力击中,他连人带刀都被打成了一团血雾。一瞬间,他的身体就被彻底撕裂开来,化作了无数的血滴和碎肉。

  而这狂暴的子弹雨并没有就此停歇,它们继续肆虐着,将那团鬼子的血雾从左边裹挟到右边,又从右边裹挟到左边,仿佛在这血腥的战场上跳起了一场疯狂的死亡之舞。

  这时候,鬼子试探的部队已经没有办法了,他们只能顶着巨大的伤亡从二团阵地的前沿爬了回来。

  两个小队只活着回去五个人。

  人们常常谈论鬼子的炮火如何厉害,飞机如何强大,士兵如何精锐。

  你说的都对。

  但是重机枪的子弹是不听人自夸的。

  炮兵最快也要十分钟才能响应前线,飞机更是需要数个小时才能协调到位。

  这还是部队通讯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效果。

  可重机枪只需要一分钟。

  不是一分钟反应,而是一分钟就把人都杀光了。

  在射界良好的二团阵地前,一分钟就可以把进攻的鬼子小队士兵的尸体都打碎了,火力强一点血雾都能蒸发了。

  永远,永远,不要走进重机枪设定好的火力交叉阵地。

  鬼子吃了这一回亏之后,只能吭哧吭哧地搬运着炮弹,一个一个地把二团构筑的假碉堡挨个炸塌。

  对此,马阳的反应是,

  你随便炸,看你的炮弹贵,还是我的木头贵。

  要是其他国军部队,这些破碉堡,鬼子炸就炸了。

  但是许粟的201师是美械师,是专门加强过炮兵火力的部队,还能看着你炸。

  师炮团团长时小毛亲自带着炮团推进到了二团身后的高地上。

  鬼子连续不断的炮击,暴露了他们的炮兵阵地的位置。

  时小毛先是让前沿的一个炮连开火,三发急速射后,鬼子的炮兵阵地沉寂了下来。

  国军的炮兵连在开火后,立刻根据时小毛的命令紧急转移了。

  听到鬼子炮弹落在前沿炮兵阵地上的爆炸声,时小毛笑着对李连胜说道:“你看吧,我就说鬼子在和我们耍花样。”

  “他们知道了咱们有炮兵还敢这么打,就是在这里埋伏咱们呢。”

  “让炮兵主力开火,把鬼子隐蔽的炮兵阵地端掉。”

  鬼子根本没有想到,许粟的炮团会还击,而且反击的炮火打得这么快,这么准。

  光头虽然十分重视国军的炮兵,经过长期的建设,还专门建立了汤山炮校训练干部,但是他们的炮兵实力还是一言难尽。

  几乎不会按照图纸射击,行军能力极端低下,作战勇气严重不足。

  鬼子炮兵即使和比自己数目多上一两倍的国军炮兵对战,也常常能够取得胜利。

  但是许粟的201师的炮兵和其他部队的不同。

  技术上,他们由美国教官长期训练。装备上,他们配备的m1型75毫米山炮比鬼子射程远。战场引导上,许粟的侦察连都快把炮兵观察所设立到鬼子眼皮底下了。

  鬼子还拿着过去战场上的那一套经验套,当场就被打没了一半的炮兵,20多门山炮被丢弃到了阵地废墟中。

  事已至此,鬼子只能一边协调空军的帮助,一边组织步兵发起不间断的攻击。

  空军反应过来还需要时间,二团现在要操心的,是鬼子第13师团不间断的冲锋。

  这些被武士道洗脑,又磕了药的鬼子,表现的极为顽强。

  他们攻击欲望极其强烈,一天之内连续发起了十六次进攻。

  这时,二团构建的据点式防御阵地就发挥了作用。

  这些射击口贴着地面的地堡一刻不停地向前方泼洒着子弹,鬼子从正面根本无法突破,只能从两翼迂回,试图爆破这些国军的碉堡。

  然后,他们就撞上了二团士兵早就构建好的侧射火力。

  这些地堡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以三个为一组的形式分布在山地之中,并且呈现出三角形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每个地堡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支援,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防御网络。

  如果敌人想要拔除其中一个地堡,那么他们必然会同时暴露在另外两个地堡的火力之下,从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即使鬼子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成功地打到了国军地堡的面前,他们也绝对不会轻易得手。

  因为在地堡旁边的战壕里,还埋伏着整整一个排的步兵。

  这些步兵们严阵以待,只等鬼子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便会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国军地堡的左右都有长长的战壕连接,这些战壕连接着营里的迫击炮阵地、屯兵点、医护所、炊事点。

  地堡里有一个重机枪班驻守,两旁则有一个步兵排掩护,专门对付靠近地堡的鬼子。

  就在鬼子发起冲锋的瞬间,只见战壕里如雨点般飞出了一轮又一轮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准确无误地落在了鬼子们的人群之中。

  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弹片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鬼子们就算是嗑了药,也绝对无法抵挡住如此猛烈的爆炸威力。他们被炸得人仰马翻,惨叫连连。

  而此时,鬼子的重武器却被二团灵活运用的迫击炮死死地挡在了山脚下,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失去了重武器的掩护,鬼子们的冲锋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只能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鬼子的尸体在地堡前堆了厚厚一层,终于靠着万岁冲锋,把二团前沿的地堡拿了下来。

  鬼子终于尝到了进攻战斗的苦涩。

  在以往的战斗中,国军因为训练不足、弹药缺乏、战斗勇气不够等等原因,几乎无法守住阵地。

  但是现在,许粟已经尽力为201是堵上了这些窟窿。

  二团前线火力的持续力相当之强。

  前沿阵地的争夺战打了一个白天,国军重机枪的咆哮声一直没停,阵地失守的时候,大部分机枪已经被打到枪管通红,已经无法开火了。

  201师的士兵经过简单的思想教育后,守卫阵地的积极性很强。

  国军以前也有坚固的据点,只是大部分时间这些据点都被主动放弃了。

  坚守据点的国军士兵在整体来看,还是太少了。

  二团的士兵在鬼子一波波的冲锋中,没有崩溃。他们在战壕中四处机动,把冲上来的鬼子步兵堵了回去。

  进攻二团阵地的鬼子本来是第13师团,现在已经被换成了第68师团的一个联队,理由是为后续进攻积蓄力量。

  其实,就是第13师团在保存实力。

  不过这反而给二团的前沿兵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为了给进攻的鬼子新兵勇气去面对201师炽热的火力,鬼子军官给新兵们喂了足量的行军丸。

  这些已经疯狂的鬼子,不要命地冲过手榴弹雨,用尸体挡住冲锋枪子弹,终于端着刺刀跳进了战壕。

  突破一点,打碎一边,这是鬼子在战场上常用的一种战术。

  他们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对国军防线的某一个薄弱点发动猛烈攻击,一旦突破成功,就会迅速向两侧扩展,将国军的防线撕裂开来。

  在以往的战斗中,由于国军友军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支援不力,这种战术常常能够得逞。鬼子可以轻易地突破国军的防线,给国军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现在,201师自己就有预备队。

  虽然201师名义上是一个师,但是兵力却比国军一个军还多。他的一个团,比国军的杂牌师人数还多。

  鬼子的突破部队和二团的预备队在战线的交叉点拼死争夺。

  前线的二团四营营长吴杰向马阳报告。

  我军与敌军激战正酣,枪炮声震耳欲聋,响彻山川。

  我军将士斗志昂扬,在前线浴血奋战,弹药耗尽后,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玉石俱焚者屡见不鲜,此等壮举已然成为军中风气。

  鬼子在尝尽了苦涩后,终于打退了二团四营。

  然后,他们又尝到更苦涩的味道。

  二团预备队,三营在营长邓宝指挥下,连夜发起反击。

  立足未稳的鬼子被驱逐出了阵地。

  11月8日的清晨,国军的旗帜,仍然飘扬在火连坡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