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提前布局-《八百铁骑,镇万界》

  浮梁州的官员最终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的审判,

  经督察府审讯,上报至京都,

  浮梁州的官员全部被发配流放至辽州,一众家眷共同流放。

  操控官员任命的世家,

  全部抄家,其家财上交国库,家眷终生不得经商,入仕。

  经此一查,

  原本浮梁州诸多的世家,瞬间坍塌一大半。

  那些小世家没有趁此崛起,反倒是一个个全部离开赫堎府前往其他城池,

  赫堎府空缺的官员,则由督查府的官员暂时任职,

  待科举之后,

  再次选官。

  ...

  从浮梁州的问题上,江浩然能看得出,三部六司制也只是实行下去,

  真正有益于百姓,谈不上,

  在淮州的时候,自己作为藩王可以精准的把控,

  但身为大商的皇主,一些事情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

  建立学堂的心思再度掀起。

  三部六司制以及科举固然给了底层百姓看得见的希望,

  可还是有许多的百姓无力负担学习的费用,更多的依旧是那些商人世家的子嗣参加科举,

  长此以往,

  大商的官场还是被那些官宦世家所把持,

  自己绝对不能放任这种情况发生。

  在逄天纵返回京都后,江浩然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

  即日起,全面启动情报司的所有人员,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同样,督察府下属督察部对各地官员进行审查,

  督察府在明,情报司在暗,双方调查出来的情况若是有出入,

  逄天纵两人将会作为第一责任,承担后果。

  这样一来,情报司和督察府的压力可谓是重若泰山,

  两人离开后,礼制部对浮梁州收缴进入国库的具体情况统计出来,

  “皇主”

  “浮梁州收缴国库的钱财已经明晰”

  “请皇主审阅”

  有多少东西江浩然没有看,目光直奔最后面的钱财,

  看到后面的数量,瞳孔微微一缩,

  一个浮梁州收缴上来的钱财竟然能达到当前大商每年税收的两成,

  那可是两千万两黄金,

  浮梁州的世家这么富有吗?

  “于叔”

  “浮梁州如此富硕?”

  “皇主”

  “浮梁州富硕的也只是这些世家”

  “他们的钱财全部是压榨百姓而得来的”

  惊讶转变为冷峻,敢在自己的治下压榨百姓?

  还仅仅是一个浮梁州,那其他与浮梁州相同的州呢?

  “于叔”

  “让他们对大商境内富硕的州”

  “仔细审查”

  “我倒要看看还有多少牛鬼蛇神藏在里面”

  “是”

  两千万两黄金,大商两车的税收,这些钱财完全足够自己提前建立学堂。

  计划中,

  四十七州中每个州的首府会建立一座高级学院,

  下辖的府则是建立中级学院,县域内会建立初级学院,

  江浩然也想在村里建立学堂,思来想去,村中建立学堂,大商一年的税收都不可能足够,

  二来,村落中居住的百姓较少,教书先生更是不用说。

  倒不如将学堂建立在县域内,

  为其配套生活设施,让那些适龄孩童住在学院中,

  既免去孩童跋涉之苦,也能让他们专心的在学堂读书,加快大商境内百姓的开化。

  “于叔”

  “你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怎么样?”

  在于正诚的心里,还是偏向于百姓愚昧,这样皇主就能更好的治理他们,

  一旦百姓开化,到时候皇朝治理的难度会更大。

  “皇主”

  “您觉得可行”

  “那便可行”

  于正诚不可能反驳江浩然的建议,自己只想到这些问题,想必皇主想的更加深远,自然是有着他的道理。

  学院的建立自然是由工业司负责,

  天工司的人作为辅助参与其中。

  不过这些学院建立起来,怎么管理成为一件难事,

  思来想去,江浩然还是决定新设立一部,名为致学部,负责管理各级学院。

  江浩然的决定,

  让那些府部的官员有些失望,

  现在看起来各级学院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放眼看去,未来这些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

  将会成为大商的中流砥柱,

  谁能管理这些学院,以后的学生不是桃李满天下?

  可惜,可惜皇主新立致学部,

  致学部的部长暂时由江浩然亲自担任,副部长则由于正诚担任,

  自然而然各地学院的建立的监管工作全部落在于正诚头上。

  ......

  经过浮梁州的事情,

  学院建立的时候,并没有遭到太多世家的抵制,

  何况还有着督察府和情报司的双重监管,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世家敢大着胆子跳出来阻拦学院的建立。

  但对于学院的建立,

  好像民间的百姓并没有抱多大的期望,

  在他们想法中,学院的建立还是为那些世家子弟提供便利,

  他们这些人,不可能有机会进入学院学习。

  各地工业司对学院的选址几乎都是在府城,县城内,

  在江浩然的政令下,

  初级学院的规模在六十亩以上,中级学院的规模在七十亩以上,高级学院则是在百亩以上,

  面积的规定,

  让工业司的不得不重新选址,

  一来二去,几乎所有学院的选址被圈定在城外。

  两千万两黄金犹如流水般消逝,国库再度陷入空虚之中,

  学院是有了,

  学院里面的先生和教材怎么处理成一个新问题。

  这些问题江浩然还是交给于正诚,

  要求他组织人手编撰书籍,自己可不想建立的学院培养出来的是一些腐儒,

  而是真正对大商能做出贡献的人才。

  于正诚负责所有的事项,但学院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

  原计划所有的材料向各地商会采购,

  这样也可以促进大商境内的经济发展,可由各地商会运送材料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各地商会所运送的材料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材料在建造中发生坍塌,致使工匠出现伤亡,

  不得已之下,于正诚改用从九州商会采购材料,九州商会向其他商会采购材料。

  材料的问题解决,但紧随而来的是,

  各地的教书先生似乎是商议好的一样,对于致学部的邀请不约而同的拒绝,

  用他们的话来说,

  他们教的是那些开智的学生,不是为那些愚昧的百姓服务的。

  用这种理由,于正诚猜出来是那些学宦世家搞得鬼,

  对于他们来说,皇主建立学院,他们的利益受损最为严重,

  一旦学院建立成功后,那些学宦世家再也没有任何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