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解刘义符的队伍穿过层层宫苑,朝着太极殿走去。沿途的宫人纷纷退至廊下,低垂着头不敢直视 —— 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此刻被两名士兵架着胳膊,锦袍上沾着尘土与泪痕,头发散乱,昔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只剩下不住的呜咽与挣扎。寒风卷着殿外的残雪,吹过敞开的太极殿大门,殿内文武百官早已按序站立,神色凝重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寂静,唯有士兵铠甲碰撞的 “哐当” 声,在空旷的大殿内格外清晰。
徐羡之与傅亮率先步入大殿,转身立于殿中两侧,目光扫过百官。随后,士兵们将刘义符推至大殿中央,松开了按住他的手。刘义符踉跄着站稳,抬头看向殿上熟悉的百官,又瞥见角落里站着的禁军将领,心中残存的一丝希望让他突然喊道:“王将军!李尚书!朕是皇帝,快救朕!” 可被点到名的官员要么低头避开他的目光,要么面露愧色地后退一步 —— 谁都清楚,此刻的刘义符,早已是穷途末路,无人敢再与他牵扯。
徐羡之上前一步,手持长剑,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大殿,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同僚,今日召集大家至此,是为清算少帝刘义符登基以来的种种罪状!他在位不足两年,却将先帝刘裕辛苦打下的江山,糟践得面目全非,桩桩件件,皆可定罪!”
话音刚落,傅亮便从袖中取出早已整理好的罪状文书,展开后高声宣读:“其一,荒废朝政!少帝登基后,拒不临朝听政,将御案上的边境急报弃之不顾,反而在后宫搭建市井、纵容亲信表演马戏,甚至夜半出宫劫掠百姓,置社稷安危于不顾!” 文书上的字句,清晰地回荡在大殿内,百官们闻言,纷纷点头 —— 他们早已对刘义符缺席朝会、搁置政务的行径不满,此刻听到罪状,脸上满是认同。
傅亮顿了顿,继续念道:“其二,沉迷酒色!除夕宴上,少帝彻夜饮酒作乐,醉至次日清晨不醒,任由妃嫔亲信胡闹,全然无帝王之仪;后宫之中,他日日与妃嫔嬉戏,耗费国库银两搜罗珍宝,只为一己之乐,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百姓困苦!” 殿外的寒风似乎更烈了些,吹动着傅亮手中的文书,也吹动了百官心中的愤懑 —— 不少官员家中也因苛税受影响,此刻听闻刘义符依旧奢靡,眼中多了几分怒火。
“其三,滥征赋税!为填补玩乐开销,少帝巧立名目,向农民征收‘青苗附加税’‘收割费’,向商人征收‘流动商贩税’‘铺面税’,向手工业者征收‘女红税’‘铁器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离家乡,沦为流民,江南多地良田荒芜,民怨沸腾!” 傅亮的声音愈发激昂,手中的文书因用力而微微颤抖。百官中,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纷纷面露痛色 —— 他们曾多次上书禀报流民问题,却石沉大海,此刻罪状被一一列出,心中积压的委屈与愤怒终于难以掩饰。
“其四,冤杀忠良!开国功臣檀道济,为南朝宋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少帝听信谗言,以‘通敌’罪名冤杀,其旧部将士心怀不满,军心涣散;忠臣王弘因劝谏少帝,被当庭斥退,朝政之上,再无敢直言进谏之臣!”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 檀道济的冤死,一直是百官心中的痛,此刻被提及,不少老臣眼中泛起了泪光。
“其五,漠视百姓疾苦!边境守军缺粮少饷,士兵冻饿交加,少帝视而不见;淮北边军因长期克扣粮饷哗变,南下劫掠,少帝只会惊慌失措,却无半点应对之策,任由百姓遭受兵祸之苦!” 傅亮合上文书,目光落在瑟瑟发抖的刘义符身上,“此五条罪状,条条属实,桩桩致命!少帝刘义符,早已不配为君!”
徐羡之随即上前,高声问道:“诸位同僚,少帝昏庸无道,祸国殃民,废黜他的帝位,诸位可有异议?”
“无异议!” 百官们异口同声地回应,声音响亮,震得大殿梁柱似乎都在晃动。负责军事的将领们率先表态:“少帝误国,废黜乃民心所向,我等支持!” 负责文职的官员也纷纷附和:“唯有废昏立贤,才能挽救南朝宋危局,臣等赞同!” 甚至有几位老臣激动地走上前,对着徐羡之与傅亮拱手:“二位大人此举,乃救民于水火,老夫代江南百姓,谢过二位大人!”
刘义符站在大殿中央,听着百官们的齐声响应,看着曾经熟悉的官员们此刻皆对自己面露鄙夷,终于彻底崩溃。他双腿一软,瘫坐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泪水不住地流淌,却再也无人理会。
徐羡之见状,高声宣布:“既然众卿无异议,即日起,废黜刘义符皇帝之位,降封为营阳王!即刻起程,迁往吴郡安置,非诏不得回京!” 话音刚落,两名士兵便上前,再次架起瘫软的刘义符,朝着殿外走去。刘义符的哭声渐渐远去,大殿内却依旧回荡着百官们沉重的呼吸声 —— 一场关乎南朝宋命运的变革,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徐羡之与傅亮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释然与坚定 —— 接下来,便是迎接宜都王刘义隆入京继位,整顿朝纲,安抚百姓,重建这满目疮痍的江山。太极殿外的晨光,渐渐驱散了寒意,照亮了殿内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南朝宋新的希望。
徐羡之与傅亮率先步入大殿,转身立于殿中两侧,目光扫过百官。随后,士兵们将刘义符推至大殿中央,松开了按住他的手。刘义符踉跄着站稳,抬头看向殿上熟悉的百官,又瞥见角落里站着的禁军将领,心中残存的一丝希望让他突然喊道:“王将军!李尚书!朕是皇帝,快救朕!” 可被点到名的官员要么低头避开他的目光,要么面露愧色地后退一步 —— 谁都清楚,此刻的刘义符,早已是穷途末路,无人敢再与他牵扯。
徐羡之上前一步,手持长剑,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大殿,声音洪亮而坚定:“诸位同僚,今日召集大家至此,是为清算少帝刘义符登基以来的种种罪状!他在位不足两年,却将先帝刘裕辛苦打下的江山,糟践得面目全非,桩桩件件,皆可定罪!”
话音刚落,傅亮便从袖中取出早已整理好的罪状文书,展开后高声宣读:“其一,荒废朝政!少帝登基后,拒不临朝听政,将御案上的边境急报弃之不顾,反而在后宫搭建市井、纵容亲信表演马戏,甚至夜半出宫劫掠百姓,置社稷安危于不顾!” 文书上的字句,清晰地回荡在大殿内,百官们闻言,纷纷点头 —— 他们早已对刘义符缺席朝会、搁置政务的行径不满,此刻听到罪状,脸上满是认同。
傅亮顿了顿,继续念道:“其二,沉迷酒色!除夕宴上,少帝彻夜饮酒作乐,醉至次日清晨不醒,任由妃嫔亲信胡闹,全然无帝王之仪;后宫之中,他日日与妃嫔嬉戏,耗费国库银两搜罗珍宝,只为一己之乐,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百姓困苦!” 殿外的寒风似乎更烈了些,吹动着傅亮手中的文书,也吹动了百官心中的愤懑 —— 不少官员家中也因苛税受影响,此刻听闻刘义符依旧奢靡,眼中多了几分怒火。
“其三,滥征赋税!为填补玩乐开销,少帝巧立名目,向农民征收‘青苗附加税’‘收割费’,向商人征收‘流动商贩税’‘铺面税’,向手工业者征收‘女红税’‘铁器税’,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离家乡,沦为流民,江南多地良田荒芜,民怨沸腾!” 傅亮的声音愈发激昂,手中的文书因用力而微微颤抖。百官中,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纷纷面露痛色 —— 他们曾多次上书禀报流民问题,却石沉大海,此刻罪状被一一列出,心中积压的委屈与愤怒终于难以掩饰。
“其四,冤杀忠良!开国功臣檀道济,为南朝宋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少帝听信谗言,以‘通敌’罪名冤杀,其旧部将士心怀不满,军心涣散;忠臣王弘因劝谏少帝,被当庭斥退,朝政之上,再无敢直言进谏之臣!”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 檀道济的冤死,一直是百官心中的痛,此刻被提及,不少老臣眼中泛起了泪光。
“其五,漠视百姓疾苦!边境守军缺粮少饷,士兵冻饿交加,少帝视而不见;淮北边军因长期克扣粮饷哗变,南下劫掠,少帝只会惊慌失措,却无半点应对之策,任由百姓遭受兵祸之苦!” 傅亮合上文书,目光落在瑟瑟发抖的刘义符身上,“此五条罪状,条条属实,桩桩致命!少帝刘义符,早已不配为君!”
徐羡之随即上前,高声问道:“诸位同僚,少帝昏庸无道,祸国殃民,废黜他的帝位,诸位可有异议?”
“无异议!” 百官们异口同声地回应,声音响亮,震得大殿梁柱似乎都在晃动。负责军事的将领们率先表态:“少帝误国,废黜乃民心所向,我等支持!” 负责文职的官员也纷纷附和:“唯有废昏立贤,才能挽救南朝宋危局,臣等赞同!” 甚至有几位老臣激动地走上前,对着徐羡之与傅亮拱手:“二位大人此举,乃救民于水火,老夫代江南百姓,谢过二位大人!”
刘义符站在大殿中央,听着百官们的齐声响应,看着曾经熟悉的官员们此刻皆对自己面露鄙夷,终于彻底崩溃。他双腿一软,瘫坐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泪水不住地流淌,却再也无人理会。
徐羡之见状,高声宣布:“既然众卿无异议,即日起,废黜刘义符皇帝之位,降封为营阳王!即刻起程,迁往吴郡安置,非诏不得回京!” 话音刚落,两名士兵便上前,再次架起瘫软的刘义符,朝着殿外走去。刘义符的哭声渐渐远去,大殿内却依旧回荡着百官们沉重的呼吸声 —— 一场关乎南朝宋命运的变革,终于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徐羡之与傅亮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释然与坚定 —— 接下来,便是迎接宜都王刘义隆入京继位,整顿朝纲,安抚百姓,重建这满目疮痍的江山。太极殿外的晨光,渐渐驱散了寒意,照亮了殿内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南朝宋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