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考试-《四合院:木匠的烟火人间》

  时间在林墨虚实建筑场模拟设计和木工技艺的联系中悄然流逝。十二月下旬,水木大学内的学习气氛慢慢紧张起来。图书馆、自习室座无虚席,随处可见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身影。各年级都进入了最后的备考冲刺阶段。

  相较于低年级学生埋首于理论复习的焦头烂额,大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则显得更为“务实”。理论课大幅减少,更多的是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和各类需要动手实践的环节。

  在这样的课堂上,林墨的存在,愈发显得与众不同。

  《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设计,要求完成一个小型厂房屋盖的排架与支撑体系设计。

  当大多数同学还在对着结构力学课本和规范条文抓耳挠腮时,林墨已经结合在“虚实建造场”中模拟厂房建造的经验,迅速拿出了数种可行性方案,不仅考虑了结构安全,还兼顾了施工便捷性和材料的经济性。

  带队老师拿着他的草图,连连点头,干脆让他上台,给同学们讲解其中一种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关键节点处理。

  他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勾勒着梁柱节点,语言清晰,逻辑严密,从荷载传递路径讲到焊缝布置原则,再引申到可能遇到的施工难点及应对措施,其老练程度,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项目工程师。

  台下,同班同学自是习以为常,而实践场地中一些来自大五、同样在做复杂课程设计的学长学姐闻讯跑来旁听,听完后也是面露敬佩,私下议论:“这真是大四的?这水平,比我们很多做毕业设计的都强了!”

  很快,林墨在实践课程中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仅本班、本级的同学遇到难题喜欢找他讨论,连一些正在攻坚毕业设计的大五学长学姐,也常常带着厚厚的图纸和模型,找到206宿舍或是汽车楼工作室,虚心向他请教。

  “林墨学弟,你看看我这个体育馆的网架节点,总觉得受力有点别扭,但又说不出问题在哪儿……听说上次你实践课程中提到过”

  “学弟,你帮我参详参详,这个图书馆的采光中庭,结构上和旁边的阅览室怎么衔接才能既保证空间通透又满足抗震要求?”

  面对这些探讨,林墨从不藏私。他总是耐心倾听,仔细审视图纸,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的建议往往不仅限于结构本身,还会涉及到建筑物理环境、构造细节乃至造价影响,视野之开阔,考虑之周全,让这些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都获益匪浅,常常是带着困惑而来,满怀启发而去。

  而林墨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与高年级同学的深入交流,让他接触到了更多样的设计类型和更复杂的技术难题。

  他将这些鲜活的案例和前沿的思考,迅速吸收、消化,并融入到自身在“虚实建造场”中进行的那个宏大的“家具生产联合体”设计之中。

  他从学长们关于大跨度结构选型的争论中,优化了联合体主车间屋盖的设计;从学姐们对建筑采光与能耗的分析里,改进了办公研发楼的立面窗墙比……这种“教学相长”的循环,让他的设计思维愈发缜密和成熟。

  “虚实建造场”中的联合体设计,越深入,遇到的挑战便越多。许多问题已超出了本科教材的范围,触及到更专业的领域。例如,大型联合车间的复杂物流系统的仿真优化、特定生产工艺的振动隔离措施等等。

  林墨没有闭门造车。他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系馆的各个教研室走廊里。他拿着记录问题的笔记本,有针对性地敲开一位位专业老师办公室的门。

  “张教授,打扰您一下。关于大面积厂房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的耦合设计,有什么推荐的参考文献或计算方法吗?”

  “李老师,我想请教一下,在模拟多工序生产线的物料流转时,除了传统的经验估算法,是否有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可以应用?”

  他的问题往往角度独特,直指要害,且明显带有研究性质。起初,被他打扰的老师们还有些诧异,毕竟一个本科生很少会涉足如此深入和具体的工程细节。

  但听着他条理清晰的陈述和显然经过深思的提问,老师们很快便收起轻视,认真予以解答。有时一个问题,便能引发一场小型的专题讨论。

  遇到系里老师也无法完美解答的难题,林墨便会将目光投向更高处。他会带上整理好的问题提纲,去请教梁先生。

  梁先生对于他这种“于实践中求真知”的方式极为赞赏。他不仅就问题本身给予高屋建瓴的指点,更常常为他指明进一步求索的门径。

  “这个问题,涉及工业建筑的环境控制,光建筑系的知识可能不够。你可以去试着找找机械系的刘守谦教授,他专攻暖通空调,或许能有更专业的见解。就说是我让你去请教的。”

  “这个物流优化的问题,倒是在国外一些运筹学的文献里有些探讨。我那里有几本相关的英文书籍,你可以拿回去看看,不过有些术语可能需要你下点功夫……”

  于是,林墨的身影又开始出现在机械系、热能系甚至数学系的教研室附近。他拿着梁先生的“手谕”或是自己整理的问题,彬彬有礼地敲开陌生教授的门。

  那些教授看着这个陌生的、年轻得过分的面孔,听着他提出的颇具深度的问题,往往先是一愣,随即恍然:

  “哦,你是梁先生新招的研究生吧?在做这方面的课题?进来坐,进来坐……”

  林墨起初还会解释一句自己是土木系大四本科生,但次数多了,见教授们往往先入为主,他也就只是微微一笑,不再刻意纠正,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对问题的探讨与求解之中。

  因为林墨的年纪也比同年级的同学要大许多,一时间土木系有个特别厉害的研究生,到处跨系请教问题”的说法,在相关院系的教师圈子里悄悄流传开来。

  无人想到,这个被误认为研究生的年轻人,只是一个在本科毕业设计的阶段,便已凭借其惊人的求知欲和扎实的功底,提前闯入了更高学术领域的大四学生。

  窗外,雪落无声。林墨穿梭于不同的系馆之间,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他的“虚实建造场”中的联合体蓝图,在无数次的请教、推演与优化中,日趋完善与精密。

  而他的内心,也在这不断的“问道”过程中,变得更加沉静、充实与自信。

  六四年的一月中旬,四九城寒意正浓,水木大学却迎来了学年中最紧张炽热的时刻——期末考试周。

  校园里静默了许多,往日喧闹的操场和林荫道变得空旷,所有的生机与活力仿佛都浓缩在了图书馆通明的灯火下、自习室沙沙的翻书声与笔尖划过纸面的急促声响里。

  对于大四的学生而言,这或许是本科阶段最后一次为理论试卷而搏杀。空气中弥漫着茶叶与风油精混合的提神气味。

  然而,在这片普遍性的焦虑中,林墨却显得格外沉静。他的复习节奏依旧规律,神情不见半分紧张。当一门门专业课的考卷发下,他审题、思索、落笔,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无论是需要复杂计算的结构力学,还是涉及大量记忆的施工规范,抑或是需要综合分析的工程经济,都无法在他笔下形成真正的阻碍。

  所有与动手实践、设计应用紧密相关的课程都是现场公布成绩,毫无悬念,林墨均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高居榜首。让班甚至同年级的同学一阵惊叹。

  期末考试的战鼓余音未歇,另一场关乎技艺巅峰认证的考验已接踵而至——七级木工考核,在位于城东的轻工局直属考核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考核现场气氛庄重而肃穆。来自各大厂矿的顶尖木工高手齐聚于此,其中不乏两鬓斑白、眼神锐利的老匠人。龙成厂的赵山河也赫然在列,他面色沉静,目光在与自己徒弟林墨交汇时,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当考核委员会宣布最终实操考题时,现场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题目极具挑战性——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设计与制作一件用于大型风机的精密铸造的“工业母模”核心部件。

  该部件形态复杂,非规则曲面与内部加强筋交错,要求不仅尺寸公差、形位公差控制在极严格的范围内,更对表面光洁度、整体结构稳定性以及木材的预处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这已不仅仅是考验“手艺”,更是对设计能力、材料学理解、力学把握乃至现代工业化生产需求的综合考量。

  林墨立于分配给自己的工位前,神色无波。他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先仔细审阅图纸要求,手指在光洁的木料上轻轻拂过,闭目凝神。

  下料、刨削基准面、划线……他的动作并不快,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绝对的精准。刻刀、圆凿、异形刮刀在他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

  遇到那些极其复杂的内部曲面和筋位时,他并未完全依赖电动工具,更多是凭借那双经过健体操千锤百炼的手,进行精微的手工塑造。手腕的每一次抖动,指尖的每一次发力,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欠。

  他甚至在制作过程中,依据自己对木材物性和受力逻辑的理解,对图纸上某处他认为可能存在应力集中的过渡区域,进行了微小的、却更为合理的弧度优化。

  在处理木材时,他采用了自行配比的混合树脂进行局部浸渍强化,以应对铸造环境下的温湿度变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考场内充斥着各种工具的声响,空气中木屑飞扬。林墨始终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心无旁骛。当最后一道用特制抛光膏配合高目数砂纸完成的抛光工序结束,他将那件泛着温润光泽、线条流畅而充满力量感的母模部件轻轻放在检测台上时,引来了全场瞩目。

  负责检测的是几位部里资深的老专家和八级工老师傅。他们拿着高精度量具、光学投影仪,反复测量、比对,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审视,逐渐变为惊讶,最终化为毫不掩饰的赞叹。

  “整体尺寸公差稳定在±0.15毫米以内,关键定位面平面度误差小于0.05毫米……”

  “曲面光洁度……达到镜面效果!”

  “内部加强筋布局合理,与外壳连接处过渡自然,毫无应力痕迹……”

  “木材处理得当,含水率均衡,稳定性极佳……”

  一项项检测结果报出,每一项都远超考题设定的优秀标准。几位老专家围着那件作品,低声交流着,不时投给林墨复杂难言的目光。那不仅仅是满意,更是一种对后生可畏的震撼与期许。

  结果毫无悬念。林墨以无可争议的超高分数,一举通过七级木工考核,成为当年考核中最为耀眼的新星。而另一边,赵山河也凭借其深厚无比的功底和稳定的发挥,顺利通过了七级考核。师徒二人,在同一考场,双双晋升七级,成就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