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北爱》定策:七夕档的野望-《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会议在短暂的休息后,正式进入了具体项目的议事流程。

  作为青锋影业2009年度“一剑光寒十四州”计划中,预定最早与观众见面的作品,《北京爱情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个被详细讨论的议题。

  作为这个项目的导演兼主要执行人,陈思铖深吸了一口气,既兴奋又难免紧张。

  他再次回忆起李扬将《北京爱情故事》这个项目交到他手上时情境。

  那是一种被巨大信任包裹着的、近乎晕眩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沉重压力。

  他没想到,李总会如此看重自己,竟将青锋导演团独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机会,给了并非科班导演出身、更多以演员身份为人所知的自己。

  思绪不由得飘回到过往的岁月。

  他是演员出道,早年也曾凭借眉清目秀的模样在几部戏里混了个脸熟。

  但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增长,他自觉脸盘愈发显大,在大银幕上愈发缺乏优势。

  作为一个自我认知非常清晰的人,他深知自己在演员这条路上的天花板已经触手可及,未来若想继续留在影视圈,转向幕后是必然的选择。

  这些年,他努力提升着自己作为导演的各项能力,认真维护着圈内的人脉关系,出入各种酒局饭局。

  回想起来,在那些和各路人物推杯换盏的日子。

  那些与女人在酒桌上拉扯、应酬的本事就是当时练就的。

  但心心念念的电影投资,却是一分钱也没能拉来。

  他仅仅是想获得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不仅能演,更能导。

  他能用电影讲故事,甚至能用电影挣钱。

  但现实残酷,他虽然在演员领域有些许名气,却远未达到一线水准。

  一个半路出家的演员想转行做导演?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没有人相信他能拍好,更没有人相信他的电影能赚钱。

  因此,当青锋影业,当李扬向他抛出橄榄枝,尤其是明确表示可以让他“独立执导”一部电影时……

  陈思铖只觉得一股热流直冲眼眶,这个自认经历过不少风浪的男儿汉,当时差点就没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他太需要这个机会了。

  加入青锋之后,他更是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里的学习氛围和知识体系,是他在电影学院或其他剧组都未曾体验过的。

  尤其是李扬亲自梳理、撰写的那套关于“电影工业化全流程”的内部资料。

  当陈思铖拿到那份装订成册的文件时,简直就像一名在江湖上摸索前行的新手,偶然捡到了深藏于老林古洞中的武林秘籍。

  他将这份资料常伴身旁,一有空闲便细细研读、揣摩,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即便感觉自己已经学到了很多,当真正着手负责《北京爱情故事》时,陈思铖也不敢有丝毫大意。

  青锋导演团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

  先由李扬提出一个项目的总体思路和核心基调!

  然后由项目具体执行人拿出剧本第一稿,再拿到集体会议上,由所有导演共同研判,查缺补漏,碰撞想法,最终才能形成拍摄定稿。

  而且,剧本一旦定稿,原则上不允许进行大的改动,若确有调整必要,必须经过李扬同意方可执行——

  李扬对此拥有一票否决权。

  对于这套流程,陈思铖觉得再正常不过。

  在他心里,无论李扬如何自称是“青锋导演团的普通一员”,他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一日为总,终生为总。”

  他甚至暗自渴望,希望能被视为“李家门徒”。

  但在李扬没有明确表态前,他不敢有丝毫逾越,只能将这份敬仰与感激埋在心底。

  为了不负李扬的信任,也作为青锋导演团集体亮相的“第一枪”。

  陈思铖觉得,自己这部电影,首要目标不是追求艺术上的惊世骇俗或票房上的大红大紫。

  而是“稳扎稳打,但求稳赚不赔”。

  基于这个略显保守的思路,他将《北京爱情故事》设计成了一个“拼盘故事”。

  通过几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拥有不同爱情状态的都市男女,来共同描绘一幅当代北京的“爱情浮世绘”。

  演员选择上,他打算邀请一批有观众基础但性价比高的演员。

  他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合适的人选,琢磨着哪些演员是“戏好、价不高”的代表。

  他甚至暗自期望,如果能请动李总和宋轶宋总来饰演内地部分的一对情侣,那无疑是话题和品质的双重保障。

  想到这里,他脑海里又不自觉地闪过一个清丽的身影……

  那个最近认识的、名叫丫丫(佟丽娅)的演员,气质温婉,与剧本中某个角色颇为契合。

  “哎,刚认识的丫丫真不错……

  不对,打住!”

  他立刻在心里告诫自己,“我得先凭借这部戏在青锋站稳脚跟,才有能力提携别人,带着她一起飞。”

  因此,在会议上,当李扬问及《北京爱情故事》的演员构想时,陈思铖压下心中杂念,如实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李扬听来,这个演员选择,基本上符合原2014年电影版的演员阵容。

  但陈思铖将其自身与佟丽娅的角色,替换为李扬和宋轶参演。

  陈思铖详细阐述了选择这些演员的理由:知名度与实力兼具,观众缘不错,同时片酬预算相对可控。

  李扬一听,就明白了陈思铖这是在“求稳”。

  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想法无可厚非。

  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多有群众基础的演员,本身也是一种策略。

  他不是不想用大牌,实在是预算有限。

  更深层次的原因,李扬也洞若观火。

  陈思铖是担心,如果第一部电影就亏损,恐怕以后在青锋就很难再获得独立执导的机会了。

  这种对未来的担忧,压过了他内心可能存在的艺术冒险冲动。

  李扬对陈思铖的这些小心思心知肚明,但并不打算点破。

  对于新导演,建立信心至关重要。

  既然他选择了这个相对稳妥的思路,那就不要强行扭转,只在关键处进行微调即可。

  于是,李扬针对演员名单开始点评:

  “香港方面你提的那两位(指刘嘉玲、梁家辉),确实不错,片酬合理,观众认可度高,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我和轶轶……”

  他顿了顿,看到陈思铖眼中闪过一丝紧张。

  然后笑了笑说:

  “你就别打我们主意了。

  我知道,你其实自己也想在电影里过把瘾吧?

  而且,听说你最近和那位叫丫丫的演员走得挺近?

  我了解过她,形象气质和你剧本里那个角色挺吻合的,没必要为了避嫌而刻意‘大义灭亲’,用生不如用熟,只要合适,就用。”

  当听听到丫丫的名字时,陈思诚既尴尬,又感动。

  没想到李总连丫丫都知道。

  还遂了自己的愿,真不知说什么是好。

  只是一味的点头。

  “好……好……”

  “都听李总的。”

  李扬很清楚,在原时空中,陈思诚就是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

  这说明他对自己的演员身份虽有一定认知,但还存在一丝不甘和“妄想”。

  这一点“容错空间”应该给他,让他通过实践彻底认清自已。

  让他彻底明白,他天生更适合待在幕后,安心做一名导演。

  否则,这个执念万一在将来操盘更大项目时发作,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不如就用这部《北爱》,让他彻底断了台前表演的念想。

  接着,李扬提到了王学兵。

  “这位演员,我认为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在座众人闻言略显疑惑,此时尚是2009年,王学兵的负面新闻还未爆发。

  但李扬不便明言,只是强调:

  “具体原因我不便多说,但为了项目安全,建议换人。”

  见李扬态度坚决,众人虽不解,也不再深问。

  最后,李扬提到了欧阳娜娜:

  “这位年轻演员嘛,虽然她总强调自己祖籍是江西吉安。

  但坦白说,我个人对部分台湾省籍演员的某些倾向印象不佳。

  而且,就演员天赋而言,她上限有限,不值得我们现在花费资源去培养。”

  演员议题基本落定,接下来讨论上映档期。

  陈思铖原本瞄准的是2010年的情人节档期(2月14日),这在当时是爱情片比较集中的档期。

  但他没想到,李扬对整个青锋项目的排布是梯次上映,而《北爱》被安排在夏季。

  这让陈思铖有些措手不及,夏季向来不是爱情片的热门档期。

  他只能硬着头皮,试图在暑期里找一个相对好点的时段,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李扬看出他的为难,开口道:

  “我不能坑你。

  你想想看,夏天有没有哪个潜在的好档期,是像当初的春节档那样,还没被充分发掘的?”

  会议室里一阵沉默,众人都在思索。

  有人想到了一些普通周末,但似乎都不太理想。

  这时,一直安静旁听的宋轶轻声提了一句:“夏天……好像有个七夕节?”

  她这话声音不大,更像是一种不确定的提醒。

  毕竟在2009年,“七夕档”这个概念在电影市场几乎不存在,没有任何成功先例可循。

  因此,她提了一嘴后,见没人立刻响应,也就没有再说下去。

  然而,李扬却眼睛一亮,果然,在情感方面,还是女生想的快。

  对于《北爱》的档期选择,李扬原本的想法就是七夕。

  于是,他立刻肯定道:“还是轶轶厉害,心思细腻!就定七夕吧!”

  他环视众人,开始阐述自己的想法。

  他语气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情人节这个档期,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

  这些年来,各路商家拼命炒作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我们自己的七夕!

  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蕴含着‘牛郎织女’美丽传说的节日,我是不理解的。”

  他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继续说道:

  “论情人节的文化底蕴,西方那个历史不过百年的节日,哪能跟我们从《诗经》时代就开始歌颂、积累了无数诗词歌赋和动人传说的爱情文化相比?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种独属于东方的浪漫,其感染力是刻在我们民族骨子里的!”

  李扬越说思路越清晰,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个尚未被开发的蓝海市场:

  “只要我们好好运作,将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现代都市爱情故事相结合,这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一个极具潜力的新档期。

  你们要坚信!

  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多少人对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抱有认同和回归的渴望,就有多少潜在的七夕档电影市场!”

  他最后掷地有声地总结道:

  “而且,正因为现在大家都不看好、都不来这个档期,意味着《北京爱情故事》届时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以一部制作精良、情感真挚的爱情电影,去填补这个市场空白,说不定……

  反而能在票房上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更上一层楼!”

  李扬的一席话,如同在众人面前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让原本为夏季档期发愁的陈思铖,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七夕档……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会议室内,关于《北京爱情故事》与七夕档的设想,让所有人对票房的成功有了全新的野心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