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赤壁提档,要狙击战狼?-《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时间来到2009年1月7日。

  一辆黑色商务车在华东地区的高速公路上疾驰,车内弥漫着混合着疲惫与兴奋的特殊气氛。

  李扬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扫过笔记本电脑上的票房数据曲线。

  腊八节过后,《战狼》的票房如同坐上了火箭,连续多日突破8000万大关。

  第十一天依然稳健。

  总票房在8000万,累计票房已突破8亿大关。

  这个数据在各大平台上,不用通过中影,普通网民都可以查到了。

  但李扬还要实时关注其它数据,所以他依然要求中影那边实时更新。

  比如第十一天的具体数据为:

  单日总票房:8000万;

  累计总票房:8.01亿;

  全国排片占比:59.0%;

  全国平均上座率:72.7%;

  全国当日观影总人次:320万。

  其实,尽管从1月4号起,来了连续三天的票房小高朝,但是全国排片占比是以每天0.5个百分点在下降的。

  而高上座率其实和这个排片占比下降有一定关系。

  说明院线在有意识的更合理的释放《战狼》的排片空间给其它电影。

  只是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哪个排片数据是比较合理的。

  既能给别的电影一点生存空间,又不浪费《战狼》的观影需求。

  事实上,第十二天的全国排片数据,李扬已经拿到了,果然再次下降了0.5个百分点,来到了58.5%。

  但这些数据,随着上映时间的不断延长,其它人已经有些麻木了。

  他们关注更多的,只是当天票房是多少,累积票房是多少。

  “1月6号又是八千万?”

  副驾驶座上的王紫逸回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不敢相信的喜悦。

  “上映以来,这是第四个八千万了。”

  “其中三个,是这几天达到的。”

  “各方口碑和观影需求,在这三天爆炸了。”

  “我估计,从今天开始,数据会持续下降了,就是不知道下降会有多快,多久之后能见底。”

  “这是《战狼》能否长线作战,持续收割票房的关键。”

  李扬平静地回答。

  吴晋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

  他轻声说:“《战狼》已经非常成功了,我到现在还觉得像做梦一样。

  当年我在香港拍戏,从来不敢想象一部国产电影能创造这样的成绩。”

  宋轶细心地整理着下一场路演的物料,接上了吴晋的话题。

  “晋哥,这说明观众认可我们的努力。

  你那些不用替身的打戏,观众都看在眼里。”

  车子驶入南京城区,王紫逸刷着手机,突然坐直了身体。

  “等等,《赤壁(下)》提档了?”

  他提高嗓门,“原定1月15日上映,现在提前到1月8日,明天就上?”

  车内顿时安静下来。

  吴晋皱起眉头,接过王紫逸递来的手机,屏幕上赫然是《赤壁(下)》提档的官方公告。

  “这个时候提前一周上映,这不太常见啊。”

  要知道,战狼上映这么长时间,其实没什么有份量的电影上映。

  大家都好像约好了似的,想要避开《战狼》的锋芒。

  “这个时候提档上映,《赤壁》的制作方在想什么呢?”

  吴晋将手机还给王紫逸,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

  王紫逸半开玩笑地说:

  “他们这该不会是冲着我们来的吧?

  难道是想狙击《战狼》?

  看见《战狼》票房这么火,就想来分一杯羹?

  我们《战狼》的威名何在啊,快放京哥!”

  吴晋却没有接这个玩笑,而是沉思片刻。

  说道:“我在港圈呆过,这一招其实是香港电影常用的市场策略。

  1992年,《东成西就》就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在极短时间内拍摄完成并提档上映,后来反而成为经典。”

  他顿了顿,继续道:

  “而且你们注意到没有?

  最近网络上,凡是有关《战狼》的帖子、视频,下面总有人有意无意地提到《赤壁》。

  与其说是狙击,不如说,他们可能是在借《战狼》的热度来造势。”

  “就是来蹭局势背……”

  王紫逸不像吴晋在港圈混过,和港圈没有什么感情,说起话来,就不像吴晋那样,那么委婉了。

  吴晋其实还有一点没说。

  很多评论在捧《赤壁》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贬低《战狼》。

  这种“踩一捧一”的手法,在娱乐圈,并不少见。

  特别是港圈,那里地方小,竞争特别大。

  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

  但作为一个在港圈混迹多年的演员,他对那些香港大导演仍抱有滤镜。

  实在不愿相信像吴宇森这样享誉国际的大导演会亲自操盘这种小动作。

  如果有,也一定是下面的制片和宣传公司搞的鬼。

  李扬一直安静地听着,此时才开口。

  “晋哥观察得很准。

  我这边也注意到,自从《赤壁(下)》宣布提档后,网络上夸奖它的内容确实突然多了起来。”

  他拿出自己的手提电脑,调出几个页面。

  “你们看,这些影评都在夸《赤壁(下)》是‘华语史诗巨制的巅峰’、‘完美融合商业与艺术’、‘真正的大片气象’。”

  王紫逸凑过来看了一眼,忍不住反驳:“《赤壁(上)》口碑那么分化,下部就能突然脱胎换骨了?”

  宋轶轻声补充:“我昨晚也看到一篇分析,说《赤壁(下)》的战争场面堪比《指环王》,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代表作。”

  “中国电影工业化?”李扬轻轻摇头,“如果靠堆砌明星和大场面就是工业化,那也太小瞧电影工业了。”

  他继续翻阅搜索结果。

  “还有这些通稿,都在强调《赤壁》系列投资8亿,亚洲史上最大制作,云集了梁朝伟、金城武、张震等两岸三地巨星……

  这种宣传思路,还是停留在靠明星和投资额吓唬人的阶段。”

  吴晋叹了口气。

  “其实《赤壁(上)》的票房能拿到3.2亿。

  很大程度上还是靠着观众对80、90年代港片的情怀和滤镜。

  但这种情怀,能支撑多久呢?”

  李扬将笔记本电脑放在一旁,突然问吴晋。

  “晋哥,你觉得《赤壁(下)》能打过我们的《战狼》吗?”

  “肯定不能。”

  吴晋回答得毫不犹豫。

  “我们五天就超过了《赤壁(上)》的3.2亿。

  他们下部质量不可能比上部有质的飞跃,甚至可能因为口碑下滑,票房还达不到上部的高度。

  能不能再到3.2亿都难说。”

  李扬赞赏地点头。

  “我也认为《赤壁(下)》对《战狼》造不成任何威胁。

  甚至,整个‘北上’的港圈导演主导的电影项目,我都不是很看好。”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始系统分析。

  “港圈导演最大的问题,是格局太小。

  他们不理解内地观众真正的心理需求,无法与这片土地上的观众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

  王紫逸好奇地问:“但他们过去的成就确实辉煌啊?”

  “没错。

  ”李扬承认。

  “香港导演在技术手法上确实成熟,特别是商业片的叙事节奏和场面调度。

  但他们不会讲内地故事是硬伤。

  这一些本可避免。

  如果他们愿意找懂内地观众的编剧合作,让内地同仁主导故事和情感走向。

  香港导演专注于用他们娴熟的技法把它们拍出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问题在于。

  ”李扬一针见血地指出。

  “港圈过去的成功太辉煌了。

  以至于到今天,他们来内地发展,却依然放不下身段。

  看不上内地的从业者,什么都要自己主导。

  结果就只会一次次扑街。”

  吴晋深有同感地点头。

  “我在香港拍戏那些年,确实感受到这种心态。

  他们觉得内地电影太‘土’,不够‘国际化’。”

  “国际化不是堆砌明星和大场面。”

  李扬说。

  “而是要触及人性的共通情感。

  《战狼》的成功,正是因为它表达了当下中国观众内心深处渴望的强国自信和民族自豪。

  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国际化’。”

  他继续深入分析。

  “港圈导演擅长的是小情小爱、兄弟义气、江湖恩怨,这些在特定的时代确实能打动观众。

  但他们理解不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种家国情怀的厚重感。

  这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情感,是香港弹丸之地难以孕育的气魄。”

  宋轶若有所悟。

  “所以,即使《赤壁》讲的是三国故事,是中国的历史。

  但港圈导演依然拍不出其中的精神内核?”

  “正是如此。”

  李扬肯定道。

  “《赤壁》上下两部,看似阵容豪华,场面宏大。

  但本质上还是港式江湖兄弟情的古装版。

  曹操变成了黑帮老大,周瑜和诸葛亮变成了惺惺相惜的古惑仔。

  这种改编,或许能满足海外市场对‘东方奇观’的想象,却触动不了内地观众的心。”

  “那为什么《赤壁(上)》还能拿到3.2亿票房呢?”王紫逸追问。

  “因为情怀和滤镜还在。”

  李扬回答。

  “内地观众对港片的黄金时代还有怀念,愿意为这种大制作买单。

  但你看《赤壁(上)》的口碑就知道了,这种情怀消费能持续多久?

  一旦观众发现货不对板,就会用脚投票。”

  吴晋补充道:“而且香港导演对内地市场的理解也很表面。

  他们以为内地观众只爱看大场面、大明星。

  却不知道经过这些年的培养,内地观众已经成熟了。

  他们能分辨出什么是真诚的创作,什么是流水线的产品。”

  “更重要的是。”

  李扬目光扫过车内众人。

  “港圈导演完全不懂如何与内地新一代观众沟通。

  《战狼》的路演,我们跑了多少个城市?

  多少家影院?

  你们算过我们这次要跑多少个城市,多少家影院吗?

  我算过,这一个月,我们要跑遍二十多个城市、大约160家影院的纪录。

  而《赤壁》的宣传,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媒体发稿、明星站台的老路上。”

  王紫逸笑道:“这么说来,《赤壁(下)》的提档,不但不是威胁,反而可能给我们做了嫁衣?”

  “没错。”

  李扬自信地说。

  “《赤壁》借用的港片昔日荣光,或许能在上映初期吸引一些观众。

  但爆发力绝不会超过我们,持久力更不行。

  他们的宣传团队现在搞这些小动作,正好说明了他们的心虚和无奈。”

  吴晋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我在香港拍戏时,也感受到港圈那种日渐封闭和自我陶醉的心态。

  他们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不愿意正视内地电影的崛起。”

  “所以……”

  李扬总结道。

  “我们只需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动如山即可。

  《战狼》的口碑和影响力,不是他们用任何见不得光的手段可以弥补的差距。

  这是一场降维打击的比赛。

  我们用全新的电影语言、真诚的情感表达和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对抗他们的明星堆砌、场面铺张和传统宣传。

  《战狼》会帮我们消灭一切敌人!”

  车内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王紫逸兴奋地说:“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打动中国观众的电影!”

  宋轶轻声对李扬说:“扬子,你这一席话,让我对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都有了新的认识。”

  李扬望向窗外,南京城的灯火渐次亮起,一场新的路演即将开始。

  “走吧,观众在等我们。”

  他平静地说。

  “无论《赤壁》是否提档,无论别人用什么手段,我们只需要做好最根本的一件事。

  用作品与观众对话。

  这才是电影人最根本的坚持。”

  商务车驶入南京市中心,一座巨大的影院招牌在夜幕中熠熠生辉。

  影院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

  等待《战狼》主创到来的观众们,手中举着海报和国旗,形成了一片热情的海洋。

  面对此情此景,李扬和吴晋相视一笑。

  他们知道,无论《赤壁(下)》的提档是不是狙击,对《战狼》造不成任何伤害。

  李扬想要的,是对整个是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重构,而《赤壁》只会是中国电影史,一朵甚至看不见的小小浪花。

  《战狼》这匹票房黑马,必将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