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您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吗?-《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中影集团会客室内,空气仿佛凝固。

  韩三平锐利的目光依旧锁定在李扬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面对关于为何选择他而非路川的尖锐问题,李扬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看似突兀的问题。

  \"韩总,您作为电影界的前辈,想必一定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吧?\"

  韩三平微微挑眉,显然没料到这个转折,但还是点了点头:\"当然。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之作。\"

  他顿了顿,带着些许玩味地补充道。

  \"你的意思...你也要拍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

  “这倒和路川导演英雄所见略同,他之前找我时,也说过类似的话。\"

  李扬内心一阵反感,但表面保持冷静,立即划清界限。

  \"他路川要拍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让他拍,我可不想。\"

  他的语气坚定,明确表示不愿与路川之流并列。

  不等韩三平回应,李扬继续道:\"韩总,我还是跟您详细说说,我理解的什么是格局之大、情怀之大、对历史和观众尊重之心之大。\"

  韩三平靠在椅背上,做了个\"请讲\"的手势,眼神中带着审视和好奇。

  \"首先说格局之大。\"李扬开始系统阐述。

  \"《辛德勒的名单》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如何承载并输出了特定的历史叙事和人文关怀,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道德认同和文化影响力。\"

  他话锋一转,指向更高维度。

  \"美丽国除了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其舆论和文化霸权同样至关重要。”

  “像《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电影,正是这种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李扬说到这里,想起来后世的真实世界。

  与其说是美丽国的舆论霸权,不如说是犹态的舆论霸权。

  犹态人这个身份的正确性,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有这样的效果,《辛德勒的名单》这类电影真是功不可没!

  \"反观我国,\"李扬的语气带着一丝遗憾。

  \"本应在构建自身文化话语权、打破西方垄断方面承担重任的文艺界,特别是电影界,这些年来交出的答卷...恐怕并不能令人满意。”

  “我认为,拍出能真正传递中国视角、中国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格局之大,至于并能不能被世界理解和认同,并不重要,咱们自己人认同就够了。\"

  韩三平的表情变得严肃,显然这番话触动了他。

  \"其次,是情怀之大。\"李扬回归项目本身。

  \"所以,您刚才问我要不要做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我现在明确回答。”

  “不想。非常不想。”

  “如果非要类比,我只想做中国的《南京照相馆》。\"

  他加重语气。

  \"我的电影里,没有外国救世主。”

  “照相馆里躲藏的,是摄影师、邮递员、女演员、警察、翻译官..……”

  “他们是那个时代各行各业最普通的中国人,他们才是这场劫难真正的亲历者,他们才是电影的主角。\"

  李扬的目光锐利起来。

  \"您不妨去问问路川导演,他的电影里,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叙述视角到底站在哪一边?”

  “我感觉他的初衷恐怕不是做中国的《辛德勒的名单》,而是想拍一部能让国际奖项评委喜欢的'世界的'《辛德勒的名单》。”

  “而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国人,拍好我们自己历史中的一段民族记忆。”

  “我认为,这才是情怀之大。\"

  韩三平的眼神微微闪动,似乎被这个问题触动了什么。

  \"最后,是对历史和对观众的尊重之心之大。\"李扬的语气变得深沉。

  \"在我的电影里,我不会试图去扮演上帝或者教师爷。”

  “我会尽力让那些1937年的普通人'自己说话',通过他们的经历,用尽可能克制、冷静、真实的镜头语言去呈现那段历史。\"

  他强调道:\"不做过多的主观评判,不强行煽情,不刻意引导,更不去教育观众应该怎么想。”

  “我相信观众有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他们只需要看到真实,自会有最真切的感受和判断。”

  “给予历史和观众最大的尊重,这就够了。\"

  一番话说完,会客室内陷入长时间的寂静。

  韩三平凝视着李扬,眼神复杂。

  他被这个年轻人的宏观视野和深刻思考所震撼,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应。

  突然,李扬关于\"主角\"和\"视角\"的尖锐问题点醒了他。

  韩三平想起路川提交的剧本中,确实有一个戏份很重、视角独特的日本人角色..……

  他内心升起一丝警觉:\"难道路川又走了歪路?回去得让下面的人再仔细研究一下他的剧本详情。\"

  不等韩三平完全消化这些信息,李扬再次开口:\"韩总,其实我还有一个问题……\"

  韩三平从沉思中被拉回,看着眼前这个\"得寸进尺\"的年轻人,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脱口而出:

  \"小子,你又想怎么为难你三爷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