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铁牛的规矩-《重生五八:从长白山打猎开始崛起》

  拖拉机的到来,给靠山屯带来的不仅仅是兴奋,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当天晚上,陆解放召集了村子里的骨干开会。

  屋子里挤得满满当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陆峰身上。

  “峰哥,这铁牛是回来了,可接下来咋整?谁来开?烧的油咋办?这可都是事儿。”王铁柱第一个开口,他兴奋了一下午,现在终于开始考虑实际问题了。

  “这就是我们今晚要讨论的。”陆峰说道,“拖拉机是村里的集体财产,不是哪个人的。所以,它的使用,必须有规矩。”

  陆峰看向陆解放:“叔,这事儿,还得您来牵头。”

  陆解放点了点头,他知道,陆峰这是在尊重他,维护他作为村长的权威。

  “小峰你说,我们都听你的。”陆解放说道。

  “好。”陆峰也不客气,“首先,要成立一个‘农机队’。专门负责拖拉机的驾驶、保养和调度。”

  “这个农机队的队长,我提议,就由铁柱来当。”

  “我?”王铁柱愣住了,他指了指自己的鼻子,“峰哥,我不行啊,我连字都认不全,哪能当什么队长。”

  “字不认识可以学,但责任心和忠诚,是学不来的。”陆峰看着他。

  “我让你当队长,不是让你去算账,是让你把这台拖拉机给看好了,管好了。谁敢动歪心思,谁敢瞎折腾,你第一个不答应。你能不能做到?”

  “能!”王铁柱一听是这个,立刻挺起了胸膛,“谁敢动咱们的铁牛,我王铁柱第一个跟他拼命!”

  “好。”陆峰点头,“农机队的成员,从村里的年轻人里挑。要求不高,手脚麻利,脑子灵光,最重要的是,人要老实,靠得住。明天开始,就由农场派来的师傅带着他们学。谁学得最快最好,谁就是正式的拖拉机手。”

  “这个办法好!”陆解放赞同道,“让年轻人有个盼头,也能相互竞争。”

  “其次,是拖拉机的使用。”陆峰继续说道,“开荒、耕地、运输,都得用。具体怎么用,得拿出一个章程来。原则就是,不能让开拖拉机的人闲着,也不能让拖拉机白烧油。”

  这个年代,搞集体,很容易就陷入“大锅饭”的误区。

  陆峰要从一开始,就杜绝这种情况。

  “至于油料,我已经弄回来一批。”陆峰看向王铁柱,“铁柱,你当了队长,这事也归你管,陈刚连长你也熟,我们村是军民融合试点。我跟部队上打好招呼了,以后咱们的柴油,可以从他们那里按内部价拿。”

  “但是,每一滴油都得有记录。什么时候加油,加了多少,干了什么活,跑了多少路,都得记在账上。账目,每个月公布一次,让所有村民都看着。”

  陆峰的这一系列安排,条理清晰,考虑周全,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到了。

  在场的众人,听得连连点头。

  就连一起跟着来的秦锋,看着陆峰运筹帷幄的样子,心里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在处理这些事情上,确实有一套。

  他能把复杂的事情,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给解决了,还能让所有人都服气。

  看起来陆峰是“独裁”,不过在面对能力和智慧远不及自己的民众,“独裁”不失为最高效的选择。

  “还有接下来,我们要再扩建养殖场,买更多的猪崽、鸡苗,还要再挖两个大鱼塘。”陆峰继续说道。

  “小峰啊,这买了拖拉机,还剩下多少钱?”陆解放担心,这么搞账上的资金吃紧。

  “钱的问题,我来解决。”陆峰坦然道,“我之前在外面帮国家办了点事,组织上奖励给我个人一笔奖金。但我陆峰是靠山屯的人,这笔钱,我拿出来,就当是为咱们村的发展,再添一把火!”

  “具体需要保密,会后我单独跟您和会计交接。”陆峰不想把这笔钱公之于众。

  “利剑”那边肯定知道自己搞的动作,不过只要不张扬,组织上肯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对于这一点,陆峰有十足的把握,毕竟这笔钱他并不是用来中饱私囊。

  “好。”陆解放点头,他明白了陆峰的用意。

  “除此之外,学校我们也要建起来了,争取入冬之前能开学。”陆峰继续说着接下来的规划。

  “不能再让村里的孩子走路去镇上上学,我们要盖一所真正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

  “如果周边几个队的孩子,有愿意来咱们屯子上学的,我们也欢迎。”

  会议开到半夜才结束。

  第二天,整个靠山屯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了起来。

  王铁柱正式上任农机队队长,他挑了十个村里最机灵的后生,跟着农场来的张师傅,开始学习拖拉机驾驶和保养。

  一时间,学开拖拉机,成了村里最时髦、最让人羡慕的事。

  那十个被选中的年轻人,一个个昂首挺胸,感觉比娶了媳妇还光荣。

  陆解放和会计,也很快制定出了拖拉机的使用标准,张贴在了村口的公告栏上。

  当天,陆峰找到了正在规划养猪场新址的赵援朝。

  “援朝,你跟我来一下。”

  两人走到一个没人的角落。

  “陆峰,你找我?”赵援朝问道。

  “我问你个事。”陆峰看着他,“你父亲,是省城农业大学的教授,主攻育种和营养学,对吧?”

  提到自己的父亲,赵援朝的眼神黯淡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是,不过他现在……”

  “我知道他的情况。”陆峰打断了他,“我想请他来我们靠山屯,当我们的技术总顾问。你觉得,他会来吗?”

  “请我父亲?”赵援朝愣住了,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父亲因为“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受尽了白眼和屈辱。

  现在,竟然有人愿意请他当“总顾问”?

  “对。”陆峰点头,“我们靠山屯要发展,光靠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有科学,有技术。”

  “你父亲那样的专家,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可以给他提供最好的研究环境,他想做什么实验,我们就支持他什么实验。工资待遇,也绝对是最高标准。”

  “可是……”赵援朝很激动,但也很担忧,“他的身份……上面会同意吗?”

  “这个你不用管,我去解决。”陆峰说道,“我只问你,你觉得他会愿意来吗?”

  赵援朝想了想,重重地点了点头:“会!他一定会!我父亲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他脑子里的那些知识,都变成实实在在的粮食和肉。他在农场,一身的本事没地方用,比杀了他还难受。如果您真的能让他来,他肯定愿意!”

  “好。”陆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你给赵教授写封信,把咱们村里的情况,还有养殖计划,都跟他详细说说。剩下的事,交给我。”

  告别了赵援朝,陆峰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

  拖拉机,解决了耕地的问题。

  养殖场,解决了吃肉的问题。

  接下来,他要解决的,是种子的问题。

  这个年代,粮食产量低,除了耕作方式落后,更重要的原因是种子不行。

  如果能利用赵援朝父亲的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那靠山屯,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问题,都可能得到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才是陆峰留下那批金子,真正想干的大事。

  陆峰要建立的,不仅仅是一个富裕的村庄。

  陆峰要建立的,是一个集农业、养殖、科研于一体的基地。

  一个不受任何人控制,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能够影响未来的基地。

  就在陆峰来到晒谷场看铁柱他们学开拖拉机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到了靠山屯。

  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从公路的方向,一路颠簸着开了过来,停在了村口。

  车上下来一个穿着干部服,文质彬彬的中年人。

  正是省里派来的工作组组长,王春生。

  “王组长?”陆峰看到他,有些意外。

  王春生快步走到陆峰面前,脸上的表情,却不像以往那么随和。

  王春生凑到陆峰耳边,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神殿,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