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天枢阁的残页-《热血传奇之天龙破晓》

  星盟总坛的粮队在第七日清晨抵达时。

  带来的不仅是满车的粮草,还有个背着巨大书箱的清瘦老者。

  老者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

  手里拄着根雕花木杖,杖头镶嵌着块星盟徽记的玉佩。

  见到林萧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亮。

  “林盟主,老夫是总坛藏书阁的管事,姓秦。”

  老者拱手行礼,声音带着书卷气的温和。

  “叶柔姑娘传信说,你们找到了三百年前的符文金属碎片?”

  林萧引着他往临时搭起的议事棚走。

  沿途的青壮们正扛着粮袋往粮仓搬。

  孩子们围着粮车追逐打闹,洒下一路欢笑声。

  “确实找到了些碎片,秦老请看。”

  他取出那个木盒,递了过去。

  秦老打开木盒,指尖轻轻拂过暗金色的碎片。

  突然“咦”了一声,从书箱里翻出个放大镜似的青铜器物。

  对着碎片上的符文仔细端详。

  阳光透过青铜镜,在他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他眉头微蹙,又忽然舒展,反复几次,才长舒一口气。

  “果然是天枢阁的东西。”

  秦老放下青铜镜,眼神复杂。

  “这符文叫‘镇渊纹’,是天枢阁独有的封印术。”

  “专门用来压制深渊邪气。”

  “三百年前那场大战后,天枢阁的人连同所有典籍一起消失。”

  “没想到还能在这里见到实物。”

  叶柔恰好路过,听到“天枢阁”三个字,脚步顿住。

  “秦老知道天枢阁的事?”

  “藏书阁里有几卷残缺的手札,记载过一些。”

  秦老从书箱里抽出一卷泛黄的竹简。

  “你们看这段——‘深渊裂隙现于黑风岭。’”

  “天枢七子携镇渊器封之,留骨核为引,待邪力尽散,再行销毁’。”

  林萧凑近看去,竹简上的字迹模糊不清。

  却能辨认出“骨核”“黑风岭”等字眼。

  “这么说,骨核是天枢阁故意留下的?”

  他心里一惊,“他们为什么不直接销毁?”

  “手札里说,当时深渊邪力过于庞大。”

  “只能用骨核暂时吸附,再以镇渊器慢慢净化。”

  秦老叹了口气。

  “可惜后面的内容被虫蛀了,只留下‘七子陨,器失灵’几个字。”

  诺雪抱着噬魂法杖走来,听到这里,突然道:“我知道镇渊器。”

  她举起法杖,杖顶的骷髅头眼窝中鬼火闪烁。

  “法杖里的残魂说,三百年前,有个穿蓝袍的修士。”

  “用一把刻满符文的剑封印了裂隙,那把剑后来……断了。”

  “断了的镇渊剑?”秦老眼睛一亮。

  “手札里提过,镇渊器的核心是‘天枢剑’。”

  “若是剑断了,封印自然会失效。”

  “骨核吸附的邪力越来越多,难怪会变成后来的模样。”

  林萧心里一动,下意识地摸了摸龙渊星辰剑。

  剑身在鞘中微微震颤,像是在回应什么。

  “秦老,天枢阁的人,后来去了哪里?”

  秦老摇了摇头:“没人知道。”

  “有人说他们被深渊邪物灭了,有人说他们找到了彻底封印深渊的方法。”

  “隐居起来了……众说纷纭,没个定论。”

  他忽然看向林萧的肩膀,“林盟主的伤,似乎有些异常?”

  林萧这才想起肩上的疤痕,此刻正隐隐发烫。

  “被骨核的残念缠上了,暂时压制住了。”

  秦老凑近看了看那道暗绿色的疤痕,眉头紧锁。

  “这不是普通的邪气残留,像是……‘蚀魂咒’。”

  “天枢阁的手札里提过,这是深渊邪物的诅咒。”

  “会慢慢侵蚀宿主的灵力,最终取而代之。”

  叶柔脸色骤变:“那怎么办?”

  “诺雪的炼狱之火和星辰剑都没能彻底清除。”

  秦老沉思片刻,从书箱里取出个小瓷瓶。

  “这是‘清魂露’,能暂时压制咒力。”

  “要想根治,恐怕得找到天枢阁的旧址。”

  “看看有没有解咒的方法。”

  他指向黑风岭的方向。

  “手札里说,天枢阁的据点,就在黑风岭深处的望月崖。”

  林萧握紧拳头,指节发白。

  去黑风岭深处,意味着要再次面对未知的危险。

  可肩上的蚀魂咒一日不除,就像颗定时炸弹。

  “我去。”

  “我跟你去。”叶柔和诺雪异口同声道。

  苏璃也走上前,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草绳。

  “我熟悉山路,能给你们带路。”

  秦老看着他们,眼中露出赞许。

  “望月崖一带瘴气极重,我这里有避瘴丹。”

  他递过几个瓷瓶。

  “另外,这卷手札你们带上,或许能派上用场。”

  ***三日后,林萧一行人准备出发。

  阿风站在城门口,给他们的马背上捆着干粮和水袋。

  嘴里反复叮嘱:“盟主,遇到危险就发传讯符。”

  “我带弟兄们去接应。”

  林萧拍了拍他的肩膀:“土城就交给你了。”

  他看向城墙下,丫丫正蹲在自己种的麦芽前。

  小心翼翼地浇水,麦芽已经长到寸许高。

  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晃。

  “放心去吧。”苏璃翻身上马,逍遥扇插在腰间。

  “等我们回来,说不定丫丫的麦子都结穗了。”

  诺雪的噬魂法杖斜背在身后。

  她最后检查了一遍炼狱之火的灵力,对林萧点头:“可以走了。”

  四匹马缓缓走出城门,朝着黑风岭的方向行去。

  林萧回头望了一眼,土城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模糊。

  却能看到城墙上飘扬的星盟旗帜。

  看到炊烟再次升起,像根坚韧的线,将所有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进入黑风岭边缘,瘴气渐渐浓了起来。

  树木的影子在雾中扭曲变形,像张牙舞爪的怪物。

  苏璃挥舞着砍刀劈开挡路的荆棘,忽然“咦”了一声。

  指向路边的一块岩石:“你们看,这上面有字。”

  岩石上刻着个模糊的“枢”字。

  旁边还有道剑劈的痕迹,与诺雪说的镇渊剑断痕有些相似。

  “是天枢阁的人留下的。”

  林萧伸手摸了摸刻痕,指尖传来熟悉的震颤。

  与龙渊星辰剑的气息隐隐共鸣。

  就在这时,他肩上的疤痕突然剧烈发烫。

  像是有什么东西在皮肤下冲撞。

  林萧闷哼一声,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

  眼前的瘴气开始扭曲,浮现出无数张痛苦的人脸。

  朝着他伸出手来。

  “不好,是蚀魂咒被引动了!”

  叶柔立刻取出清魂露,倒在手心往他肩上抹。

  清凉的液体刚接触到疤痕,就发出“滋滋”的声响。

  冒起白烟,那些人脸瞬间消散,林萧才缓过一口气。

  “这里的邪气太重,刺激了咒力。”

  诺雪握紧法杖,警惕地望向四周。

  “我们得尽快离开这片林子。”

  他们加快速度,穿过瘴气弥漫的峡谷。

  眼前突然开阔起来。

  一座陡峭的山崖出现在前方。

  崖顶有块巨大的岩石,形状像轮弯月,正是望月崖。

  崖壁上隐约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像是座废弃的楼阁。

  “找到了!”苏璃指着崖壁上的洞口。

  “那里一定是天枢阁的据点!”

  林萧正要催马前行,却见洞口突然飞出一群黑色的鸟。

  盘旋着俯冲下来。

  那些鸟的眼睛是暗绿色的,尖喙闪着寒光。

  竟是被邪气附身的“腐骨鸦”。

  “小心!”诺雪指尖凝聚出火线,射向鸦群。

  “这些鸟的羽毛有毒!”

  叶柔挥动逍遥扇,召唤出骷髅卫兵挡在前面。

  腐骨鸦撞在骨盾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却没被击退,反而用尖喙疯狂啄咬着骨骼,留下一个个细小的孔洞。

  林萧拔出龙渊星辰剑,金光闪过,劈落几只腐骨鸦。

  被剑气斩断的鸟尸落地后迅速腐烂,化作一滩黑色的粘液。

  “不能硬拼,冲进去!”

  他翻身下马,挥剑劈开一条通路。

  “苏璃带路,叶柔断后!”

  四人互相掩护着冲向崖壁洞口。

  腐骨鸦在身后紧追不舍,发出刺耳的尖叫。

  进入洞口的瞬间,林萧突然觉得肩上的疤痕不再发烫。

  反而有种奇异的清凉感。

  他回头望去,腐骨鸦盘旋在洞口,却不敢进入。

  像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

  “这里有镇渊纹!”叶柔指着洞壁。

  上面刻着与金属碎片相同的符文,正泛着微弱的金光。

  “是天枢阁的结界!”

  洞内地形狭窄,两侧的石壁上布满了壁画。

  画着天枢七子封印深渊的场景。

  最深处有个石台,上面放着个布满灰尘的木盒。

  林萧走上前,打开木盒。

  里面静静躺着半块断裂的剑刃。

  刃身上刻满了镇渊纹,与他的龙渊星辰剑竟严丝合缝。

  “这是……镇渊剑的另一半?”

  林萧拿起剑刃,与自己的剑身对接。

  “咔嚓”一声,断裂处完美契合。

  剑身的金光骤然暴涨,洞壁上的镇渊纹也随之亮起。

  整个洞穴都被金色的光芒笼罩。

  就在这时,林萧肩上的暗绿色疤痕发出凄厉的尖叫。

  在金光中迅速淡化,最终化作一缕黑烟消散。

  他只觉得一股清凉的力量流遍全身。

  之前被蚀魂咒折磨的疲惫感一扫而空。

  “咒……消失了?”他又惊又喜,看向手中的剑。

  “是镇渊剑的力量!”

  秦老的声音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天枢阁的手札里说,镇渊剑能净化一切深渊邪力……”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洞外的腐骨鸦早已散去,瘴气也淡了许多。

  林萧望着重新合二为一的镇渊剑。

  忽然明白,三百年前的故事并未结束。

  天枢阁的使命,或许早已悄然传到了自己肩上。

  叶柔走到壁画前,指着最后一幅画。

  “你们看,画里的蓝袍修士,手里的剑上,有颗星星的印记。”

  林萧低头看向自己的剑,剑柄处果然有颗微小的星纹。

  在金光中闪闪发亮。

  他握紧剑柄,转身望向洞口外的天空。

  阳光正穿透瘴气,洒在黑风岭的树梢上。

  像极了三百年前,天枢七子封印裂隙时,那道刺破黑暗的光。

  返程的路上,苏璃忽然道:“丫丫的麦子,应该快长高了吧?”

  林萧笑了笑,勒转马头,朝着土城的方向疾驰而去。

  那里,有等待着他们的人。

  有正在重生的家园。

  还有无数个,需要用这把剑去守护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