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谈工作也方便点。-《第一百二十四次跨时空信息传递实》

  “我这不是回来了?”

  “这一年你跑哪去了?

  电话,电话打不通,微信短信也不回。

  如果不是你妈说你和你外公和舅舅与参与了什么研究项目。

  我都以为你被绑架了。”

  有些僵硬的被宋宁抱在怀里,一瞬间的迷茫过后,李夏还是有些生硬的推了开了宋宁。

  “我不是给你来信了。”

  “一个没头没尾的挂号信,说我毕业的时候就会回来。

  我以为我这次提前申请结业你都不知道。

  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你?”

  “担心我?以什么身份?”

  李夏的话让宋宁的猛然一僵。

  “她们是谁?”

  顺着宋宁的视线,扭头看向身旁的左右护法,李夏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

  “上面安排的保镖,你的答辩通过了么?”

  “通过了。”

  “哪走吧?”

  “去哪?”

  “回家!”

  京城的远海天着。

  李夏家冷清了一年的别墅终于热闹了起来。

  跟随李夏一起消失了一年的老李也回来了,李慧清也难得没有去公司,在家里等着李夏。

  等宋宁再次亲自下厨做好了一大桌饭菜后,老李浅尝几口后,瞥了眼一旁神色有些别扭的李慧清,对着宋宁嘿嘿一笑。

  “你别说,这国宴大厨的手艺吃惯了。

  在尝到小宋你这种家常手艺,还别有一番风味。”

  宋宁闻言将手里围巾一脱,对着老李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

  “咋,你们这是搞研究,还是去度假?

  这后勤都上了国宴的标准?”

  “跟你说你也不懂。

  一个小小的本科生,知道什么叫国家重大专项科研项目么?”

  “爸,大哥怎么没过来?”

  “他也跟着我一起陪小夏忙活这个项目,忙活了一年,项目通过验收后,就急着陪你大嫂去了。”

  一旁宋宁闻言惊奇道:

  “你们这是搞什么项目这么神神秘秘的?”

  “知道神秘你还问?”

  不怀好意的瞥了眼宋宁后,老李扭头宝贝式的从怀里掏出了一本鲜红的证书。

  宋宁好奇接过,打开后顿时精神一震。

  金灿灿的奖章旁边,是一行简短的文字说明。

  东大最高科学奖,获奖人:李夏同学。

  “这不对吧,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

  “你想什么风声?

  告诉全世界我李广元的外孙女注定名留青史,成为一代科学巨擘?”

  宋宁拿着证书,有些紧张的咽了一口口水。

  虽然知道李夏天才的有些不正常,但是如今还未成年就达成了这样的成就,还是令人难以置信。

  “现在小夏是什么身份?院士?”

  “李院士,李夏院士。”

  默默嘀咕了两句老李嘿嘿一笑,有些惬意的滋溜了一口小酒。

  “小夏年纪还太小了,不适合和他们那些老家伙一样天天泡在实验室里。

  专家组的意见,还是想让小夏更多的接触社会,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不过职称什么的都已经内定好了。

  正高级,18岁入选院士候补名单,20岁当选。

  等她二十二岁的时候直接入委!”

  “那个委?”

  “学部委!”

  宋宁闻言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以前打螺丝的时候自己可能还不知道这些代表着什么。

  但是脱产在京城大学进修了几年,学术上的认知可是知道了不少。

  反应过来,宋宁连忙扭头看向李夏。

  “小夏,Np问题的论证通过了?

  怎么不见上刊?”

  一旁的李夏闻言淡淡一笑。

  “太过先进,不便展示。

  咱们公司那边明天会有国家基金会的人前来洽谈入股。

  这次回来也是跟你们商量一下公司的股份问题。”

  “那个公司?”

  “夏宁科技。”

  夏宁的话让一旁的李慧清眉头一皱,目光有些疑惑的在宋宁和李夏两人之间扫视了片刻后,奇怪道:

  “夏宁科技不就是你们之前搞系统搭建的时候,为了避税建立的公司么?

  国家基金的人来谈什么?”

  “系统去年就搭建好了。

  只是它的普适性太高,不适合现在面对社会开放,上面打算将它用在产业升级上。

  他们是来谈入股合作的。”

  李夏的话让李慧清感觉有点不对。

  看了眼一脸果然如此的宋宁和李夏外公。

  忽然感觉自己这个当妈的对自己女儿的认知还没有宋宁这个外人知道的多。

  京城商务中心大厦。

  虽然名义上自己还是宁夏投资证券投资部的负责人,不过宋宁还是第一次跟着李慧清来到公司。

  占地数千平的办公楼内,一个个西装革履一身精英风范的工作人员疾步往来,让穿着西装的宋宁感觉跟整个公司的气场有些不搭。

  连带身上的西装都下意识觉得有些紧巴。

  “这里是投资部?,主要负责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

  由我和挖来的孙经理一起负责。

  旁边的是负责数据支撑的研究部,和风险管控的管理部,行政部等。

  这两年,公司除了一开始投资的几个案子和你负责的证券投资获得了超额收益外。

  其他的风险投资大多都成了烂账。

  虽然公司资产一直在增长,但是人吃马嚼之下,资金储备都快见底了。”

  “啊?”

  “啊什么?”

  “你的意思,整个公司一百多号人,忙活了两年,还没我一个人赚的多?”

  宋宁的话让李慧清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

  “这两年公司也遇见了一些机会。

  只是随着部门的成立,所有的投资决策趋于理性之后。

  有些机会反而没有了当初一言堂时,动不动翻倍入局的勇气。

  投资部门自己筛选的标,有些看起来还不错。

  不过都是在成长阶段,还没到变现的时候。

  搞来搞去,就导致了公司现金储备乏累。

  我们公司一直用的都是自有资金投资,没有对外进行过募资。

  这两年要不是不时从你掌管的股票账户内转移的分红,可能公司都没钱发工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