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后,张勤瘫在沙发上,周正那句“国家队下场”还在耳边回荡,孙校长激动到失态的样子历历在目。
听起来威风八面,可那份压在肩膀上的责任,重得她快喘不过气来。
十二岁,扛起整个国家的化肥工业?
这不是开玩笑吗!
“咔哒。”
房门打开,张建军和林文静下班回来。
“小勤?今天怎么这么早回家?”林文静看到女儿的样子,又惊又喜。
这段时间女儿早出晚归,一家人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张建军放下公文包,笑道:“是不是学校放假了?正好,你妈买了条鱼,晚上给你炖汤——”
“爸,妈。”
张勤坐直身体,深吸一口气:“爸,妈,我要去执行绝密任务,以后不能每天回家了。”
张建军愣住:“你说的那个研究项目?”
“对。项目被国家最高层批准了。”张勤点头,“实验室建在省军区大院旁边,为了保密和安全,我们所有人都得住进去。军事化管理。”
“要去多久?”林文静声音有些哽咽。
“短则几个月,长的话…”张勤咬咬牙,“可能要一年。”
省军区?一年不回家?
林文静瞬间慌了神:“不行!我得去买菜!多买点肉!”
她一边解围裙一边往外冲:“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说!你得吃好点,长身体呢!”
张建军也反应过来,抓起桌上的钱包就追了出去:“我去买!你把小勤的衣服都找出来!厚的薄的都带上!”
夫妻俩没有一句质疑,没有一句阻拦。
只有最本能、最朴素的爱。
消息传得很快。
外公林建业拄着拐杖第一个赶来,身后跟着满脸担忧的外婆。大舅林文兵和小舅也跑来了,手里还提着鸡蛋和麦乳精。
崭新的小楼里,第一次挤满了这么多人。
没人觉得拥挤。
张建军和大舅妈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准备丰盛晚餐。林文静和大姨把张勤所有的衣服都翻出来,一件件检查、打包。
外公外婆坐在她身边,翻来覆去地问着各种问题:
“那边伙食怎么样?”
“想家了就打电话,让你爸马上去接你!”
张勤被这股巨大的温情包裹着,眼眶湿润。
她知道,这一晚,注定有四十多个家庭和她家一样彻夜无眠。
那些即将踏上未知征途的同学们,也正被他们的家人用最笨拙也最真挚的方式爱着。
这就是她要守护的东西。
不是什么宏大理想,就是这些最普通、最珍贵的温情。
————————
两天后,省军区旁。
一栋刚改造完的三层小楼前,高一三班四十多名学生背着大包小包再次集结。
每个人眼中都带着前所未有的肃穆和兴奋。
这里,就是他们改变世界的战场。
杨志超眼眶通红,挨个点名:“李向阳!”
“到!”
“赵亚男!”
“到!”
“张勤!”
“到!”
点名完毕,厚重的铁门在身后缓缓关闭。
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临时教室一尘不染,宿舍被褥叠成豆腐块。一切都带着军队的严肃烙印。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动员大会。
放下行李后,所有人直接被带进那间传说中的实验室。
当看到里面闪着金属光泽的全新设备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气相色谱仪、小型反应釜、离心机…很多设备他们只在教科书上见过。
张勤走上前,轻抚着崭新反应釜冰冷的金属外壳。
就是这里了。
她转身面对一张张年轻激动的脸:“从今天起,忘记你们是高中生。我们只有一个身份——改变世界的研究员。”
“第一个目标——合成氨新工艺突破。”
她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煤粉水浆化,加压纯氧气化。”
这是她前世记忆里九十年代才成熟的技术路线。用廉价煤炭替代昂贵天然气,成本能断崖式下降。
“这是什么鬼?”吕为民满脸不解。
“未来的方向。”张勤没多解释,“赵亚男,你负责数据整理,所有实验记录必须双备份。吕为民,你负责计算,能耗转化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李向阳,后勤协调,保证所有人状态在线。”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
接下来的日子,所有人都疯了。
白天上课,晚上搞研究。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
张勤像台永不疲倦的超级计算机,不断调取脑海中超越时代的技术细节:
“废气里的二氧化硫必须回收!用石灰石膏法,石膏还能卖钱!”
“磷肥尾气不能直排!搞二级吸收塔回收氟硅酸,这是冰晶石原料!”
“尿素废水浓度太高!建深度水解装置,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一个个匪夷所思却逻辑严密的设计从她口中说出。
李向阳他们已经麻木了,不再问为什么,只是像精密零件一样疯狂执行张勤的每个指令。
从理论推演到模拟实验,再到参数优化。
每一步都异常顺利,顺利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仿佛他们不是在搞科研,而是按照标准答案在抄作业。
————————
两个月后,实验室里。
周正带着几位京市老专家再次站在这里。
他们看着正在稳定运行的小型合成氨反应装置,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鲜红数字,表情从严肃到震惊,再到完全呆滞。
“这不可能…”化工部刘专家声音颤抖,“能耗比我们理论最优值还低22%?”
“转化率稳定在17%…”中科院王院士死死盯着数字,“我们最好记录只有12%!”
吕为民推推眼镜,递上厚厚报告:“各位专家,这是我们两个月的最终成果。煤粉浆化纯氧气化工艺,催化剂配方优化了300多次。我们认为,这套工艺已具备工业化放大的可行性。”
实验室安静得可怕。
周正接过报告,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翻开一页,看着密密麻麻却无比清晰的数据图表,眼眶瞬间红了。
突然——
“呜…”
一声压抑的哭声响起。
是年纪最大的王院士。
这位在化工领域奋斗一辈子的老人,此刻像个孩子一样捂着脸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骗子!都是骗子!苏联那帮王八蛋给我们的数据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是陷阱!”
老人的哭声像重锤,砸在每个京市专家心上。
为了那份所谓“兄弟援助”的错误数据,他们在实验室里走了无数弯路,浪费了整整五年!
耗费了天文数字的经费!
现在,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孩子,只用两个月,就用最直接的方式证明——他们过去五年全是笑话!
周正眼泪也流下来。
转身走到张勤面前,拍拍她肩膀:“张勤同学!你知道你干了什么吗?!”
“你们这群孩子,刚刚改写了整个中国化工业的历史!”
半小时后,实验室门突然被推开。
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人大步走进来,脸色凝重:“周主任,京市来电话了。”
“陈老要亲自过来,明天就到!”
听起来威风八面,可那份压在肩膀上的责任,重得她快喘不过气来。
十二岁,扛起整个国家的化肥工业?
这不是开玩笑吗!
“咔哒。”
房门打开,张建军和林文静下班回来。
“小勤?今天怎么这么早回家?”林文静看到女儿的样子,又惊又喜。
这段时间女儿早出晚归,一家人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
张建军放下公文包,笑道:“是不是学校放假了?正好,你妈买了条鱼,晚上给你炖汤——”
“爸,妈。”
张勤坐直身体,深吸一口气:“爸,妈,我要去执行绝密任务,以后不能每天回家了。”
张建军愣住:“你说的那个研究项目?”
“对。项目被国家最高层批准了。”张勤点头,“实验室建在省军区大院旁边,为了保密和安全,我们所有人都得住进去。军事化管理。”
“要去多久?”林文静声音有些哽咽。
“短则几个月,长的话…”张勤咬咬牙,“可能要一年。”
省军区?一年不回家?
林文静瞬间慌了神:“不行!我得去买菜!多买点肉!”
她一边解围裙一边往外冲:“你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怎么不早说!你得吃好点,长身体呢!”
张建军也反应过来,抓起桌上的钱包就追了出去:“我去买!你把小勤的衣服都找出来!厚的薄的都带上!”
夫妻俩没有一句质疑,没有一句阻拦。
只有最本能、最朴素的爱。
消息传得很快。
外公林建业拄着拐杖第一个赶来,身后跟着满脸担忧的外婆。大舅林文兵和小舅也跑来了,手里还提着鸡蛋和麦乳精。
崭新的小楼里,第一次挤满了这么多人。
没人觉得拥挤。
张建军和大舅妈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准备丰盛晚餐。林文静和大姨把张勤所有的衣服都翻出来,一件件检查、打包。
外公外婆坐在她身边,翻来覆去地问着各种问题:
“那边伙食怎么样?”
“想家了就打电话,让你爸马上去接你!”
张勤被这股巨大的温情包裹着,眼眶湿润。
她知道,这一晚,注定有四十多个家庭和她家一样彻夜无眠。
那些即将踏上未知征途的同学们,也正被他们的家人用最笨拙也最真挚的方式爱着。
这就是她要守护的东西。
不是什么宏大理想,就是这些最普通、最珍贵的温情。
————————
两天后,省军区旁。
一栋刚改造完的三层小楼前,高一三班四十多名学生背着大包小包再次集结。
每个人眼中都带着前所未有的肃穆和兴奋。
这里,就是他们改变世界的战场。
杨志超眼眶通红,挨个点名:“李向阳!”
“到!”
“赵亚男!”
“到!”
“张勤!”
“到!”
点名完毕,厚重的铁门在身后缓缓关闭。
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临时教室一尘不染,宿舍被褥叠成豆腐块。一切都带着军队的严肃烙印。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动员大会。
放下行李后,所有人直接被带进那间传说中的实验室。
当看到里面闪着金属光泽的全新设备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气相色谱仪、小型反应釜、离心机…很多设备他们只在教科书上见过。
张勤走上前,轻抚着崭新反应釜冰冷的金属外壳。
就是这里了。
她转身面对一张张年轻激动的脸:“从今天起,忘记你们是高中生。我们只有一个身份——改变世界的研究员。”
“第一个目标——合成氨新工艺突破。”
她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煤粉水浆化,加压纯氧气化。”
这是她前世记忆里九十年代才成熟的技术路线。用廉价煤炭替代昂贵天然气,成本能断崖式下降。
“这是什么鬼?”吕为民满脸不解。
“未来的方向。”张勤没多解释,“赵亚男,你负责数据整理,所有实验记录必须双备份。吕为民,你负责计算,能耗转化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李向阳,后勤协调,保证所有人状态在线。”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
接下来的日子,所有人都疯了。
白天上课,晚上搞研究。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
张勤像台永不疲倦的超级计算机,不断调取脑海中超越时代的技术细节:
“废气里的二氧化硫必须回收!用石灰石膏法,石膏还能卖钱!”
“磷肥尾气不能直排!搞二级吸收塔回收氟硅酸,这是冰晶石原料!”
“尿素废水浓度太高!建深度水解装置,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循环利用!”
一个个匪夷所思却逻辑严密的设计从她口中说出。
李向阳他们已经麻木了,不再问为什么,只是像精密零件一样疯狂执行张勤的每个指令。
从理论推演到模拟实验,再到参数优化。
每一步都异常顺利,顺利到让人觉得不真实。
仿佛他们不是在搞科研,而是按照标准答案在抄作业。
————————
两个月后,实验室里。
周正带着几位京市老专家再次站在这里。
他们看着正在稳定运行的小型合成氨反应装置,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鲜红数字,表情从严肃到震惊,再到完全呆滞。
“这不可能…”化工部刘专家声音颤抖,“能耗比我们理论最优值还低22%?”
“转化率稳定在17%…”中科院王院士死死盯着数字,“我们最好记录只有12%!”
吕为民推推眼镜,递上厚厚报告:“各位专家,这是我们两个月的最终成果。煤粉浆化纯氧气化工艺,催化剂配方优化了300多次。我们认为,这套工艺已具备工业化放大的可行性。”
实验室安静得可怕。
周正接过报告,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翻开一页,看着密密麻麻却无比清晰的数据图表,眼眶瞬间红了。
突然——
“呜…”
一声压抑的哭声响起。
是年纪最大的王院士。
这位在化工领域奋斗一辈子的老人,此刻像个孩子一样捂着脸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骗子!都是骗子!苏联那帮王八蛋给我们的数据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是陷阱!”
老人的哭声像重锤,砸在每个京市专家心上。
为了那份所谓“兄弟援助”的错误数据,他们在实验室里走了无数弯路,浪费了整整五年!
耗费了天文数字的经费!
现在,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孩子,只用两个月,就用最直接的方式证明——他们过去五年全是笑话!
周正眼泪也流下来。
转身走到张勤面前,拍拍她肩膀:“张勤同学!你知道你干了什么吗?!”
“你们这群孩子,刚刚改写了整个中国化工业的历史!”
半小时后,实验室门突然被推开。
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人大步走进来,脸色凝重:“周主任,京市来电话了。”
“陈老要亲自过来,明天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