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来的?”张建军一把扶住杨志超。
“不止!”杨志超喘匀了气,“我听王校长提了一嘴,好像……好像是从北京来的!”
北京?
“走走走!”杨志超也顾不上什么过年不过年的礼数了,拉起张勤就往外走,“王校长他们都在办公室等着呢!车都停在巷子口了!”
一家人也来不及多想,乱糟糟地跟了出去。
吉普车一路开进了省一中的校园。
大年初三的学校,空无一人,安静得能听见车轮压过地面的声音。
校长办公室的门紧闭着,门口站着孙静和周海,两人脸上的表情如出一辙,跟马上要上考场的学生似的,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看见张勤他们,王和平亲自从里面拉开了门。
他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看见张勤,像是看见了救星,用力地朝她使了个眼色。
办公室里坐着两个陌生男人。
一个五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坐姿笔挺,气质沉稳,虽然没说话,但整个办公室的气场都以他为中心。
另一个年轻些,三十岁左右,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不停地打量着刚进门的张勤。
“李教授,王同志,这就是张勤同学。”王和平把张勤往前推了推。
张勤的父母和杨志超他们,都被这阵仗镇住了,大气都不敢出,只能站在门口。
那位被称为李教授的男人,目光落在张勤身上,眼神温和,带着审视的意味。
“小同学,别紧张,坐。”他指了指自己对面的椅子。
张勤走过去坐下,腰杆挺得笔直。
“我听滨州的同志说,出了个了不起的小天才。”李教授开口了,他的普通话带着一股京腔,字正腔圆,“还听说,你觉得初中的课本太简单了?”
王和平的汗都快下来了,生怕张勤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
张勤却很平静:“不是课本简单,是知识就在那里,我只是比别人看得快一点。”
这回答不卑不亢,让李教授眼里闪过一丝赞许。
旁边的王同志“刷刷”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头也不抬地问:“那你都看什么书?”
“初中的数理化课本看完了,杨老师他们也给我找了一些竞赛的书在看。”张勤如实回答。
“哦?”李教授来了兴趣,“那我考考你?”
他没等张勤回答,直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从王同志的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在上面写了起来。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王和平和杨志超紧张地伸长了脖子,想看清上面写的什么,可离得太远,只能看见一堆鬼画符似的公式。
李教授写完,把纸推到张勤面前。
“不用写出详细过程,你把解题的思路,说给我听听。”
张勤低头看去。
那是一道她从未见过的题型,不是任何竞赛书里的路子,看起来像是一道几何题,又混杂着代数和函数,条件给得极少,也极刁钻。
她没有立刻开口。
脑子飞速运转,上辈子做过的无数难题在脑海中闪过,试图找到类似的解题模型。
一分钟过去了。
两分钟过去了。
“这道题,常规方法解不出来。”张勤终于开口了,打破了沉寂。
李教授的眉毛微微一挑。
“它看似是求一个定值,但给出的条件都是变量。所以,解题的关键不是去‘算’,而是去‘证’。”
“我要先假设一个辅助函数,把题目里的几何关系,转化成函数关系。然后用求导的方法,证明这个函数的导数恒为零。”
“只要能证明它的导数是零,那就说明这个函数本身是一个常数。题目里要求的那个值,自然也就出来了。”
她说完,抬起头,看着李教授。
王和平和杨志超他们,一个字都没听懂,但他们看懂了李教授的表情。
那位一直波澜不惊的李教授,他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好一个‘解题的关键不是去算,而是去证’!”
他绕过桌子,走到张勤面前,眼里全是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激动。
“小同学,我跟你说实话吧。我们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科学技术大学”这八个字一出来,杨志超的腿一软,差点直接坐到地上去。
“国家要在我们学校,成立一个特殊的班级,招收一批有天赋的、年纪小的学生,集中全国最好的资源来培养。我们叫它——少年班。”
“今年三月,第一期就要开学了。”
“张勤同学,我们想邀请你,参加少年班的选拔考试。以你的水平,通过考试,没有任何问题。”
少年班。
张勤当然知道。
那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璀璨又充满争议的名字,但是真的出了很多大佬!!
一个能一步登天的机会,就这么摆在了她的面前。
去,还是不去?
去,她就能跳过初中、高中,直接进入中国顶尖的学府,接触到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和最顶尖的老师。
她那颗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的心,在疯狂地叫嚣着,让她抓住这个机会。
可……
她才十岁。
她想起了刚刚才跟她交心,哭着说只要她一个孩子的父母。
她想起了上辈子在新闻里看到过的,关于第一届少年班的报道。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被扔进大学校园,学习上是天才,生活上却处处碰壁。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为年纪太小,又被媒体捧得太高最后心理出了问题。
她怕自己这颗成年人的灵魂,在那样一个全是天才少年,又极度敏感的环境里,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条路太快了,快得让她觉得不踏实。
“李教授。”张勤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对着李教授和那位王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您的看重。但是……”
“我不能去。”
四个字,让王和平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杨志超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
“为什么?”李教授也愣住了,他想过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过,这个孩子会拒绝。
“我才十岁。”张勤抬起头,眼神清澈又坦诚,“我的知识,都是自己东看一点,西看一点,不成体系。就像一棵树,长得快,但是根不深。”
“我现在去了大学,就像是催熟的果子,看着好看,其实里面还是生的。”
“我怕我跟不上大学的课程,更怕我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培养。”
“我想……再用几年时间,把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打好。等我十四五岁,心智再成熟一些,再去考大学。”
“到那个时候,我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做点事情,而不是去给国家添麻烦。”
李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孩,看着她那双不像十岁孩子该有的、沉静又清醒的眼睛。
他沉默了很久。
“好。”李教授终于开口,
他转过身,重新坐回椅子上,看着张勤道:“你说得对。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不急于求成,有这份沉稳,你的路,才能走得比别人更远。”
他看着张勤,笑了:“少年班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我们……”
“李教授!”
李教授的话,被一道声音打断。
是那个一直沉默的王同志。
他“啪”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我不同意。”
王同志盯着张勤,语气里满是压迫感:“李教授爱才心切,可以由着你的性子。但我必须提醒你,张勤同学,少年班的每一个名额,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让你拿来当儿戏,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的!”
“你的天赋,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没有资格,如此任性地浪费它!”
“不止!”杨志超喘匀了气,“我听王校长提了一嘴,好像……好像是从北京来的!”
北京?
“走走走!”杨志超也顾不上什么过年不过年的礼数了,拉起张勤就往外走,“王校长他们都在办公室等着呢!车都停在巷子口了!”
一家人也来不及多想,乱糟糟地跟了出去。
吉普车一路开进了省一中的校园。
大年初三的学校,空无一人,安静得能听见车轮压过地面的声音。
校长办公室的门紧闭着,门口站着孙静和周海,两人脸上的表情如出一辙,跟马上要上考场的学生似的,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看见张勤他们,王和平亲自从里面拉开了门。
他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看见张勤,像是看见了救星,用力地朝她使了个眼色。
办公室里坐着两个陌生男人。
一个五十岁上下,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坐姿笔挺,气质沉稳,虽然没说话,但整个办公室的气场都以他为中心。
另一个年轻些,三十岁左右,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不停地打量着刚进门的张勤。
“李教授,王同志,这就是张勤同学。”王和平把张勤往前推了推。
张勤的父母和杨志超他们,都被这阵仗镇住了,大气都不敢出,只能站在门口。
那位被称为李教授的男人,目光落在张勤身上,眼神温和,带着审视的意味。
“小同学,别紧张,坐。”他指了指自己对面的椅子。
张勤走过去坐下,腰杆挺得笔直。
“我听滨州的同志说,出了个了不起的小天才。”李教授开口了,他的普通话带着一股京腔,字正腔圆,“还听说,你觉得初中的课本太简单了?”
王和平的汗都快下来了,生怕张勤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话。
张勤却很平静:“不是课本简单,是知识就在那里,我只是比别人看得快一点。”
这回答不卑不亢,让李教授眼里闪过一丝赞许。
旁边的王同志“刷刷”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头也不抬地问:“那你都看什么书?”
“初中的数理化课本看完了,杨老师他们也给我找了一些竞赛的书在看。”张勤如实回答。
“哦?”李教授来了兴趣,“那我考考你?”
他没等张勤回答,直接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从王同志的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在上面写了起来。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王和平和杨志超紧张地伸长了脖子,想看清上面写的什么,可离得太远,只能看见一堆鬼画符似的公式。
李教授写完,把纸推到张勤面前。
“不用写出详细过程,你把解题的思路,说给我听听。”
张勤低头看去。
那是一道她从未见过的题型,不是任何竞赛书里的路子,看起来像是一道几何题,又混杂着代数和函数,条件给得极少,也极刁钻。
她没有立刻开口。
脑子飞速运转,上辈子做过的无数难题在脑海中闪过,试图找到类似的解题模型。
一分钟过去了。
两分钟过去了。
“这道题,常规方法解不出来。”张勤终于开口了,打破了沉寂。
李教授的眉毛微微一挑。
“它看似是求一个定值,但给出的条件都是变量。所以,解题的关键不是去‘算’,而是去‘证’。”
“我要先假设一个辅助函数,把题目里的几何关系,转化成函数关系。然后用求导的方法,证明这个函数的导数恒为零。”
“只要能证明它的导数是零,那就说明这个函数本身是一个常数。题目里要求的那个值,自然也就出来了。”
她说完,抬起头,看着李教授。
王和平和杨志超他们,一个字都没听懂,但他们看懂了李教授的表情。
那位一直波澜不惊的李教授,他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好一个‘解题的关键不是去算,而是去证’!”
他绕过桌子,走到张勤面前,眼里全是毫不掩饰的欣赏和激动。
“小同学,我跟你说实话吧。我们来自国家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科学技术大学”这八个字一出来,杨志超的腿一软,差点直接坐到地上去。
“国家要在我们学校,成立一个特殊的班级,招收一批有天赋的、年纪小的学生,集中全国最好的资源来培养。我们叫它——少年班。”
“今年三月,第一期就要开学了。”
“张勤同学,我们想邀请你,参加少年班的选拔考试。以你的水平,通过考试,没有任何问题。”
少年班。
张勤当然知道。
那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璀璨又充满争议的名字,但是真的出了很多大佬!!
一个能一步登天的机会,就这么摆在了她的面前。
去,还是不去?
去,她就能跳过初中、高中,直接进入中国顶尖的学府,接触到这个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和最顶尖的老师。
她那颗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的心,在疯狂地叫嚣着,让她抓住这个机会。
可……
她才十岁。
她想起了刚刚才跟她交心,哭着说只要她一个孩子的父母。
她想起了上辈子在新闻里看到过的,关于第一届少年班的报道。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被扔进大学校园,学习上是天才,生活上却处处碰壁。
她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为年纪太小,又被媒体捧得太高最后心理出了问题。
她怕自己这颗成年人的灵魂,在那样一个全是天才少年,又极度敏感的环境里,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条路太快了,快得让她觉得不踏实。
“李教授。”张勤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对着李教授和那位王同志,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您的看重。但是……”
“我不能去。”
四个字,让王和平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杨志超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
“为什么?”李教授也愣住了,他想过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过,这个孩子会拒绝。
“我才十岁。”张勤抬起头,眼神清澈又坦诚,“我的知识,都是自己东看一点,西看一点,不成体系。就像一棵树,长得快,但是根不深。”
“我现在去了大学,就像是催熟的果子,看着好看,其实里面还是生的。”
“我怕我跟不上大学的课程,更怕我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培养。”
“我想……再用几年时间,把初中和高中的基础,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打好。等我十四五岁,心智再成熟一些,再去考大学。”
“到那个时候,我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做点事情,而不是去给国家添麻烦。”
李教授看着眼前这个小女孩,看着她那双不像十岁孩子该有的、沉静又清醒的眼睛。
他沉默了很久。
“好。”李教授终于开口,
他转过身,重新坐回椅子上,看着张勤道:“你说得对。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不急于求成,有这份沉稳,你的路,才能走得比别人更远。”
他看着张勤,笑了:“少年班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我们……”
“李教授!”
李教授的话,被一道声音打断。
是那个一直沉默的王同志。
他“啪”地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我不同意。”
王同志盯着张勤,语气里满是压迫感:“李教授爱才心切,可以由着你的性子。但我必须提醒你,张勤同学,少年班的每一个名额,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让你拿来当儿戏,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的!”
“你的天赋,不是你一个人的!你没有资格,如此任性地浪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