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电棍?-《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

  赵砚川看着那张草图。

  电棍。

  “你认真的?”他抬起头。

  “你看我像开玩笑吗?”张勤反问。

  赵砚川没说话。

  他拿起草图,目光从那歪歪扭扭的外形上移开,落在了旁边的电路原理图上。

  越看,他的表情越严肃。

  “升压线圈……高压电容阵列……脉冲放电?”

  赵砚川懂了,这不是什么简单的电棍。

  这是一个微型化的,高能脉冲武器。

  “电源呢?”他问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么大的瞬时功率,用什么供电?你总不能拖着个电瓶到处跑吧?”

  “镍镉电池。”张勤早就想好了,“我们自己实验室就能做。体积小,放电电流大。”

  “绝缘呢?”赵砚川又问,“瞬时电压至少上万伏,用什么材料做外壳?普通的工程塑料,一瞬间就击穿了。”

  “聚四氟乙烯。”张勤继续说一个名字,“研究所里有,用在雷达天线罩上的,耐高压,耐高温。”

  “还有开关!”赵砚川的语速越来越快,“这么高的电压,机械开关扛不住,触点会直接烧蚀、粘连!”

  “用晶闸管。”张勤对答如流,“可控硅,无触点开关。我们做变频器的时候用过。”

  赵砚川不说话了。

  她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了。

  甚至连解决方案,都找好了。

  “我靠……”旁边的李昂听得云里雾里,但他听懂了一件事。

  老大,又要搞个大新闻。

  “这东西……”赵砚川指着图纸,声音有点发干,“能……能做到多大?”

  “手电筒那么大。”张勤比划了一下。

  赵砚川倒吸一口凉气。

  李昂的嘴巴,已经合不拢了。

  手电筒大小?

  一按按钮,就能放出一万伏高压?

  这哪里是电棍。

  这是掌心雷啊!

  “走!”赵砚川猛地一拍桌子,抓起图纸就往外走。

  “去哪儿?”李昂赶紧跟上。

  “库房!”赵砚川头也不回,“先把材料找齐!”

  李昂和张勤对视一眼,立刻跟了上去。

  李霄站在角落,看着这三个打了鸡血一样的年轻人,默默地跟在最后。

  他的任务,是保护张勤。

  现在看来,他可能还需要一个新任务。

  防止这几个人,在把敌人电死之前,先把自己给电死。

  ————————

  701研究所,材料库。

  一股陈旧的机油和金属混合的味道。

  “赵老师,您怎么来了?”库房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大爷,正躺在摇椅上听收音机。

  “王叔,我来领点东西。”赵砚川把一张单子递了过去。

  王叔戴上老花镜,看了一眼单子。

  “镍镉电池极片……高强度漆包线……铁氧体磁芯……”

  他念叨着,没什么特别的反应。

  这些都是常规电子材料。

  直到他看到单子的最后一行。

  “聚……聚四氟乙烯板材?一整块?”

  王叔镜片都滑到了鼻尖上。

  “砚川,你要这玩意儿干嘛?”

  “这可是宝贝!雷达组那边当命根子一样看着的!前两天他们组长来要,我都没给!”

  这东西,是特种高分子材料,全靠进口,贵得离谱。

  整个研究所,就这么几块。

  “王叔,项目需要,急用。”赵砚川说。

  “什么项目啊?这么金贵?”王叔不信。

  赵砚川还没说话,张勤从后面走了上来。

  “王叔,您好。”

  王叔看到张勤,愣了一下。

  这个女娃娃,他不认识。

  但是,他认识她胸前别的临时工作证。

  “龙芯”项目组,总工程师,张勤。

  整个701所,现在谁不知道这个名字?

  “您……您是张总工?”王叔“噌”地一下从摇椅上站了起来。

  “王叔,您别客气。”张勤笑了笑,“我们确实有急用。”

  王叔看着张勤,又看了看旁边的赵砚川。

  一个总工,一个硬件组长。

  这两个人凑到一起要的东西,那肯定是天大的事。

  “行!”王叔一咬牙,一跺脚,“别人来,我肯定不给!但张总工您开口了,我就是豁出去这张老脸,被雷达组那帮人骂死,也得给您拿!”

  他转身走进库房深处,在一个上了三把锁的铁柜子前停下。

  捣鼓了半天,才抱着一块半米见方,乳白色的板材,气喘吁吁地走了出来。

  “张总工,您看,够吗?”

  “够了,谢谢王叔。”

  “不谢不谢!为国家做贡献嘛!”

  ————————

  硬件实验室。

  这里成了他们的临时工坊。

  赵砚川负责最核心的升压线圈绕制。

  他戴着手套,用镊子夹着细如发丝的漆包线,一圈一圈,小心翼翼地在铁氧体磁芯上缠绕。

  一千圈。

  不能错一圈。

  李昂的任务,是处理聚四氟乙烯板材。

  这东西硬得跟石头一样,还特别滑。

  他拿着一把钢锯,吭哧吭哧地锯着,脸憋得通红,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

  “我靠……这什么玩意儿……比钢板还难锯……”

  张勤没动手。

  她坐在一旁,面前摆着十几块镍镉电池的电芯。

  她在计算。

  串联,还是并联?

  怎样组合,才能在最小的体积内,实现最大的瞬时放电电流?

  她的笔在纸上飞快地移动,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

  李霄就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

  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电路和公式。

  但他看得懂专注。

  这三个人,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逼近那个疯狂的目标。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赵砚川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他终于放下了镊子。

  一个巴掌大小,缠绕得无比精密的线圈,完成了。

  李昂也瘫倒在地上,旁边扔着一根被锯成圆筒状的聚四氟乙烯管。

  “我……我的手……要废了……”

  张勤也抬起了头。

  “电池组方案,出来了。”

  所有的零件,都准备就绪。

  只剩下最后一步。

  组装。

  张勤拿起电烙铁,准备焊接电池组的连接片。

  “我来。”

  一只手伸过来,拿走了她手里的烙铁。

  是赵砚川。

  他看了一眼张勤那双只适合拿笔和敲键盘的手。

  “这种粗活,不适合你。”

  说完,他低下头,熟练地开始焊接。

  焊点圆润,光亮。

  张勤看着他的侧脸,没说话。

  两个小时后。

  一个外形粗糙,像个大号手电筒的东西,摆在了实验台上。

  它通体乳白,前端是两个裸露的金属电极。

  尾部,只有一个红色的按钮。

  “成了?”李昂从地上爬起来,凑了过去。

  “该测试了。”赵砚川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怎么测试?

  总不能直接电人吧?

  三个人面面相觑。

  “我去趟食堂。”李昂突然一拍脑袋,转身就往外跑。

  十分钟后。

  他提着一大块血淋淋的,还带着皮的猪后腿肉,冲了回来。

  “王师傅说,这是今天最新鲜的!”

  那块猪肉,被放在了绝缘的橡胶垫上。

  实验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心跳。

  张勤深吸一口气,拿起了那个“电棍”。

  她把前端的两个电极,对准了那块猪肉。

  然后,按下了按钮。

  “滋啦——!”

  一道耀眼的蓝色电弧,瞬间在两个电极间跳起!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爆响!

  那块足有五斤重的猪后腿肉,猛地抽搐了一下!

  一股蛋白质烧焦的味道,弥漫开来。

  猪皮上,留下了两个乌黑的焦痕。

  李昂的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灯泡。

  赵砚川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

  成功了。

  张勤看着手里的“杰作”,也很满意。

  “老大……”李昂咽了口唾沫,颤抖着伸出一根手指,戳了戳那块还在微微颤抖的猪肉。

  “这玩意儿……不会把人电死吧?”

  他话音刚落。

  “吱呀——”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

  苏院士背着手,走了进来。

  “我刚从食堂过来,就闻到一股烤肉的味儿……”

  他的目光,落在了实验台上那块焦黑的猪肉上。

  又落在了张勤手里那个造型古怪的东西上。